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的夏季,王恭从会稽、(今浙江绍兴)巡视回到京都建康(今南京市)。他的叔叔王忱就去看望他,见王恭坐在一领大竹席上,非常舒适,又想到他刚从会稽这个盛产竹子的地方回来,便对王恭说:“恭啊,你刚从竹乡回来,象这样的好席子一定不少,就送给我一领吧!”
王恭默而不答。过了几天,王恭果然送了一领竹席给王忱。
为了表示对王恭的谢意,王忱再去王恭家。这次,他看见王恭坐的不是竹席而是草席。一打听才知道,原来,王恭就只有一领竹席,送给王忱后自己就只好坐草席了。王忱既敬佩又惊讶地对王恭说:“本来我还以为你的席子很多,才向你要,想不到你也就这么一领啊!”
王恭听罢,哈哈一笑,回答说:“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意思是说:哎呀,叔叔啊,你还不了解我的为人,我王恭从来就没有多余的东西。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把王恭这句话简化成“别无长物”这个成语,原指做官清廉,不贪赃枉法;现多用来比喻空无所有。
别有天地
这个成语出自唐代李白《山中问答》诗。天地:指境界。
皖南地区的黄山,风景俊秀,千百年来,不知博得过多少诗人的讴歌和赞美。唐朝天宝十二年间(公元753年),诗仙李白曾经来到这里遨游,并写下了一些隽永飘逸的诗篇。
位于黄山西南面的碧山,好似一块璀璨晶莹的碧玉镶嵌在黄山的画屏上。它不仅是座玲珑秀丽的名山,而且还盛产一种名叫白鹇的珍禽。这种鸟,形状很象山鸡,体形美,羽毛洁白而润泽,惟嘴爪鲜红欲滴,十分逗人喜爱。但它栖于乔松之上,既不易捕捉,又很难畜养。李白来到碧山时,曾亲自去访问过一位叫胡晖的山民。胡晖见了李白,因为久仰他的盛名,便把自己畜养的一对珍贵的白鹇送给了李白。李白很喜欢鸟禽,得此鸟极为高兴,当即挥笔成诗一首:《赠黄山胡公求白鹇》诗相谢。诗中盛赞白鹇鸟玉翎一尘不染,秉性高洁,借以寄托自己的志趣;同时,也赞颂了胡晖与他之间的真挚友情。李白在碧山停留期间,还兴致勃勃地登上了墨岭山上的寻阳台。后来,李白在《山中问答》一诗中,更流露了他在碧山游玩乐而忘归的兴奋心情。全诗共四句: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碧山:在今安徽黟(音yī伊)县西北面,据当时《徽州府志》记载,此地有十里桃林,每至春时,红花与绿树交映,秀丽宜人;栖:住,李白游黄山时,曾在碧山小住;窅(音yǎo咬):深远的样子。
诗的大意是说:如果问我为什么要在碧山久久地盘桓、停留,我的心充满了说不出的欢乐的情趣。那桃花流水般的风光是如此的优美,真是有别于人间的另一种新的境界。
如今,碧山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特意将墨岭山上的寻阳台改为“李白钓台”,
并在李白当年访问胡晖向村人问路的地方,盖了“问余亭”。***同志生前来到这里游览时,写下的《黄山之歌》中也曾提道:“又闻唐时李白曾来此,碧山问路访胡晖。”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便把李白的“别有天地非人间”这句诗,简化成为“别有天地”这个成语,比喻另有一种的境界;也用来形容艺术作品或风景引人入胜。
抱薪救火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薪:柴禾。
战国时期,七雄鼎立。魏国地处中原,背靠秦国,成了各国诸侯霸主要想统一和兼并别国的必争之地。后来,秦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自秦昭王起就采用魏国人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不断地攻打邻国。公元前275年秦**队一直打到魏国的都城大梁城下,魏王被迫献出一些土地请求讲和。
公元前273年,秦国再次向魏国进兵。魏国将军段干子被打怕了,不敢抵抗,就建议魏王再把南阳(今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割让给秦国求和。这时候,正好合纵抗秦的倡导者苏秦的弟弟苏代在魏国,他向魏王进谏说,段干子割地求和的建议,是一个亡国的坏主意。如果魏国老是把土地割出去,秦国的胃口会越吃越大,这样一来,魏国离灭亡的日子就会不远了。接着苏代又打了个比喻:“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意思说,割地给秦国求和,就好象抱了柴草去救火,柴没有烧完,火是不会灭的。
魏王没听
苏代的劝告,还是决定将南阳地区割让给秦国求和,结束了这场战事。但是秦国得了南阳,也并没有因此真的罢手,在其后的近四十年间,仍不断地强占魏国的土地。到公元前225年,魏国终于为秦所灭。
后来人们就以“抱薪救火”这个成语,来比喻用错误的办法去消灭灾祸,结果只会使灾祸越来越大。
杯弓蛇影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唐代房玄龄《晋书·乐广传》。
西晋的时候,南阳淯(音yù育)阳(今河南南阳市)人乐广,曾任过河南尹(管理京城洛阳及附近各县的长官),后来又做过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宰相之职)。据传说,乐广善言谈,喜交宾客,但不大会写文章。
有一次,他的一位要好的朋友,到他家做客回去后就生了一场大病。乐广听说了,感到很奇怪,便赶去探望。乐广关切地问他生了什么病,为什么会生病?那位客人回答说:“前次到你家里,感谢你盛情地用酒饭招待我。我刚刚想喝酒,便隐隐约约地看见酒杯里有条蛇在游动。心中很害怕,不喝吧,又觉得这样会对主人不尊敬。喝了以后,心中又非常讨厌,回到家里便生了病。”
乐广听了,将信将疑地回到了家里。他在客厅里踱来踱去,反复地思考着这究竟是什么原因?猛然间,他抬头望见厅堂壁上挂着的那张用兽角装饰的角弓,心想:是不是这张弓在作怪呢?于是,他便斟了一杯酒,放在桌上,那张弓果然投影杯中,形似小蛇在浮动。
乐广高兴极了,再把那位客人请来,在上次喝酒的地方摆设酒席,给他满满地斟上一杯酒,问他看见了什么?那位客人一看,又惊叫起来:“蛇,和原先一样的蛇!”乐广笑嘻嘻地指着墙壁上的那张角弓,把原因告诉他,客人恍然大悟,他的病立即就痊愈了。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便概括出“杯弓蛇影”这个成语,比喻疑神疑鬼,认假为真,自相惊扰。
拔苗助长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战国时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孟子,名轲,字子舆,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七篇。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语言流畅,辩论深入,有说服力。
有一次,孟轲跟他的学生公孙丑讲了一个故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闵(音mǐn敏):担忧;揠(音yà亚):拔;芒芒然:疲倦的样子;其人:指家里人;病:疲倦;趋:快走。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说:宋国有一个农夫,嫌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有一天,他到地里把秧苗一棵一棵地拔高,回到家里,疲劳不堪地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叫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的儿子听了,赶快跑到地里去看,只见禾苗全部枯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