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将岑彭召来皇帝行辕,派他去劝降朱鲔。
岑彭欣然接受了任务。他来到洛阳城下,“高声叫道:请禀告朱将军,故人岑彭求见!”守城小校立即通报了朱鲔。朱鲔心想,岑彭现为刘秀大将,这时候到此,莫非是劝降吗?便身着战袍,站在城头之上。二人互道别情以后,岑彭接着说:“过去,我有幸追随麾下,又承蒙将军提拔,常思报恩。如今赤眉已下长安,更始帝刘玄败亡。光武皇帝陛下受天之命,平定燕赵,尽有幽燕,百姓归心,有识之士纷纷来投。今陛下兵临洛阳城下,正是将军建功之时。天下重归于汉乃大势所趋,将军为什么还坚守这座孤城呢?”朱鲔俯下身,十分恳切地说:“足下所说的道理,我自然领悟。只是三年前大司徒刘缤被害时我也曾参与谋划;后来刘玄遣萧王(刘秀)北伐,我又出面谏止。所以在萧王面前,我是个有罪的人,怎能奢望萧王的宽恕呢?”
岑彭返回河阳,把朱鲔的顾虑告诉刘秀。刘秀听后笑了笑说:“欲建大事者,岂能记人小怨?朱将军若肯献城来降,官爵均可保留,何谈诛罚?”然后,刘秀又手指黄河诚恳地说:“我以河水为誓,决不食言!”岑彭上马重回城下,把刘秀的话转告朱鲔,朱鲔从城上垂下一条绳索,说:“你讲的若是真话,就请顺此绳爬上城来。”岑彭毫不迟疑地抓住绳子,才爬了一段,朱鲔就在城上说:“足下勿登,我信服就是!容我准备一下。”
五天以后,朱鲔对守城的部下说:“我先去探望虚实,你等仍旧守城,如我不归,尔等率军南下,投奔郾王尹尊。”尹尊是刘玄所封的郾王。同时受封的还有朱鲔,但朱鲔反对刘玄封异姓王,自己也曾拒而不受,才改为大司马,可见朱鲔对汉朝是十分忠诚的。他安排好之后,单骑来至汉营,先见岑彭,并自缚其身,由岑彭带至刘秀行辕。刘秀正坐在榻上,见二人来到,急忙起身迎接,并亲去其缚,朱鲔跪在地上,说道:“臣知有罪,望陛下宽恕。”刘秀忙把朱鲔扶起,并为他掸去膝上的尘土,宽容地说道:“为主尽忠,何罪之有?请将军再勿这样说,今能与将军共同匡复汉室,真是社稷之幸,天下之幸。”
刘秀忙命准备酒宴,赐朱鲔同饮。席间,谈笑甚欢,不知不觉中,朱鲔的顾虑全部消除了。宴罢,刘秀命令岑彭“送朱将军过河,然后请朱将军自归洛阳。”朱鲔回到洛阳,与诸将言刘秀不记旧怨,宽厚大度是位圣明的英主。诸将都十分高兴。第二天,朱鲔率全体守城将士向刘秀投降,被刘秀封为平狄将军、扶汉侯。
刘秀曾说:“我治理天下,想行以柔术。”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对下属很少刑杀立威。至于部属的一些小过失,刘秀就更能抱宽容态度,不予计较。即使对有深仇大恨的人,仇家一旦改过自新,刘秀也照样不计前嫌予以利用,而且论功行赏。之所以在众多竞争对手中夺得天下,中兴汉室,可以说与刘秀的怀柔策略有着很大的关系。
刘秀的这种“怀柔”确实高明,不但不削刺,而且还护刺,给他们封赏,宽恕罪责。这其实也正是“收刺、用刺”的上好之策。得道多助,天下英雄都投奔到他麾下为他所用,得天下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实际上,上司为了安抚下属,也需要表现出让步的姿态,尤其在地位还不巩固的时候,更需要恩结下属,封官许愿。这当然有些无奈的成分,是软弱的表示,但为了笼络人心,取得成功,就是受到胁迫,也只好打肿脸充胖子摆出“赏赐”的面孔。
汉高祖四年,韩信派人对汉王说:“齐国伪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请汉王答应我为假王,这样(更有力量和名义)来镇抚它。”谁都明白,这是韩信凭借自己的功劳和地位来要挟汉王,所以汉王一听,暴跳如雷,骂道:“我被围困在这儿,日夜都盼望你来,你却自己想要造反吗?”张良和陈平与汉王贴耳小声说:“汉正当不利的时候,怎么能禁止韩信自称为王?不如就此立他为王,使他自守。不然的话就要发生变乱,后果不堪设想。”汉王醒悟过来,又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应当做真王,为什么要称假王呢?”于是就立韩信当了齐王。
2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每次读到这段故事都忍俊不禁,这简直是一段真正的幽默,给当时严峻的时代增加了一点儿喜剧成分。刘邦的无赖小儿面孔暴露无遗,而韩信不久被杀,还说了一段“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话,话是不错,但他自己做得也有些过分呢!猜疑、反感的种子恐怕早已埋下了。刘邦封韩信为齐王,本非真心,是形势所迫的权宜之计,最终定了天下,无后顾之忧时,才伸出利爪,掐断了韩信的喉咙。
糊涂哲学:
刚强的东西容易拆毁,柔软的东西反倒难以摧毁;最能持久的东西不是刚强者,而是柔弱者,它却能驾驭天下最刚强的东西。
3.佯装迟钝,示人以弱
