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可怕的广东人书籍 > 第六章 团结一致不利求利(第3页)

第六章 团结一致不利求利(第3页)

强强联合于企业兼并不同,企业兼并是建立在通过以现金方式购买被兼并企业或以承担被兼并企业的全部债权债务等为前提下,取得被兼并企业全部产权,剥夺被兼并企业的法人资格。通常是效益较好的优势企业兼并那些效益较差的劣势企业。也就是说,兼并之后,劣势企业将不再存在。而强强联合则是建立在大企业相互合作的基础上的合并,不存在剥夺另外企业法人资格之说,也就是联合之后,仍是共同发展。

由此,贯有团结合群精神的广东商人们为抵御外界竞争压力,“强强联合”便成了他们引领市场经济潮头的必要的资本运作模式。

万和与其他热水器行业巨头之间的龙争虎斗,充分显示了其问鼎天下的雄厚实力。万和的热水器年产量高达200万台,其中烯气热水器达150万台,同时,万和也是热水器惟一一家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所有产品均获得ISO9001国际认证。加之一些原业内巨头的衰落,更使万和爆发性的增长锋芒势不可挡。

当时,我国热水器生产厂家达数百家之多,且存在着很多小的手工作坊,它们整体技术水平低、规模小,其中生产量超过100万台的既然只有万家乐、万和两家。在这种情况下,万和掀起了一场被誉为“六月革命”的风潮,将新品以贴近杂牌的价格推向市场,促使技术低的产品遭到淘汰,提高了行业技术门槛,促使整个行业自觉不自觉地提高技术水平,以此推动整个行业的升级。

有人分析认为,万和掀起“六月革命”风暴,将直接促进烯气热水器行业重新洗牌,其行业领导地位也将蛀终确立。

然而,对于燃气热水器和行业来说,万和“六月革命”引发的不仅仅是行业龙头的更迭,其背后寓意更为深刻。万和“六月革命”在完成自身的革命之外,对推动整个行业的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万家乐热水器的衰败就是这场风暴直接影响下的结果。万家乐于2001年国家统计局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的全国商品销售排名中,万家乐名列年度热水器行业的销量第一。这也是万家乐热水器连续13年获得全国销量第一。也在同年,广州汇顺投资公司入主万家乐股份公司后,万家乐即由过去的国企蜕变成为一个民营控股企业,企业的发展战略也由过去单纯追求规模效应向“创利润、增效益”的方向转变。万家乐在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后,曾经取得过综合成本下降亿元的好趋势。然而在国内家电企业频繁使用价格战导致的恶性竞争下,2001年11月,媒体披露了“万家乐”的财务黑洞。随后“万家乐”落入了银行停止贷款”、“供应商逼债”、“经销商拖款”等困境不能自拔。2002年,传来了让众多企业惊异的消息,由于历史、体制等多种问题,万家乐内部出现了大震荡,首先是万家乐股份有限公司被证监会ST特别处理,同时管理层高层大震动,紧接着“万家乐”品牌被查封准备拍卖以偿还贷款,后媒体又公布了万家乐负债12亿多人民币的消息。

由此看来,万和发起的“六月革命”起到了从单纯的价格竞争推向技术、质量、价格、服务、品牌等方面的综合竞争,在整个行业内形成良性竞争的风气,此举对国内家电企业频繁使用价格战导致的恶性竞争,无疑起到了良性示范效应,推动了整个行业发展到一个新的时代。在此过程中,相当一批技术力量薄弱、体制存在缺陷等问题的企业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同时,一部分企业将在竞争中崛起,整个行业面临着重新洗牌的局面。

2001年11月28日,万和集团向媒体证实了拟人主万家乐股份有限公司的想法,这对曾经的冤家在市场经济的海浪中再次相逢,而这次不同与往常的是“喜相逢”。

从万家乐的配件供应商,到宣布收购万家乐,真可谓是世事难料。万和与万家乐的故事只能用“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句话来诠释。

其实,万和与万家乐几近水到渠成地走到一起,这并非偶然。早在万家乐商标危机爆发前数月,其最大股东——广州汇顺投资有限公司就向万和表达了双方联手共同经营万家乐的愿望。可以想象,在创业之初曾经依靠生产万家乐电脉冲配件起家的万和,如果能够借此良机入主最强大的竞争对手万家乐,无论是对品牌的张力还是产能扩充,都不无裨益,为此,万和集团总裁卢楚其亲自挂帅,参与万和与万家乐的合并谈判。

