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可怕的广东人作者伍豪 > 第四章 转变观念标新立异(第2页)

第四章 转变观念标新立异(第2页)

印刷是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行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企业永葆青春。三十多年来,星光集团始终应用最前沿的科技于生产管理中。它率先在业内启用IS0900l及ISO14001管理系统,凭借精细化的管理、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成功的快速反应、“客户联盟”的市场推广机制,不少世界500强企业如微软、惠普、英特尔、宝洁、松下、欧莱雅等都成为星光的长期客户。印刷业是个竞争激烈的行业,除了“以科技领先”,星光的做法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设立“创意中心”来设计研发新产品,利用“授权”、“品牌”和“服务”来赢得利润,同时以全球化思维探讨和引领印刷行业标准的制定,以保证自己始终走在行业的前端。

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多元化、国际化发展过速,管理、人才一时无法跟上,星光集团曾一度陷人低谷。痛定思痛,林光如决定要在自己的企业办一所管理学院。这所学院与其他业内专业学院不同的是,学院与工厂、研究、设计等环节紧密相连,学生直接与实践接轨,掌握国际上最先进的印刷设备操作技术与设计技能,毕业后均成为业内即用人才。

更具特色的是,“星光管理学院”不仅培训属下员工,还同时开办了面对客户和供货商的培训课程,比如举办“以全球化思维探诩印刷行业标准”论坛,以及开放印刷品买家证书课程等。许多星光老客户如欧莱雅、CD、露华浓、默沙东、联合利华等知名品牌企业派人员参加培训后都给予高度评价。这种互动式培训使企业和联盟伙伴相互掷作,结成了更为紧密的一体化经营和发展关系。

星光重视人才,认为“我们要将员工‘举在头顶,放在心上’,给员工更多的关爱和栽培”。因此,在星光,员工们有充分的归属感,因为“选择星光,就是选择成长,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星光集尉有不少二三十年伴随公司一起成长的老员工,即便在星光曾因种种原因濒临倒闭的艰难时刻,员工们都不离不弃,甚至把自家的存款拿出来集资,与公司共渡难关。人才的力量在这里保证充分显示。

林光如常说:“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他非常注重并极力倡导建设学习型企业。除培训之外,他还选拔优秀员工到国外进修。识才、爱才、用才、育才,林光如的真诚、热情与谦和感染着每一个人。他多次感慨地醣:“公司曾经因决策失误陷入低谷,错在我这个当家的没有广为纳谏”。为此,50多岁时,他还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修完了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提升自己的现代管理水平,并规定每月召开一次集团中高层管理人员参加的为期一天半的学习会和经营分析会,集思广益。由此,公司业绩连年稳定增长,2005年,星光集团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亚洲200家最佳中小型上市公司”之一。

世界上的事物无不是在运动着的,只有不断地运动发展,事物才会存在,否则便会走向衰亡和毁灭。可以说,万事万物都是在继承与发展中传承下来的。人们所从事的事业也存在着同样的道理,接下前人开创的事业或将自己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都要有扬弃,在继承和发扬中舍弃掉适用于过去时代而不适用于当今的东西,这就需要除旧布新,适时转型。

4。与时具进,独占鳌头

“盛极必衰,月盈必亏”,这样的辨证法同样适用于商界。粤商向来以明察善断,抢占先机见长。在经营自己的商业帝国的过程中,粤商深知,创新才能求发展,识时务者为俊杰。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传统型产业必将在竞争中被淘汰,而新的产业一定与高科技密切相关。所以,企业的发展一样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广东新新日用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温畅芬被誉为中国的“烫衣板大王”。谁会想到30多年前,他还是一个游走于梅州一个小县城的苦孩子。l8岁那年,他毅然决定独自外出闯世界,并选择直奔广州。刚开始他找到一份碎石工的工作,之后不断换工作、打零工、进修。直到进了一家家具厂,他建议老板做烫衣板,当时这个主意不仅没获得老板的赏识和肯定,还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然而温畅芬没有丧气信心,没多久他从家具厂辞职,从一点一滴赚取原始资本开始,全力奔赴自己的烫衣板梦想。坎坷的创业之路,也是他于生产、经营等各方面不断拼搏、创新之路。刚开始,烫衣板的市场一时打不开,合伙人撤资,温畅芬另辟新路:通过让利的办法与一家进出口公司合作,在让利给对方的基础上利用其出口渠道,大力开拓海外市场。不久,公司逐步迈上正轨,1993年一跃成为国内生产烫衣板的生力军。接下来,他到香港参观,到美国参加芝加哥家具博览会,到德国参加工业产品展览会一…在大开眼界的过程中,温畅芬发现,别看是小小的烫衣板,不同国家、地区的客户要求不同,可创新的地方也不少,他所领导的新新日用品公司也随之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扩张和技术革新。

