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所有的生意都值得重新做一遍是谁说的 > 第二章 求变思维 旧思路上求变新思维中破局(第4页)

第二章 求变思维 旧思路上求变新思维中破局(第4页)

再说“用户体验”,日本、北欧和德国的产品向来都很注重用户体验,这也是它们风靡全球的原因。西方的消费品企业非常看重用户调研,其目的就是为了了解用户的感受。

所以说,“用户体验”并不是新兴互联网企业创造的名词或模式,它一直都存在于商业之中,被不少的非互联网公司实践着。至于标签思维、简约思维、产品思维、痛点思维、流量思维等,大都适用于所有行业,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就已经被广泛运用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互联网思维”一词会攀上“神坛”呢?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一些企业不断壮大,从业人士变得愈发自信,他们需要一个词来表达和传统企业的区别,以此来区隔自己的身份。他们也预测到了未来的形势,那就是没有“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之分,所有的企业都会成为互联网企业。因为看明白了这一点,从业者难免会急于表达内心的激动。而2013年是国内互联网行业收获颇丰的一年,电子商务、新媒体斩获了大量的眼球,而政府对于创新型企业也格外重视,这就使得“互联网思维”一下子变得火热起来。

我们不得不承认,信息科技和互联网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但我们不必因此将其神化。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了解商业的本质,如果不懂得这一点,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互联网+”的形式多么复杂,但互联网并没有改变人性。那些充满便捷、参与、体验、免费等字眼的热门文章,说得都对,可究其本质而言,人性依然是企业在推广策略和营销管理上最应关注的重点,而有些传统企业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差。

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一个事物。对于互联网思维,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它,也不必将其神化,它是商业之战中锦上添花的利器,却不是独霸天下的“万能神药”。在应对时代的变化时,需要跟随形势作出调整和改变,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来完成转型升级,提高竞争优势。可也要明白,除了互联网思维,还有移动互联的思维、人工智能的思维,它们同样是值得运用的商业思维和工具。

身处巨变时代,保持理智和冷静必不可少,既要有敏锐的嗅觉去探查变化,也要有淡定的心态透过表象去剖析事物的本质。

案例链接

站在风口上,黄太吉为什么没飞起来?

说到煎饼,许多人不约而同会想到一个名字——黄太吉。

黄太吉是怎么火起来的呢?

自然也是跟随时代的浪潮,另辟蹊径,选择与传统餐饮不同的营销方式,黄太吉才异军突起。黄太吉的创始人亲自出马推广,利用新媒体发起互动,与用户互动在线上聚集粉丝,建立粉丝群,再利用事件营销、名人营销,博得大众眼球,一跃成为火热的互联网餐饮品牌。

然而,火热的形势并没有一直“热”下去。2016年,有关黄太吉的负面消息频频传出:曾经建好的10个外卖工厂店已经关闭过半,黄太吉精心搭建的外卖平台,也有一半商家撤离。雷军说过一句话,曾经振奋了无数人的心:只要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在黄太吉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互联网营销和互联网思维,可以说站在了风口上,但它却没能飞起来。这一实例,让许多企业主不禁反思:互联网思维真的有用吗?

互联网思维带来的益处是不可置否的,问题是:企业该如何看待互联网思维?如何将互联网与自身的业务相结合?

是否能够把线上营销和线下实体做得同样有品质?互联网营销也好,互联网思维也罢,讲的都是手法,而企业要走得长远,还得重视线下深耕。

黄太吉最初打造的互联网煎饼,在营销逻辑上比传统餐饮行业更胜一筹,迅速吸引了大众的目光。然而,餐饮行业的本质是什么?归根结底还是味道,是你的煎饼好不好吃。

大众点评的众多评论显示,黄太吉的煎饼没什么特色,甚至非常难吃。这就使得多数人都是冲着“黄太吉”的名气尝个鲜,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是“一锤子买卖”,不会再回头。在自身产品还没有做到优质、赢得广泛认可的情况下,黄太吉又开始贸然转型,做外卖工厂,建外卖平台,走得这么匆忙,走得这么仓促,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王健林在题为《万达的转型与挑战》的演讲中引用了经济学家许小年的一个观点:许小年教授的一篇文章写得非常好。他说,出现了蒸汽机,能说蒸汽机思维吗?出现了电报,能说电报思维吗?所有新的科技工具只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工具而已,运用工具叠加了实业当中能产生巨大的价值,但是不能说这个工具叫互联网思维,其实“创新思维”比较合理一点。

