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军又调动一艘最大的军舰“赫托克”号领着3艘战舰,气势汹汹地开了过来,想阻止郑军船只继续登陆,郑成功沉着镇定,指挥他的60艘战舰把“赫托克”号团团围住,一齐开炮,把“赫托克”号击沉,另外3艘荷兰船见此吓得调头就逃。
荷军遭到惨败,龟缩在台湾城(今台湾东平地区)和赤嵌城(今台南地区)两座城堡里不敢出来应战。他们一面偷偷派人到巴达维亚(今爪哇)去搬救兵,一面派使者到郑军大营求和,并许诺说:“只要你们肯退出台湾,我们宁愿献上十万两白银表示慰劳。”
郑成功一扬眉毛,威严地说:“台湾本来是我国的领土,我们收回这个地方,是理所当然的事。你们如果赖着不走,我们就坚决把你们从这里赶出去。”
郑成功喝退荷兰使者后,又下令派兵猛攻赤嵌城。赤嵌的敌军还想负隅顽抗,一时攻不下来,这时一个当地人给郑成功出主意说:“赤嵌城的水都是从城外高地流下来的,只要切断水源,敌人就会不攻自乱。”
郑成功接受了这个主意,切断了水源,果然不出3天,赤嵌的荷兰入便乖乖地投降了。
盘踞在台湾城的荷军企图继续顽抗,等待救兵,准备做最后的挣扎。郑成功采取了长期围困的办法逼他们投降,在围困了8个月之后,郑成功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荷军走投无路,只好扯起白旗。1662年,荷军头目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然后灰溜溜地离开了台湾。
至此,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我国台湾长达38年(从1624~l662年)的历史,宣告结束。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改赤嵌城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府为承大府,辖天兴、万年二县,又改台湾城为安平镇。在经济上,郑成功积极鼓励发展生产,大力推行垦荒屯田,在很短时间里,使台湾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郑成功为收复台湾、建设台湾呕心沥血,积劳成疾,年仅39岁就病逝于台湾。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台湾各族人民在全岛建郑成功庙五六十座,其中延平郡王祠(又叫开山王庙)最为著名。
太平盛世
圣祖康熙帝、仁宗雍正帝、高宗乾隆帝,此三帝在位一百多年,乾纲独断。他们志存高远,励精图治,汉文化水平又高,是清廷入关后最有统治才能,功绩最突出的皇帝。在这100多年里,国内虽然还时有战争的发生,但这些战争不是局于边疆地区,就是限于规模不大,因此都没有造成全国性的大动荡,世道真是堪称“太平无事”。持续整整一个世纪的太平,这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却实在称得上是难得。再加上这百年之内,论武功可谓“四夷咸服”,论文治则有《康熙字典》和《四库全书》,所以旧史书对此百年大加称颂,谓之“太平盛世”。
1.智擒鳌拜
爱新觉罗·玄烨,清世祖顺治帝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他八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享年六十九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同父亲顺治一样,康熙登基时也是儿童皇帝,太皇太后也要给他配备辅政大臣,为了避免再次出现类似于顺治初年摄政睿亲王多尔衮擅权独断的局面,决定:不由皇族宗室中的长辈摄政,而在异姓功臣中选拔大臣辅政;增加辅政大臣为四人,以便相互制约。
这四个人是内大臣索尼(正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遏必隆(镶黄旗)、鳌拜(镶黄旗)。它标志着康熙初年四大臣辅政体制的形成。
