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征罢鞭布叛军归来,民众纷纷拦路告状,控告相国低价强买百姓田地房屋数量极多。高祖于是召见萧何,笑着说:“你这个相国竟是这样‘利民’!”并把百姓的上书都交给萧何,说:“你自己向百姓们谢罪吧。”
萧何购置田地住宅必定处在贫苦偏僻的地方,建造家园不修筑有接墙的房舍。他说:“我的后代贤能,就学习我的俭朴;后代不贤能,家产也不会被有权势的人家所夺取。”萧何的后代因为犯罪而失去侯爵封号的共有四世,但每次断绝了继承人时,天子总是再寻求萧何的后代,续封为娜侯,功臣中没有谁能够跟萧何这种情况相比。?
太史公评价萧何说:相国萧何在秦朝时仅是个文职小官吏,平平常常,没有什么惊人的作为。等到汉室兴盛,仰仗帝王的余光,萧何谨守自己的职责,根据民众痛恨秦朝苛法这一情况,顺应历史潮流,给他们除旧更新。韩信、貯布等都已被诛灭,而萧何的功勋更显得灿烂。他的地位为群臣之冠,声望延及后世,能够跟阂夭、散宜生等人争辉比美了。
正是因为萧何成功运用了“大成若缺”的方式,不但在险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还使得他亲自制定的“无为而治”的政治纲领得以继续延续下去,为开创“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正所谓“其用不弊”。
获得了极大成就的人要表现得有所欠缺。这不是人为地让其欠缺,而是他自身要保持欠缺,这是他自身的需要,因为这样他才能保持自己的作用永不衰退。这里的“有所欠缺”,指做事留有余地,这样不但能够使自己进退自如,也能使自己开创的事业得以源源不断地发展下去。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这是一个大境界,就是说,你最大的容纳是虚无的,只有虚无才能容纳无穷的未来。正如一个杯子它须是虚空的才可能装进水,一个塞满物体的容器,是不可能装进它应该容纳的东西的。做人处事,要遵循这个原则。
老子的提醒
最完美的东西,要留有一点空缺,非常充盈的东西,要留一点空,这样才有一种生命的张力。看上去大成而带一点缺失,看上去充盈而带有一点空隙,这个作用将永远用不完。做人处事要留有余地。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原文】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o第四十五章
【译文】
直线的极端似曲线,巧妙的极致似笨拙,最善辩者却似笨嘴。
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最聪明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平时像个呆子,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做人须带一份憨,一份痴;不憨不能犯大难,不痴无以处浊世。凡患得患失之人,正是太聪明耳。
所以,无论是初涉世事,还是位居高官,无论是做大事,还是一般人际关系,都须带一份憨,一份痴。
我们在说一个人迂腐的时候,往往讲这个人不开窍。不开窍固然不好,但开窍过多就好吗?
老子告诫我们,做人要“大巧若拙”。为什么呢?因为懂得越多,看得越透彻,要求得到回报的欲望就越高,对社会就越不满,人生也越痛苦。知道得越多就越要盘算,把生活变成了生意,计较得失。所以,做人还是“屈”一点、“拙”一点、“讷”一点好。
曾经有人将世间各色人等,按其精明的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四种
类型。
第一个等级是外表敦厚,‘对人处世绝不以精明自居,甚而让人感觉有些傻乎乎,但骨子里却有一种智慧。这种人,往往让人产生一种高度的信任感。这种精明,是最高层次的精明,所谓“精明不外露”,以及“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个等级是让人一眼看去就感觉浑身透着精明,而内底也确实相当精明的人。但“精明外露”已非上品,不免让人处处防范,其“精明”的效果也就有限,充其量只能算是二等货。
第三个等级是本身既尤多大能耐,看上去也就是傻冒一个,正因其内外都“傻”,本人既无“自作聪明”之举,他人对其也全不设防,进而有不忍欺之者,故尚可安居三等。
第四个等级是看上去一脸“精乖”相,亦往往自认为精明过人,骨子里却愚不可及。此等角色人见人厌,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是为末等。
以上四色人等,又并非一成不变,如第二等者,一旦“精明”过头,聪明反被聪明误,往往会沦入末等而不复;而原为第三等者,如能在世事磨炼中逐渐悟出人生真谛,则摇身一变而跻身头等行列者亦不乏其人。
再聪明的人都无法完全认清世间万象,运转再快的头脑也跟不上世界万物的变化。所以老子要求我们做人要“屈”一点,“拙”一点,“讷”一点,这样才能掌握世间万物,掌握我们自己。
很多人还对金庸笔下郭靖的“傻里傻气”记忆犹新。结果呢?他成了受人尊敬的武林高手。
某种角度看《天下无贼》,也许我们看到的傻根更像是对金庸笔下郭靖的翻版。傻根说他们家乡,在山里见到牛粪,用小石子绕着画
个圈,隔个三五天没人会去动它,因为他们都知道这已是别人的了。就像剧中人物说的那样,我们走了那么远的路,就遇到傻根一个对别人没有设防没有戒心的人。
在浩荡的列车上,老谋深算的黎叔,保护傻根的王薄、王丽,想篡位的老二,争风吃醋的小叶,每个人都在钩心斗角,暗中窥探。长夜漫漫,所有的聪明人都无法安然入睡,却只有心无旁鹫的傻根睡得香甜。
傻人的福气主要体现在:
(1)傻人对许多事是不过心的。傻人缺乏精明人的一些算计和设想。算计和设想虽是好事情,可好事情的另一面常常就是陷阱,会造成人的过失。而傻人缺乏那样的算计,也就避免了那样的过失,无所谓陷阱可言。
(2)傻人往往也不会过分注意身边潜在的危险和可能要失去的东西。所以他往往对事物并不主动地岀击,这样反而不会使危险扩大,做到了顺其自然。傻人的天性里含有一种自然的忍让、宽容和视而不见,他做到了一种精明人很难做到的事情,傻人是不计较所谓得失的。
(3)傻人由于自身的特点,目光往往是不够尖锐的,这样他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挑剔。一个不去挑剔生活和别人的人,是幸福的。
(4)傻人对许多事情都是不在乎的态度。这正是精明人以为的天
下最高明的境界,当然也就最难忍受。而傻人却不管这一套。因此,在生活里,只有傻人活得最痛快、最轻松,似乎也就最完备。精明人是看不起傻人的,他们防止自己做傻事,每一步都希望迈得很精确。可其结果却总是让他们不满意。甚至不但干了错事傻事,还招来许多危险,落入怪圈或陷阱。世上如果真有什么巨大损失的话,那一定是发生在精明人身上的。
傻人是有福气的,傻一点似乎更可靠。尤其是在这个日渐复杂的社会里,装傻,做傻人,说傻话,已经成为许多精明人的处事方式。
聪明不外露,才是真正的智者。巧中有拙,拙中有巧,用大智若愚的一种心态存活于当今的社会,也就是做人要带一份憨,一份痴。不害人也不被人害。保住了自己,也成全了他人,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