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玩意儿既赚不了几个钱,还让人看不上,不如出去打工的好。
“吕大封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都出息了,一个留学东洋,一个留学西洋,你说他们会看得上吕大封玩泥巴,开窑炉的手艺?”
卢千阳微微一惊,想不到吕大封还有两个儿子,而且还是留过洋。
“那他的儿子都回来了?”
卢千阳漫不经心地问了一句。
老头儿手里的木梳和剪刀在卢千阳的头上翻飞,点了点头。
“都回来了,都回来了……”
“建国没几年,两个年轻的后生都回来了。一个蹲了牛棚几年,一个在镇里当教书先生几年。”
“他们现在都还在这镇子里?”
卢千阳如同蓉城街头八卦的老嬢,打破砂锅问到底。
“这都多少年了,怎么还能在这镇子里。”
老头儿瞥了一眼镜子里的卢千阳。
“老大留洋美国,听说80年就被上面的人请到了北京,还当了什么教授;老二留洋日本,就是那个教书先生,他就没老大的运气好,平反没几年,就死了。”
特殊的年代,总是有些欢喜、悲哀的故事。
“这个镇子里,几乎都是原来吕家那一门的人,从吕大封祖上算起,这一大家子守着那几座窑口过了上千年,现在都能烧那几口窑的没几个了。”
没几个,至少还是有。
两人说话的当口,老头儿已经把卢千阳的头发剪好,卢千阳看着镜子里自己的脑袋。
精神!一股特别的精气神油然升起。
满意,卢千阳很是满意。
等老头儿摘了卢千阳身上的围布,又用毛巾给他弹了弹肩头的碎发。
“怎么样?”
老头儿眯着眼,一脸笑容地看着卢千阳。
卢千阳笑着点点头。
“老先生的手艺绝了,这手艺要是断了,可惜了,可惜了……”
卢千阳一边说,一边从兜里掏出钱来,墙上的纸板上写着:2元。
卢千阳给了个五元的票子递给了老头儿。
老头儿刚要转身去找零钱,卢千阳一把拦住了他。
“老先生,不用找了。你说我好不容易来一趟这里,总得买个吕家的器件回去不是,您老人家给指个道儿……”
卢千阳眼巴巴地看着老剃头匠。
老头儿一愣,想了想,往前两步,来到店门口,指着一间茶叶铺子。
“小伙子,你去找卖茶叶的吕老板,他家是镇上唯一还在自己烧窑的吕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