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母亲教育女儿视频 > 第三章 高情商女孩才会活得游刃有余(第3页)

第三章 高情商女孩才会活得游刃有余(第3页)

因此,家长在平常的生活中,要注意对孩子开放性思维的培养,让孩子懂得怎么去思考开放性问题,而不是仅仅只满足于封闭的答案。

其实,孩子的理性思维能力,是在生活中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只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引导,多帮助孩子进行一些思维上的拓展训练,那孩子的思维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对日后的成长也大有帮助。

用分享换来快乐

分享作为一种美德,包含着宝贵的平等与博爱思想,它不仅局限于吃的、玩的等有形的对象,还包括心情、创意、想法等无形的对象。因此,让女孩从小学会分享,不仅能够增进她与人交往的能力,更能提升她的合作能力和理智思考能力,为她的未来集聚成功的砝码。

生活中我们见到过太多不懂得“分享”的孩子。其实也难怪,甚至说不能怪孩子有这样的坏习惯。如今的孩子大多是家中的独苗,被人捧着护着,生怕遇到什么危险,属于她的东西从不知道要分给别人,不属于她的东西,只要她开口要,那父母长辈也会千方百计为她弄来,只为博得孩子欢心。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渐渐就会养成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坏习惯,不仅难以做到与人友好相处,更谈不上与人分享、合作。

一些家长可能觉得让孩子学会分享没有什么必要,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别把分享仅仅当成简单的行为。在专家看来,让孩子学会分享,对于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而合作能力恰恰是孩子社会化过程的重要一步。如果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慢而且还发展不足,那么就算她发育健全,但身体以及智能上的优势也很难得到充分发挥,最终会导致孩子出现感情不成熟、不适应社会生活的状况。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孩子不愿意把好吃的和大家分享,或者为了自己爱看的少儿节目把爸爸妈妈都支出房间,又或者家中如果来了小客人就把自己最喜爱的玩具、图书、食品都藏了起来,不愿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这时,你是否觉得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孩子的成长出了问题?

有的家长即便了解分享的重要性,但是会产生困惑:小孩子能理解分享的意义吗?当然可以,孩子并不是没有理解力,只不过孩子理解事物的方式、想法与大人不同而已。一件事情你用只言片语便可跟大人讲解得很清楚,但如果你用同样的语言对孩子讲半天,孩子可能似懂非懂。要让孩子理解,就需要给她亲身体验、感受的机会。孩子只有体验到了,才能理解。所以要让孩子理解分享,最根本的方法不是说教,而是让孩子与身边的环境互动,体验、感受然后理解。

甜甜想吃苹果了,爸爸就给她买了几个又大又红的苹果。苹果脆脆的,甜甜一口气吃了好几个呢。只剩下最后一个了,甜甜把苹果洗干净了,刚要咬下去,这时爸爸对她说:“甜甜,把苹果分爸爸一半。”

听到爸爸的话,甜甜赶紧把苹果搂在怀里,警惕地望着爸爸,生怕爸爸过来跟她抢一样。

看到甜甜的这副模样,爸爸皱了下眉便开始给她讲道理:“爸爸看见甜甜吃苹果那么香,也想吃了,何况苹果还是爸爸花钱买的呢,你为什么不给爸爸吃一点呢?”

甜甜低头看着苹果还是不同意。

这下爸爸可有点生气了,说:“如果你不分一半给我。你也别想吃。”

看到爸爸态度这么坚决,最后,甜甜只得把苹果分给了爸爸一半。

不过甜甜的妈妈却对这件事情感到很困惑,就对爸爸说:“你平常都不吃苹果的。今天怎么想起来和女儿抢苹果吃呀?”

爸爸一本正经地说:“我本来就不爱吃苹果.我这样做只是想让女儿从小就懂得好东西要与他人分享的道理。”后来,甜甜在吃东西的时候,总会先问问爸爸妈妈要不要吃,看到甜甜有了如此大的转变,爸爸妈妈心里都很开心。

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埋下自私、不愿与人分享的种子,将来就会自食恶果,培养出自私、冷漠的孩子,不但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同时也害了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所以,缺乏爱心的教育是残缺的、不完整的。做父母的一定不愿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智商高、能力强却不愿分享、不懂关爱、自私冷漠的人。因此,家长要做个有心人,从小给予孩子爱的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会分享的人。那到底要怎么培养呢?下面几条招数家长不妨借鉴一下。

第一,有意地创造“分享”的情境。

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这样孩子的身边就没有同龄的小伙伴,所以不管什么东西,包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是属于孩子一个人的,因此,孩子的心里就会滋生出“什么都是我的”这种想法。孩子有这种理解无可非议,因为她的成长环境一直在向她传达这个信息。