2001年11月28日,万和集团向媒体证实了拟入主万家乐股份有限万和认为,收购万家乐有风险也有利益。风险就是商标危机和高达7亿元的负债,利益则来自两方面:一是有顺德市政府,二是万家乐尚拥有众多的优良资产。

万和之所以愿意收购万家乐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万家乐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四家公司,除了万家乐燃气具股份有限公司亏损之外,其它三家都有很强的盈利能力。

万家乐出现今天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存量资产太大了,而对于任何一个资本运作的高手来说,是可以把这个存量资产盘活的;此外,万家乐的另一个关键点就是把燃气具这一部分搞好,这就需要产业运营的能力。而万和也已经有近三年的资本运作的经验,旗下有专门进行资本运作的广东时代盈和投资有限公司。此外,万和在整个行业里也走在前列。因此,万和有资本运营和产业运营的能力,而万和与广州汇顺也正是凭着这些高度关注万家乐这个事情。

万和、万家乐实际上在终端里面已经是“一家人”了。他们之间的合作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世界市场早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市场竞争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激烈。万和和万家乐的联合,使之实力更加强大,使得双方企业持续向前发展。

6。分工明确,荣辱与共

粤商是广东商人的总称。广东人的组成有三个部分: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因此,这三大民系的商人,也就分别被称之为广商、客商与潮商。

关于粤商,早年在南洋便已有了这么一段民间的谚语,为其做了定位,这便是:客人开埠,广人旺埠,潮人占埠。这仿佛成了一种“历史性的分工”:客商注定是开创者;广商则善于把商埠搞得风生水起,左右逢源;末了,潮商方可牢牢站稳脚跟,成为生意强人。

这几百年形成的民谚,无疑是有其道理的。广府商人商业头脑灵活,独立自主精神强,也能“顶硬上”;潮汕商人敢作敢为,“爱拼才会赢”;客家商人则出自广东山区,梅县,兴宁一带,以自强不息著称,在某种意义上,客家商人带有一种客家迁移或流放文化的传统,所以自立自强是他们的传统精神,客家商人在创业,发展中都显示出比较保守,稳抓稳打的作风。他们各自在商界叱咤风云,从而共同争得了“粤商”这样一个几百年长盛不衰、生猛鲜活的美誉。

?广府商人、潮汕商人以及客家商人的形成都历经了两三百年的历史,但有着不同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他们在经营理念、管理技巧以及市场成熟度等方面各有特色、各有分工。

一.广府商人

??由于历史的原因,清政府开放海禁,设立闽、浙、粤、江四关以征税。随后仅留广州一口通商。这一时期广府商人主要是利用地理位置以及国家政策的规定从事贸易活动,并形成了巨额的财富。外国精美的洋货产品,如香水、挂表、服装、音乐机等手工艺品通过港口进入广东,而我国盛产的茶叶、丝绸、陶瓷等则出口到欧洲,当时的广府商人主要从事转手贸易和零售批发行业。

??80年代初,广东凭借毗邻港澳地区的地理优势以及改革开放的机缘,开始承接港澳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在大量“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的带动下,广东制造业得到高速发展,并形成了港澳专注于资金、技术、管理等服务支援业务。这时候的广府商人从明清时期的垄断商人逐渐转变成为以外向型为主的手工业主,为了适应市场,特别是供给市场的需要,广府商人主要投资外向型手工业作坊或者工厂手工产品,从而促进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广府商人也逐渐转变成为事业商人。在一时期广东的制茶业、纺织业、棉织业和制瓷业发展最为典范。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世界经济竞争方式的升级,广东之前依靠政策,地理位置建立的竞争优势已经逐渐丧失。意识到自身所处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具有较高学历和先进管理水平的新一代广府商人出现了,他们通过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他们制定了引进外国知名品牌,学习先进技术从新建立竞争优势的战略意识,这时就出现了如汽车行业的广本集团,东风标致,广州南沙丰田等,在手机行业,TCL借助施耐德品牌进入欧洲市场。新一代的广府商人既继承了老一代广府商人刻苦勤奋、务实纳言、敢于开拓的传统,同时又吸收了许多西方先进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有着强调品牌经营,整合相关资源,善于资本运营,注重战略规划和战略伙伴联盟的新经营理念特征。

