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印度这就是生活 > 第143章 印度诺贝尔奖获得者之四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第1页)

第143章 印度诺贝尔奖获得者之四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第1页)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chandrasekhar,1910年10月19日—1995年8月21日),出生于印度旁遮普地区拉合尔,印度裔美国天体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奖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印度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生前是芝加哥大学莫顿·d·赫尔杰出服务荣休教授

钱德拉塞卡的研究方向包括恒星结构、白矮星、恒星动力学、辐射转移、广义相对论和黑洞,他以在恒星演化领域的工作而闻名,提出了“钱德拉塞卡极限”

一、人物经历

1910年10月19日,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出生于英属印度旁遮普地区拉合尔(今属巴基斯坦),于1912年随父母搬到北方邦首都勒克瑙生活,1918年,随家人搬到马德拉斯(今金奈)生活。12岁之前,他一直在家接受教育。

1922年至1925年,在马德拉斯的印度高中(hinduhigherSchool)就读。1925年,完成高中学业并进入了马德拉斯院长学院(presidencycollege,madras)就读。父亲希望他学习物理学并在将来成为一名公务员。但钱德拉塞卡在阿诺德·索末菲的影响下,立志要成为一名科学家。

1930年6月,完成本科学业,获得物理学士学位。同年7月,凭借印度政府的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深造,在拉尔夫·福勒指导下学习。期间,在丹麦哥本哈根理论物理学研究所进行了一年的研究,在尼尔斯·玻尔和马克斯·玻恩的指导下工作。

1933年,获得剑桥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学位,同年10月成为三一学院院士。1936年,对美国哈佛大学进行了短暂访问,并获得了该校的助理研究员职位。1937年1月,因白矮星的结构问题与亚瑟·斯坦利·爱丁顿发生争论,钱德拉塞卡离开剑桥大学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就职,在叶凯士天文台担任助理研究员。

1938年,担任芝加哥大学助理教授,后于1942年升为副教授,1944年升至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马里兰州阿伯丁试验场的弹道研究实验室(ballisticResearchLaboratory)工作,同时他拒绝了“曼哈顿计划”的邀请。

1944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1946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47年,被任命芝加哥大学理论天体物理学杰出服务教授,于1952年担任任莫顿·d·赫尔理论天体物理学杰出服务教授(mortond。hulldistinguishedServiceprofessoroftheoreticalAstrophysics)直至退休。

1953年,加入美国国籍。195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女王授予他英国皇家学会皇家奖章,同年被选为印度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66年,时任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授予他国家科学奖章。

1983年,因有关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的重要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5年,从芝加哥大学退休,保留莫顿·d·赫尔杰出服务荣休教授头衔(mortond。hulldistinguishedServiceprofessorEmeritus)。

1995年8月21日,因心脏衰竭在芝加哥去世,享年85岁。

二、主要科研成就

1930年,钱德拉塞卡在前往英国的途中重复了拉尔夫·福勒对于白矮星相关性质的计算,不同的是在计算中他考虑电子遵循的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而不是牛顿定律。当时,恒星的白矮星阶段被认为是一切恒星演化过程的最终阶段,但是钱德拉寒卡的计算表明,当质量大于太阳质量的1。44倍,它的最终归宿将不会是白矮星。这个恒星质量极限,就是钱德拉塞卡极限(chandrasekharLimit)。1931年,他将相关文章发表在了美国《天体物理学报》杂志上。

钱德拉塞卡最知名的成就是钱德拉塞卡极限,他描述白矮星的质量限制是1。44倍的太阳质量,如果超过这个界限,恒星将塌缩成中子星、黑洞(在成为超新星之后)。钱德拉塞卡极限是由钱德拉塞卡于1930年所计算出来的,当时他正从印度前往英国的剑桥。

经过在剑桥的学习,钱德拉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发现,他认为爱丁顿为主的科学家支持的恒星理论存在明显的缺陷,因为它完全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坍缩恒星内部的电子是以光速运动的;需要将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纳入其中,这个理论才能完整解释恒星的诞生和死亡。

他在1935年的英国皇家天体物理学会(RoyalAstrophysicalSociety)会议上提出这个理论,却被亚瑟·斯坦利·爱丁顿说它是一个谬论,对钱德拉塞卡提到的两种简并,认为根本不存在相对论简并,当场把钱德拉塞卡的论文撕成两半。

那个时候,爱丁顿是科学界的伟人,他首次提出恒星的能量来源于核聚变,还发现了自然密实物体发光强度的极限,被命名为“爱丁顿极限”。相对论刚提出时,爱丁顿更是第一位理解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家。此外,他还带领观测队,通过观察日全食时太阳周围星体的位置,证实了爱因斯坦的预言,是相对论最有力的推广者。爱丁顿是钱德拉塞卡的老师,关于钱德拉塞卡的研究他可以说是知根知底。为了帮助他,爱丁顿还把自己的手摇计算机借给钱德拉塞卡,时不时前来探访,看他白矮星的计算进行到什么程度。爱丁顿刚开始还很平和地说着白矮星的研究历史,但说到道钱德拉塞卡的推论时却把它批得一文不值。

钱德拉塞卡虽然沮丧,但他事后还是向大人物爱丁顿发起持续多年的挑战。与爱丁顿的争论持续了几年后,没有一个权威科学家愿意站出来支持钱德拉。被爱丁顿公开抨击多次,他几乎无法在英国觅得一职,最后只好来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另寻出路。

钱德拉塞卡从争论中抽身,将在英国的白矮星研究和钱德拉塞卡极限总结成《恒星结构研究导论》,1939年出版,之后就转向了其他研究。

钱德拉塞卡在每个领域都会花上5年至10年时间进行深入研究。他会用一年时间来掌握一个课题,再花费几年发表一些解决相关问题的文章,再过几年他将写一本该领域的书籍留给后人。一旦该书出版后,他便离开了这一领域去探索其他领域的难题。恒星内部结构理论、恒星动力学、大气辐射转移、磁流体力学、广义相对论应用、黑洞的数学理论等,都有他深入的研究成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