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血树可用播种、扦插繁殖,播种用于杂交育种,园艺品种的龙血树通常不用播种繁殖,用播种繁殖的植株,性状与野生种相似或有不同变化,失去园艺品种的优良特性。扦插法繁殖是保持园艺品种质量的主要方法,插穗可用多年生茎干,也可采用嫩枝,将插穗插于粗砂或蛙石为介质的插床上,插床适温21~24℃,带叶片顶尖、嫩枝生根快,约2~4周,茎干生根较馒,有时需2~3个月才能长出新芽和根。
生根后可移入盆中,可用腐殖土、泥炭土、河沙各1份混合作基质,在遮光70~80%的条件下栽培。生长季节每月施复合肥1~2次,保持土壤湿润,夏季应多喷叶面,提高空气湿度,叶质会更肥厚,叶色亮丽,不易干尖。冬季要防寒,应保持8℃以上,盆土减少淋水,但经常淋湿地板增加湿度对保持叶片色彩、防止干尖有作用。
龙血树株形优美规整,叶形叶色多姿多彩,为现代室内装饰的优良观叶植物,中、小盆花可点缀书房、客厅和卧室,大中型植株可美化、布置厅堂。在入室前如能适当降低湿度,使之适应较干燥环境,入室后经常向叶面喷水,就可在室内长期观赏,不易干叶尖。有些经室内摆设受损的植株,如果损害不严重,只要搬回产场经过一段时间养护就可恢复。龙血树对光线的适应性较强,在阴暗的室内可连续观赏2~4周,明亮的室内可长期摆放。
龙血树受伤后会流出-种血色的液体。这种液体是一种树脂,暗红色,是-种名贵的中药。1971年,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在西双版纳发现了龙血树,从而填补了我国中药材资源上的一项空白。龙血树是珍贵的药用植物,是配制活血良药“血竭”的主要原料。血竭曾被李时珍推崇为“活血圣药”,具有活血化瘀、消炎镇痛、收敛止血、生肌敛疤的功能。古代人还用龙血树的树脂做保藏尸体的原料,因为这种树脂一种很好的防腐剂。它还是做油漆的原料。
龙血树原产非洲西部的加那利群岛,当地人传说,龙血树里流出的血色液体是龙血,因为龙血树是在巨龙与大象交战时,血洒大地而生出来的。这便是龙血树名称的由来。
一般树木,在损伤之后,流出的树液是无色透明的。有些树木如橡胶树、牛奶树等可以流出白色的乳液,但你恐怕不知道,有些树木竟能流出“血”来。
龙血树是属于百合科的乔木。虽不太高,约10多米,但树干却异常粗壮,常常可达1米左右。它那带白色的长带状叶片,先端尖锐,像一把锋利的长剑,密密层层地倒插在树枝的顶端。一般说来,单子叶植物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能继续加粗生长了。龙血树虽属于单子叶植物,但它茎中的薄壁细胞却能不断分裂,使茎逐年加粗并木质化,而形成乔木。
目前,全世界共有该物种150种,我国只有5种,生长在云南、海南岛、台湾等地。它的生长十分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棵树,几十年才开-次花,因此十分珍贵稀有。
5。世界上最粗壮的植物——百骑大栗树
世界上有许多巨大的树木,北美最大的世界爷直径达12米,非洲的大胖子树——猴面包树直径也有10多米。可是和百骑大栗树相比,它们只能称弟弟。百骑大栗树堪称世界上最粗的植物。其树干的周长达55米,直径有17。5米,最少要30多个人手拉手,才能将其围住。所以,即使是赫赫有名的非洲猴面包树和其相比,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百骑大栗树又叫“百马树”,生长在地中海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的山坡上。它的树干直径达17。5米,周长有55米。它不仅是世界上最粗的树木,也是最粗的植物。
