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引出“拔苗助长”或“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比喻急于求成,违反了事物发展规律,反而把事情弄糟了。
背水一战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背水:背向水,表示后无退路,
汉王刘邦于公元前206年拜韩信为大将,由于采纳了他的意见,东出汉中,先夺关中。当年八月出军,次年,就向关东进军。
韩信率领一支数万人的汉军渡过黄河,连着打了几个胜仗,活捉了魏王魏豹,然后挥师进攻河北的赵国。
韩信孤军深入,战线长,后援不接,最怕持久,力争速战速决。于是韩信看准时机,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与赵军打了一仗。
井陉口,道路狭窄,地形险要。韩信率军到来之前,赵王赵歇和赵军统帅陈余就聚集了二十万军队,抢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势,筑起了防御工事。韩信就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当天半夜,就命令部队:准备出击。他选拔了两千名轻装骑兵,让他们每人手持一面汉军的红色旗子,从小道悄悄地爬到赵军大营背后的小山上隐蔽起来,并交待他们说:“等到赵军全军出动来追赶我们时,你们就立即冲进赵军的营里,拔掉他们的旗帜,竖起我们的旗帜。”他还让身边的将领给士兵们送些干粮去,说:“今天在打败赵军以后,再开饭。”
接着,韩信又派出一万士兵,出了井陉口,背向泜水(河名,今叫槐河)列成阵势。赵军官兵望见汉军这个架势,都笑韩信不懂兵法,更加轻视汉军。到天明以后,韩信高举帅旗,敲响了主帅的战鼓,率大军大模大样地出了井陉口。赵军立即离营出击,双方打了很长的时间。这时,韩信装着打败的样子,扔掉军旗和战鼓,向背河列阵的汉军军营逃去。赵军见韩信败退,想就此一举全歼汉军,果然全营出动,争着抢夺汉军的军旗和战鼓,争着追赶韩信。这时,韩信等已经进入背河扎营的阵地,前临大敌,后无退路,人人拼死求胜,舍命拼杀。
赵军久战不能取胜,就想退回自己的营中,可是赶到营前一看:韩信事先派出的两千骑兵早已占领了这座空营,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插上了两千面汉军的红旗。这一来,赵军士兵十分惊恐,误以为汉军已经把赵王及其身边的将领都活捉去了。于是,赵军大乱,纷纷逃窜;韩信乘机猛攻,两面夹击,大败赵军,杀了陈余,活捉了赵王。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就引申为“背水一战”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决一死战,决战决胜。
班门弄斧
班:指鲁班,我国古代著名的木匠。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个名叫梅之涣的读书人,有一次,他来到采石矶(今安徽当涂境内)凭吊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墓时,看见墓前不少自命不凡的人写满了诗句。他想李白本是一位大诗人,竟有人在他的墓前胡乱题诗,实在有点太不自量了,于是就写下一首绝句,讥讽这种现象。这首绝句共有四句。
采石江边一堆土,
李白诗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
鲁班门前弄大斧。
采石,系指采石矶这个地方,当涂县牛诸山下,一块突入江中的大石头;鲁班,春秋时候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人,又叫鲁般,姓公输名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有极高的建筑和雕刻艺术,被尊为木工行业的祖师。
诗的大意是:采石矶这个地方有一个坟墓,那里安葬着名垂千古的大诗人李白。多少年来,好些人都到这里来题上一首诗,这不就象在鲁班门前卖弄大斧一样,是自不量力啊!
后来人们就以“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多用来嘲笑自不量力,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病入膏肓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左传·成公十年》。膏:(音ɡāo高);肓(音huānɡ荒);我国古代医学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
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冤杀了大夫赵同和赵括以后,心里一直很不安。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天夜里,景公在蒙眬中,看见一个披头散发的大头鬼,朝他走来了,指着他叫嚷着:“你无辜地杀了我的子孙,我要报仇!”景公吓得急忙藏进卧室,大头鬼跟着破户而入。景公大叫一声,醒了。
从那以后,他就得了重病,全国的名医都看过了,还是不见效。他就派人到秦国去请医生。秦桓公就派了一名医术很高明的名叫缓的医生,专程到晋国去给景公医病。
医生还没有到,景公又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他在昏昏沉沉中,梦见从他的鼻孔里,钻出两个一寸长的小人,站在他的枕头边谈话。一个说:“那个医生的医术很高明,他会伤害我们的,你看我们躲在哪儿最好?”另一个说:“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这话是说:我们到横膜上面,心脏下面,他就没法治咱们了。
正在这时候,忽听有人高喊:“秦国的医生到了!”
晋景公睁开眼睛,果然医生来了。那位医生看了景公的脸色,又细心地摸了脉,摇摇头说:
“这病无法治啦!因为病在横膈膜的上面,心脏下面,用灸法攻治不行,用针法治疗达不到,汤药也不行,无法救治了。”
景公听了,想起刚才做过的梦,点点头赞许地说:“你真是一位高明的医生啊!”于是就送给医生一份厚礼,送他回国去了。
没有过几天,晋景公想吃新收的麦子。手下的人给他烹调好后,还没吃,只觉得肚子胀,便走到厕所去,终于跌在那里死了。
后来,人们便把这个故事,概括成“病入膏肓”,这个成语,用来比喻病情到了无法医治
的程度;也用来比喻事情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逼上梁山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水浒传》。
北宋末年,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猛烈地冲击着以宋徽宗赵佶、太师蔡京、太尉高俅等为代表的大地主大官僚统治集团。《水浒传》就是以描写这些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的长篇小说。它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水泊梁山英雄人物,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水浒传》的作者,一说为施耐庵,一说为罗贯中,再一说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次。施、罗两人均为元末明初人。
林冲是梁山农民起义军里武艺高强的头领。他原是高俅的部下,任八十万禁军的教头。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在五庙看上了林冲的妻子,就想陷害林冲后霸占她。后来高俅以要看林冲的宝刀为名,把林冲骗入商议军机大事的白虎节堂,又以林冲带刀闯入白虎节堂图谋寻刺的罪名发配沧州。在充军沧州的路途中,高俅吩咐两个解差在野猪林杀害林冲,被鲁智深解救。林冲到沧州后,被分配去管理草场服劳役,高俅又派人放火烧场,妄图烧死林冲。这时,林冲知道自己的妻子早已自杀,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便拔刀杀死了高俅的帮凶陆谦,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上了梁山加入了农民起义军。
根据这些故事,后来人们便概括出“逼上梁山”这个成语,比喻被迫进行反抗;也用来比喻不得已去做某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