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命运轮回为伊人 > 第112章 储位之争 征高句丽(第2页)

第112章 储位之争 征高句丽(第2页)

自来帝皇最忌讳的就是谋反,侯将军抄灭三族,城阳公主和杜驸马赐了毒酒,全家流放漠北。不忍心动自己的儿子,可是孙国舅不依。逼着皇帝给个交待。鲁王在自己的王府自缢身亡,家人废成庶人,迁往鲁地。太子被废除,流放黔州,不得再入都城。

前太子在流放黔州后,没多久就因病过世,这消息传过来,皇帝也是暗自伤心。皇帝把魏王叫到宫里,问他:“小四,朕要是立你为太子,你将来怎样立储?”

魏王心里得意,信口就说:“我要是当了太子,将来把我的几个儿子都杀了,把皇位传给弟弟李久。”

皇帝一听,脸色就沉下来:“虎毒不食子,连儿子的性命都不放在心上,还会把弟弟当回事。你说这话,朕是不信的。”

孙国舅后来知道了,也微微冷笑。妹妹就三个儿子,大的没了,二的心狠还虚伪,看来还是扶持小的才好。

皇帝把晋王叫到宫里,问他:“小九,我要是立你为太子,你怎么想?”

晋王微微一笑:“儿臣文不如四哥、六哥,武更是比不上一众兄弟们。不过,当太子就是要学会制衡,平衡朝堂,平衡后宫。文采不行,自有文官们帮我写文拟诏,武力不行,自有将士们为我冲锋陷阵。我严控科举,选拔人才,制约世家大族的势力。还准备开武举考试,广选武将,逐渐代替推荐和世袭制。将来,更要发展农业生产,改良新粮种者赏,发明新农具者赏,发现新品种者赏,总结农业技术者赏。其次利用好丝路、运河、海船,使商路畅通,国力富足。”

皇帝听了点头:“你怎样对待你的兄弟姐妹,还有你的舅父,父皇的那些功臣?”

晋王笑:“父皇如果把天下留给儿臣,就是最大的封赏了。兄弟姐妹都是父皇的孩子,我会善待他们,父皇给他们的封赏都保留。舅父大人这些年有把持朝政的嫌疑,但他忠于大秦,有功于社稷,能力也强,些许私心,儿臣容得下,暂时不动他,等他老去。父皇的功臣,文臣中有年纪大的,父皇也要允许他们告老休养。年龄还好的就留用。武将嘛,父皇找些错处,先把最能耐的几人外贬或流放,他们虽怨恨父皇,但也惧怕臣服于您。等我上了位,再把他们调回都城,给他们高官厚?。这样,儿臣就是有恩于他们,他们也会感激儿臣。当然了,大秦自有国法在上,不管是谁,要是违法乱纪,我不会徇私,也不会落井下石的。”

皇帝听了很是满意,点点头。过了一月余,就下旨立晋王为太子,入主东宫。魏王垂头丧气地离开都城,去了亲爹给的封地。

杨七与相里深看着事情发展,果然如他们设想的一样,心里痛快极了。下面还要给如意安排以后要用的人手。

自从李家二位公子,一个失踪,一个伤残,李服心里的恨去了一大半。他也猜想是金阳郡主或相里深干的,不过这天衣无缝的事,知道了也没证据。李服在开阳书院读了几年书,这年参加了科举,榜上有名,名次尚可。杨七帮忙运作了一番,到太子李久身边当了属官,没有外放。李服这次是彻底服了,安心地当他的闲棋冷子。

皇帝把身边几个有名的武将都寻了错处,贬官外放。杨七就紧着跟这些人示好,送盘缠,送东西,帮着安置家属,帮着安排到任后的事宜。不过,这些人也是硬骨头,基本上是不买账的。杨七也不恼,事情做了,先结个善缘,有没有回报也不能看一时。

李久这个太子,当然要给这些武将求情,肯请父皇把他们调回卫军中。果然如太子所想,这些人回来高位以后,大多数对太子感恩,少数的聪明人,都想通了前因后果。皇帝要换太子就换呗,只要他们有职有权,才不愿多管闲事。

秦兴十五年三月,白先生过世,杨七姐弟心怀悲痛,在永安城附近白云山脚下找一块吉壤,安葬了白先生。九月,孙小宛过世。姐弟两人一商量,把两人葬在一起做伴。

秦兴十六年腊月,英王杨荣过世,长子杨雷袭爵位。

秦兴十七年九月,三哥杨荆过世,他家的两个儿子很争气,早都通过了科举考试,混到六品的官职。长子杨霍袭了建文侯的爵位,杨荆留下不少资财和人脉,两兄弟商量着分了,日子过得正经不错。

十七年的腊月,六哥杨茴生了一场病,借着病正式退休,领着那个年轻的美妾到广州定居。杨茴的长子杨霄通过科举当了官,就让次子杨需顶了他在不舍商行的位置,跟着十叔杨荫给姑姑金阳郡主经管不舍商行的买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秦兴十八年,皇帝经过四年多的准备,决定御驾亲征,攻打高句丽。连胜数战,可惜天不做美,这年冬天,大寒,雪可没腰。大秦军苦战不下,伤亡惨重。加上运输不易,军需跟不上,皇帝只好领兵回城。路上中了寒,生起病来。凭你多大的能耐,要是一生病,也是无可奈何,皇帝回京就倒下了。