关于这株栗树还有一段有趣的逸事。中世纪时,西西里岛曾一度被西班牙的阿拉贡王国所统治。据说有一年夏天,阿拉贡王带了百名随从骑马来到埃特纳火山脚步下巡车,突遇大雨,附近又没有可供避雨的房屋。正巧不远处有一片“小树木”,于是国王带着手下急驰而至,原来,刚才见到“树林”,只不过是一株巨大的栗树。这株栗树的树干极粗,大约要30多个人才能合抱,树冠枝繁叶茂,如一把天然巨伞,竟然将阿拉贡王有手下的百余名骑手全部遮住。从此,这株护驾有功的栗树就出了名,被誉为“百骑大栗树”。
说起这颗大栗树,可谓饱经沧桑。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东岸的埃特纳火山,海拔3340米,是欧洲最高的活火山。这座火山自公元前475年大喷发以来,一直没有安静过,仅公元1500~1669就记录了71次喷发,以后到1971年又喷发了38次。然而火山喷发所带来的灾难和恐惧,却没有阻止生命的进程。相反,大量火山灰使山坡上和山脚步下土质肥沃、草木葱茏。在埃特纳火山海拔900~1980米的中段地带,生长着茂盛的栗树、山毛榉、栎树、松树和桦树,景色十分秀丽。尤其是山脚下一株陪伴着这座喜怒无常的火山度过了上千个春秋的极为粗大的栗树,不但没有被一次次的火山喷发所吞没,相反却充满了勃勃生机,令络绎不绝的观光者叹为观止。
现如今,这棵百骑大栗树虽然经历了沧桑磨难,但仍然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每年开花结果时,都引来大批采栗子的人。树干下部有一大洞,采栗的人常在那里作临时的宿舍或仓库使用。
百骑大栗树究竟有多粗呢?据1985年版《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记载,1972年对这棵栗树测量的结果为:树干周长50。9米,百骑大栗树位居世界第一。
百骑大栗树的正式树各名称叫欧洲栗(Castaneasativa),又称甜栗,是欧洲的乡土树种,非洲北部和亚洲西部也有分布。除了可供游客观瞻以外,百骑大栗树的经济值极为珍贵。它的坚果含有大量的淀粉、糖,脂肪和蛋白质,既可炒食,又可加工成罐头。它的木材优良,可作建筑、家具、细工木用材。产量高,质量也好,很受当地人的欢迎。
6。最毒的植物——箭毒木
箭毒木是世界上最毒的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的云南就能见到它的身影。中国人则称它为“见血封喉”,以形容其毒性之烈。昆虫如果吸食了它的汁液就会被毒死,它的毒液如果进入人的眼睛,会立刻导致失明。
走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里,你必须谨慎、小心,因为一不留意,就可能撞上全世界最毒的植物——箭毒木。箭毒木的乳白色汁液含有剧毒,一经接触人畜伤口,即可使中毒者心脏麻痹,血管封闭,血液凝固,以至窒息死亡,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见血封喉”。对此,西双版纳民间有一说法,叫作“七上八下九倒地”,意思就是说,如果谁中了箭毒木的毒,那么往高处只能走七步,往低处只能走八步,但无论如何,走到第九步,都会倒地毙命。
过去,箭毒木的汁液常常被用于战争或狩猎。人们把这种毒汁搀上其它配料,用文火熬成浓稠的毒液,涂在箭头上,野兽一旦被射中,入肉出血,跳跳脚就立即倒地而死,但兽肉仍可食用,没有毒性。
箭毒木为桑科常绿大乔木,又名加独树、加布、剪刀树等,高可达30米,树干基部粗大,具有板根,树皮灰色,春季开花。多分布于赤道热带地区,国内则散见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省区。现为濒临灭绝的稀有树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相传,美洲的古印第安人在遇到敌人入侵时,女人和儿童在后方将箭毒木的汁液涂于箭头,运到前方,供男人在战场上杀敌。印第安人因此而屡战屡胜,杀得入侵敌人尸横遍野,魂飞胆丧,顽强地保住了自己世代居住的家园。据史料记载,1859年,东印度群岛的土著民族在和英军交战时,把箭头涂有箭毒木汁液的箭射向来犯者,起初英国士兵不知道这箭的厉害,中箭者仍勇往前冲,但不久就倒地身亡,这种毒箭的杀伤力使英军惊骇万分。
