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德拉塞卡撰写的8本书籍记录了他所研究的领域:《恒星结构研究导论》(1939年)总结了他对于白矮星以及其他类型恒星内部结构的研究工作;《恒星动力学原理》(1942年)描述了他对于星系以及星系团中恒星运动统计理论的高度原创性工作;《辐射转移》(1950年)给出了恒星大气中辐射转移的第一个准确理论;《流体力学和磁流体力学稳定性》(1961年)提供了包括恒星、吸积盘以及星系在内的各种天体随着不同辐射而变得不稳定的理论基础;《平衡椭球体》(1969年)解决了一个老问题,即在不可压缩、旋转的有质量液体中找到了引力场的平衡体。
此后,他详细研究了黑洞的准确数学描述以及它们同周围物质的相互作用,于1983年出版了《黑洞的数学理论》。该书也是他告别科学研究之作。该书出版后,钱德拉塞卡演讲并撰写了一本非技术主体的书籍,内容是关于莎士比亚、贝多芬以及雪莱作品的,同时还包含了艺术同科学之间的关系。这些针对公众的演讲被收集了起来,并以《真与美》为题于1987年出版。
他一生中写了约四百篇论文和诸多书籍。他兴趣广泛,年轻时曾学习德语,读遍自莎士比亚到托马斯·哈代的文学作品。
钱德拉塞卡退休后,他花了大量时间研读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并在重复牛顿的每一个命题以及证明后,将牛顿的几何语言翻译成更为现代科学家所接受的代数语言。这也是钱德拉塞卡辞世前出版的最后一部书籍――《为普通读者所着的牛顿“原理”》。
三、人才培养
1、教授课程
钱德拉塞卡讲授的课程包括量子力学、电动力学和光学、相对论、稳定性问题和等离子体物理学。钱德拉塞卡在其教学生涯中,共指导了至少46名博士生。
2、开设研讨班
1947年,钱德拉塞卡着眼于后继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计划招收一批具有物理学天赋的青年学子,组建一个天体物理学高级研讨班,由他自己亲自授课、指导。招生工作结束后,前来登记的学生人数远远低于预期,只有两名20来岁的年轻人报名参加这个研讨班。他们就是杨振宁和李政道。
钱德拉塞卡是一位杰出的导师,钱德拉塞卡每周驱车250公里,从叶凯士天文台到芝加哥大学给只有两位学生的班级上课。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这个班的两位学生杨振宁和李政道;1983年,钱德拉塞卡因对“有关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的重要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班的老师和两位学生都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四、个人生活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的的父亲(chandrasekharaSubrahmanyaAyyar)是印度会计暨审计部门的官员,曾任拉合尔西北铁路的副审计长。母亲(Sitabalakrishnan)是一位知识分子,并曾将亨利克·易卜生的剧作《玩偶之家》翻译成泰米尔语。钱德拉塞卡在家中七个孩子排行第三,是四个儿子中的长子。钱德拉塞卡的叔叔是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奖者。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于1936年9月在印度与比他小一岁拉丽莎(Lalithadoraiswamy)结婚。他们在马德拉斯院长学院时就建立了联系。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他总是无瑕疵地穿着做工考究的西装,其颜色在秋冬季变化于深黑和深灰之间,而在春夏季则变化于浅灰和棕黄色之间。他爱好文学和音乐,是世界上唯一在方程式中使用哥特体字符的科学家。
五、人物影响
1、小行星命名
1970年9月24日,绕太阳运转的小行星1958被发现,为了纪念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这颗小行星被命名为“1958chandra”。
2、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chandrax-rayobservatory,缩写为cxo)是美国宇航局于1999年发射的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原名为先进x射线天文设备(AxAF),1998年为纪念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而更名。1999年7月23日,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由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搭载升空。
3、奖项命名
2014年,亚太物理学会为纪念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而设立了钱德拉塞卡奖,该奖项是该组织在等离子体物理领域的最高奖,颁发给在等离子体物理领域做出开创性的重大成果的科学家。
最后,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告诉我们,成功,总会带来傲慢的态度。这些成功过的人,总会以为科学给自己开了后门,并认为这绝对正确,不可置疑。但真理总会来临,并且永远会比权威科学家更强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