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干法稻盛和夫的工作哲学 > 第2章 爱上自己的工作成功就会爱上你(第3页)

第2章 爱上自己的工作成功就会爱上你(第3页)

这时,有位穿着入时,一手提着皮箱,头上戴着昂贵的帽子的男子,试图插话进来。但是,这位服务员对他却置之不理,只是继续和这位妇人说话:“你要去哪里?”

“特温斯堡。”

“是俄亥俄州的特温斯堡吗?”

“是的。”

“那班车将在10分钟之后发车,上车在15号站台。你快点走还赶得上。”

“我还能赶得上吗?”

“是的,太太。”

妇人转身离去,这位服务员立即将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位客人——刚才插话的那位戴着高贵帽子的男子。但这时先前那位妇人又回头来问了一句:“你刚才说是15号站台?”这一次,这位服务人员集中精力在下一位旅客身上,轮到对这位头上扎丝巾的妇人置之不理了。

有人请教那位服务员:“能否告诉我,你是如何做到并保持冷静的呢?”

那个服务员说:“我一次只专心服务一位旅客,这样工作起来才能有条不紊,为更多的人服务。”

对于一个员工来说,做好每一件事是一个员工纵横职场的良好品格,但是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不能把工作做好,那么他很难得到老板的器重与提拔。在现在的社会中,想必没有哪个企业会喜欢做事三心二意、马马虎虎的员工,所以一次只做一件事是把事情做好,提高工作效率的最好策略。

鲁迅先生当年在上海写作时,他曾给自己定下一条原则:除非有特殊的紧急事件要处理,否则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工作中去。他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为自己营造一个创作与高效率结合的工作环境。他每天一坐到桌子前,就不再想别的事,就算是手中的书稿写到最后结尾时,他也绝不会想着其他的什么。这条原则伴随鲁迅专心致志地忘我工作,让鲁迅没有感觉到写作是一件枯燥无味的工作。他在上海近10年之间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等作品都是他在上海期间所作。当一个人专心致志于一件事情的时候,好像世界上就只剩下了这一件事。

注意力不集中、对工作漫不经心,根本不可能做好任何一件事情。只有当我们有意识地去注意一件事情,认真而有目的地将我们的意识、思想集中在这件事情上时,我们才能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然,要想心无旁骛、矢志不移地进行一项事业并不容易,那么要怎样才能做到一直保持“有意注意”呢?稻盛和夫告诉我们:“‘有意注意’其实也是一种生活习惯。每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总是集中意识注意一个事物是困难的,但是只要用心就能逐步养成有意注意的习惯,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从而具备准确的判断能力。”稻盛和夫认为,专注的能力是渴望成功之人的必备素质。而且,只要用心,“有意注意”的习惯是可以培养的。稻盛和夫说:“你可能会说,你太忙了,没有时间注意那么多细节。其实,要养成注意细节的习惯,最好是在忙碌的时候。即使是你不感兴趣的东西,也应该尽力去注意。这就是日文中所说的‘有意注意’,即有意识地注意。”

一直反复地进行一件事情就能形成所谓的条件反射,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习惯。同样,要使集中注意力也成为一种习惯,那就需要多多观察生活或者工作中的细节。长此以往,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稻盛和夫用他的经验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有意注意”也是一个人众多能力中的一种,长期进行集中注意力的练习,能培养一个人对事物观察的敏锐性,有意注意的习惯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

在稻盛和夫看来,培养有意注意的习惯是有方法可循的。首先掌握形势是作出正确决定的前提;其次,感觉一定要敏锐,并注意细节,这样才能直指事情的核心。“敏感”往往来自于全神贯注——这种专注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而是一种长期积累的习惯。假如我们凡事注意细节,就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专心思考。如果我们没有这种习惯,要专注于某一个焦点则是极其困难的。

一个人不能同时做两件事,正如一个人不能同时骑两匹马,这就是心无旁骛的意义。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都抛置身后,这就是专心致志表现。将目标集中在一个点上就更容易接触到问题的核心,成功人士往往是因为能够集中注意力,心无旁骛地用心工作,所以最终成就大业。

5.爱上自己的工作,不要随意跳槽

如果你问一个人:“你是否热爱自己现在的工作?”

那么他十之八九会回答你:“不!事实上,我对现在的工作感到厌倦!”

