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一本书读懂大秦史多少字 > 第七章 开疆辟土(第3页)

第七章 开疆辟土(第3页)

长城的修筑,早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前就已进行了。早在战国年间,各大诸侯国都曾修筑过长城。其中,有的修在内地,如楚国为防韩、魏而筑“方城”(今南阳盆地以北),齐为防越、楚而筑齐长城(今泰沂山区);魏为防秦而沿洛水筑魏长城;秦早在简公时就曾“堑洛”,即沿洛水筑长城以防魏;惠文王时又曾筑洛河中游的长城以防赵;赵为防齐、魏,则沿漳水修赵长城。这些长城统一后都失去了作用。但是燕、赵、魏、秦等国在北方筑长城则主要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如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燕为防御东胡,“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秦昭襄王时,又在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这些长城在秦统一以后继续发挥着阻止匈奴铁骑南下的重要作用。秦朝长城就是在这些长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

蒙恬指挥的秦军经过浴血奋战,击溃了头曼单于的匈奴武装力量,迫使其向北方远遁,不敢南下侵扰边关,使阴山、河南一带尽入秦朝版图。精明的始皇帝十分清楚,自己的虎狼之师并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匈奴武装力量的元气并没有大伤,如果不提高警惕,剽悍的匈奴铁骑随时都可能卷土重来,在边关重燃战火,动摇整个天下。而当时秦朝的国力尚不具备消灭或远逐匈奴的实力,所以,秦始皇决定在北部边防修筑一道前所未有的防御工事——长城,以抵御匈奴的入侵,保卫内地的安全。

秦朝新长城是在修葺和连接原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之上加以增筑、延伸而修筑起来的。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蒙恬在击溃匈奴之后,即开始在北边沿黄河修筑长城。这可能是秦朝最早的筑城活动。此后,大规模的筑城活动即全面展开。经过几十万民夫的日夜劳作,用了几年的时间,长城终于建成。新长城西起临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宛如一条巨龙,向西蜿蜒伸展,横贯当时的北部边疆,最后到达辽东的碣石(此碣石为山名,在今朝鲜境内,不是秦始皇巡游所至的碣石),总长达5000余公里。

长城蜿蜒万里,工程浩大,所需建筑材料的数量极为庞大,对其强度的要求也比较高,即使在社会生产力很高,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决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那么,在当时,这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呢?秦朝长城的建设采取了就地取材的原则。当在山间修筑之时,均开采山中石料以筑墙身,既坚固,又方便。在经过黄土地区时,墙身

则用夯土筑成,中间铺有若干层茅草或芦苇,此法能够使墙身保持一定的强度,建筑的速度也比较快捷。

长城不仅作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建筑工程而闻名古今,更重要的,长城首先是一套超大规模的军事防御体系,因为,它的设计,它的构造,都是为着军事防御的目的服务的,达到了古代世界军事工程建筑水平的巅峰。一般来说,地势平缓之处的墙身比较高,在10米上下,山岭上的墙身因为可以借助险峻的山势,高度比较低,通常在5米上下。墙身的宽度一般为6米左右,城上可容十余人并行,或五匹马并骑。

燃放烽火的地方叫作烽火台;因为火光在白昼传递的范围不广,所以古代在白昼时用烟雾传递消息。古人多采用狼粪燃烟,认为其烟上升比较直,不易被风吹散,故烽火台又叫作狼烟台。秦长城的修筑也继承了这种古老的传递消息的方式,通常在城墙之外,每隔若干距离,便设置一座烽火台。一旦军情紧急,白昼燃烟,夜间举火,依次传递,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消息传遍防线。秦朝以后的历代王朝,为了自身的安全,也都十分重视烽火台的建设和烽火制度的完善,不但利用视觉,还利用听觉传递消息,比如在施放烽火的同时燃放号炮等等。这样,可以迅速地传递内容比较复杂的消息,有利于掌握敌情,打退来犯之敌。

长城是用于作战的巨大工事。必须有多种多样的防御手段,构成一个有效的军事防御体系。秦长城每隔一段距离,便设置了所谓墙台,也叫城台,为一个突出到墙身之外的突出部,其外沿修筑有用于作战的垛口,一旦当敌人攻到墙身之下,利用高大的墙身所形成的死角掩护自己的时候,守军即可利用墙台射杀敌人。