身为太子的李久为了表示孝心,直接入宫为父皇侍疾。吴才人做为近侍,也是常在皇帝身边侍疾。两个人很快就看上眼了,吴才人的才华也都有了用武之地。皇帝思考什么问题,如意就想好对策,暗暗教给太子,让太子在皇帝面前留下能干的好印象。

如意也不是刚入宫时的小女子了,这些年在宫里,看尽了宫里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心性也逐渐成熟起来。如今她的心性,也不向往儿女情长,更对皇帝不抱任何想法。一个垂垂老矣的老头子,对她还不好,一直想杀她,哪有太子年轻善良。

她到崇文馆跟着几个老大人学习,也是受益匪浅,弄懂了书里的治国道理。再结合看皇帝处理朝政的举措,渐渐看懂了为君的想法与手段。金阳郡主还亲自写了《如意漫游未来市》的系列话本子,把她前世的见闻都巧妙地写入科幻小话本里,印刷出来,让如意当闲书看。如意看了非常喜欢,也是心向往之。暗暗发誓,要是自己坐上主位,也要向未来挺进。

秦兴十九年,皇帝病重,还不歇心。命徐世金跟着他的表兄徐世珏,突袭薛延陀。一番苦战,灭了薛延陀。在灭薛苦战中,杨七又结下了善缘,徐世金兄弟领导的大秦右翼军伤重过半,徐世金向郡主求援,杨七给提供了足量的医药和粮草。

徐世金兄弟胜也是险胜,大军损失过半,两人也带了伤,好容易回到都城,徐世珏在家养伤。皇帝一道旨意下来,说徐世珏指挥不利,使右军损失太大,功不抵过,给兄弟二人贬出京城,徐世珏下放到甘凉道大漠边缘的叠州担任都督,徐世金担任副手。

徐世珏不服,刚要进宫与皇帝争辩。就有人送来一封信,让他安心离京赴任,不要与皇帝争竞。信中又分析了原因,皇帝病重,自然不放心那些手握重兵的老臣。那些功臣或已战死,或垂垂老矣,即将辞世,皇帝也不在乎他们。但像徐世珏这样的军事能臣,年龄不算老,又是从草莽出身的,皇帝在时能辖制,新上来的继承人却不一定能用得动。所以自己当了恶人,把他贬谪。以后新皇上任后,肯定会重用他,这样他才会从先帝重臣变成新皇的重臣。如果徐家兄弟不听话,皇帝怕新皇镇不住,肯定要除掉他们。

徐世珏思虑再三,心服口服,伤也顾不上养,家中老小也不管了,打点行装,头也不回的领着徐世金上任去了。

写信的正是金阳郡主,她与徐世金私下有往来,曾经也想过怀柔徐世珏,可那人死硬,从不买账。在灭薛苦战中,徐世金向她求救,得到她的资助,徐世珏态度才好一点点。这封书信可是救了徐氏一族,当然,杨七也是为了给宫里的闺女事先多埋下善缘,说不得什么时候就用得上了。不求人家帮助什么,至少不会故意使坏才好。杨七好人做到底,帮助徐夫人安抚家人,韬光养晦。

徐世珏与徐世金两兄弟听旨上任,没有任何叛逆行为,也没有不满怨言,皇帝才松了一口气。这两兄弟他实在不想杀,年富力强,能力卓越,脑子也聪明,留给大秦,以后跟着儿子开疆拓土多好啊。可是,自己儿子自己知道,不是个刚强的,心地善良,耳根子有点软,到大事上,犹豫不决。这两个如猛虎一般的人,不驯一驯,儿子可能管不住呀。有时候想着,生子如羊不如生子如狼呢。不过,儿子狼性太大,其他孩子和族人就可怜了。

皇帝把太子叫到跟前,问他:“太子,灭薛一战,我们损失不小。不过,为父二征高句丽失败,心里总是不甘,欲再征高句丽,你怎么看?”

太子小心地回答:“儿臣听父皇的,父皇要问儿臣,儿臣觉得现在不宜出兵,还需要休养生息几年。前朝燕武帝也几次征高句丽,损兵折将久攻不下。分析原因,一是高句丽将士善于作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打灭的。二是路途遥远,大量军队远征,常常人困马乏。粮草军需转运费时费力,总是不能及时满足作战军队的需求。将士们忍饥挨饿的,兵器损耗也不能及时补充,军心不稳。三是高句丽地处东北,一年有半数以上天气寒冷,只要久攻不下,就会拖入漫长寒冬,人在低温下生活都艰难,作战更是艰苦。”

皇帝一听就不高兴了:“你身为太子,为父还指望着你能替父出征呢,你没有良策,先说出一堆怕苦怕难的话,底下的将士们哪里还有信心呢。”

太子头上见汗,这话吴才人前几天跟他说的,他原封说了,怎么父皇大发雷霆。想到这里,赶紧表态:“父皇,儿臣愿意替您出征。不过要把准备工作做好了,才有胜算。第一,打仗要钱帛充足,首先增加国家收入。儿臣想好了,把全国的盐业、金属采发都收归朝廷管理,不能让民间与贵族私下取利。第二,儿臣想通过李圭的远洋商贸,从外洋引进来一些抗寒的织物与纤维,做成冬衣给士兵们发放。第三,在营州多设府兵,修建东北粮仓,出征前就把粮草军需存满,营州离前线近,容易送军需。”

喜欢命轮运转,依依不舍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命轮运转,依依不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