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从这里经过,我哪有心思会认识他呢?他也只不过是路过这里的其中的一员。难道你认识这人?”
他旁边的人对他说:“你连这人都不认识,真奇怪,刚才走过去的这人就是著名的军队首领马力克·艾施图尔·纳哈尔。”
“是真的吗?他是马力克·艾施图尔·纳哈尔?就是那个不但敌人听到他的声音就四肢发抖,连狮子见到他都会胆战心惊的马力克吗?”
那个人说:“对,正是他。”
此时,那个商人吃惊地说:“哎呀!我真该死,我竟做了这样的傻事,等到他回去以后肯定会下令严厉地惩罚我,我赶紧去追他,向他求救,求他饶了我这一回。”
那个商人说完以后就朝着马力克走去的方向追去,但是,事情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马力克并没朝家中走去,而是拐进了清真寺,这个商人便跟着他进了清真寺。商人见他在礼拜,等他礼完拜之后,商人走到他跟前低着头说道:“对不起,我是刚才对你不礼貌的那个人。”
然而,马力克却对那个商人说:“向真主发誓,原先我是不来清真寺的,但是在我看到你太无知太迷误,无缘无故地伤害过路人,正是为了你我才来这里的,我为你而痛心。所以我来清真寺,想要祈求真主让他引导你走正道,我并没有像你猜测的那样想严惩你。”
只有宽容的人才会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在面对困难,或是遇到危险的时候,他们能够遇难不惊,头脑冷静,凡事都以大局为重。这样的人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的。
糊涂哲学:
糊涂学认为享受宽容的幸福,就应该学会宽容。宽容他人对你的嘲笑,宽容朋友对你的误解,宽容领导对你的错怪。宽容一切你该宽容的,你会觉得你的心海宽阔得可以容纳山川大海,你会觉得你变得越来越豁达高尚。
7.家庭幸福也需要宽容
家,是人生的安乐窝;家,是人生的避风港。一个家庭想要“家和万事兴”,家庭里的成员必须要能相互了解、相互体谅、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忍让,能让家庭和睦;忍让,使全家相安无事。虽然学会忍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我们还是要忍让,因为忍让能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宽容,是家庭和谐幸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比如,在家里谁说了几句不中听的话,你不妨想到,他可能为别的事心里不痛快,或许他对什么事误会了,或许他天生的直筒子脾气,沾火就爆,过后他会想到自己的不对的,或许是因为他年纪小、想事情不周全,等等。这样就理解了,宽恕了,容忍了,也就不会放到心里去。这才是真正的忍,忍了之后,自己的心里也是坦然的,宽阔的,清爽的,平静的。
有一老翁,有子媳各三,但一家相处融洽,终年不见狼烟。一日闲聊时,老翁谈起与媳妇的相处之道。他举例说,一次大媳妇煮点心,先盛一碗给他,并半征询半内疚道:“刚才我好像放多了盐,不知您会不会觉得咸了点?”阿翁吃了一口,即答:“不会!不会!恰到好处呢!”此后的一次,三媳妇煮点心时也给他送去一碗,说:“我一向吃得较为清淡,不知您口感如何?”阿翁喝了一口汤,忙答:“很好很好,正合我的口味。”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
忍让是通向幸福的钥匙。家庭中的矛盾、分歧很少有原则性的分歧。这时能以“忍”字为先,装些糊涂,表示谦让,矛盾也就烟消云散了。不然的话,就会激化矛盾。其实,是咸是淡,好吃难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与人相处时那种和乐的气氛。
试想,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因磕磕碰碰、丁丁点点的小事,不知忍让,不去克制,便针扎火爆地发脾气,耍野性,这个家庭还有什么和谐幸福可言呢?
婆媳关系是家庭中最难处理的关系,婆媳矛盾则是一个令清官也为之发愁的难题。在婆媳矛盾的背后,隐伏着母子之爱和夫妻之爱的竞争,这种竞争往往是无意识的竞争,事实上却是婆媳矛盾激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父母为了把子女抚育成人,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倾注了大量的爱。一般说来,到成家之前,儿子总是把母亲视为自己最亲的亲人。但是,一旦儿子结了婚,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开始感受到夫妻之爱,这时,母子之爱便自然而然地降至次要的地位,儿子新家庭的利益不可避免地放到了他原来家庭的利益之前;而且,儿子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问题,首先关心他的总是媳妇,而儿子也总是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更多地、更主动地向媳妇倾吐,把媳妇视为“第一参谋”。这时,做母亲的便会感到感情上受到了冷落,加上儿子成家以后同自己的接触较以前大为减少,做母亲的如果不体谅,便会埋怨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而把一肚子的怨气一股脑儿全倾泻在媳妇身上。因此,做母亲的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度,看到儿子和媳妇相亲相爱,齐心持家,应该为之感到高兴,切不可妄生被冷落之感和疑忌之心。
徐太太再一次和婆婆发生冲突以后,跑到表妹严女士家诉苦。当时,严女士正好有篇稿子要写,无暇陪她。徐太太就和严女士的婆婆闲聊起来。
徐太太无奈地说,她婆婆不讲卫生,做菜无味,整天唠叨,让人生厌。严女士的婆婆打断了她的话:“你该向这个‘糊涂’妹妹学学,她不嫌我这个乡下老太婆,我在这里一住就是5年。我炒的菜明明盐放多了,可她还说好吃!前天刚给我100元零花钱,今天早上又问我还有没有零钱用。”
严女士的婆婆一边说,一边呵呵笑起来……
午饭后,严女士打开洗衣机准备洗衣裳,却找不到早晨刚刚换下的衣服。“妈,看见我的衣裳了吗?”