四大臣本着“协商一致”的原则辅佐幼帝,最初几年相安无事。然而,在他们中间确实存在着不安定因素,主要源于辅臣鳌拜的居功自傲、骄横跋扈。此人系清初开国勋臣费英东之侄,因骁勇善战、军权力欲极强。成为辅政大臣后,为了拉拢黄旗大臣和广大旗员,孤立、打击正白旗大臣苏克萨哈等,他不断制造矛盾,挑起争端,最终打破了四辅政大臣协商一致的原则。
鳌拜在德高望重的顾命大臣索尼死后,更是肆无忌惮,每次上朝都站在苏克萨哈和遏必隆之前。所有的军国大事都是他说了算,连苏克萨哈和遏必隆也拿他没办法。
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人,鳌拜想找机会除掉他,就传令要蓟州、遵化的正白旗人迁走,把驻地让给镶黄旗,这个蛮横无理的命令,自然遭到苏克萨哈的反对,双方争执不下。
康熙只好派大学士苏纳海和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前去蓟州、遵化实地勘察。三位大臣坚持正义,反对强夺白旗驻地,鳌拜恼羞成怒,竟假传圣旨,擅自杀了三位大臣及家人百余口。
第二天早朝时,鳌拜大摇大摆上了金殿,他编造了一些罪状,秉明康熙杀了三位大臣,又罗列了苏克萨哈的24条罪状。康熙看后十分生气,因为其中都是些诬陷之词。鳌拜要求康熙下诏将苏克萨哈及其子、孙、侄等11人处死。康熙怎么也不相信苏克萨哈是奸臣,他想驳回鳖拜的奏折。这时,鳌拜看出了康熙的犹豫,竟然不顾君臣之礼,跨步上前,差点将拳头打在康熙的脸上。康熙求救似地看着满朝文武大臣,却没有一个人敢抬头。最后,康熙被迫以绞刑处死苏克萨哈。康熙气的两眼冒火,暗下决心,一定要将鳌拜除掉。
不仅如此,鳌拜还和穆里玛结成党羽,凡事在家议定,然后强迫康熙执行。对于这样一个气焰嚣张的权奸,康熙真是恨之入骨,但又不能轻易动手,于是他暗中找到索尼的儿子索额图,偷偷商量制服鳌拜的办法。他们决定首先要稳住鳌拜,决不能打草惊蛇,再将京师驻军将领换成自己的心腹,并且在鳖拜不怀疑的前提下,训练一批可以制服鳖拜的勇士。于是康熙在苏克萨哈死后没几天下诏,对鳖拜大加赞扬,说他是大清国的头等大功臣,并加封他为一等公兼太师。鳌拜十分意外,却也满心欢喜,他以为康熙在苏克萨哈死后害怕了。康熙还假装不理朝政,将一切国事都交给鳌拜处理。自己则挑选了几十个身体强健的小伙子,每天作“布库之戏”(即摔跤),上朝时也常常让他们站在自己身旁。鳌拜以为康熙年纪还小,玩物丧志,也没怀疑。
康熙有时遇到推不开的国家大事,就要亲自到鳌拜府上询问如何处理。
有一天,康熙又来到鳌拜府上商议朝政,鳌拜却假装生病躺在床上。康熙坐了一会儿,关照他要保重身体,便起身要走。鳌拜想要起床相送,突然一把明晃晃的尖刀从枕边滑落在地,康熙的几名侍卫迅速拔剑在手,鳌拜的脸色顿时变得煞白。屋内的空气凝固了。只见康熙神态自若地捡起尖刀,若无其事地说道:“刀不离身是我们满族人的习惯,老太师有病在身也没忘记这个习惯,实在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一场蓄势待发的争斗就这样被康熙的机智巧妙地化解了。
两年后,练习“布库”的小伙子个个都成了身强力壮,拳棒皆精,能以一敌十的武士,康熙认为诛灭鳌拜的时机到了。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初三,鳌拜又像往常一样来到南书房。他刚一进门,康熙便以掷杯为暗号,几十名练习“布库”的少年蜂拥而上,转眼之间就把鳌拜捆得结结实实。这时,躲在康熙背后的索额图探身出来,不慌不忙地展开一份诏书,厉声念道:“罪臣鳌拜,擅权误国,犯有大罪30条,罪不容诛……”直到此时,鳌拜才如梦初醒,知道自己中了康熙之计,仰天长叹:“我鳌拜跟随太宗皇帝,出生入死,身经百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不料今日却落入一个十几岁的小娃娃手中。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呀!”
