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一本书读懂大秦史多少字 > 第七章 开疆辟土(第2页)

第七章 开疆辟土(第2页)

就在秦帝国崛起的同时,北方也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匈奴族。匈奴族是中国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在欧亚大陆古代诸游牧民族中是最强悍的。匈奴首先崛起于北部中国,长期雄踞北方,其活动范围广大,在世界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

战国时期,中原各国的领土不断向北发展,秦、赵、燕都曾进攻占匈奴,秦国不断蚕食其地。秦昭襄王时,宣太后以与义渠王长期通奸的形式,诈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干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并筑长城以拒胡。

秦王朝建立后,匈奴首领为头曼单于。头曼单于号令各部,一个军政合一、游牧骑射的匈奴帝国已具雏形。在帝国崛起的过程中,匈奴不断向四方扩张,并趁中原各国战事方酣、无暇外顾之机,攻占河套地区,控制南至河套、北至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匈奴骑兵剽悍骁勇,来去飘忽,经常侵扰内地,掠夺人口、财物,对中原各国构成重大威胁。与所有刚刚兴起的游牧帝国一样,匈奴的侵扰具有明显的野蛮性、破坏性,动辄屠戮民众,视生命如草芥。秦始皇统一中原后,强盛的匈奴成为秦朝外部的最大威胁。

当秦始皇灭亡六国之后,解除北方威胁,防范匈奴侵扰,成为秦朝边防的首要任务。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他巡视北部边疆,在分析政治军事态势之后,决定对匈奴用兵,“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蒙恬接受了君命,率领30万精锐之师奔赴漠北,出征匈奴。当时匈奴贵族的首领是头曼单于。所谓单于,其全称是“撑犁孤涂单于”。在匈奴语中,“撑犁”是天的意思,“孤涂”是子的意思,“单于”则为广大之意。以头曼单于为首的匈奴贵族的统治区域十分广阔:东连东胡,西接月氏,北毗丁零,南邻秦朝。统治的中心区域在头曼城,原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东北。匈奴即是以此为大本营不断南下侵扰中原的。蒙恬出击的方向,显然是针对着匈奴统治的中心区域的。蒙恬北逐匈奴,“收河南”。所谓河南,秦汉时期即指相当于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带,而匈奴头曼城恰在这一区域内。

关于这次战役的详细情况,由于史籍缺载,我们已无法搞清楚了。目前只知道,由于进攻方向选择准确,秦军行动又比较迅速,再加上蒙恬指挥有方,使秦军得以迅速击败匈奴,占领了对匈奴贵族十分重要的河套地区,动摇了头曼单于的统治。秦朝开始在中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之中修筑长城。而后,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蒙恬率领秦军跨过滔滔自乜黄河,集中优势兵力,像凶猛的鸷鸟攻击弱小的燕雀,继续向匈奴进攻,大漠上再一次荡起征尘。匈奴抵挡不住几十万秦军的勇猛攻击,头曼单于只好率领部众向北仓皇败走,蒙恬指挥秦军夺取了高阙(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西北),占领了阳山(指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狼山)、北假(指今内蒙古河套以北阴山以南的夹山带河的地区),筑亭障以逐匈奴。秦朝重建了九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自榆中并黄河以东,设置了44个县,开始在这个地区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巩固了出击得来的成果,使秦朝的统治区域向北推进了一大块,在军事上保证了内地的安宁和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蒙恬不辱君命,痛击了匈奴。而后,蒙恬率军驻守边关10余年,使匈奴不敢再犯。

千里转战漠北,后勤供应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在实际的边关考察中,秦始皇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为了保障军需,支持战争,秦始皇征调了大量的人力,从北方沿海各郡运

粮,转输北河。由于路途遥远,损耗十分惊人,大约每30钟(1钟为6斛4斗,1斛为10

斗)粮食中只有1石(10斗为石),运到了前线。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当北击匈奴的战事基本结束,北方占领区域得到巩固之后,秦始皇开始筹划从战略的高度上解决问题。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秦始皇下令将中原3万户百姓迁徙到北河和榆中一带,屯垦戍边。这样,既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又可以就地输送军需粮草,免除了千里转输,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17年,罗马军队在特拉西美诺湖附近遭到汉尼拔军的伏击,15000人战死,余下的大部分被俘。特拉西美诺湖之役对罗马又是一场大灾难。此后,通向罗马的大道畅行无阻。然而汉尼拔并没有到罗马,却向东南方行进了。

特拉西美诺湖战役之后,罗马为应付困难局面,选举法比乌斯·马西克母为独裁官。这是一个有经验和智慧的元老。他采取保存自己实力的政策避免与汉尼拔正面交战,只迂回阻截汉尼拔的后路和侧翼,使汉尼拔首尾难顾,又时常由小股部队对其驻地进行骚扰,使他不得安宁。汉尼拔多次引诱罗军打规模阵地战,但都没有成功。法比乌斯保持镇静按兵不动。意大利各地也都不归顺汉尼拔。当时罗马有一派人主张尽快消灭汉尼拔,不容他在意大利土地上肆行狂虐。有人甚至怀疑法西乌斯,认为他怯懦。但也有人认为他能以耐心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无论如何,到公元前217年末,汉尼拔洗劫了意大利的很多地方,但没有牢固占有任何一个城池。

延伸阅读

秦始皇之所以用兵匈奴,有人认为是由于燕人卢生所献“图书”中有一条“亡秦者胡也”的谶语。这条谶语预言灭亡秦朝的将是“胡”。秦始皇为了避免亡于“胡”,所以不惜大动干戈。实际上即使没有这条谶语,秦始皇也照样会动用大军进攻匈奴,因为匈奴是秦朝的心腹之患,与正在崛起的匈奴较量关系到秦帝国的安危存亡。随着南平百越任务的基本完成,解决北方匈奴问题的时机逐步成熟。