墙台之外还有战台,它是供守军住宿和警戒的军事设施。战台一般都修筑在高处,便于了望。战台的顶部是一个平坦的空间,亦可以做烽火台之用。

长城最引入注目的地方,除了逶迤万里的墙身以外,就是巍峨的关城了。关城一般都设置在江河渡口之滨,险峰峻岭之侧,或交通要道之旁,凭江山之险,构成边防线上最重要的军事要塞,对来犯之敌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战态势。从晚自秦始皇的时代起,发生在北边的重大战役,基本上都是在关城之下或附近进行的。

绵延万里的长城也在历史中绵延,经过历代封建王朝的修缮、改造和增修,长城至今仍然巍然屹立在神州饱经战火洗礼的大地上。长城无比雄辩地证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着杰出的聪明智慧,体现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也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不畏强最的民族精神。然而在“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时代,长城在抵御匈奴进犯,保卫内地安全方面,的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世界历史大事记

亚历山大灯塔位于埃及的亚历山大对面的法罗斯岛上,因此也叫做“法罗斯岛灯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大约在前283年由小亚细亚的建筑师索斯特拉特设计,在托勒密王朝时建造。由于历史的模糊记载,预估高度从120米到135米之间。

亚历山大灯塔有三层底层是正方形的塔基中层塔身为八角形,顶层为圆柱形的灯火楼,装有反射镜,据说夜间可以照亮方圆40公里的区域,用作地中海上航船的指航。

亚历山大灯塔在1326年毁于地震。

延伸阅读

相传秦始皇筑长城之时,向民间佥派了大量的徭役,一个叫杞良的燕人也被强行拉去修筑长城。杞良受不了繁重的劳役,冒死逃跑。他跑进孟氏后园,爬到树上躲了起来。恰巧这家的小姐孟仲姿在后园的池子里洗澡,仰面看到了杞良。孟仲姿问他是什么人,为什么跑到这里。杞良老老实实地把自己的来历告诉了她。孟仲姿听后,对杞良说:“请你娶我为妻。”杞良推辞说:“小姐生于富贵人家,长在深宅大院,容貌艳丽,怎能给服徭役的穷小子做媳妇呢?”孟仲姿说:“女人的身体只能给自己的丈夫看;请你不要推辞了。”经其父允许,杞良和孟仲姿结为夫妇。后来,杞良又回到了工地。工地的头头怒其逃走,将杞良活活打死,并将其尸体筑在墙身之中。孟仲姿得知了这个不幸的消息,哀哭着跑到工地,面向着长城放声痛哭,只见那巨大的墙身突然崩塌,露出了墙基下一片累累白骨。孟仲姿根本无法分清丈夫的骸骨,遂刺破指尖,以血滴于其上,哭着说到:“若是杞良的骨骸,血即渗入。”遂找到杞良的骸骨,携之归葬。

6.直道工程

时间公元前212年

人物蒙恬

长城工程有关的另一个重大的国防工程,也是由蒙恬将军所主持。这就是秦始皇直道工程。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刚刚当了一年皇帝的秦始皇即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驰道。驰道宽50步,中央三丈之处是皇帝专用的御道,用铁椎将路基夯实,以便使路面坚硬平坦。在御道两侧植树为界,其他的车辆不准入内驰骋,只能行走在两侧的旁道上;否则,即将其车马没入官府。

早在前一年,秦始皇即下令“车同轨”,规定车辆—一律宽6尺,统一了轮距。

那时,要修建长达千余里的大道,其耗费的人力、物力之巨大,其组织、准备工作之繁杂,是可以想见的,而这只能在统一的政治集权的指挥下才能办到。秦始皇凭借其异常饱满的政治热情,亲自策动了这一史无前例的筑路工程,经过几年的辛勤努力,尤其是通过几十万筑路者的充满了艰难、辛酸和血泪的劳动,一条又一条的交通大动脉被铺设完成了,从京师咸阳向全国辐射出去,形成了一个“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濒海之观毕至”的畅通无阻的交通网络。其中,修筑最为困难的道路莫过于由咸阳通往九原的直道。

蒙恬从九原到甘泉,堑山堙谷,完成了直通南北,全程一千八百里的直道。九原原属赵国所辖,后没入匈奴。蒙恬攻占河南之地以后,秦始皇在此设置了九原郡。始皇帝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筑由咸阳通往这里的直道。