鳌拜被捕后,交由有关衙门审问,康熙有时还亲自审问。诸王、大臣纷纷上奏,请求立即将其正法。但是康熙念及鳌拜跟随先祖立下汗马功劳,对社稷有功,不忍心将他诛杀,于是革去鳌拜的职位,罚没他的财产,将鳌拜和他的儿子一起关在监牢里,终身监禁,直至病死狱中。年仅十六岁的康熙帝,凭借自己的机智,一举铲除了鳌拜及其同伙,稳定了国家政局。
清除鳌拜集团,是康熙亲政后的重大举措。鳌拜集团在康熙亲政后,已成为清王朝政治生活的一股腐朽势力,它的被清除对于后来康熙时期社会发展,甚至对清朝的社会发展以及巩固清王朝的统一,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平定三藩
康熙帝亲自执政后,大力整顿朝政,奖励生产,惩办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渐渐强盛起来。当时,南明政权虽然已经灭亡。但是南方有三个藩王却叫康熙帝十分担心。
这三个藩王本来是投降清朝的明军将领,一个是引清兵进关的吴三桂,一个叫尚可喜,一个叫耿仲明。因为他们帮助清朝消灭南明,镇压农民军,清王朝认为他们有功,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驻防福建,合起来叫做“三藩”。三藩之中,又数吴三桂最强。吴三桂当上藩王之后,十分骄横,不但掌握地方兵权,还控制财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里。
康熙帝知道要统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碍,一定得找机会削弱他们的势力。正好尚可喜年老,想回辽东老家,上了一道奏章,要求让他儿子尚之信继承王位,留在广东。康熙帝批准尚可喜告老,但是不让他儿子接替平南王爵位。这一来,触动了吴三桂、耿精忠(耿仲明的孙子),他们想试探一下康熙帝的态度,假惺惺地主动提出撤除藩王爵位、回到北方的请求。这些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召集朝巨商议。许多大巨认为吴三桂他们要求撤藩是假的,如果批准他们的请求,吴三桂一定会造反。康熙帝果断地说:“吴三桂早有野心。撤藩,他要反;不撤,他迟早也要反。不如来个先发制人。”接着,就下诏答复吴三桂,同意他撤藩。诏令一下,吴三桂果然暴跳如雷。他自以为是清朝开国老臣,现在年纪轻轻的皇帝居然撤他的权,就非反不可了。
公元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吴三桂在西南一带势力很大,一开始,叛军打的很顺利,一直打到湖南。他又派人跟广东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联系,约他们一起叛变。这两个藩王有吴三桂撑腰,也反了。历史上把这件事称做“三藩之乱”。
各地告变消息,纷纷传至北京,一时朝野纷纷,群魔乱舞,使康熙的统一主张受到严重威胁。这时,年仅二十岁的康熙,立即任命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总统诸将,率大军由湖南进剿云贵叛军。
康熙除以军事镇压叛乱为主外,还积极开展有效的政治攻势,以瓦解叛军,孤立少数顽固分子。他发布了征讨吴三桂的檄文,历数其罪。对追随吴三桂叛乱的各文武官吏,在檄文中指出,这些人如“能自悔前罪,或献城池、或率兵卒、或斩逆贼头目投归者,俱行免罪,给以原官”。对叛军中愚顽武弁、执迷不悟、助恶不悛的顽固分子,其部下之士,“或擒斩逆渠、或约献城池、或率领党类来投,俱从优议叙,授官给赏。”还下令,有能擒斩吴三桂投献军前者,即以其爵爵之。对于在北京任官或居住的叛官亲属,也分情况,区别对待。对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及其在北京的随从人员,暂行拘禁(后来吴应熊被处死)。对吴三桂藩下文武官员人等,在北京及各省任宫或闲住者,虽有父兄子弟在云南,但“不知逆情”,亦概不株连治罪,自今以后,各宜安心守职,毋怀疑虑。
康熙一系列的军事部署、发布的军令和对敌斗争所采取的策略措施,对于打击吴三桂的反动气焰,缩小叛乱范围,安定民心,扭转初期被动的战局,以及推进反叛战争的胜利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保证军事供应,康熙还注意裁减浮费,改折漕贡,量增盐杂税,以及稽查隐漏地亩,核减田赋税额等等。当时,除几个叛乱地区外,清朝政府控制了整个中国局势,各边虽乱,而江淮晏然,得以转输财富,佐军兴之急。因此,康熙在进行平叛战争中,不论从后备方面、人力来源方面,都能得到不断的补充,从而使清军的战斗力越战越强。
相反,吴三桂等三藩的叛乱,是分裂祖国的罪恶活动,是违背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的。他们一小撮反动势力虽然猖獗一时,但到处遭到人民的反抗,很快就走向了失败。
吴三桂叛乱势力,在清军的沉重打击下,不但伸向陕西的魔爪被切断,而且在广东的尚之信,福建的耿精忠二藩,也都相继被迫投降,使其失去了两翼的重要支援。到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叛乱势力,除占有云南、贵州外,只有湖南、广西和四川的一部分地区。叛军在清军的围剿下控制的地区不断缩小,使其军需调发处于财用耗竭的困境。走向穷途末路的吴三桂,为了稳定其叛首地位,防止众叛亲离,继续进行垂死挣扎,竟于康熙十七年三月,在衡州(今湖南衡阳市)称帝,建国号为周,改元昭武。吴三桂的称帝,撕掉为民请命的复明幡旗,挂上周记皇帝的招牌,彻底暴露了他的丑恶嘴脸。吴三桂所建立的分裂割据政权,不仅未能挽救其灭亡的命运,而且由于其罪恶行径更加暴露,反而加速了他们的灭亡。吴三桂在清军的沉重打击下不断失利,每日惊恐不安,就在称帝这年的八月,得了中风噎嗝之症,下痢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