李斯曾经反对北伐匈奴。他的基本论点是:匈奴游牧而居,“迁徙鸟举,难得而制’,而北方不生五谷,“得其地不足以为利”;秦军’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而转运粮食辎重,则劳民伤财。为此而兴兵动众,“靡獒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他道出了困扰历代王朝的一个难题:如何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驱逐他们,难免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不驱逐他们,则势必不断遭受侵扰,甚至被灭亡。

4.通西南夷

时间公元前214年

人物秦始皇

在中国西南地区,即今四川、云南、贵州一带,除“百越”以外,还生活着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少数民族,秦汉时期统称“西南夷”。根据《史记·西南夷列传》,他们大致分布在以滇池为中心,在滇中和滇东北一带,主要有滇、劳浸、縻莫、叟等部族5在滇西一带,有昆明、斯榆、桐师、哀牢等部族;在滇东南以及黔西一带,有夜郎、句町、漏卧、且兰等部族;在滇北和黔西南一带,有徙、摩沙夷、笮都以及川西北和陇南的白马等部族。这些名称有的是族名,有的是地名或“国”名。他们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或“耕田,有聚邑”,或“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过着半农耕、半游牧的生活。个别地区还开始向奴隶制过渡。

在始皇统一中国以前,“西南夷”的一部分已经并入秦国的版图,秦对西南夷地区的开拓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秦惠文王于公元前316年派司马错伐巴蜀,先后设置巴(郡治江州,今重庆市北)、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市)、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三郡。司马错大兴水利、修筑城池,发展生产,使秦的声威远播西南。秦最初对巴蜀地区采取羁縻政策,在设置郡治的同时,改封蜀王子弟为“侯”,改封巴的统治者为“君长”,“蛮夷君长,世尚秦女”,通过封爵、联姻和派遣蜀相等措施笼络人心,强化统治。秦武王于公元前310年派兵征服今云南境内的丹和犁两个部落。到了秦昭王时,蜀郡太守张若又夺取了笮及江南地区,使秦国的统治区域更加扩大。

经略“西南夷”

始皇即位以后,对西南夷地区的经略更加积极,进一步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统治。早在统一中原战争之时,始皇就下达了一条命令:修筑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筑路工程的负责官员叫常頞,他率领着军兵和民夫在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开始筑路。这一带山高水急,崖直谷深,地形险要而且气候多变,豺狼虎豹出没无常,条件十分艰苦。经过多年的努力,筑路者硬是在寂寂无人行的群山中开出了一条道路。由于受条件限制,这条道路只有五尺宽,故被称为“五尺道”。尽管如此,西南的崇山峻岭也因此而变为通途。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虽然在名义上是“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是,由于西南一带地形复杂,山高林密,崖陡谷深,河流湍急交通条件十分恶劣,自古以来即被人们视为畏途。兼之这里气候湿热,疾疫流行,所以秦朝中央政府在实际上并没有向西南这片神秘的土地派驻一兵一卒,一官一吏,没有能建立起有效的政治统治。对此现状,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的秦始皇当然不能满意。

但是,鉴于西南地区的特殊的地理环境,秦始皇又不能像攻打六国地区那样,出动虎狼之兵扫荡西南,毕其功于一役。何况那里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军事力量,没有出现明显

的同皇帝陛下对着干的民族情绪。因而,秦始皇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即修路,先解

决交通问题,将西南地区与中原在交通网络上连成一体,然后再解决建立地方政府,对

该地区实行直接的有效的政治和经济管理等等难题。

尽管开通五尺道的进程比较缓慢,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而不能一蹴而就,然而随着道路一寸一寸地向西南方向延伸,统一西南夷的愿望就变得越来越现实来。终于,这条铺设在崇山峻岭中的五尺道修通了!它的北端,连接着难于上青天的巴蜀栈道;而其南端,则紧紧抓

着风光秀丽的大西南。秦始皇随后将其早已制定好了的计划付诸实施,主要是向那里派驻官吏,设置了行政机构,加强对西南夷的直接管辖,使其成为秦皇朝密不可分的—部分。

与此同时,秦朝又经蜀郡。加强了与笮等地的联系,将其纳入郡县系统。这一地区“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这样,秦朝不费一兵一卒,便确立起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统治。于是,西南地区有史以来第一次同中原地区有了直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

对推动当地社会的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进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从此加快了华夏族同西南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民族之间的了解和理解,提高了对大一统政治文化的认同性,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14年,费边率军攻击被汉尼拔占领和叛离罗马的城市,并实行坚壁清野,断绝迦太基军队的补给。同时派兵赴西班牙、西西里等地作战,以断汉尼拔的后援。前209年率军攻克塔林敦(塔兰托),致使汉尼拔军在意大利半岛的处境更加困难。费边战术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延伸阅读

秦统一巴蜀后不久,为了在巴蜀巩固其封建统治及确立封建生产方式,公元前310年,封子通国为蜀侯,以陈状为相,置巴郡,以张若为蜀国守,且大量徙民。秦对蜀的首次移民发生在公元前314年,《华阳国志》记载,这次移民规模浩大,按照一家五口计算,大约有5万人之多。移民们大多来到成都,也有一些就在入蜀沿途扎根安居。事实上,这5万人只是先行者,伴随着秦朝军队的南征北伐,一批又一批移民先后迁入巴蜀,到秦始皇时,移民达到高潮,大批六国豪民迁入巴蜀。秦民的移入带去了北方的先进的文化、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中原文化、生产技术得以在巴蜀迅速传播,有利地促进了巴蜀社会经济的发展。

5.修筑长城

时间公元前214年

人物蒙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