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历史的门 > 大清王朝 妙趣横生封建绝唱(第3页)

大清王朝 妙趣横生封建绝唱(第3页)

吴三桂死后,由于清朝平叛大兵四合,加上康熙的分化瓦解政策,使叛乱集团更加慌乱不堪,不知所措。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在“阴风疾起,灯烛俱灭”的晚上,惊恐不安地即了帝位。他想搜罗一些亲信头目辅政壮胆,但官员们皆托故不行,个别人虽然被调到吴世璠的周围,但又潜谋归正,策划起义投降。吴世璠等发觉后,曾对内部进行多次大屠杀,但仍阻止不了叛军官兵不断向清朝投降的趋势。

康熙十九年,康熙令大军分别由四川、湖南、广西进军云贵。第二年年初,清军攻下贵州,数路清军会师昆明城外。清军将昆明围困起来,吴世璠束手待毙,城内文武官员纷纷投降。十月二十八日,吴世璠自杀。清军把吴三桂骨骸分发各省传示,将吴世璠悬首示众。

从康熙十二年到康熙二十年,这场历时八年、蔓延十省的三藩叛乱,终于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被平定了。

3。设台湾府

“三藩”之乱发生后,郑成功已死,其子郑经统治台湾,内部矛盾发展,内讧不息。自从南明灭亡后,郑氏集团失去了政治方向,一度曾与三藩中的耿精忠结合,后又发生矛盾。郑经死后,诸子争立,郑克塽继位,力量已大大削弱。清政府在平定三藩之后,决定收复台湾,任用姚启圣、施琅等练兵造船,积极准备。

康熙二十年,康熙正式发布武力进攻台湾的进军令。这是康熙针对台湾问题又一次策略上的转变,由过去以“抚”为主的指导方针,进而转变为以“剿”占主导地位的方针。

经过两年的精心准备,有专征授权的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六月起兵,率领精兵两万,二百三十多艘战船,开始进攻台湾重要门户澎湖。

当月二十二日,双方军队进入规模空前的澎湖决战。施琅最终大获全胜,短短的几天时间,清军便攻克了澎湖三十六岛。澎湖激战,全歼郑氏水军主力,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奠定了基础。

康熙二十二年八月,清军胜利进驻台湾,二十三年四月,康熙批准台湾建制,改东宁府为台湾府,下辖三个县,诸罗县、风山县和台湾县。澎湖归台湾府直辖,同属于福建省。关于台湾府县文职官员的任命,康熙批准福建督抚于本省现任官员内挑选,奏请批准调补,三年任满,工作称职,即予优升。

在军事配置方面,台湾设总兵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干,分为水陆八营。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分为二营。每营都与内地编制相同,各设游击、守备、干总、把总等官职。

为了保障清政府对台湾的政治统一,康熙又专门向台湾派驻了军队,他亲自把时任正黄旗参领的杨文魁选任为第一任台湾总兵官,并且叮嘱他:抚辑地方一定要讲究方法,要保障台湾百姓的安全,使土兵安心驻防工作,团结一致才能使东南海疆得到安宁。同时告诫他,台湾是海上交通要道,往来商贩必然很多,大多又是远洋船舶进行的交易,不要因此私己渔利,导致不必要的事端发生。康熙以高远的目光看到了在台湾驻防的重要意义,为加强对台湾的政治统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两岸政治上的统一,对台湾最大的影响,就是有力地促进了岛上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康熙在台湾实行军屯,不但大大节省了朝廷的粮饷,而且使台湾大片的荒芜土地得到了开垦。此举的实行在于康熙采纳了兴化总兵吴英的建议,让驻台土兵一半巡防操练,另一半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屯田的士兵每人分给三十亩地,一头牛,农忙种地,农闲操练,从而使部队粮食得到稳定的供给。其次是福建沿海农民大量流入台湾,加速了台湾土地的开垦。而第三个方面,清政府采取了有利于台湾经济发展的措施,直接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实行了类似于内地的“更名田”制度,解除了开垦土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主观上为自身增加农业收入,客观上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此外,康熙还改革了台湾原有的赋役制度,把原来按田征租、计口纳钱的办法,改成了和内地一样的一条鞭税制,把田地分成上、中、下三等,根据田亩确定税收,再配合田地等级的不同分层征收,使税收更为合理。郑经集团原来对高山族男女一律征税,统一后清廷则免去了对妇女征收田税。这些重要举措,使台岛居民亲身受惠,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促进了台湾经济的迅速发展。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台湾文化教育事业也比郑氏统治时期有较大的进步。康熙二十三年,首任知府蒋毓英主持建成台湾府学,后来又建成两所“社学”,在他离任那一年又建立了一所书院,是学者们讲学的良好场所。教育机构的完善为台湾培养出一批土生土长的知识分子,而且康熙特别批准福建台湾府乡试另外编排字号。这年七月,康熙又采纳了福建巡抚张仲举的建议,在台湾郡县之中广泛设立学校,规定府学廪生数目定在二十名,县学定为十名,等到人才培养的逐渐多起来的时候,就按照直隶等省的例子补足定额。康熙三十三年,台湾举人陈梦球进京参加会试进入甲戌榜,成为台湾籍第一名进士。

