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往往会走入极端,认为给孩子零花钱孩子会学坏,那就干脆不给。其实这样的想法也是错误的。从小没有零花钱的孩子长大后会过分看重金钱,更可能因为钱财而变得六亲不认。因此,适量地给孩子钱,恰是让孩子养成比较豁达的金钱观的一个先决条件。
当今不少青少年犯罪,追根究源,大都起因于“钱”。故而,天下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理财能力和健康金钱观,应做到给零花钱时要审时度势,精打细算,绝不可有求必应。具体可以这样做:
第一,家长给孩子钱要有节制。
在给孩子零花钱方面,父母一定要有所节制,不是说给的越多越好,抑或是给的越少越好。最好是把钱的数额控制在孩子有能力支配的范围之内。基本来说,零花钱的数额并没有一个定数,而是要父母根据孩子的日常消费来预算。这些开支大多包括买零食、午餐、车费、购买学习必需品的费用。除此之外,父母需要给孩子一些额外的钱,也就是说,给孩子的钱,要比预算宽裕一些。这样才能为孩子存储创造可能性。
第二,让孩子明确零花钱的用途。
既然是零花钱,那这笔钱是孩子可以自由支配的,这就是说不管孩子怎么花是她自己的权利,这时家长唯一要做的就是掌握和设置底线。如果家长还是担心,那就和孩子明确零花钱可以买什么不可以买什么,比如文具等学习用品占多少,零食占多少,人际交往占多少等。最好让孩子将自己的花销记下来,如此一来,孩子就会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花钱多了,哪些方面花钱浪费了,慢慢就会养成花钱有数的习惯。
第三,让孩子参与家庭开支。
父母最好从现在开始,给孩子了解家庭生活的机会,可以让孩子去买菜、交水电费等,这样孩子就会知道家里的钱是怎么花出去的,也会知道钱得来不易,这样在零花钱上面,孩子就渐渐不会大手大脚了。
不是说给孩子零花钱多了,就是爱孩子的表现。所以作为家长,虽不能一分钱都不给孩子,但给的时候也一定要堵疏结合。
钱不是伸手就来的
大多数父母在自己的童年时代吃的苦比较多,等自己有了孩子,便想方设法让孩子生活优越,无忧无虑。毕竟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反正只要是孩子开口了,那家长能满足的一定满足,即使满足不了的也要想别的办法对孩子进行弥补。不得不说,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得要命!
家长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家长一直这样盲目地娇纵孩子,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根本不知道吃苦为何物,没钱了,就伸手向父母要,对钱到底是怎么来的也不清楚。反正在孩子心中,只要伸手,那钱自然就来。所以现在的孩子花钱如流水,把钱不当钱。
如果换来的是这样的结果,家长们觉得值得么?给孩子好的条件是必需的,但是让孩子体会赚钱的艰辛,让孩子知道钱是父母靠辛苦赚来的更重要,因为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只会花钱的孩子,而是知道赚钱不容易、懂得父母辛苦、知道节约的孩子。
孩子年龄小,在她们眼中,钱就是一张张花花绿绿的彩纸,家里没钱了,直接去银行就可以取出来。按照这个逻辑去思考的话,孩子会觉得钱来得很容易。自己没钱了,伸手问爸爸妈妈要,爸爸妈妈没钱了,可以伸手向银行要。孩子一旦形成了这种想法,这对她今后的成长十分不利。所以爸爸妈妈要告诉孩子,银行的钱不是说取就能取的,先要通过辛苦的劳动赚到钱,然后把钱存到里面去,最后等日后需要用钱的时候,才能取得出钱来。如果不付出劳动,那伸手也没有用,钱不会自己到你手上来。
妞妞生活在一个五口之家,爷爷奶奶和她们住在一起。从小到大,妞妞就是生活在四个大人的怀抱里,被宠着爱着,没有受过一点委屈。在平时的零用钱方面,爸爸妈妈把权力交到了爷爷奶奶手中。爷爷奶奶就这么一个孙女,疼爱得不得了,妞妞每次要零用钱,爷爷奶奶总是额外地多给一些,生怕她钱不够用。而且平时花钱他们也很少问孩子钱花到哪儿去了。总之,用妞妞向同学吹嘘的话讲:“我们家的钱,我要用多少就有多少,伸手就来!”