1998年起,新新公司已从跟随世界烫衣板潮流变为引导吐界潮流了。目前,新新公司生产的烫衣板,有近40项发明专利,占领了美国70%的市场,且远销欧、美、亚三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2006年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广州市民营企业商会、羊城晚报联合主办的题为“‘蓝海’创新企业赢利模式”的财富沙龙上,作为广州新新日用制品有限公司董事氏、广州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执委的温畅芬谈到自己的开发部时说:“我有一个很大的开发部,八九年前就有十多个人。

有人说没必要搞那么多人,我说:不!设计100张图出来,我能够选中一两张就不错了。我们就是要靠新取胜。”创新,既是新新公司的生产经营之道,又是温畅芬从一开始就秉持的发展理念:“我从来没有追求‘最’字,从来都有一种危机感。因为我知道,没有永恒成功的企业,只有暂时领先的企业。”

如今一说到广州的房地产,无人敢忽视合生创展的朱孟依,其在广东商界的名声确实可比肩李嘉诚在香港。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刚刚20出头的朱盂依还是家乡镇上的一个包工头,小小年纪却目光远大。与其他的包工头不一样,朱孟依把策划投资与参与经营和地产开发捆绑在一起,帮镇上建设商业街,同时获得了该商业街租金的分红权。一开始,他就是一个名不副实的包工头,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地产开发商。

自1992年他与张芳荣、陆维玑夫妇在香港共同创办合生创展集团公司以来,朱孟依利用自己丰富的人际关系网以及超强的市场洞察力,了解到广州市天河区的广大的发展前景,现在看到的超低价格购买了广州市天河区的大片农田。而如今这里已成为广州的“黄金地带”,一大片的高尚住宅区和商业中心拔地而起,成为寸土寸金的地段。朱盂依的这一举动,无疑促进了天河区的崛起,而同时也成为了他日后与广州政府关系融洽的良好开端。

随后,合生创展继续以它的典型的低置地、高品质的发展模式,在广州有潜力却并未发展的地段大规模地购地,开发了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骏景花园、帝景苑、华景新城、暨南花园、华南新城等十几个项目。对待低价格买人的土地,朱孟依是相当珍惜的。随着广州房价的一度升温,高品质在激烈的竞争中越来越重要,无愧于政府的信任,合生创展引进了香港房地产先进的设计、开发以及管理理念,大量创新保证物业的高品质,赢得了在广州后地产界“地产大王”地位。

“变则通,通则久”。在地产界占尽鳌头的朱孟依把眼光从地上转移到了地下。他在2000年出资2亿元成立了广东盈通投资公司,以建设九运会数据传输网络工程的名义,拿到了在广东全省建殴光纤骨干网、城域网以及接入网的许可。颇有心思的他,在工程实施中并不止铺设一根政务IP光缆,而是铺设了更多的管道。然后,他将这些管道出售给那些急于铺设光缆的电信运营商。而据悉,当叫一根管道每公里的售价最高达20万元。他在把握时机的同时随机应变,既避免了日后的重复建设、无谓浪费,又顺理成章地为企业赢得了利润,我们不得不佩服“朱老农”精明的商业头脑。

巨额的利润滚滚而来,合生创展的车轮一路飞奔,而车队的队伍也一再地扩大。在这些队伍里面,有许多来自合生的竞争对手。如万科集团的前总经理姚牧民、万科深圳公司副总经理、恒基中国公司总经理谢世东以及广东城建集团总经理,都是朱孟依广纳人才吸引过来的。而这一人才济济的车队,将驾着合生这一身经百战的财富之车,驰骋于朱来更为广阔的

天地!

在粤商的创业之路上,这种与时具进的拼搏创新精神的实例比比皆是。他们的创新不仅表现在产品生产的创新上,更表现在观念意识、战略制度等深层次的创新上:他们的创新不仅表现在寻找新点子、发掘新思路、制定新策略上,更表现在敢于冒险、敢于失败、敢于担当上。与时具进可以使企业在广州这样竞争激烈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与时具进可以使事业发展壮大,与时具进可以使企业独占市场鳌头。

5。借机推销,名震八方

秉承中国文化传统,北方人一般不喜欢标榜自己,蔑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而是信奉“酒香不怕巷子深”,以致在改革开放初期,北方大多数厂家不看重广告这种促销手段。广东人就不同了,广东人喜欢冒险,自我表现意识强,因此,广东人变得越来越敢于“毛遂自荐”,在企业经营中也较早地有了“卖瓜意识”,他们善于借机推销,大刀阔斧地开拓市场,将其产品推向消费者。

广州中药名店“陈李济”,就尝到了借“会试”期间推销产品的甜头。

陈李济始创于明朝万历年间,传闻说,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岁末,广东南海商人陈体全收到货银返回广州。船到广州后,他匆忙上岸,却把货银遗落在船上,被同船的李升佐抬起。

