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宁夏职业技能鉴定 > 第二章 枸杞的养生功能(第2页)

第二章 枸杞的养生功能(第2页)

一、先秦时期对枸杞药用的认知

(一)《神农本草经·卷一·上经》对枸杞药用的记载枸杞“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下胸肾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强阴,利大小肠,补精气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定神,令人长寿。”

《神农本草经》认为,枸杞“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须常服枸杞。

枸杞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中药药材“木”类药品中的“上品”,是“轻身益气,不老延年”的“神仙服食药方”。

(二)《神农四经》对枸杞药用的记载(枸杞)是“羽化登仙”的“上品”之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

二、汉唐时期对枸杞药用的认知

汉唐时期枸杞入药治疗疾病应用广泛,甄权(541—643)编著的《药性论》、孙思邈(581—682)编著的《千金要方》、孟诜(612—713)编撰的《食疗本草》、苏敬(657—759)主持编纂的《唐本草》(《新修本草》)、陈藏器编撰的《本草拾遗》等,对枸杞入药都有研究记载。

(一)医学家甄权(541—643)《药性论》对枸杞的记载枸杞,“臣,子叶同说,味甘,平。能补益精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叶和羊肉作羹,益人,甚除风,明目。若渴,可煮作饮代茶饮之。”

(二)孙思邈与《千金要方》

孙思邈(581—682)是唐代乃至世界医学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撰写的《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之中,价值更胜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简称《千金方》,共30卷,《千金翼方·卷第三·本草中木部上品》对枸杞的药用认识、名称、采集、药方,均有详细记载。

1。药用认知

“味苦,寒。根,大寒;子,微寒,无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

2。名称认知

“一名杞根,一名地骨,一名枸忌,一名地辅,一名羊乳,一名却暑,一名仙人杖,一名西王母杖。”

3。采集认知

“生常山平泽及诸丘陵阪岸,冬采根,春夏采叶,秋采茎、实,阴干。”

三、宋元时期对枸杞药用的认知

(一)宋元时代对枸杞药用概述

宋元时期,在继承前人对枸杞药用的基础上,对枸杞与人体各部疾病的关系、枸杞制药、入药等有了更加精细的认识,官方重新编纂了《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图经本草》《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药用书籍,其中对枸杞的药用,有了更为详细的记载。刘翰、马志等编

著的《开宝本草》记载:(枸杞)“味苦,根大寒,子微寒,无毒。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宋代寇宗奭编著的《本草衍义》载:(枸杞)“今人多用其子,直为补肾药,是曾未考究《经》意,当更量其虚实冷热用之。”

(二)宋代《图经本草》对枸杞药用的描述《图经本草》的作者宋颂说:枸杞的“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世传蓬莱县南丘村多枸杞,高者一二丈,其根蟠结甚固。故其乡人多寿者,亦饮食其水土之品使然耳。润州州寺大井旁生枸杞,亦岁久。故土人目为枸杞井,云饮其水甚益人。”

四、明清时期对枸杞药用的认知

明清时期名医辈出,对枸杞药用的搜集、整理、研究和阐释,著书立说盛行。明太医院编撰的《本草品汇精要》、朱橚编撰的《普济方》《救荒本草》、宁源编撰的《食鉴本草》、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还有清代医家张璐编著的《本经逢原》、董西园编撰的《医级》、沈金鳌编撰《要药分剂》、柴裔编撰的《食鉴本草》等,可谓推陈出新,对枸杞在中医的药用中无论是枸杞史料、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医药研究,均进入了一个集大成的新时期。

(一)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的枸杞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素有“医圣”的美名,他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南直隶、河南、北直隶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医药巨著《本草纲目》,共16部52卷,192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计1892种。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地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本草纲目》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书中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方法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2011年5月,金陵版《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1。《本草纲目》对枸杞的药用功效进行了概括性总结“枸杞,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

“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枸杞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火可降,风可祛,有十全之妙用焉。”

2。《本草纲目》对枸杞名称进行了历史性总结“枸、杞二树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道书言:千载枸杞,其形如犬,故得枸名,未审然否?颂曰:仙人杖有三种,一是枸杞;一是菜类,叶似苦苣;一是枯死竹竿之色黑者也。”

(二)兰茂《滇南本草》中记载的枸杞明代医药家兰茂(1397—1476),号和光道人、玄壶子,号和光道人、玄壶子,撰有《滇南本草》三卷,第一卷对枸杞记载:“地骨皮(枸杞根皮),味苦,性寒。治肺热劳烧,骨蒸发热,诸经客热。单方:枸杞尖作菜食,和鸡蛋炒吃,治少年妇人白带。”

(三)陈嘉谟《草蒙筌》中记载的枸杞明代医药家陈嘉谟(1486—1570)编撰《草蒙筌》(1565年成书)这样记载枸杞“味甘、苦,气微寒。无毒。近道田侧俱有,甘肃州(并属陕西)者独佳。春生嫩苗,作茹爽口。秋结赤实,入药益人。依时采收,曝干选用。紫熟味甜,粗小膏润者有力;赤黯味淡,颗大枯燥者无能……明耳目安神,耐寒暑延寿。添精固髓,健骨强筋。滋阴不致阳衰,兴阳常使阳举。谚云:离家千里,勿服枸杞,亦以其能助阳也。”

(四)汪昂撰《本草备要》中记载的枸杞清代药物学家汪昂(1615—1695)编撰《本草备要》(1694年成书)这样记载枸杞:“平补而润,甘平(《本草》苦寒)。润肺清肝,滋肾益气,生精助阳,补虚劳,强筋骨(肝主筋,肾主骨),去风明目(目为肝窍,瞳子属肾),利大小肠。治嗌干消渴。”

有意思的是,汪昂在这句话的后面专门加了按语:“古谚有云,出家千里,勿食枸杞。其色赤属火,能补精壮阳。然气味甘寒而性润,仍是补水之药,所以能滋肾、益肝、明目而治消渴也”。

“出家千里,勿食枸杞”这句谚语意思是说,出门在外,夫妻远离,吃了枸杞,精神勃发,会出事故。

(五)陈士铎《本草新编》中记载的枸杞清代医药学家陈士铎(约1627—1707)编著的《本草新编》这样记载枸杞:“枸杞子,味甘、苦,气微温,无毒。甘肃者佳。入肾、肝二经。明耳目,安神,耐寒暑,延寿,添精固髓,健骨强筋。滋阴不致阴衰,兴阳常使阳举。更止消渴,尤补劳伤。”

地骨皮,即枸杞之根也。性甚寒凉,入少阴肾脏,并入手少阳三焦。因为枸杞秉阴阳之气而生。亲于地者,得阴之气;亲于天者,得阳之气也。

得阳气者益阳,得阴气者益阴。所以,枸杞子益阳而兼益阴,地骨益阴而不能益阳,作为君臣佐使的佐药类,枸杞佐阳药以兴阳,地骨皮佐阴药以平阴。

地骨皮治骨蒸之热,非黄柏、知母之可比。地骨皮虽入肾而不凉肾,止入肾而凉骨耳。凉肾必至泻肾而伤胃;凉骨反能益骨而生髓。黄柏、知母泻肾伤胃,故断不可多用以取败。地骨皮益肾生髓,不可少用而图功。欲退阴虚火动、骨蒸劳热之症,用补阴之药,加地骨皮或五钱或一两,始能凉骨中之髓,而去肾中之热。

地骨皮非大寒之药,而其味又轻清,如用之少,则不能入骨髓之中而凉其骨。大寒恐其伤胃,微寒正足以养胃。

第三节枸杞对养生的作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