??二。潮汕商人

??潮汕商人早在明清时期就开始发展海洋贸易,“逐海洋之利”。从明清开始,潮汕商人从事的商业活动都是由海上贸易推动,以民间贸易为主要形式。这一时期从事海洋贸易的潮汕商人,在进行商贸活动时,继承了先辈的传统中原文化和开放的海洋文化的交汇特质和拓展精神,又发展出了敢为天下先精神,勇于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潮汕的商业活动氛围从这一时期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潮汕商人大多数从事零售批发、纺织服装、电子电工等行业,在整体行业情况中,零售、批发行业的比例是18%;服装、皮革、纺织行业的比例是19%;电子、电工、电器行业的比例是14%;餐饮、娱乐、旅游行业的比例是14%;文体休闲用品、礼品、工艺品行业的比例是10%;其余的行业都是5%的比例。潮汕商人大多数处于供应商价值链和渠道价值链上。

?21世纪广东面临新的产业升级的机遇和挑战,大企业时代来临。所谓“大企业精神”主要体现在“管理革命”,倡导新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法,注重战略规划,崇尚多元化经营,善用资本运营,资源整合,其主要代表就是李嘉诚,黄光裕等大企业家。

????这一批大企业家在管理决策上强调科学合理,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使用财务知识评估风险,在结合自身经验和主观判断的同时,参考理性分析,使用数据,市场调查评价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善用整合资源,使现有和潜在的资源相互配合与协调,使之达到整体最优;有效的资本运营是大企业家必备的经营技巧,像李嘉诚以他私有的98多亿港元资金,控制了市值900多亿港元的长实系集团,凭借的就是资本运营的手段;黄光裕也从资本市场得到巨大的好处,其拥有的国美2004年6月在香港借壳上市使得黄光裕的个人财富从2003年的18亿元暴涨到105亿元。由此可见近代时期的潮汕商人是具有“大企业精神”的企业家商人。

??三。客家商人

??客家人经过长途的南迁来到广东的粤北山区,带有中原族人的农耕传统,因此客家人南迁到广东以后还是以耕地为主。由于山区的土地有限,再加上人口增殖,土地很快就开垦完了,为了生存,同时收到广东当地广府族群和潮汕族群经商的影响,部分客家人“洗脚上田”做起商人。这些农民商人开始经营的是本地生产的土特产,后来发现闽西地区物资更加贫乏,就用自己种植的粮食和生产的食盐与闽西山区居民换取当地土产,然后销售给广州、佛山、汕头等发达地区。这一时期的客家人动机十分单纯,就是为了维持生计,像五华人“硬打硬”如打铁,打石,补锅等靠手艺谋生,兴宁人做点小生意等;另一方面由于带有农民的淳朴,诚实,吃苦耐劳的本质,在经商时讲究诚实守信,但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严重的农民思维局限性,因此称呼其为农民商人。

??广府商人,潮汕商人以及客家商人共同组成了粤商这一新的商体,其经营理念,企业文化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也许,正是各有所长,相互补充,共进共退,同一荣辱,他们才在南中国、在南洋,成为引以为骄傲的一块名牌。

7。官商互济,风雨同舟

“官商互济”是中国人首选的经商模式。政界与商界自古以来就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

粤商也善于在政府这把保护伞下行商,同时,同时在国家危难之时,伸出援手,患难与共。

明清以来,粤商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但都和官府乃至重量级的商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且以天津的广东会馆为例予以检验。

天津的广东会馆凝聚着旅居天津城的广东商帮辉煌的创业历史。光绪末年,由唐绍仪在天津倡议集资修建,粤商积极响应,很快就完成了资金的筹集,1907年落成。唐绍仪的身份不是一个商人,而是头上有着顶戴花翎的天津海关道,他的号召自然具有影响力。

广东商帮在天津势力的强大,与一批在津任职的广东籍官员不可分割。自1872年起中国先后选派四批幼童赴美留学,共计120人,其中广东占了84名。这些留美学生归国后,大部分聚集于北洋重心的天津。例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