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o第四十一章
【译文】
崇高的德好似空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建的德,好似怠情,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沌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好像是污浊的,最方正的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
据《史记》记载,孔子曾经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礼”。老子也告诫孔子说:“一个聪明而富于洞察力的人身上经常隐藏着危险,那是因为他喜欢批评别人。雄辩而学识渊博的人也会遭遇相同的命运,那是因为他暴露了别人的缺点。因此,一个人还是节制为好,即不可处处占上风,而应采取谨慎的处世态度。”
老子还对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里的盛德是指“卓越的才能”。整句话的意思是,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外表上看与愚鲁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
老子还告诫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的大意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
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超出众人;一个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会不断进步。
比如,身在职场,往往都急于显露一下自己的才能和实力,盼望尽快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刮目相看。因而表现得锋芒毕露、急于求成,凡事都要争个“先手”,有时动不动还要来个“抢跑”。但是,过早地掀起和卷入竞争,也会造成某些潜在的被动。
(1)无形中将自己放在一个较高的起点和定位上。因为你处处显露自己的才干和见识,人们就会产生一种心理定式,认为你总能比别人强。一旦你有错漏和失误,别人轻则说你还欠火候,重则落井下石,幸灾乐祸地说这是自高自大的最好报应。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会遇到以下问题:有一些事,人人已想到、认识到了,却无一人当众说出来。这些人并非傻子,而是都学精了。人所共欲而不言,言者乃大傻也。有很多话你若争着说,必定犯忌,或说中别人之痛处,这样你就会倒霉了。
(2)过早地卷入升迁之争。升迁之争存在的一个普遍规律便是通过不断地淘汰来实现金字塔式的职位升迁。过早地进入这个程序,就意味着有可能过早地遭到淘汰。有时淘汰有可能是一种机遇和运气,有时会是人际关系失衡后一种权宜的矫正,甚至是一种不公平、不光彩的人为私欲的暗箱操作和利益交换。过早地卷入可能会成为无辜的牺牲品。
(3)根基不稳,虽长势很旺,但经不住风撼霜摧。没有厚积薄发的底牌,就一股脑儿地将十八般武艺悉数亮将出来,便是应了中国那句忌语:“好话不可说尽、力气不可用尽、才华不可露尽。”一旦成强弩之末,连薄绢都穿不过,那肯定会被逐出场外,到那时岂不心血?
所以,一个人要善于去掉自己锋芒毕露的角,这样才能长久,才能厚积薄发。
道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也有一句类似的话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一般来说,挺直的树木多先被砍伐;水井也是涌出甘甜井水者先干涸。嫉贤妒能,几乎是人的本性,所以有才华的人会遭受更多的不幸和磨难。
由此观之,人才的选用也是如
此。有一些人才华横溢,锋芒太露,虽然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可是也容易遭人暗算,甚至引来杀身之祸。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三国时,杨修是曹营的主簿,他思维敏捷,也敢于冒犯曹操。
曹操曾造花园一所。造成,曹操去观看时,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一“活”字。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翻修。曹操再看后很高兴,但当知道是杨修析其义后,内心已忌杨修了。又有一日,塞北送来酥饼一盒。曹操写“一盒酥”三字于盒上,放在台上。杨修入内看见,竟取来与众人分食。曹操问为何这样?杨修答说,你明明写“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你的命令?曹操虽然笑了,内心却十分厌恶。
还一次,刘备亲自打汉中,惊动了许昌,曹操也率领四十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适逢厨师端来鸡汤。曹操见碗底有鸡肋,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
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便把这作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即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悼大惊,请杨修至帐中细问。杨修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惇也很信服,营中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后,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便把杨修斩了。
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犯着了曹操的忌讳;杨修之死,是由于他的聪明才智。后人有诗叹杨修,其中有两句是:“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是很切中杨修之要害的。
杨修之死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启示:才不可露尽。杨修是绝顶聪明的人,也算爽快,且才华横溢,其才盖主。这就犯了曹操的大忌。有些将帅帝王是不喜欢别人胜过自己的。一些资料说,乾隆皇帝好卖弄才情,好写诗,写过数万首诗。他上朝时经常出些辞、联考问大臣。大臣们都很聪明,明明知道那是很浅的学问或狗屁不通的对联,也不说破,故意苦思冥想,并且求皇帝开恩“再思三日”。这意思无非是让乾隆自己说。果然喜滋滋的皇帝说了出来,于是大臣一片赞誉之声,把个皇帝老儿喜得不得了。
杨修犯的正是这禁忌,你处处出尽风头,那魏王还能英明得了吗?这不是叫人赞扬你而冷落了主人吗?这是他必死的原因之一。
事不要点破。譬如鸡肋,曹操正苦思于此,不知如何解脱,你捅穿这层薄纸,就是羞辱了他。
去子的趕醒
嫉贤妒能,人之本性,有才华的人会遭受更多的不幸和磨难。好话不可说尽、力气不可用尽、才华不可露尽。一个人要善于去掉自己锋芒毕露的角,这样才能长久,才能厚积薄发。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老子o第四十五章
【译文】
最完美的事物,看起来仿佛有缺陷,但是他的功用却永不衰竭。最充实的东西,看起来彷佛是空的,但他的功用却无穷无尽。
老子教导我们一种境界,叫大成若缺,大盈若冲。最完美的东西,要留有一点空缺,非常充盈的东西,要留一点空,这样才有一种生命的张力,有一个后劲。看上去大成而带一点缺失,看上去充盈而带有一点空隙,这个作用将永远不弊败,永远用不完。
老子讲“大成若缺”,其实不过是讲境界,讲人生目的。我们来举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解读。
西汉的萧何,在辅佐汉高祖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功劳最大,被刘邦封为那侯,赐予的食邑也最多。
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陈稀反叛,高祖亲自率军到邯郸镇压。平叛尚未结束,淮阴侯韩信又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杀了淮阴侯,为高祖除去了心腹大患,于是汉高祖立即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令五百名士卒、一名都尉做萧何的卫队。
为此许多大臣都来祝贺,唯独谋士陈平深表担忧,对相国萧何说:“祸患从此开始了。皇上风吹日晒地统军在外,而您留守朝中,未遭战事之险,反而增加您的封邑并设置卫队,这是因为目前淮阴侯刚刚在京城谋反,对您的内心有所怀疑。设置卫队保护您,并非以此宠信您,希望您辞让封赏不受,把家产、资财全都捐助军队,那么皇上心里就会高兴。”萧何深以为然,立刻听从了他的计谋。高祖果然非常欢喜。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的秋天,飄布起兵反叛,高祖又亲自率军征讨,征战期间屡次派人来询问萧相国在做什么。萧何因为皇上在军中,就在后方竭力安抚勉励百姓,把自己的家财全都捐助军队,和讨伐陈稀时一样。此时,又有一个门客劝告萧何说:“您灭族的日子不远了。您位居相国,功劳数第一,还能够再加功吗?您当初进入关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十多年了,民众都亲附您,您还是那么勤勉地做事,深受百姓的爱戴。皇上之所以屡次询问您的情况,是害怕您民望太高,有可能震撼关中,对他不利。如今您何不多买田地,采取低价、赊借等手段来败坏自己在民间的声誉?这样,皇上的心才会安定,才不会对您不利。”于是萧何又听从了他的计谋,高祖果然放下心来,从此不再派人查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