据我国民间传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最早发现箭毒木汁液含有剧毒的是一位傣族猎人。有一次,这位猎人在狩猎时被一只硕大的狗熊紧逼而被迫爬上一棵大树,可狗熊仍不放过他,紧追不舍,在走投无路、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这位猎人急中生智,折断一根树枝刺向正往树上爬的狗熊,结果奇迹突然发生了,狗熊立即落地而死。从那以后,西双版纳的猎人就学会了把箭毒木的汁液涂于箭头用于狩猎。
实际上箭毒木也有很可爱的一面:树皮特别厚,富含细长柔韧的纤维,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常巧妙地利用它制作褥垫、衣服或筒裙。取长度适宜的一段树干,用小木棒翻来覆去地均匀敲打,当树皮与木质层分离时,就像蛇脱皮一样取下整段树皮,或用刀将其剖开,以整块剥取,然后放入水中浸泡一个月左右,再放到清水中边敲打边冲洗,经这样除去毒液,脱去胶质,再晒干就会得到一块洁白、厚实、柔软的纤维层。用它制作的床上褥垫,既舒适又耐用,睡上几十年也还具有很好的弹性;用它制作的衣服或筒裙,既轻柔又保暧,深受当地居民喜爱。
7。最灵敏的植物——毛毡苔
含羞草是一种很敏感的植物,人手指轻微的碰触也会让它迅速闭合叶子。然而这还不是感觉最灵敏的植物。达尔文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段长11毫米的细头发丝,放在食虫植物毛毡苔的叶子上,叶子上的茸毛竟能立即感觉到。有人把0。000003毫克的碳酸铵,滴在毛毡苔的茸毛上,这样微小的重量,它竟也能立刻感觉到。相比之下,毛毡苔要更胜含羞草一筹,是目前世界上感觉最灵敏的植物了。
毛毡苔属茅膏菜科,多年生草本,叶柄细长,叶片近圆形,生满红紫色腺毛,分泌黏液,能捕食小虫,是著名的食虫植物。它主要生长于潮湿多沼泽地区的沙质酸性土壤,花小,白或淡粉红色,直径最大有1。25厘米,叶缘、扁平,叶表面布满一层具腺体的毛,腺体会分泌一种吸引昆虫的黏性物,当昆虫被吸引前来取食时,会被叶面上可弯曲的触毛所捕获,随即叶席卷,触毛分泌酵素将其消化后,叶又张开再布罗网。
说起毛毡苔,还有一段关于它的故事。在越战期间,美国陆军74团少校帕克·诺依奉命率团执行任务,来到越南的保安县境内的腾娄森林中。在那里,他们发现一块很大的平坦地带,上面没有丛林中常见的灌木丛、榕树及藤本植物,而是一片十分美丽的紫色草苔,如同铺着豪华的地毯。诺依曼少校下令就地休息,而麦克·西弗等3名士兵则奉命去寻找干柴、水源。等他们返回时却惊异地发现少校等25名官兵消失得无影无踪,那紫色的草毯上只剩下一些枪械刀刃。原来,他们都被这片美丽的毛毡苔吞食了。20世纪90年代,几位生物学家在腾娄森林进行考察,证实了麦克·西弗讲述的一切。毛毡苔是亚洲、非洲和北美洲的一种常见植物。
毛毡苔生长在沼泽、湿草甸地上,或生长在山谷溪边林下潮湿的土壤上。因为沼泽地带的小虫及蚊子特别多,它们可以成为毛毡苔捕猎的对象。猪笼草是用瓶状的变态叶来捕虫,而毛毡苔则用变为手掌状的叶子来捕虫。毛毡苔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叶从根部生长起来,像一把长柄,约5厘米,柄端长着圆形或扇形的叶片,宽4~9毫米。叶上密生了许多触毛,触毛很象纤细的手指,它能握起来,又能伸开。
在触毛顶端膨大成一个小球,这个小球能分泌粘液,粘液有蜜一样的芳香,馋嘴的昆虫闻到这种芳香就会迅迄飞来。当昆虫碰到触毛时,触毛上的粘液就会把昆虫枯住。这时,触毛能很快地握起来,紧紧地“抓”住,不让昆虫跑掉。触毛上又能分泌一种蛋白酶,可以消化分解昆虫,毛毡苔的叶细胞就把消化后的养料吸收到植物体内。随后,触毛又伸开来等待着新的“客人”陷入它的“魔掌”之中。