佯装迟钝,示人以弱是糊涂学的精华所在。迟钝是吸引人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是反应相当敏锐的人,最好也要佯装迟钝一些。示弱也是一种力量,示弱可以使强者无用武之地。
一天深夜,某先生驱车赶路。在一个十字路口,自动信号灯刚巧变红。尽管四周已无人影,那位先生也照例刹车停住。好半天,红灯还是不变,于是知道了灯碰巧失灵。于是他便回到车里,直等到第二天清晨有人来修好为止。
这则故事也许有些夸张,但法国人的那种近乎冒傻气的做人行事的性格,却是许多接触过法国人的人士都有所感受的。这种“傻气”,或曰“迟钝”,会被许多“精明”的人当成笑话,但做人太精明未必就好,有点儿“迟钝”,反倒能保持住纯真的天性,于己于社会都有许多好处。
我们说,做人不妨有点“迟钝”,其实质是保持我们单纯、诚实、正直的品行,而不去为了自己,而动歪脑子耍小聪明。这种“迟钝”实则是大聪明——脱离了狡黠的动物习性的真正的聪明。
头脑太聪明、个性太精明的人,通常都很难应付。由于脑子整天转个不停,不论什么事情都会事先预测好,让人有松懈不得的感觉。同时,一发现别人的缺点,便会立即指出来,即使没有当场表明,也会让对方觉得:“这个人不知道有什么企图!”警戒之心油然而生。这种让人随时心生警戒的人,怎么还有魅力可言呢?所以,如果让这种类型的人物登上领导者的宝座,部下们恐怕再没有好日子可过了。
领导者的表现如果过于敏锐,便成为使部下充分发挥所能的障碍。如果领导者能稍微掩饰自己的锋芒,使部下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才是一位魅力十足的成功领导者。例如,被称为“装有电脑的推土机”的田中角荣,即属于这类型的人物。由于他兼备极其精密的计划能力,以及超群绝伦的实行力,所以才得此称号。
领导者必须从部下身上得到以自己的立场无法思及的想法,同时也要让部下在自己无法照顾到的方面充分活动才行。
如果领导者的作风太过敏锐、精明,与之接触的人都会受其指责,如此一来,部下当然不会轻易将自己的真正想法告诉领导者,并将自发性的活动压抑下来。如果领导者虽没有实际采取指责部下缺点的行动,但平常所表现的行为过于敏锐,部下也会自然畏缩,因为他们的内心会认为:“我何必自找麻烦,以致被上司挑毛病。”
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么使用。真正聪明的、有智慧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即做到佯装迟钝给人安心之感。不到火候时不会轻易使用,要貌似平常,让人家不眼红你,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忌一味地强出头,不管必要或不必要,不管合适不合适,时时处处显露精明,那样不仅不会帮助自己,反而会使人对自己更加的防范,远离。
作为领导不可以太露精明,作为下属更要迟钝一些。
一位台湾朋友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当我在一家百货公司上班时,曾经为了和某大企业家缔结合同拜访过好几次对方的府邸。
企业家虽然是万贯家财的大富翁,却非常小气。别家百货公司也曾经试着和他打交道,都不得要领,大家都认为要使他成为百货业的客户是不可能的。但是,既然公司老板下令“去看看!”我也只好来回奔波。某一天,不知道他吃了什么开心果:“嗯,上来吧!”终于,我可以登堂入室了。原以为这一次该有好的回音,事实却不然。大概是穷极无聊吧,“当我还年轻的时候……”这个古怪老头儿突然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他如何从一介平民奋斗成为大富翁的经历。这一番话足足说了两个多钟头。客户的家是日本榻榻米式格局,对方正襟危坐,我当然也不能直膝或盘腿而坐,刚开始还能频频点头,注意地听,后来脚实在觉得酸疼,他的话已经变成马耳东风。30分钟后脚已经麻痹,过了一个钟头,额头直冒冷汗。
“今天就到此为止吧!”
这个古怪的大富翁说完就站起来,我也打算站起来,不料下半身整个麻痹,一不留神“嘭”的一声跌得四脚朝天!
大概是发出相当大的碰撞声吧,女佣吓了一大跳,赶忙跑过来说:“发生了什么事?”
古怪富翁看见我这个大男人竟然跌地不起,“真是个没用的东西!”嘴上说着却笑得合不拢嘴。
古怪富翁终于成为我们公司的客户,这是因为怜惜我这个“没用的东西”的结果。
一般来说,伟大的人都喜欢迟钝的人,记住这一点是不会错的。
“卑而骄之”出自《孙子兵法?计篇》。意思是对于卑视我方的敌人,则促使其更骄傲。在战场上,骄兵必败的战例比比皆是。在面对危难时,使骄兵必败的最好策略就是示弱取胜。
遇强则要示弱。如果你的竞争对手是个有实力的强者,而且他的实力明显强于你,那么你没有必要为了面子或意气而与他竞争。因为一旦硬碰硬,固然也有可能打败对方,但毁了自己的可能性却很大。因此故事中的张县令就是向对方示弱,以麻痹对手,让对方摸不清他的虚实,降低对方攻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