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遭到别人的误会甚至伤害,对此如果一直耿耿于怀,就会对我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不利。反之,忘记和宽容那些事、那些人,则对我们的健康大有益处。实验表明:人在记仇怀恨时,心跳会加快,血压会上升,而在心怀慈悲、宽容“仇人”时,心跳会减慢。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呢?
(1)凡事不计较。不如意的事来临时,泰然处之,不为所累;受人讥讽,不要睚眦必报;学会吃亏,便宜让给别人;多看别人的优点,少盯着别人的缺点。
在交往过程中,人和人之间难免会有一些摩擦,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那样“勺子总会碰锅沿,脚板总要擦地皮”,但是请记住“在这小小的天地里,我们大家生活在一起”,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总是耿耿于怀呢?要知道没有度量的人,是干不出什么事业,成不了什么气候的。
(2)忍耐。对同事的批评、朋友的误解,过多的争辩和“反击”实不足取,唯有冷静、忍耐、谅解最重要。相信这句名言:“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宽。
(3)洞察。世界由矛盾组成,任何人或事情都不会尽善尽美。无论是“患难之交”、“亲朋好友”,还是“金玉良缘”、“模范丈夫”,都是相对而言的。他们的矛盾、苦恼常被掩饰在成功的光环下,而掩盖的工具恰恰是宽容。不必羡慕人家,不要苛求自己,常用宽容的眼光看世界,事业、家庭和友谊才能稳固和长久。
(4)原谅别人的过失。面对别人的伤害,有的人选择了逃避,有的人选择了怨恨,有的人则极端地选择了报复。为何不选择宽容呢?
宋朝的王安石和司马光,年轻时都曾在同一机构担任一样的职务。两人互相倾慕,司马光仰慕王安石绝世的文才,王安石尊重司马
光廉洁、谦虚的人品,在同僚中,他们俩的友谊简直成了某种典范。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官愈做愈大,心胸却慢慢地变狭,相互唱和、互相赞美的两位老朋友竟因为互不相让而结怨,反目成仇。
有一回,洛阳牡丹花开,包拯邀集全体僚属饮酒赏花。席中包拯敬酒,官员们个个善饮,自然毫不推让,只有王安石和司马光酒量极差。待酒杯举到司马光面前时,司马光眉头一皱,轮到王安石,王安石执意不喝,全场哗然,酒兴顿扫。司马光大有上当受骗被人小看的感觉,于是喋喋不休地骂起王安石来。王安石以牙还牙,二人打起嘴仗。
自此,两人结怨更深,王安石得了一个“拗相公”的称号。司马光也没给人留下好印象,他忠厚宽容的形象大打折扣,以至于苏轼都骂他,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司马牛”
“拗相公”的拗性和“司马牛”的牛脾气更激化了他们的冲突。王安石作为“敢为天下先”的改革派领袖,根本不把司马光放在眼里。司马光也不是好惹的,他又是上书,又是面陈,告了“拗相公”的御状。罪状之一是“不晓事,又执拗”;罪状之二是拉帮结派,利用皇帝给予的特殊权力,拉拢了一帮江西等地冥顽不化的蛮子。结论是:此人不是良臣,而是贼民。一直把王安石搞下了台,司马光才罢休。
到了晩年,王安石和司马光对他们早年的行动都有所后悔。大概是人到老年,与世无争,心境平和,世事洞明,可以消除一切拗性与牛脾气,而达到谦和的境界。王安石曾对侄子说,以前交的许多朋友,都得罪了,其实司马光这个人是个忠厚长者。司马光也称赞王安石,夸他文章好,品德高,功劳大于过错。
世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升级,主要在于双方不肯宽容。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一种宽广的胸怀,更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一种崇高的境界。古人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生在世,可以说天天都在犯错误,只不过轻重不同而已。
宽容绝不意味着放纵、纵容、偏袒与迁就。宽容错误绝不是纵容对方犯错,更不是对对方的错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管不问,而是需要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对其正确引导,给予其改过的勇气与机会。
不要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但是,对于大是大非的问题,不该包容的就不能包容,否则,就会演变为包庇。无论对于自己还是别人,过分的包容不仅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引来对方得寸进尺。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
老子的提應
内心正直、胸怀雅量,才能包容万物,才能以美好善良之心看待万物。做人有一个快乐的法则就是有宽容心。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一种宽广的胸怀,更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一种崇高的境界。
随缘生活,随心自在
【原文】
道常无为,故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老子o第三十七章
【译文】
道永远什么都不做,但却无所不在。如果王侯能把握它,万物都会自然发展。
意要求什么,而要一切随缘。
何为随?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
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随是一种达观,是一种洒脱,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
顺其自然,不怨尤、不急躁、不冒进、不强求、不悲观、不慌乱,这便是随缘。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谓是有事必有缘,如喜缘,福缘,人缘,财缘,机缘,善缘,恶缘等。万事随缘,随顺自然,毫不执著,这不仅是哲人的态度,更是我们快乐人生所需要的一种精神。
苏轼《定风波》词里有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品味此句,有一种意态自足的淡然,惹得多少后人喜欢。想来,苏轼作过那么多诗词,最可心最入耳的还是“此心安处即吾乡”。单是这一句,便成就了他,诗人之外还是哲人。
在那么多的古人里,苏轼是难得的一位通达智者。即使贬官海南,他也没有痛苦绝望过。身体的漂泊固然愁苦,可是倘若有一颗安定平和的心,那么在这世界上,就绝不孤凄。他不需要别人来为他营造一种家的氛围,而是靠内心的温暖,找到了许许多多世俗家庭中都没有的勇气与温馨。
随遇而安,随缘生活,随心自在,随喜而作,这是生活的智慧。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我们生在人世间,必须得学会接受现实,虽然有时候现实很残酷。我们要学会随缘一世,才能活得自在。
在这个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有烦恼忧愁而不顺心的事时常萦绕着我们,那该如何面对呢?“随缘自适,烦恼即去。”其实,随缘是一种进取,是智者的行为。
许多人都有这种愿望:有生之年,顺顺利利地度过每一天。可现实却是残酷无情的,它常会猝不及防地给我们一击,把我们伤得很深、很痛,让我们一时不知所措。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自我调节,学会适应环境,学会随遇而安,化解一切不幸和痛苦。
世事难料,人生变幻。也许你苦心经营的事业会被突如其来的一场灾难毁于一旦;也许你正精心安排着你的前程,精心设计着你未来的美好蓝图,一场大病却彻底改写你的人生;也许你本来就体质虚弱,你想实现壮志雄心,却是力不从心;也许你激情满怀,理性不足,盲目投资,你不仅惨败,不经意间还花去你十年青春,让你彻底感受人生的无奈。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你更需要有随遇而安的心态。随遇而安是对挫败者的一剂良药,是人生的另一种坦荡,是一种成熟后的胸怀。
随缘是一种人生态度,高超而豁然,是不容易做到的。一切随缘,多么洒脱的胸怀,看穿眼前的浮云,把人生滋味咂透。
老子的提醒
随遇而安,随缘生活,随心自在,随喜而作,这是生活的智慧。随缘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我们生在人世间,必须得学会接受现实,学会随缘一世,才能活得自在。
生命之重,名利之轻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