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教会孩子有计划地消费。
这需要从孩子开始接触钱,有自己的零用钱开始。越早让孩子学会理性地花钱,也就能够越早让孩子有效理财,对孩子将来的理财能力大有好处,可以让孩子学会做金钱的主人。
正确引导男孩的攀比心理
现今,很多孩子的攀比心越来越严重,比谁家里有钱,比谁的父母职位高,比谁零花钱多,比谁的电脑技术高,比谁网友多,等等。
任何事情都是有度的,如果超过了一定的度,事情就会向反面发展。同样攀比如果超过一定的度,就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过度攀比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危害:
首先,攀比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把兴趣点集中在自己正在攀比的东西或事情上,这样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其次,在和别人比较时,比不过他人就会心里不高兴、羡慕别人,甚至产生嫉妒心理。
再次,盲目的攀比往往来自于虚荣心,虚荣心是自尊心过度的表现,过分自尊的孩子容易产生虚荣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孩子对面子更在乎,虚荣心也更严重。
最后,有的孩子在攀比心理支配下,为了获得某种自己需要的玩具、物品等,甚至去偷窃,走上犯罪道路。
其实,攀比心理的形成不能全怪孩子,他们毕竟年龄尚小,生活经验有限,不可能建立起评价事物的正确标准。所以,做家长的应积极、及时地引导,帮助孩子改掉虚荣、攀比的坏毛病。如果家长为男孩传输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男孩就会变得“百毒不侵”,从此对一切诱惑都免疫。
浩浩和健健是一对好朋友,两家大人也走得很近。从小到大,浩浩和健健都是形影不离。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两个孩子也不知道怎么了,动不动就在一起吵架。有一天,浩浩哭着回家说要买一双adidas的鞋子。
妈妈一边安慰儿子,一边问道:“儿子,怎么回事啊?谁欺负你啊!”
“不是的,今天健健买了一双好看的adidas球鞋,他就在我面前显摆,还说我买不起!”浩浩抽泣着说道。
“哦,说你买不起就买不起,那你哭什么呀?”妈妈安慰道。
浩浩气愤地说道:“我就是受不了健健得意的那个样子,他能有的我也要有,妈妈,你赶紧给我买一双比健健那双还好的adidas的鞋子吧,我明天穿到学校去气气他!”
“儿子,难道我们买鞋就是为了互相攀比炫耀吗?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比更重要的东西!”妈妈继续安慰浩浩道。
“那什么是更重要的东西呀?”浩浩泪迹未干,一脸疑惑地问妈妈。
“那就是学习成绩啊,还有是不是懂礼貌,是不是好学生啊,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呢!一双adidas算什么,它又换不来好成绩,对不对?”妈妈语重心长地说道。
“嗯,我成绩比他好,我要在学习方面彻底打败他!”浩浩语气坚决地说道。
故事中的浩浩看见健健穿着漂亮的新球鞋来向自己夸耀,在攀比心理的驱使下,向妈妈提出也要买双更漂亮的新球鞋是正常的事情。但是,作为父母,面对孩子提出的要求,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动机,如果孩子只是想显示自己或与别的同学攀比,那么家长就可以对孩子的要求采取冷处理。即对他的要求不做任何回答,给他几天冷静期。同时,要进行旁敲侧击,如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等他确定这个物品是否真的需要后,再和他一起讨论是否需要购买。即便家长的观点他不能完全接受,他也不会再轻易向家长提出过分的要求了。家长也可借此机会对他进行深入教育,告诉他,其实他花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当男孩明白这些的时候,他对诱惑的抵抗力就会提升一大截。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爱攀比也是如此。一方面,爱攀比可以激发孩子积极进取的精神;另一方面,它又容易分散孩子的精力,使孩子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攀比极易破坏同学之间的友谊,损害身心健康,甚至导致违法犯罪行为。
因此,家长一定不能放任孩子爱攀比的心理。若想改变孩子的这种不良心理,需要进行合理的引导。具体来说,你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让孩子经历“贫穷”。
不论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对孩子的零用钱一定要进行引导,平时,不妨让你的孩子经历“贫穷”,可以故意减少家里吃大鱼大肉的机会,故意减少家里去逛商场的次数,并且很认真告诉孩子,要体会到赚钱的不容易。
第二,区分“想要”和“需要”。
几岁到十几岁的小男孩虚荣心都很强。由于好奇和攀比的心理,他往往会向家长要求很多。这时,家长一定要分析孩子是“想要”还是“需要”,并给他讲明这个道理,才能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又不助长他的虚荣心。同时还能帮助孩子有效地抵制诱惑。
第三,把孩子的“炫富”和“比富”念头扼杀在萌芽里。
首先父母要带头不攀比,不在孩子面前谈论谁家钱多,谁家钱少之类的话题。同时,自己也要对财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孩子才不会受家庭的影响。如果发现孩子攀比财富,要及时制止,告诉孩子炫富是不对的,要“炫”就“炫”成绩,“炫”做人。
教男孩“正确消费”
在现代社会中,理性消费的能力成了人的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每个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能不能合理地消费将直接影响到人一生的幸福。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学会合理地消费,其意义不仅在于钱本身,其中包含了多方面教育的内容和能力的培养。
有关调查显示:中国当今的孩子缺乏合理而适度的消费观念。为了孩子多少钱都舍得花,是现代父母们的普遍心理。于是父母的爱心,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过早地将孩子推到了金钱面前。当前,父母在引导子女的消费观念时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使孩子从小生活于金钱的包围中,过度重视物质享受,爱慕虚荣,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毅力,一个个都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纨绔子弟;二是认为金钱不是好东西,孩子手里有钱不是好事,从小让孩子害怕金钱,远离消费,不能正确地消费,这样,他们长大之后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可想而知。
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能否合理地消费是孩子走向成熟、学会生存的重要标志。因此,科学地支配金钱,引导孩子从小学会合理地消费,是当今家庭教育中的一大重要问题。
读小学五年级的孟涛平时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除了学习他几乎什么事情都不用操心,看着许多同学花钱大方的样子,孟涛也不时有了随意浪费的现象,不爱吃的馒头吃不完就扔掉,练习本用了一半因为外皮脏了也扔掉。他想要什么东西,不管贵贱就张口跟父母要钱去买。为了让儿子改掉这个毛病,妈妈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儿子当一个礼拜的家,让他掌管一次家里的花费。
妈妈首先让孟涛看了看他们家里最近几个月的花销账本,她对儿子说:“我们家每个月的日常总花销是1000元左右,不包括大笔开销。我给你300元钱,作为这一个礼拜的所有花费,由你来支配怎么花。这些钱比以前我们每周的平均消费要多一些,你一定不要让这个礼拜的开支超过这个数啊!而且,你还要负责家里的各种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