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一本书读懂大秦史多少字 > 第六章 巡狩天下(第3页)

第六章 巡狩天下(第3页)

秦始皇东巡的这一段路程,正好沿今山东牛岛巡海行视一周——他第一次见识了大海。

秦始皇巡海礼神,一路风光,来到了琅邪驻跸。琅邪之地滨于海畔,原是东夷、淮夷所居地方,从西周以至春秋,尚未知名。后来越王勾践灭吴,北上中原称霸,徙都于琅邪,在琅邪修造了一座观海台。在这个台上,他曾以霸主身份号令诸侯尊崇周室——这时已是进入战国时期了。然而越国虽一时称霸,终是根底不足,属萤火之光,一闪即逝。勾践死后,越国便在中原华夏失去了影响和位置,后来其国又被楚威王攻破,王死民散,不成国家了。空留一座琅邪台,也早被人遗忘了。

秦始皇来到琅邪,已是前215年后了。昔日琅邪台的盛景早已被雨打风吹去,不知为什么秦始皇忽然兴起了怀古情趣,下令迁徙三万户黔首于琅邪台下,以免除十二年租税的优待条件让他们定居在这里。迁徙的那三万户人民,同时就成了给他养治琅邪行宫和观台的家奴了。

也许是大海舒广无垠,也许是天气温暖相宜,秦始皇在琅邪大为欢乐,一住三月,尚然留连未行。秦始皇在琅邪的兴致极高,因此在琅邪表明得意的刻石铭文也最长。这个刻石就立在琅邪台的西南隅处。这一篇洋洋大观的刻辞,似诗非诗,似辞非辞,把秦始皇歌颂得淋漓尽致,可说是长篇的《秦颂》了。从这一刻石之文,可知道秦始皇出巡时,是重臣皆陪,武将文官都在左右。且不说兴役作工,仅这一路上款待馆合、供奉需用,若说是不劳民,那可真是欺心之言了。

由于秦始皇这一次东巡,第一次见识了大海。大海的浩瀚舒广,使他这个生长在中原内地的君王,大有河伯来到北海而生望洋兴叹之{既。那广阔无垠的海上世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更让他着迷。因而他一路礼神不已。于是召引来—群方士神仙家,用一个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来愚弄他这个开天辟地的第一位皇帝。

在古时,由于人们对大海有着一种神秘莫测的崇拜,有些人头脑中的细胞就不安分了,产生出种种奇特的幻想,于是就出现了神仙家或方士。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些人造作出神奇的三神山的故事来。说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山上的宫殿都是黄金白银制作的,山上住着仙人,因为有不死药,可以长生不死。又说三神山远望就像在云端里,等靠近了三神山却在水中,人要想靠近上去,则三神山又被风引走,等等。所谓三神山不过是海市蜃楼的景象,但古人并不知道这是光线折射现象,被这种虚无缥缈的奇异景象所迷惑,以为渤海中真是有仙人所在。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就相信了这些神话,他们还曾派人去找寻过。虽然是找不到的,然而传言中却说有人见到过三神山,仙人和不死药都在那里,以讹传讹地流传下来。

这次,秦始皇来了,他比齐王、燕王气派多子。于是,方士们又找到了施展才能的对象了,纷纷向秦始皇上书,讲述那些神奇的故事。其中这不死药最中秦始皇的心意:好容易得到了天下,若是死了,不就等于把这无限的财富、无尽的享乐撒手给别人了吗?哪怕是儿子,那也不能心甘哪!所以他就唯恐不及地要寻求到不死药。可是不死药在仙人手里,怎样才能求取得到呢?正好齐地的一个方士名叫徐福的上书说,要想寻到仙人、取得不死药,得先沐浴洁身、敬诚斋戒,还要选取童男童女,携带给仙人的财宝礼物,乘舟到海中寻找到仙人所住的三神山才可以。秦始皇立刻下令操办一切,就命徐福率领好几千童男童女下海去求仙人去了。

那么,秦始皇所以在琅邪一住三月,又大欢乐,除了因海景迷人、气候适宜、生活舒服外,还应该说是因为他在这里要等待吃那不死之药。他以为即日就可长生不死了,就像病人颓丧,遇人说其病没事,马上就精神起来那样,使他在琅邪“大乐之”。可是三个月过去了,尽管他求仙望眼欲穿,但骗完了财宝钱物和童男童女的徐福却回来向他说:三神山是寻看到了,但一要靠近,风就把三神山吹走了。秦始皇虽然心急,也没办法,既然三神山已经看到,想来只要他追求下去,早晚总会得到。于是就让徐福继续寻求下去,而他则率领着文武群臣向别处巡游去了。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19年,汉尼拨出兵进攻罗马在西班牙的同盟者萨贡托城,使罗马大为恼怒,遂于公元前218年3月正式向迦太基宣战,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

战争一开始,汉尼拨即以惊人的胆略定下了越过阿尔卑斯山脉,从陆地进军意大利的战略。公元前218年4月,汉尼拨率领9万步兵、1。2万骑兵和37头战象,从西班牙的新迦太基城出发,冲破重重艰难险阻,于9月末越过了阿尔卑斯山,到达北意大利平原。罗马人措手不及,被汉尼拨连续击溃。在敲开意大利的北大门后,汉尼拨继续挥军南下,趋向亚德里亚海岸,以便打击罗马人的后方。