严女士的婆婆却一拍脑门,笑着说:“瞧我这老糊涂,刚才一不留神把你的衣服给洗了。”
徐太太看着表妹婆媳之间融洽的样子,愣了一下神,好像若有所悟地点点头。当晚,徐太太深情地告诉严女士:“以前我总羡慕你有好婆婆,现在终于明白了,你们之间的糊涂可真难得啊!不计较小事小非,什么事都好办了!我以后真得好好向你学习。”
此后,徐太太也当起了“糊涂”媳妇。令人欣慰的是,不久以后,她婆婆也被“传染”了,也跟她一起“糊涂”起来。以后,她们家再也看不见“硝烟”了。
自古以来婆媳相处一直就是家庭中的一大敏感问题,相处得来一切OK,要是相处得不好,婆媳过招100回的戏码就会常在家中上演。不过,尽管婆媳矛盾是一个古今中外令许多家庭头痛的难题,但只要当事者本着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关心、互相宽容忍让的态度,加上家庭其他成员齐心协力促使其向良性的方面转化,婆婆与媳妇之间一定会产生出真诚的爱,一定能够和睦相处。
糊涂哲学:
人之相处,朝朝暮暮,自然生出感情。若你一时一事对公婆好,让他们将你视为女儿一样依赖和放心,才是做儿媳的最高境界呢!
8.让人三分不为懦
一个人的名望、地位能代替,而一个人的举止气质则不可以代替。荀子告诉人们,长者的风范是这样:所戴的帽子高大,衣服宽敞,面色温和,庄庄重重的,严严肃肃的,宽宽舒舒的,大大方方的,开开脱脱的,明明朗朗的,坦坦荡荡的。张英有长者的风范,“千里来信为堵墙”之事,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美好的传说。俗话说:“若要好,大让小。”对一些小事或意气之争听而不闻,付之一笑,有这种气度,就显示出君子的风度来。
康熙年间的某一天,一骑快马跑进宰相府。并不是天下出了什么大事,宰相张英收到一封来自安徽桐城老家的信。
原来,他们家与邻居叶家发生了地界纠纷。两家大院的宅地,大约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自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只好把那件事告诉张英。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
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惟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着。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的家人的旷达态度。
他家宰相肚里能撑船,咱们也不能太落后。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叶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叶家的一半,这条一百多米长的巷子很短,但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很长。
张英先生乃位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权势显赫,如果在处理自家与叶家的矛盾时,稍稍打个招呼,露点口风,肯定会发生自下而上的倾斜,叶家肯定无力抗衡;再进一步,要是通过地方政府,不顾法律,搞行政干涉,叶家更会吃不了兜着走。这样,有形的尺寸方圆的土地是到手了,产业是又庞大了,要是遇上今天经营房地产的主儿,保不准给他家挣回十个张家大院,但无形中准会失去许多东西。倒不只叶家这样的朋友,余波或许会从桐城一下子震荡到京城,京城里的影响可大着呢!
就算是张英先生旷达忍让,如果叶家人不予理睬,那条巷子也就只有三尺宽。三尺宽的巷子,也总是一条通道,通则通矣,事情通了,人也通了,路也通了,却有点儿不够完美。完美是感觉出来的,六尺不比三尺宽多少,但如果人们置身其间,会发现这是一条多么宽的人间道路。互相忍让,天地才会更宽广啊!
“让他三尺又何妨”——说得真好!试想,如果当初张英不是劝说家人退让,而是借势压人,或怂恿家人与对方抗争,那结果又会怎么样?由此可见,宽容豁达,不仅仅是为官之道,更应该是我们的为人之本。
现实生活中,我们亲朋邻里同事之间,有时也会因一点小摩擦便互不相让,有时甚至横刀相向。但试想一下,与我们的生命相比,那些小小的矛盾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永恒的时间面前显得多么脆弱和不堪一击!
但愿人与人之间多一分理解和宽容,少一份冲动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