有一段时间,妞妞总是不断地向爷爷奶奶要零用钱,这引起了爸爸妈妈的注意。有一天,吃过晚饭,等到妞妞写完作业,爸爸开始找妞妞谈心。
“妞妞,爸爸最近发现你零用钱用得特别快,你自己都知道钱花在哪了么?而且爸爸觉得这样非常不好,太浪费了!从今天开始,我们来订个协议你看行吗?”爸爸严肃地说道。
“什么协议啊?”妞妞有点不明白。“就是你的零用钱自己挣,家里平时拿报纸,拿牛奶等活儿,你包了,每周给你一定的报酬当做零用钱你看行吗?”爸爸解释道。
“为什么啊?我伸手你就得给我零花钱,干吗还让我劳动啊!”妞妞有点不高兴了。“爸爸妈妈的钱也都是自己辛苦工作赚来的,不然伸手也没有钱拿。”“那好!我同意!但是这个报酬怎么算呢?”妞妞机灵地问爸爸。爸爸说道:“就按拿一次报纸或牛奶5角钱吧!一周给你结一次!行吗?”
“OK!”妞妞愉快地答应了。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赚零花钱,妞妞觉得钱来得可不容易了,赚来的零花钱都舍不得花,渐渐地,妞妞就养成了不乱花钱的好习惯,而且花起钱来也不大手大脚了。
如果父母不专门提醒,孩子往往不知道父母的钱是从哪里挣来的,并对父母给予的钱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而父母因为孩子是全家的宝,所以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这样无形中使孩子变得花钱大手大脚起来,一点儿也不知道节约。孩子如果不知道钱是怎么来的,她们觉得来得很容易,久而久之,乱花钱的行为就会根深蒂固,如果这种行为愈演愈烈,也许真的会有那么一天,孩子的生存会因此而受到威胁。
很多家长会认为如果不给孩子零花钱,会让孩子生出“父母不爱她”的思想。其实金钱和亲情并不是对等的。只要家长引导正确,孩子是会明白父母的苦心的。如果孩子急切地想拥有某样东西,而零花钱的积蓄又不够时,父母可以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赚取所需的钱。这样,孩子就会明白自己要想得到喜欢的东西,是要付出劳动的。如此一来,孩子心中便会知道钱得来不易,要把钱花在刀刃上。具体怎么做家长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第一,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只是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勤俭节约渐渐被人们淡忘。这样是非常不好的。勤俭节约就是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不铺张浪费,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浪费水,不浪费电。不爱慕虚荣,从小养成不盲目追求名牌、不与同学攀比的生活作风。
另外父母要在孩子最初知道钱能买东西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告诉孩子金钱是通过辛勤劳动换取的,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节省着花钱,这是教孩子理财的第一步。
第二,让孩子在家劳动并付一定报酬。
要想进一步让孩子明白劳动与报酬之间的关系,父母还可以在家里给孩子分配一些劳动,并根据劳动量的大小与难度给孩子支付相应的报酬,这能使孩子更为形象地认识到多劳多得的道理。但是父母这样做的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作为家里的一个成员,她是有义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的,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有钱才干、没钱就不干的弊端。
第三,让孩子到自己的工作场所参观。
面对孩子乱花钱的坏毛病,父母总是苦口婆心地告诉孩子金钱来之不易,希望孩子能够改掉这个坏习惯。但是如果只是口头上对孩子这样说,孩子的印象不会深刻。
因此,如果有条件的话,父母可以带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场所参观,让孩子看一下自己工作的环境,看一看父母辛勤劳作的身影,使孩子亲身体验一下父母的钱来得是如何不容易,这样比口头说教要形象、有效得多。
因为不知道金钱的获取是需要付出辛劳的,所以孩子不知道珍惜金钱;因为不清楚父母为这个家庭到底承担着多大压力,所以孩子总是不理解生活的艰难;因为不了解生活残酷与现实的一面,所以孩子感觉不到自己是那样的幸福。所以,身为父母,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孩子正确认识金钱,知道钱不是伸手就来的,珍惜并尊重大人为此付出的劳动。
理财培养要趁早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过上富足、快乐而又无忧无虑的生活,终身不用为钱发愁。别看父母在自身条件、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但是在孩子身上,父母的愿望却都大同小异,没什么大的区别。父母很辛苦地工作,一半是为了自己和家人能过上富足的生活,另一半是为了孩子,为了让孩子能接受最好的教育,将来拥有一个成功的明天。如果有一天发现孩子花钱像用手纸一样,整天攀比、乱消费,只知伸手要钱,不知劳动赚钱。面对这个场面父母都会非常痛心,因为这不是父母辛苦付出后想要的结果。
随着各种文化信息的交流与碰撞,各种思想在大家的脑海里糅合、吸收。大家一方面接受了许多新思想,另一方面也排斥了许多新想法。一些父母尽管在许多方面都抱有开放的态度,但在钱上,特别是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这件事情上,总会觉得惊讶以及难以接受。他们认为孩子太小,不应该让她有金钱意识;也有的家长认为与孩子谈钱涉嫌“铜臭味”,不屑一顾。更有一些人特别是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动辄给孩子钱,以为给钱就体现了爱。这种想法实则是太片面了。其实,逐步走向富裕的中国家长应该抓紧对孩子及早进行理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