李升佐也是南海人,颇谙医道,在广州开设一间中草药店,悬壶济世。李升佐没有见利忘义,而是整日在码头等候,终于等到陈体全的到来。陈体全十分感激,意欲酬报,却被婉言谢绝。他恳切地提出,将遗金的一半投资于李经营的中药店,两人用红柬写下台伙文书,将店号定名为“陈李济”,意为陈李二人台伙经营,同心济世。

陈李济开张后,研制了各种“古方正药”行世,生意兴旺,口碑极好。清初,陈李济的产品已在国内很有声誉,其制作的乌鸡白凤丸一直专供朝廷后宫之用。据说,同治皇帝有一次偶患感冒,腹痛吐泻不止,御医合议后,建议试服广州陈李济出品的追风苏合丸,果然奏效。皇上大喜,遂赐“杏和堂”三字。

同治年间,陈李济又称为陈李济杏和药厂。民国初年颁布商标法,“杏和堂”被立案注册成商标,沿用至今。

封建社会,举人参加科举考试,必须要写好引人人胜的八股文,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们为此动脑费神,心力憔悴。为了功成名就,金榜提名,有些人也会买些药丸定精、提神、进补,以防在考试期间身体染病。这和今天高考时家长们给孩子买滋补品有异曲同工之处。

陈李济抓住这样一个宣传推介产品的好机会,专门派人到北京,在举人们下榻的旅馆、酒店,乃至去礼部参加考试的必经之路上,摆摊设点进行促销,或卖药、或半赠半卖、或免费赠送,还为每位举人考生送上一把印有陈李济产品的纸扇。

陈李济不仅在考试前关注考生,考试后也不放过考生。每到揭榜之日,陈李济总是对高中进士的举人,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某某举人服用过陈李济的养心宁神丸,精神爽利、笔走龙蛇…这或许有些夸大的成分,但广告需要的就是这种宣传效果。

陈李济以科举会试为广告宣传阵地,取得了惊人的广告效应。举人们参加完会试后,总会购买一些陈李济的蜡丸,带回家乡,作为珍品馈赠地方显要和亲友,并四处传播在北京的见闻,自然少不了要讲到陈李济。陈李济的药品就这样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广药”的代名词。

广州的民房多为砖木结构,居民又以木柴为燃料,经常发生火灾。老百姓在遭遇火灾时常常束手无策,损失惨重。而官方又没有专门的消防机构。清末民初,陈李济从英国进口一支消防水枪,成立义务消防队,购置三部消防车,配备水枪、火钩、水桶、绳索、斧头、竹梯等消防工具,还配有药箱,以备救急。消防队有专门的黑色队旗,上书陈李济三个白字,消防车、术桶上也写有陈李济字样。一旦发生火灾,队员立刻出动。此举深受市民好评,一时传为羊城佳话。老百姓口碑相传,平时买药自然就会想到陈李济。

广州何济公药行成立于1938年,生产“灭痛散”,后改名为“止痛散”,主治解热止痛。因何济公的粤语谐音为“活济公”,产品很快就风靡大扛南北。其广告手段也屡出奇招,1946年,武汉的《新湖北日报》在头版显要位置,登出一幅“广东飞来何济公”的字样,令人莫名其妙;第二天又登出“止痛不用五分钟”的字样,更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第三天才解开谜底,说明是广东何济公药行制造的灭痛散,由留美医药博士发明,行销海内外,刚用飞机运到武汉。这一广告成了武汉三镇人们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收到了轰动效应。该药行还在一些城市雇人穿着济公的戏服,敲锣打鼓扛着彩旗随街游行,吸引消费者。

“川贝枇杷露”糖浆至今仍是人们润肺镇咳的重要药剂。它的生产商就是广州老字号潘高寿。光绪年间,开平人潘百世、潘应世兄弟在广州开设了一家前店后场式的“长春洞”药铺,前店卖药,后场制丸,主要生产中药蜡丸。辛亥革命后,人们逐渐接受了西医药物,此时的长春洞老板潘郁生也另辟蹊径,将中西医结合起来,研制出潘高寿川贝枇杷露。1929年,潘郁生正式竖立潘高寿药行的招牌,专营枇杷露,兼营蜡丸。为了推广新产品,他也通过报章大加宣传,不过,与众不同的是,他不是做专门的广告,而是经常在报纸上发表一些奇谈怪论的文章,以吸引人们注意,产品很快行销华南地区。当时香港的诚济堂也生产川贝枇杷露,并在报纸上做广告。潘郁生认为诚济堂是仿制自己的产品,于是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忠孝仁爱礼义廉”为题,撰文在报纸上发表,嘲笑诚济堂“忘八”(王八)、“无耻”,指出其生产的川贝枇杷露是冒牌货。

这就是广东人,他们善于抓住一切机遇来推销自己的产品,使产品名震八方,声名远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