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使用的“大多数”、“也有”、“有的”,都是模糊的语言。用这种语言,既顾及了职员的面子,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是不指名的指名批评,效果自然比直接点名批评要好。
5迸郧貌嗷餍团评
“旁敲侧击”是比喻人们在批评别人时,不从正面直接指责,而是从侧面敲打。当发现苗头不对,由于某种原因又不便正面指出时,便可通过“对事不对人”或“对团体而不对个人”的方式提出警告。这样就可以既点出问题,让对方心生警惕,又维护了对方的面子,给他们改正的机会。“旁敲侧击”作为一种间接表达方式,在与人交际中并非毫无正面意义。如果我们从交际的角度出发,它同样可以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10彼祷翱闯『希发言有分寸
说话,通常不是说给自己听,而是说给别人听;既然如此,你又怎么能不去考虑一下别人听了这些话,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没有“心眼儿”的人说话,总是不掩饰自己的情绪,不管什么场合,也不管对象是谁,不考虑说话会引起什么后果,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直来直去,想说啥就说啥,结果无意中便得罪了别人。
在客客气气的社交谈话中,直话直说是致命伤。别误解,这不是在鼓励说谎。这里讲的是一种高深艺术,一种和斗牛相似的艺术。餐桌谈话的高手能够像斗牛勇士一样,挥洒自如地应付、闪避灾难。
有这样一个善于闪躲质问的人,他的厚颜与本领令了解他的人都要大喊一声“太妙了”。例如有人问他:“你可曾读过《堂吉诃德》?”他会回答:“最近不曾。”其实他根本没读过,然而谁会煞风景破坏融洽的谈话继续追问?
另有一次,有人问他可曾读过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他回答:“英文版本没读过。”旁人不禁肃然起敬。他这句百分之百的真话会让人产生三种误解:他读过这诗篇;他精通十四世纪的意大利文;他是文学纯粹主义者,不屑读翻译本。真高明。
其实在社交谈话中有很多诀窍,在此介绍给那些直来直去的人作为参考:
1毖罢野踩话题
预备几个有趣的题目,侃侃而谈,但言辞须含糊,社交专家能知道你在瞎扯。不妨考虑以下几项:
(1)量子物理学
就暧昧模糊而言,这题目是数一数二的,或许连爱因斯坦都会紧张吃力。该话题最重要的部分叫做“不确定性原理”。有位物理学家最爱以世界的本质为题讲些令人费解的话,然后看到周围的人个个满脸愕然、面面相觑,便忍不住偷笑;你也可以学他。
(2)死海主卷
近几十年来,只有少数圣经学者能接触到这些古代经文并加以研究。他们不让别人看,也许是因为他们还没琢磨出古卷中文字的真正意思。
(3)某位不大出名的历史人物
你选的历史人物不必有什么精彩的秘闻韵事,然而如果你不想再听某人喋喋不休地谈论当今的国家领导人,这题目就很适合了。
你可以说:“某某怎么样?”
那人会顿时茫然,问道:“他怎么样?”
“你刚才说的全部可以应用到某某身上,”你回答,“你看看他的遭遇。政客就是这样的。”谁能反驳?
不过要审慎的是:上宴以前必须跟其他客人周旋一下,谈些不相干的话,摸清楚什么题目不能碰。王明有一次大谈“文化大革命”。谈了二十分钟,殊不知坐在他旁边的那个人是屈指可数的中国史权威。
2庇煤义广泛的形容词
所用的形容词最好能适用于几乎任何方面。
如果有人要你对毫无所知的某本书、某出舞台剧、某部电影或某首音乐发表意见,你应该说:“我喜欢他早期的作品,风格比较单纯。”或者说:“我喜欢他后来的作品,那比较成熟。”无论对方是否同意,都不能说你错。
3苯彩鲆恍├久弥新的趣闻逸事
你不必发表长篇大论也可以令人觉得你学识渊博。在节骨眼儿上讲一桩人所罕知的事,会使人深信你满腹经纶。例如,你记住某某名作家的妻子是哪个富豪家族哪一房的正室或偏房的表亲,然后在跟人家讨论文学、商界动态、名人花絮或绯闻的时候,装作漫不经心地提起。
4狈⒈肀鹑宋薮硬党獾募解
闲谈中,难免会有人问你:“你认为如何?”
你不想把真正的想法说出来,原因是你刚才没有注意听,其实你一直在想的是赴宴途中你汽车发出的怪声,或者某部电影里某演员叫什么名字。不过,有三种答案适用于任何话题,而且不会引起异议:
“那完全要看情况而定。”
“不能一概而论。”
“在某些地方,情况会受环境因素影响。”
5备呙鞯靥氯躲避
要是有个粗鲁的人竭力想戳穿你的把戏,千万别慌。你可以采纳如下几个对策:
(1)含糊其辞。马上用丹麦著名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所讲的:“真理有大小之分。与小真理对立的,当然是错的;与伟大真理对立的,则同样是真理。”然后,趁质问你的人还在琢磨这番话,找个借口离桌。
(2)指着窗外大声喊:“瞧那个!”希望借此转移同桌人的注意。
(3)把一块肉放进口里细嚼,同时做思索状,仿佛是在整理你的答案。接着屏息并慌张地指指喉咙,奔出饭厅,挺着肚子朝沙发背猛扑过去,让人们以为你食物梗塞,在自行救治。然后站起来,转身对吓坏了的众人从容地说:“没事了。”
如果你演技够好,大家便会忘记使你突发急症的诱因,反而称赞你有医学知识,救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