最有趣的是,毛毡苔能够辨别落在它叶子上面的是不是食物。有人曾做过试验,如果把一粒砂子放在它的叶子上,起初它的触毛也有些卷曲,但是,它很快就会发现落在叶子上的不是美味的食物,于是又把触毛舒展开了。
毛毡苔属于茅膏菜科,茅膏菜属。在茅膏菜属中,约有90种,分布在热带和温带。我国有6种,分布在西南到东北的广大地区。毛毡苔又可入药,在欧、美各国常用作治支气管炎的祛痰药,我国则多制成糖浆治疗百日咳。
8。生命力最顽强的植物——地衣
生命力最顽强的植物种应该就是地衣了,据试验,它能忍受70℃左右的高温而不死亡,在﹣273℃的低温下还能生长,甚至在真空条件下放置6年还保持活力。它顽强生活在很多植物都不能生长的环境中,分布极广,沙漠,南极、北极,甚至大海龟的背上都能找到它的踪迹,地衣亦因此被誉为植物界的“拓荒先锋”。
地衣一种地衣是多年生植物,是由一种真菌和一种藻类组合的复合有机体。因为两种植物长期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因此,无论在形态上、构造上、生理上和遗传上都形成一个单独的固定有机体。地衣是自然界中最突出、最成功的共生现象的范列。
大部分地衣是喜光性植物,要求新鲜空气,因此,在人烟稠密,特别是工业城市附近,见不到地衣。地衣一般生长很慢,数年内才长几厘米。地衣能忍受长期干旱,干旱时休眠,雨后恢复生长。因此,它可以生在峭壁、岩石、树皮上或沙漠地上。地衣耐寒性很强,在高山带、冻土带和南、北极,其他植物不能生存,而地衣独能生长繁殖,常形成一望无际的广大地衣群落。
地衣的植物体称为叶状体。同层地衣的叶状体内,数量很多的藻类细胞(称为藻类成分)散乱分布于数量较少的真菌细胞(称为地衣共生菌)之间。异层地衣与之不同之处为真菌细胞数量占优势。叶状体下表面伸出毛状架构,称为假根,用以将叶状体固著于基物上。有的地衣,其叶状体壳状而薄,牢固地密贴于基物上,称为壳状地衣。鳞片状地衣形小,形似叶片,与基物附著较松。叶状地衣形大,似叶片,某些种类的直径达数尺,以其盘状的大叶状体中央的假根或脐固著于基物上。
从前,地衣一度分类为一个单独的植物体,但显微镜出现後发现地衣由藻类和真菌结合而成。关于地衣如何分类,仍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人类一直将地衣用作食物以及药物、染料的原料。地衣又为漫游于极北地区的北美驯鹿和驯鹿提供23的食物。
目前,尚不清楚藻类和真菌何时首次相遇并形成地衣,但肯定在其各个构成成分发育成熟之后。地衣中藻类与真菌间关系的基础是互利,相互提供所需的物质和条件。藻类形成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分泌出来後为真菌细胞吸收并被转化为各种碳水化合物。至少在一种情况即地卷衣(Peltigerapolydactyla)中这种交换可于两分钟内完成。藻类亦可产生真菌需要的维生素。在这共生关系中真菌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并为处于其下方的藻类提供一个荫凉的环境,这对于对光线敏感的藻类是极其必需的。地衣生长得相对较慢。地衣如何繁殖,这方面仍有一些问题没有搞清楚。多数植物学家认为地衣最常见的繁殖模式是无性繁殖。地衣的叶状体裂开,裂片散播于附近发育为新的植物体。
地衣体中的菌丝缠绕藻细胞,并从外面包围藻类。藻类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大部分被菌类所夺取、藻类和外界环境隔绝,不能从外界吸取水分、无机盐和二氧化碳,只好依靠菌类供给,它们是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菌类控制藻类,地衣体的形态几乎完全是真菌决定的。有人曾试验把地衣体的藻类和菌类取出,分别培养,而藻类生长、繁殖旺盛,菌类则被饿死。可见地衣体的菌类,必须依靠藻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