康熙在统一台湾以后,为了稳固对台的统治,虽然采取了一些消极的政策,诸如禁止大陆民众渡海入台、禁止人们进入台湾土著人的居住地等等措施,但从整体上来说,台湾地区从此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封建统治制度,促进了当地经济、文教等方面事业的发展,也使大陆东南沿海海防得到了有效的巩固。

4.平叛除乱

新疆地区在我国的汉、唐、元朝时期,都直接隶属于中央王朝,并与内地保持着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密切联系。明朝时期,新疆地区被蒙古的瓦刺部所控制。清朝前期对新疆地区的经略,主要表现在与属于瓦刺部后裔之一的蒙古准噶尔部的长期战争方面。

明清之际,在我国西北地区居住的蒙古族共分为3大部: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还在清朝入关之前,大漠以南的察哈尔、科尔沁、土默特、鄂尔多斯等24部蒙古人已先后归附了清朝,称之为内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内部又分为扎萨克图汗、土谢图汗、车臣汗3部,它们都与清朝有着密切的关系,向清朝称臣“朝贡”,被称之为外蒙古。在阿尔泰山以西的漠西厄鲁特蒙古(即明朝的瓦刺部),分为4个互不统属的卫拉特(部):在额尔齐斯河流域的是杜尔伯特部;在塔城附近雅尔一带的是土尔扈特部;在乌鲁木齐地区的是和硕特部;在伊犁河流域的是准噶尔部。在这4个卫拉特中,以准噶尔部为最强。它们与清朝也保持着“朝贡”关系。

康熙时期,准噶尔的噶尔丹夺得汗位,开始向其周边地区扩张。不久,噶尔丹合并了厄鲁特蒙古4部,接着就开始向外蒙古的喀尔喀蒙古进兵。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打败土谢图汗,占领扎萨克图部,侵入车臣部。喀尔喀蒙古的“活佛”哲布尊丹巴大喇嘛以各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皆与满洲相同,决定率各部归附清朝。喀尔喀蒙古3部几十万人迁逃漠南,请求清政府保护。康熙帝给以牲畜、茶叶、布匹等物资救济,并把他们暂时安置在科尔沁大草原。清政府命令噶尔丹退还喀尔喀3部的故地。噶尔丹不仅不听,反而进一步开始向内蒙古发起进攻。

康熙帝召集大臣宣布他决定亲征噶尔丹。他认为噶尔丹气势汹汹,野心不小,既然打进来,非反击不可。公元1690年,康熙帝分兵两路:左路由抚远大将军福全率领,出古北口;右路由安北大将军常宁率领,出喜峰口,康熙帝亲自带兵在后面指挥。