要想改掉孩子这种不成熟的想法关键在大人,家长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假日里要带孩子到亲友家去串门,请有小孩的同事、朋友带孩子到家里来做客,不但要让孩子自己去招待这些小客人,而且告诉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图书拿出来与小伙伴分享。也许开始会很困难,但次数多了,孩子不仅愿意拿出玩具和大家玩,而且会玩得很高兴。

第二,与孩子一起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单纯的说教对于孩子来说是极其乏味枯燥的,大道理爸爸妈妈说得再多,孩子也不一定听得进去,甚至会产生厌烦的情绪。所以家长可以有意识把自己看到或听到的一些关于分享的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分享的意义。

此外,当孩子让家长尝一尝她觉得好吃的东西时,切记不要觉得孩子喜欢就都全留给她,因为分享可以使快乐加倍,而独享则可能会养成孩子独占的习惯。

第三,家长要给孩子树立分享的榜样。

在孩子心理尚未成熟时,她获得技能的方式就是模仿。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而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爸爸妈妈就成为了孩子模仿的重要对象。

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对待生活、对待周围的人的态度都会对孩子产生直接影响,榜样的作用往往比说教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爸爸妈妈的一些行为举止会使孩子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孩子看得多了,自然也就跟着做了。久了,这种行为就成为了孩子的习惯。

家长要给孩子的心灵插上爱心和分享的翅膀,孩子才能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因为,只有学会分享的孩子才能拥有更多的朋友,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不要让嫉妒抹黑女孩的心灵

提到嫉妒,大家似乎都有说不完的话。斯宾诺莎说:“在嫉妒心重的人看来,没有比他人的不幸更能令他快乐,亦没有他人的幸福,更能令他不安。”嫉妒是人的一种心理行为,或者说是一种心态。这种看似无形的心理感觉,却可以控制人产生有形行为。日本的《广辞苑》中对“嫉妒”一词的解释是“在看到他人的卓越之处以后产生的羡慕、烦恼和痛苦”;但丁的《神曲》里称嫉妒为“七大原罪”之一;《圣经》里更是把它称为“凶眼”;莎士比亚则叫它为“绿眼恶魔”。

嫉妒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绪表现。嫉妒之心,人皆有之,而且不分年龄限制,即使是孩子也不例外。我们常会看到两三岁的女孩在看到妈妈抱起别人家的孩子时,她就会很快地跑过去,拍拍他的头或抓抓他的脚,反正是想方设法地要把那个孩子支开,那个孩子一离开就会立即要求妈妈抱自己。

大部分人都认为嫉妒是女孩的通病,其实这也与女孩的性别特征有关,因为女孩子大都是比较感性的,不管干什么都喜欢比较,得失心很重,不喜欢让自己在关系网中处于弱势。从学习到生活,从服饰到交友,只要看到有人比自己优秀,女孩就会产生嫉妒心理。

当然,爱嫉妒的不光是女孩子,所有的人都有嫉妒心理,这是由人性的自私决定的,人都是先看到自己,然后再看到别人,也不希望自己落后于别人。不过也正是有了这种不甘人后的心理,人类才得以不断进步。从这一方面讲,嫉妒是一种自我提高的动力!

虽说嫉妒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正常情绪反应,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采取听之任之、放任不管的态度。一方面,经常性的嫉妒情绪慢慢会演变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如果女孩嫉妒心过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诸多不良情绪。这对女孩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媛媛11岁了,嫉妒心特强,每当她看到别的同学得了奖状时,心里会很不舒服,还会在家里大哭大闹,让父母也在家里给自己一个奖状。

媛媛家的邻居静静是她的同班同学,小时候她们经常在一起玩,可是现在,只要静静一进自己的家门,媛媛就推说自己要出去。

媛媛还不允许家人夸赞静静,有一次,媛媛的妈妈说了一句“静静很聪明,成绩真好”,媛媛愤愤不平地说妈妈根本就不了解详情,实际情况是老师包庇她,她其实哪有那样好。

父母开始并没当回事,直到有一年期末考试时,静静的复习卷丢了,想借媛媛的复印一份,媛媛一口咬定卷子借给表妹了,可妈妈发现女儿有两份卷子。经过盘问妈妈发现,原来女儿竟拿了静静的卷子,这时妈妈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她开始和女儿谈心,告诉媛媛嫉妒心的危害性。在妈妈的帮助下,媛媛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主动和静静和好,两人很快又成为好朋友了。

对父母来说,要想使女儿未来过得开心快乐,就应想办法减少女儿的嫉妒心理,别让嫉妒污染了女儿的心灵。任何一个思想成熟的人都明白“嫉妒是思想的暴君,灵魂的顽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