对企业而言,无论是“互联网思维”,还是“创新思维”,都只是一个不同的叫法,真正去看的还是它背后的东西。对于互联网思维,既不要排斥,也不要固化,始终保持一个灵动的姿态。你可以去感观互联网,经过系列感观后,再与自身行业、企业的特点相结合,自然就会形成更切合实际的经营思维和决策。

形式纵有千变万化,商业本质不变时代的发展,环境的骤变,思维的转换,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止的更迭。企业能够做的就是认清趋势,顺应变化,摸清规律,顺势而为。重要的是,明晰规律后的变,乃是为了不变。

听起来似乎有些晦涩绕口,但其实就如我们上一节所谈,根本在于看清事物的本质。如火如荼的“互联网+”让不少传统企业深感恐慌,各种眼花缭乱的理论更是让其如身在云里雾里,不知所措。“互联网+”真有那么神秘莫测吗?

事实上,“互联网+”就是一个工具,它带来的是一种技术革命,从根本上让人类实现了个人联网、实时在线,能够无时无刻地连接。可是,无论它的形式如何变化,无论看起来多么不同寻常,它也无法改变商业的本质。

商业的本质是什么?两个字:买卖!连接是商业的前提,互联网所改变的就是连接的方式,让信息变得对称,改变了商业模式和效率,实现生产的工业化、体验的个人化。

然而,商业思维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它依然要最大限度地扩大销售、降低成本、创造价值、提升效率。

手工业时代的生产、销售环节,效率十分低下。那个时候的商业思维,大体就是把握供求关系,低买高卖。谁的消息更灵通,敢冒险、能吃苦,谁就能赚到钱。到了工业社会,大生产发挥了规模效应,航海技术日益发达,加速了商品的流通,教育的普及也促进了信息的流动。资本家通过提升生产和物流的效率来赚取利润。这个时期的商业思维,更侧重于关心规模和成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的运输业发展迅猛,大型企业都开始进行全球化采购、生产和销售。此时的商业思维是全球化、媒体、营销,究其本质还是规模效应,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量。紧接着,互联网降临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变得更快,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新一轮的成本降低潮来袭。后来,就出现了“互联网思维”。说法总在变,可本质还是企业价值链各个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扩大规模。只不过,这一次用的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而已。

互联网思维,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如何做生意的商业思维。商业的本质是买卖,而买卖的核心又是什么呢?这是值得所有企业深思的问题。营销做得再好,宣传做得再多,文案写得再棒,如果产品本身不够好,就像黄太吉的煎饼一样,等风吹过,不但不能借风起势,反倒落个满身灰尘。

我国管理学界知名学者陈春花在解释“生意的核心是什么”的问题时,这样说道:“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不是最重要的商业逻辑,最重要的商业逻辑应该回归到可持续性。如果从生意的核心去理解,就会看到:我们今天看技术,不是看技术本身;技术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为人类创造出舒适的生活空间。如果把技术和人类的生活空间做一个组合,我们可以理解技术的目的——释放人的生活,释放人本身,释放人回归到人类自己的命运和追求当中来……如果整个商业逻辑不沿着人本身的价值去追求,那么这个商业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其实,我们可以更简单地理解这番话:概念性的东西总是有生命周期的,来得快,去得也快。在千万变化的商业世界里,唯一不变的是质量、价值和诚信。想想看就知道:一个东西好与不好,口碑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无论营销的方式怎么变化,产品的质量是不可动摇的根基,唯有每一个细节都超越用户的期望,创造出让用户尖叫的服务,才可能在时代的浪潮中脱颖而出。

面对“互联网+”的浪潮,企业要跟随形势适当变动,但也要秉承商业的本质。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商业回归人性,产品与消费者之间不再是单纯的功能上的连接,消费者开始关注附着在产品功能之上的口碑、文化、格调、魅力人格等东西。这也促使企业未来要朝着“以用户为中心”的方向走,为消费者提供更多超出预期的增值服务,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和实现社会价值的经营目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