右路清军先接触噶尔丹军,打了败仗。噶尔丹长驱直入,一直打到离北京只有七百里的乌兰布通。噶尔丹得意扬扬,还派使者向清军要求交出他们的仇人。

康熙帝命令福全反击。噶尔丹把几万骑兵集中在大红山下,后面有树林掩护,前面又有河流阻挡。他把上万只骆驼,缚住四脚躺在地上,驼背上加上箱子,用湿毡毯裹住,摆成长长的一个驼城。叛军就在那箱垛中间射箭放枪,阻止清军进攻。

清军用火炮火枪对准驼城的一段集中轰击,炮声隆隆,响得震天动地。驼城被打开了缺口。清军的步兵骑兵一起冲杀过去,福全又派兵绕出山后夹击,把叛军杀的七零八落,纷纷丢了营寨逃走。

噶尔丹一看形势不利,赶快派个喇嘛到清营求和。福全一面停止追击,一面派人向康熙帝请示。康熙帝下令说:“快进军追击!别中了贼人的诡计。”果然,噶尔丹求和只是缓兵之计,等清军奉命追击的时候,噶尔丹已经带了残兵逃到漠北去了。

噶尔丹回到漠北,表面向清朝政府表示屈服,暗地里重新招兵买马。公元1694年,康熙帝约噶尔丹会见,订立盟约。噶尔丹不但不来,还暗地派人到漠南煽动叛乱。他扬言他们已经向沙俄政府借到鸟枪兵六万,将大举进攻。内蒙古各部亲王纷纷向康熙帝告发。

公元1696年,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分三路出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从东路进兵;大将军费扬古从西路出兵,截击噶尔丹的后路;康熙帝亲自带中路军,从独石口出发。三路大军约定时期夹攻。

康熙帝的中路军到了科图,遇到了敌军前锋,但东西两路还没有到达,这时候,有人传说沙俄将要出兵帮助噶尔丹。随行的一些大臣就有点害怕起来,劝康熙帝班师回北京。康熙帝气愤地说:“我这次出征,没有见到叛贼就退兵,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再说,我中路一退,叛军全力对付西路,西路不是危险了吗?”当下,康熙帝决定继续进兵克鲁伦河,并且派使者去见噶尔丹,告诉他康熙帝亲征的消息。噶尔丹在山头一望,见到康熙帝黄旗飘扬,军容整齐,连夜拔营撤退。

康熙帝一面派兵追击,一面赶快通知西路军大将费扬古,要他们在半路上截击。噶尔丹带兵奔走了五天五夜,到了昭莫多正好遇到费扬古军。昭莫多原是一座大树林,前面有一个开阔地带,历来是漠北的战场。费扬古按照康熙帝的部署,在小山的树林茂密地方设下埋伏,先派先锋四百人诱战,边战边退,把叛军引到预先埋伏的地方,清军先下马步战,听到号角声起,就一跃上马,占据了山顶。叛军向山顶进攻,清军从山顶放箭发枪,展开了一场激战。费扬古又派出一支人马在山下袭击叛军辎重,前后夹击。叛军死的死,降的降。最后,噶尔丹只带了几十名骑兵脱逃。

经过两次大战,噶尔丹叛乱集团土崩瓦解,康熙帝要噶尔丹投降,但是噶尔丹继续顽抗。隔了一年,康熙帝又带兵渡过黄河亲征。这时候,噶尔丹原来的根据地伊犁已经被他侄儿策妄阿那布坦占领;他的左右亲信听说清军来到,也纷纷投降,愿意做清军的向导。噶尔丹走投无路,选择了服毒自杀。清政府重新控制了阿尔泰山以东的漠北蒙古,给当地蒙古贵族各种封号和官职。清政府又在乌里雅苏台设立将军,统辖漠北蒙古。

后来,噶尔丹的侄儿策妄阿那布坦攻占西藏。公元1720年,康熙帝又派兵远征西藏,驱逐了策妄阿那布坦,护送达赖喇嘛六世进藏。以后,清政府又在拉萨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5.康乾盛世