延伸阅读

秦始皇一一礼祠东方神祗,具体来说,是齐地八神。

一曰天主,祭祀的神是天齐。齐国所以名为齐,就是依据这个天齐来的。因为在临淄城南有天齐泉水,五泉并出,人们把这泉眼以人的肚脐相比,所以叫天齐,意思是认为这个地方是天的肚脐。祭祀的地方在临淄南郊的山下,原因是天为阳,而阳喜阴。所以,要在高山下的小山上祭祀。

二曰地主,是祭祀泰山、梁父,即齐国以泰山、梁父为地神。因为地为阴,而阴喜阳,因此祭祀的地方要在周围有水绕的高地上祭祀。

三曰兵主,是祭祀蚩尤,就是黄帝时率九黎作乱,让黄帝给杀了的那个蚩尤。因为他生前好兴兵作乱,所以死后被先民当作兵神祭祀了。听说他的坟墓在今山东东平寿张,当地人常在十月祭祀他。时有赤气出,像一匹红色的帛布,当地人叫做蚩尤旗。

四曰阴主,是祭祀三山。此山神据考是指参山,在今黄县、莱阳以东。

五曰阳主,是祭祀之罘神。之罘在今山东烟台北伸人海中的临海之地。

六曰月主,是祭祀莱山。莱山即今山东黄县东南的莱山,又叫做莱阴山。莱山与参山、之罘都在齐北面的渤海之滨。

七曰日主,是祭祀成山。成山在山东牛岛最东端的海滨上,就像是北斗的斗十刚申人海中。因此,迎日出在成山最为得当,因此叫日主。

八日时主,是祭祀琅邪。琅邪在齐国之东。大概很古时观天象,定四时,是设在这里考察的,因而琅邪很古时就有四时祠庙。

4.湘山伐树

时间公元前219年

人物秦始皇

秦始皇几分留恋、几分遗恨地离开琅邪台,车驾沿黄海海滨的驰道,奔西南而行,到达东海郡的郡治郯(今山东郯城西)。在郯城稍事休息后,启程抵达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在彭城,秦始皇闻听象征着周天子权力的周鼎沉没于泅水之中,很想得到这国宝,使秦之代周更为合乎天意,就下令千人人泗水寻找周鼎,结果是毫无所得。

秦始皇带领文武官员及随行人员,乘大船沿长江顺流而下,取道湘山祠(今湖南岳阳县西),想要登临南岳衡山(今湖南衡山县西,海拔1290米)。然而,船队在湘山祠江面遇到大风浪,几乎船翻人亡,不得渡江。登岸后,秦始皇问随行的博士说:“湘君是何方之神?”

博士回答说:“湘山祠专为祭祀舜二妃之神而建。相传帝尧将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帝舜巡狩南方,病死于苍梧。二妃追寻亡夫而未见,悲伤啼血,溅渍斑竹,遂投水自尽,死于江湘之间。故后世称斑竹为湘妃竹,亦有‘斑竹一枝干滴泪’之咏。当地民众将二妃葬于死所,立祠祭祀,因山近湘水,庙在山南,故称湘山祠。尧、舜都是‘天下共主’,二妃是帝子、帝妃,死后又被奉为神灵。”

秦始皇正为渡江遇风险而发怒,听博士说什么湘君神,更是恼上加怒。使令三千名刑徒将湘山上的树全部砍伐,使湘山成为一座秃山。

面对着秃山,秦始皇出了这口气,以为战胜了湘水女神。同时,秦始皇将使他得以登岸脱险的洞庭山,命名为君山。身为帝王而“不敬神明”,这在当时也属于典型的暴虐之行。

秦始皇为什么敢于这样对待身兼帝子、帝妃和女神三重尊贵身份的娥皇、女英?这与他的帝王意识有直接的关系。许多学者仅以与神愚蠢搏斗解释这件事,称之为狂妄。这还不足以深刻理解秦始皇的心态。他们忽略了这样一个现象:依照传统观念,身为天子的秦始皇有权这样做。

当时秦始皇并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地立即发威,而先问清楚此是何方神明。当得知不过是舜二妃之神后,他才勃然大怒,而滥施淫威。按照中国古代绝大多数人对于宇宙秩序的理解,天帝至上,作为天帝嫡长子的天子辈分高于天地之外的众神。“王者父天母地,兄日姊月”,他与日、月比肩,形同兄弟姊妹,其余诸神地位皆在天子以下,名山大川之神也仅相当于人间的诸侯王公。帝王在众神中辈分尊高,地位特殊。王居天、地之间,沟通天地人,王与道、天、地并称“域中四大”。“君为神主”,天子主祭神明,神也有赖于君主。这些观念是中国帝王自我神化的一个重要文化根源。

秦始皇居帝王之尊,自以为“功盖五帝”,两位潇湘女神自然不能与他分庭抗礼。秦始皇伐木秃山之举与其说是愚蠢,不如说是专横。

无论如何,依照当时的观念,不论大神、小神,皇帝还是以礼敬各路神明为宜。但是,此时的秦始皇志得意满,不可一世,骄横跋扈,动辄滥施淫威。任何人不得违背他的意志,不仅普通臣民不得拂逆君王,就连屑小神明得罪了他,也要遭殃。秦始皇对待潇湘女神的举止,与其对天地日月及名山大川诸位尊神的态度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个事件充分暴露了横扫六合、祭天告成之后秦始皇心态的重大扭曲。

秦始皇的这次南巡,本想登临衡山。湘山祠遇风险又险些落水,一路并不顺当。因此,巡游的兴致没有了,游途中的疲劳也袭来了,发怒伐树正是他这种心情的集中表现。因此他取消了继续南行登陆衡山的预定计划,命车驾取道回都城咸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