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与身執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老子o第四十四章
【译文】
对我们来说,名誉与身体哪个对我更值得亲近呢?身体与财富哪个对我们更重要?以上几种失去哪个对我们更不利呢?所以,执著于名利,必会耗费心力去追求,而积藏的东西越多,失去的也越多。
人们都说功名利禄,功名利禄是什么东西?学过物理学的人都知道万有引力,人为什么不能飞起来,人为什么不会轻功,这是引力的作用。在人组成的社会里面,功名利禄就是万有引力。有一些人为了功名,为了利禄不顾一切,瞬间被吸到地狱里面去了。
所以,老子提出这样的问题:名誉和身体哪一个离你更近?生命和财富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当然生命更重要,可以为了生命不要那个名,不要那个利,为了那个利牺牲自己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
浙江人民电器集团董事长郑元豹,与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德力西集团董事长胡成中并称“柳市三雄”。自1977年创业至2008年,郑元豹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王国,以年营业收入146亿元的业绩,坐上
了中国500强第264强的交椅。
郑元豹的事业蒸蒸日上,宏图大展,身体也壮实矫健,英姿勃发。他在忙事业的同时,能自觉注重休养身心。郑元豹说,他的养心之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重人。注重内心的自我平衡,平衡的心理带来了心灵上的平静。作为企业家,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很多,完不成,烦恼就不断,怎么解决?这就是要靠自身的意、气、劲。以意带气,以气带劲。掌控自己的情绪、平和自己的心情。水平再高,高不过勤劳;本事再大,大不过人和。一切事在人为,平和的心态带来了健康,也带来了欢乐。
二是顺道。思想要开放,顺乎自然之道。要放开思想,天马行空,又要放轻松,不要总钻牛角尖。最能让人佩服的人是能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一个人有了开放的思想,博大的胸襟,容纳天地的肚量,健康状况自然不言而谕。
三是求和。和是顺和、竞和也是祥和、平和。这就是健康问题。没有了精神,也就没有一切。科学发现人体的细胞都是跟着人的精神状态来发展的。每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他的身体状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
除了上面的三部分内容,郑元豹还有自己的饮食、锻炼及保健方法。但郑元豹认为,饮食、锻炼是基于前三点。规律的生活,会使好的更好。有了前三点,已达到最高境界,自然而然地就会去注重运动保健。
很多人为了事业,玩命工作,虽然已经拥有几辈子都花不完的财富,有显赫的名声,但身体却垮了下来,有的甚至被累死。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再蓬勃的事业、再幸福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
健康是生命的载体,生命依靠健康显示出一种活力。健康不是一切,但没有了健康也就没有了一切。
只知工作而不知休息的人会把自己搞得很忙碌,忙得没有时间关爱自己,连身体发出警讯提醒时,也因为太忙而被不经意地忽略,直到倒下来后才终于发出感叹:以前拼命去挣钱,现在拿钱来买命。牺牲自己的健康太不值得,身体一旦垮倒,没有了健康,什么成就,什么名声,什么财富,全部都是一场空。
一个人在世界上要想大有作为,必须“善待自己”,应该当心他那部成功的机器--自己的身体。
有许多人不知自爱,常常在无意识中损害自己、欺骗自己。他们出外办事时,总是饮食无定,有时竟一点东西也不吃,就是吃也不依照日常的时间。他们还总要剥夺自己睡眠和休息娱乐的时间。由于他们经常摧残自己的身体,不到40岁头发就已经渐白,身体也显出衰老的样子。他们竟然不懂得,要实现自己的雄心和志向,需要相应的体力与之配合。
许多人具有超群的天赋,却最终只获得了微不足道的成功,就因为他们不善保养身体这部机器。许多人到了晚年感到失望,甚至连年轻时希望的1%也不能达到,就是因为他们不好好保养自己的身体,所以也就毁灭了成功的可能。因为身体的原因,他们的生命光芒黯淡。
如果能够根据自己身体上的需要,给予适当的食物、充足的水分、新鲜的空气和阳光,就能为人体这部机器的正常运转提供能量。
在饮食和生活起居上,如果我们能应用自己的常识,维持适当的营养,过一种简单、有规律、有节制的生活,那么我们永远都不需要服药。
很多人为了节省金钱,便剥夺身体上应有的营养。他们往往很匆促地吞一块三明治,喝一杯牛奶,便算解决午饭问题,他们以为这样
既节省时间,又节省金钱。殊不知,如果他们走进一家好的饭店,从容地进一顿美味而有营养的中餐,而后休息片刻使身体能对食物进行充分地消化吸收,这才是大有裨益,这样做才是真正的“合算”。一个人剥夺能给予我们生命力、体力与智力的食物,无异于把一只能产金蛋的鹅杀死了。
健康的身体能够促进人们在工作上的努力,使得人们不断进步。许多人因为没有善待自己的身体,致使自己的机能减弱、能力丧失。
睡眠和营养的不足、户外运动的缺乏、工作过度,凡此种种,都是减弱体力、损害身体的主要原因。
还有许多人把精力浪费在愤怒、忧虑、怨恨以及琐碎的事情上。甚至有的人在愤怒、忧虑、怨恨和琐碎事情上所耗费的精力,比在正式工作上消耗的体力还要多。
老子的琨醒
名利是伤及世人生命的两件凶器。执著于名利,必会耗费心力去追求,而积藏的东西越多,失去的也越多。做人要懂得远离声色货利的诱惑,在纷繁世界寻求内心的宁静。
养生贵在适度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
--老子o第五十章
【译文】
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活得长些,却过早地走向死亡的,也有十分之三。为什么呢?因为奉养得太过度了。
老子认为,养生之道各有千秋,养生模式不尽相同,养生贵在掌握“适度”两字。所谓适度,就是根据自身具体条件,正确运用,掌握分寸,过之或不及都不是正确的养生观。
孙思邈在老子思想的启迪下,为世人总结出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十二少”秘诀:“少思、少念、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好、少恶、少欲、少怒”。他认为人的七情六欲,是人难以回避的精神活动,如果放纵或者抑制都会对身体有损害。为此,要做到适度,就贵在一个“少”字上。就是说要有所节制,不太过,保持中庸之道,不走偏锋,对于养生益寿多有裨益。
他在倡导“十二少”的同时还提出了他所忌讳的“十二多”。“多
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混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他把这“十二多”视为“丧生之本”。按他的养生理论,“十二少”是养生的真谛,而这“十二多”是丧生之本。只有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所倡又有所忌,才能达到真正的养生境界。
现代养生学认为,所
谓养,即保养、调养、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