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占去了整个清朝统治时间的一半以上(以清朝入关后计算)。康熙帝在位61年,雍正帝在位13年,乾隆帝在位60年(不包括他作为太上皇的3年又4个月),加在一起共有134年之多。在康熙统治的前半期,清政府忙于南征北伐,世道并不十分太平。但从康熙帝第三次亲征准噶尔部(1697年)大获全胜后,直到乾隆帝把皇位“内禅”给了嘉庆帝(1796年),时间恰好是100年整。

玄烨统治时期,中国成为疆域辽阔、统一繁盛的国家,封建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伸向中国的西方早期殖民势力受到遏制,开始了封建社会新的相对稳定时期。玄烨十分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与民休养生息。下令停止清初圈地弊政。为招徕垦荒,修订顺治年间的垦荒定例,由原来最高限六年起科,改为“通计十年,方行起科”。又规定地方官能招徕垦荒者升,否则罢黜。实行“更名田”,将明藩王土地给与原种之人,改为民户,承为世业,使耕种藩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实行蠲免政策,以鼓励农业生产。蠲免的种类大体上有:免征荒地田赋、灾荒蠲免、普免钱粮等。玄烨在位期间,蠲免次数很多,公元1686年至1688年,先后将河南、直隶、湖北等九省田赋普免一周;公元1712年,又将全国各省钱粮分三年轮免一周。这在以往的历史朝代是罕见的。公元1713年2月,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全国人丁税固定下来,减轻了农民负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全国垦田面积由顺治末年的五亿五千万亩到康熙末年超过了八亿亩,生产发展,阶级矛盾得以缓和,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相对稳定繁荣的“康乾盛世”。

在清朝的百年“盛世”中,乾隆皇帝的统治又占去了其中的3/5。

乾隆帝弘历(1711~1799),是雍正的第四个儿子,但他的3个哥哥都是冲龄夭折,所以他成为实际上的长子。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雍正帝去世,25岁的乾隆便继承了皇位。

乾隆所继承的是一份会令历史上大多数帝王感到钦羡的政治遗产。因为,在祖父康熙和父亲雍正两朝的努力恢复和持续发展之后,国家已经被治理得井井有条,社会秩序安定,国家的人口和财富也正在迅速增加,国力蒸蒸日上,一片升平气象。而且,乾隆的登基,授受合法,平稳接权,波澜不惊。既不像乃父雍正的即位,矛盾尖锐,争夺激烈,刀光剑影,兄弟喋血于萧墙;也不像祖父康熙、曾祖父顺治的即位,幼冲践祚,孤立少援,外有强敌,内有权臣,主幼而国疑,统治基业极不稳固。他十分侥幸地躲开了历史上常见的那些为了争夺皇位而引发的种种诡谲阴谋、肮脏交易、明枪暗箭和血雨腥风。

在乾隆的统治前期,尚能做到励精图治,他施行了一些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措施,部分地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也缓和了一些紧张的关系。所以,到乾隆中期,清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那时,全国的耕地面积超过了明末耕地的最高数字,达735万余顷,比顺治末增加了1/3左右;国家的人口也空前增长,已经接近3亿;商品经济也有长足的发展,国内城市随之繁荣起来,恢复甚至超过了明代的繁荣时期。

在政治方面,乾隆吸取了康熙、雍正两朝的统治经验,采取“宽严相济”,一张一弛的治术。康熙时代,针对当时全国统一不久的形势,能够比较注意休养生息,政策相对宽和。雍正时期,国内统治基本已经稳定,所以政策比较严厉,重在整顿纪纲,尤其是即位问题的斗争,所以在打击和清除内部异己势力方面,残忍而不遗余力。乾隆即位后,一方面多次下令蠲免正赋杂税,革除苛政,减赦罪犯,对被雍正无情打击的皇亲国戚、王公大臣实行宽大处理。并且还开博学鸿词科,招揽天下鸿儒硕学;编辑大型丛书,标榜文治。另一方面则打击朝廷朋党,惩治官吏;大兴“文字狱”,禁毁书籍,严格控制知识分子思想。刚柔相济的统治术,使得乾隆朝的前期政治颇有特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