这条直道从咸阳以北的云阳出发,经过今陕西淳化县北梁武帝村秦林光宫遗址,向北至子午岭上,循主脉北行,直到定光县南,再改向东北方向,进入鄂尔多斯大草原,过内蒙古乌审旗北,经东胜县西南,在昭君坟附近跨过黄河,最后到达包头市之西的九原郡治所。九原直道总长1800里,约合今1400华里。

这条路由黄土高原修到内蒙古高原,沿线地形比较复杂,不仅要翻越险峻的山岭,还要跨越湍急的河流,穿过泥泞不堪的沼泽。许多地方但见野兽出没,不见人烟影踪,修筑过程异常艰难。

的确,历史给人类社会造成了许许多多的饱含着无限辛酸和血泪的遗憾,不仅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无法排遣的苦痛,也往往使后世的人们感到心头沉甸甸的,忍不住要扼腕叹息,仰天长啸,对历史感异常强烈的中华民族来说,更是如此。无止无休的筑路、修造长城、修建宫殿和陵墓等等徭役,极大地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使哀声遍地,民不聊生。

这,岂不就是秦朝二世而亡的直接原因吗?但是,就在无数苦难民夫的累累白骨之上,通往九原,通往其他边疆地区的道路修成了。它不仅仅方便了皇帝的巡游天下,对边关的军事防卫、经济建设,对加强内地与边关的各方面的联系,包括以兵力、粮草迅速驰援边关,打退匈奴的南下侵扰,使中原生灵免遭兵燹之乱,都有着很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假如不是这样的话,蒙恬的军队,能在荒无人烟的塞外坚持10余年之久,迫使匈奴头曼单于远遁吗?西汉人不是曾多次利用九原直道向北进击匈奴吗?中原的农业文明免遭游牧文明的破坏,不是多多少少地依赖于九原直道吗?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12年,古罗马统帅西庇阿宣布竞选市政官。由于他未达到法定年龄(担任市政官者自动成为元老,而元老要求年满30岁),保民官否决了他的竞选资格。但此时的西庇阿已因其勇敢和爱国名声大噪,支持者众多,遂以毫无异议的票数当选。保民官最后也收回了他们的反对意见。就这样,西庇阿在24岁时成为市政官,进入了罗马的晋升体系。

延伸阅读

考古工作者进行秦始皇直道考察时,在子午岭上的刘家店林场看到有一座主要用以监测林区火情的嘹望台,修建在秦汉烽燧遗址上,四坡及附近的地面有明显的秦汉建筑材料残件分布。从刘家店到雕岭关的路段,道路两侧依地势每隔相当距离就有一烽燧遗址存在。

站在古烽燧当时所据制高点上,可以看到子午岭纵贯南北,形势雄壮,左右两侧,百山纵会,深谷之间,川流如线。依据这样的地形优势,烽火传递可以取得良好的视觉效应,从而增益军情上达和军令下传的效率。

在子午岭上,沿秦始皇直道利用自然高地修筑的烽燧遗址形成了相次传递军事消息的通信系统。

这样的烽燧遗址相隔一定距离就有一处,形制大致相同,有同样规模的夯土台,以及散落在附近的秦砖汉瓦。据陕西文物工作者总结,秦始皇直道在陕西境内遗迹总长四百九十八公里,沿途发现秦汉时期的行宫、城址、兵站、关隘、烽燧等遗址及墓葬一共有近六十处。《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著录的旬邑石门关遗址、两女寨遗址、黑麻湾烽燧遗址、雕灵关遗址、转角烽燧遗址、土窑烽燧遗址;黄陵艾蒿店烽燧遗址、五里墩烽燧遗址、五里墩东烽燧遗址、五里墩西烽燧遗址、老芦堡烽燧遗址、桂花烽燧遗址、兴隆关烽燧遗址;富县寨子山烽燧遗址、五里铺烽燧遗址;志丹白杨树湾烽燧遗址、白草湾烽燧遗址、柠条湾烽燧遗址、杨崖根烽燧遗址;安塞堡山烽燧遗址、东里畔烽燧遗址、贺庄烽燧遗址、阳山梁烽燧遗址、高山峁烽燧遗址、新庄烽燧遗址、宋家胍烽燧遗址等,都保留有显著的痕迹。

总结秦始皇直道附近所见烽燧遗址,可以称之为“五里一墩”。现存古代窑洞近百孔,而且地面遗存大量粗、细绳纹板、筒瓦残片,可以推测,这里可能是当年军营及辎重仓库,或为过往军旅驿站。有人称之为“兵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