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子的提醒
直线的极端似曲线,巧妙的极致似笨拙,最善辩者却似笨o嘴。做人须带一份憨,一份痴;不憨不能犯大难,不痴无以处浊世;还是“屈”一点、“拙”一点、“讷”一点好。?
学会看破不说破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译文】
智慧的人不多言,多言的人必愚笨。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的这句话,告诉人们要学会糊涂处世。后世人对这句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动用之妙,存乎一心。言语是很浅薄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无须太多的语言去演绎我们的才华,更无须掩盖我们的浅薄。
说话是一门学问,说得不多不少是一门很考究的工夫。有时,明明知道的事情而故意装着不知道,看得分明的东西装作看不见。通俗一点讲,就是虽然明白一切,但却故意装糊涂。明明知道,明明看见了却装作不知道,没看见。
为了保全自己,为了达到目的,你都必须这样做。比如你偶然知道了你不该知道的事情,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你必须要缄口不言。人人都有身处险境、尴尬难堪的时候,“知者不言”常常是明哲保身或达到目的的重要手段。
在一个特定的形势、场合、背景下,尽管你都知道,但是不该说
的就不说,说了反而不如不说的好,甚至还会带来祸害,那你就来个“知者不言”,那真是“智者不言”了。历史与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就是不能把握这一点,不看对象,不看场合,有啥说啥,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甚至一生的后悔。这种“言者不知”,又真是“言者不智”To这样的例子难道还少见吗?
春秋时,齐国有位智者叫隰斯弥。当时当权的大夫是田成子,颇有窃国之志。一次,田成子邀他谈话,两人一起登临高台浏览景色,东西北三面平野广阔,风光尽收眼底,唯南面却有一片隰斯弥家的树林蓊蕴郁郁,挡住了他们的视线。隰斯弥在谈话结束后回到家里,立即叫家仆带上斧锯去砍树林。可是刚砍了几棵,他又叫仆人停手,赶快回家。家人望着他感到莫名其妙,问他为什么颠三倒四的?隰斯弥说:“我家一片树林突兀而列,从田成子的表情看,他是不会高兴的,所以我回家来急急忙忙地想要砍掉。可是后来又转念,当时田成子并没有说过任何表示不满的话,相反倒十分的笼络我。田成子是一个非常有心计的人,他正野心勃勃要谋取国位,很怕有比他高明的人看穿他的心思。在这种情况下,我如果把树砍了,就表明了我有知微察著的能力,那就会使他对我产生戒心。所以,不砍树,表明不知道他的心思,尚算不上有罪而可避害;而砍了树,表明我能知人所不言,这个祸,闯得可就太大啦!”
古人以为做一个真正明智的人,要察,又要有度,“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什么叫“能不察”呢?就是在一群人中,唯有自己洞察了这件事的本质,而又偏偏有人不愿你把事实的真相说出来,于是只好装作不知,以免遭不测。
中国人自古懂得一个古训:看破而不说破。大凡立身处世,是最需要聪明和智慧的。糊涂不是无知,是人类隐藏着的智慧。糊涂不是I“:无能,是人类一种未曾被启动的潜能。做人要学会糊涂。郑板桥曾道:“难得糊涂”。但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其实是个明白人。看破官场腐败的他,辞官回乡,写诗作画为生,潇洒人生,以怪闻名。能看破,但就是不说出来或做出来。这是一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智慧。
与人相处,有时需要学会装糊涂。“心照不宣”就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装糊涂法,只要你管住了自己的嘴,抑止住你想表现的欲望就行了。这种“糊涂”实际上就是“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是一种少有的谨慎。
愚昧者看不懂,聪明人看得破。看破不说破的是大聪明,真高明,看破又说破的则是大愚蠢,假精明。宋江久怀招安之志,吴用看得最清楚,但从不说破,宋头领格外倚重于他;李逵动不动就大叫“招甚鸟安”!结果老是受宋江的怒斥。这便是智者与愚者的区别之所在。
有许多事情可以看破不可以说破,难得糊涂才能保全自己。在纷繁变幻的世道中,能看透事物,看破人性,能知人间风云变幻,而又能“难得糊涂”,这样不是很好吗?
老子的提醍
智慧的人不多言,多言的人愚笨。看破不说破的是大聪明,真高明,看破又说破的则是大愚蠢,假精明。难得糊涂,远见于未萌,避危于无形,这样不是很好吗?
见于未菌:修福的景高境界
顺不足喜,逆不足忧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o第二章
【译文】
世人都知道了美之为美,也就知道了何谓丑恶;都知道了善之为善,也就知道何谓不善。所以,有与无相并而生,难与易互相成就,长与短互相对比,高与低互相映衬,音节与旋律彼此应和,前与后连接相随。
这是老子的方法论和自然主义的功德篇。老子的这一篇文章,旨在说明事物是互相对立而存在的,同时也说明了为功而不居功,所以功德永在的自然主义思想。
老子在这里主要阐述自然与人事的相对论,告诉人们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一切事物都在相反的关系中产生,它们相辅相成,彼此互补。相反的关系是经常变动着的,因而一切事物及其价值判断也在不断地变动。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辩证法,说明世间一切现象,都在对立中相调和。
比如,人生的处境就是如此。有时候我们处在顺境中,一顺百顺;?
有时候我们处在逆境中,看不到未来的方向;甚至一会心情很好,一会儿又莫名其妙地烦躁起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怎么让自己的处境和心情有一个连续性?
根据老子的辩证法,要避免自己的处境和心情的大起大落,就必须在顺与逆这对矛盾关系的处理上实现“顺不足喜,逆不足忧”。
《菜根谭》有言:“居逆境中,周身皆针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这段文字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生活在逆境中,身边接触到的全是犹如医治自身不足的良药,在不知不觉中会使你磨炼自己的意志。反之,一个人如果生活在顺境中,这就等于在你的面前摆满了消磨你精神意志的刀枪,在不知不觉中使你身心受到腐蚀而走向失败的路途。
人生的路有起有落,看待人生的起落顺逆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居逆境固然是痛苦压抑的,但对一个有作为、能自省的人来说,在各种磨砺中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修正自己的不足,一旦有了机会,就可以由逆向顺,振翅高飞。居顺当然是好事,但对于一
个没有良好的品质和远大追求的人来说,优裕环境中往往容易堕落腐败,这和在清苦环境中的容易发奋上进的道理一样。一个人生活一优裕,就容易游手好闲不肯奋斗;相反,如果处在艰苦的环境中,就会“穷则变,变则通”。所以贫与富不是绝对不变的,顺与逆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子告诫我们,当你遇到挫折时,切勿浪费时间去算你遭受了多少损失;相反的,你应该算算看你从挫折当中,可以得到多少收获和资产,你将会发现你所得到的,会比你失去的要多得多。踮起脚尖儿,又是另一条生命,另一种活法,另一番境界。
老子还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是讲人的一生之中,名誉、名声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呢?自身与财物相比,何者是第一位的呢?得到名利地位与丧失生命相衡量起来,哪一个是真正的得到,哪一个又是真正的丧失呢?
也许一个人可以做到虚怀若谷,大智若愚,但是事事吃亏,总觉得自己在遭受损失,渐渐地就会心理不平衡,于是就会计较自己的得失,再也不肯忍气吞声地吃亏,一定要分辨个明明白白了。战友之间,同事之间是非不断,自己也惹得一身闲气,而所想到的也照样没有得到,这样,在他的心里一直都很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