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每天都会有人突然间辞职、调换工作等。但人们转换工作方向后,难道就会快乐了吗?事实恰恰相反,烦恼依然如影随形。所以,稻盛和夫提醒我们:“与其寻找喜欢自己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已有的工作;与其追求幻想,还不如爱上眼前的工作。”

究其原因大多数人不喜欢已有工作的原因,他们只是把工作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一生的事业。他们每天上班下班,却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1997年,意气风发的延俊华从清华大学毕业,很幸运地被深圳华为公司看中。在这个知名大企业里,他并没有像大多数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那样谨小慎微,而是表现出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刚工作没几天,他就经过一番资料收集和市场调研,给华为老总任正非写了一封《千里奔华为》的信。

在这封信中,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十分尖锐地提出了华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非常系统、切实可行的建议。

这封信彻底改变了延俊华的事业之路。一个刚出茅庐的新员工就给这么一个各方面都已成熟的大企业写信,指缺点、提建议,实在是件很引人注目的事,也是多数人难以做到的一件事。但是,延俊华做到了,并且引起了总裁任正非的极大兴趣。任正非读完他的信后,感到非常欣喜,他被这个小伙子的大胆和远见震惊了,当场就称其为“一个会思考并热爱华为的人”,并当即决定提升他为部门副经理。

延俊华的确是一个幸运的人,但是,这幸运背后却显示了一个员工对公司的赤胆忠心。试问,为什么在那么多的新员工中,只有延俊华一个人被提升了呢?按理说,每个人都有这个升迁的机会,但是为什么只有延峻华一个人得到重用呢?

其实关键就在于延俊华站在公司的立场考虑问题,考虑公司的发展和前途,不是想当然地认为一个小小员工无须干涉公司的事,也没有觉得自己是个与公司毫不相干的人,而是把公司的发展前途看成自己的发展前途,始终站在公司的立场去提建议、找方法。

正如任正非所言,延俊华是一个热爱公司的人,他敢于说出真话,而且这真话确确实实是为企业考虑,更重要的是他将这种热爱转化为了一种行动。这种人才当然会获得老板的青睐。作为延俊华个人,在他被任正非委以重任的时候,他能不从心底里感谢任正非不重资历看能力的知遇之恩吗?他能不比别人成长得更快,全心全力报效华为吗?

在任正非看来,延俊华表面上看是“认真思考,敢于直言”的精神和态度,其实却是“爱公司如爱家”的企业文化精神,是一种关心公司前途的行为。这正是华为大力提倡和着力建设的。

现代社会,网络发达,信息通畅,为人们提供了很多工作的机会,同时也有工作后再选择的机会,“跳槽”已经不是什么新名词。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有过跳槽的经历或者想法,换工作就像走马灯一样频繁。很多老板不惜一切代价对员工进行培训,但是当员工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之后经常是不打一声招呼就跳槽而去,让老板显得很被动,也很无奈。

员工频繁地跳槽,首先受到直接损害的是企业。一家大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说:“我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我们辛辛苦苦为企业培训的员工,一转身他就跳槽了。”员工刚进到企业的时候,拿着薪水,其实还不能为企业创造同等的价值,只有当他接受过培训,具有一定技能和实际操作经验的时候,才正是为企业所用的时候。如果这时候突然跳槽离开,公司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的培训就没有取得应得的成果。并且,这时候再招新的员工,不仅时间上有差距,一时也不能完全胜任企业的工作,企业的损失是很大的。

当跳槽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时,此举在更多的老板眼中便成为了一种缺乏忠诚的表现。频繁地跳槽表面上看来直接受到损害的是公司,而从更深层次的角度上看,对员工伤害更深,

无论是个人资源的积累,还是所养成的“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习惯,都会使员工的价值有所降低。

跳槽对员工的伤害主要表现在多数跳槽者对跳槽缺乏科学的判断和理性的决定,造成跳槽不当,对自己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大多数跳槽者都存在单纯以薪资为导向的盲目性。金钱至上的心理,使那些跳槽者忽略了跳槽后的工作对自己适合的程度,忽略了自己的工作经验是否能得到延续和增加以及是否有利于自己整体职业生涯的发展。盲目以薪金为跳槽的原因,这样的跳槽失败的多,成功的少。

我们应该清楚,作为一名员工,工作不仅仅是为了高薪水,重要的是你工作时的心情,是否觉得个人的价值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和利用,是否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向着成功的目标在一步步踏实地前进。既然选择了一份工作,就要认真地干下去,争取能早日干出成效来。因为工作能力的培养,必须要经过一个相对长的时间,频繁地更换单位或者工作,并不利于专业经验和技能的积累,最后往往是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不精通、都不专业,什么工作都做不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