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鱼的攻击力特强。它那骨质利剑——尖长喙状物部——非常坚硬。据有关资料记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一艘满载石油的英国轮船“巴尔巴拉”号在大西洋上航行,就曾遭到旗鱼的攻击。当时,一条特大旗鱼冲向“巴尔巴拉”号,用“利剑”刺穿油轮的钢板,海水从大窟窿里涌进船舱,船员们惊慌失措,以为遭到了鱼雷的袭击,但并没爆炸,船员们醒过神来,在船体摇晃中看到一条大鱼飞快地游向另一边。过了一会儿,这条大鱼回过头来,又朝船身冲来,刺穿了船舷的另一个地方。结果,旗鱼的“利剑”被折断了,一个水手用绳索套住了鱼尾巴,大家把这条鱼拖到甲板上。经测量,这条旗鱼身长5。28米(包括1。54米的吻部),体重660千克。
旗鱼形体大,性凶猛,所以,在捕捞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上船前的最后一刻,需用木槌照准它的头部猛力一击,使之昏迷,再捕捞上岸。另外,将钓获的旗鱼拖近钓船时,它有时会疯狂地冲向船弦,用利剑似的长吻撞坏或撞翻渔船,发生意外。这就要提前准备好预防措施,以防万一。还有,如果钓获的旗鱼过大,切不可强拉硬拽。一旦发现无能为力时,一定不可勉强,应当机立断——切断母线,“丢车保帅”,确保人身安全。
5。飞得最远的鱼——飞鱼
飞鱼科(Exocoetidae)约40种海洋鱼类的统称。体型皆小,最大约长45公分(18寸),具翼状硬鳍和不对称的叉状尾部。飞鱼长相奇特,胸鳍特别发达,像鸟类的翅膀一样。长长的胸鳍一直延伸到尾部,整个身体像织布的“长梭”。
俗话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其实在动物王国里,除了鸟类之外,还有许多会飞的动物。它们虽然没有鸟类那样令人羡慕的翅膀,但“飞行”起来毫不逊色,堪称一大自然奇观。在浩瀚无垠的海洋中,就有许多这样引人注目的“飞行家”。
飞鱼在飞的时候感觉不是飞翔,好像是在拍打翼状鳍,其实只是滑翔。飞鱼在水下加速,游向水面时,鳍紧贴着流线型身体。一冲破水面就把大鳍张开,尚在水中的尾部快速拍击,从而获得额外推力。等力量足够时,尾部完全出水,于是腾空,以每小时16公里(10哩)的速度滑翔于水面上方几尺处。飞鱼可做连续滑翔,每次落回水中时,尾部又把身体推起来。较强壮的飞鱼一次滑翔可达180公尺(600尺),连续的滑翔(时间长达43秒)距离可远至400公尺(1,300尺)。它凭借自己流线型的优美体型,在海中以每秒10米的速度高速运动。它能够跃出水面十几米,空中停留的最长时间是40多秒,飞行的最远距离有400多米。飞鱼的背部颜色和海水接近,它经常在海水表面活动。蓝色的海面上,飞鱼时隐时现,破浪前进的情景十分壮观,是南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我国南海和东海上航行的人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深蓝色的海面上,突然跃出了成群的“小飞机”,它们犹如群鸟一般掠过海空,高一阵,低一阵,翱翔竞飞,景象十分壮观。有时候,它们在飞行时竟会落到汽艇或轮船的甲板上面,使船员"坐收渔利"。这种像鸟儿一样会飞的鱼,就是海洋上闻名遐迩的飞鱼。这是一种中小型鱼类,因为它会"飞",所以人们都叫它飞鱼。飞鱼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洋里,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地中海都可以见到它们飞翔的身姿。
飞鱼为什么能像海鸟那样在海面上飞行呢?说得确切些,飞鱼的“飞行”其实只是一种滑翔而已。科学家们用摄影机揭示了飞鱼“飞行”的秘密,结果发现,飞鱼实际上是利用它的“飞行器”尾巴猛拨海水起飞的,而不是像过去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以为是靠振动它那长而宽大的胸鳍来飞行。飞鱼在出水之前,先在水面下调整角度快速游动,快接近海面时,将胸鳍和腹鳍紧贴在身体的两侧,这时很像一艘潜水艇,然后用强有力的尾鳍左右急剧摆动,划出一条锯齿形的曲折水痕,使其产生一股强大的冲力,促使鱼体像箭一样突然破水而出,起飞速度竟超过18米/秒。飞出水面时,飞鱼立即张开又长又宽的胸鳍,迎着海面上吹来的风以大约15米/秒的速度作滑翔飞行。当风力适当的时候,飞鱼能在离水面4米—5米的空中飞行200米—400米,是世界上飞得最远的鱼。有人曾在热带大西洋测得飞鱼最好的飞翔记录:飞行时间90秒,飞行高度10.97米,飞行距离1109.5米。当飞鱼返回水中时,如果需要重新起飞,它就利用全身尚未入水之时,再用尾部拍打海浪,以便增加滑翔力量,使其重新跃出水面,继续短暂的滑翔飞行。显而易见,飞鱼的“翅膀”其实并没有煽动,而只是靠尾部的推动力在空中作短暂的“飞行”。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将飞鱼的尾鳍剪去,再放回海里,由于它没有像鸟类那样发达的胸肌,不能煽动“翅膀”,所以断尾鳍的飞鱼再也不能腾空而起了。
飞鱼在海中的主要食物是细小的浮游生物,每年的四、五月份,它从赤道附近到我国的内海产“仔”,繁殖后代。它的卵又轻又小,卵表面的膜有丝状突起,非常适合挂在海藻上。以前渔民们根据飞鱼的产卵习性,在它产卵的必经之路,把许许多多几百米长的挂网放在海中,借此来捕捉它们,目前国家有了保护措施,自此这种美丽的鱼类受到了保护。
6。外形最古怪的鱼——海马
海马(seahorse)鱼纲,海龙目,海马属动物的总称,属于硬骨鱼。头部像马,尾巴像猴,眼睛像变色龙,还有一条鼻子,身体像有棱有角的木雕。 海马因其头部酷似马头而得名,但有趣的是它却是一种奇特而珍贵的近陆浅海小型鱼类,隶属海龙目海龙科海马属头侧扁,头每侧有两个鼻孔,头与躯干成直角形,胸腹部凸出,由10—12个骨头环组成,一般体长10cm左右,尾部细长,具四棱,常呈卷曲状,全身完全由膜骨片包裹,有一无刺的背鳍,无腹鳍和尾鳍。雄性海马腹面有一个育儿囊,卵产于其内进行孵化,一年可繁殖2—3代。
海马的头部弯曲与体近直角,鱼体粗侧扁,完全包于骨环中;躯干部由10-12节骨环组成;尾部细长呈四棱形,尾端细尖,能卷曲握;头部弯曲,与躯干部成一大钝角或直角,顶部具突出冠,冠端具小棘;吻呈管状;口小,端位;鳃孔小;背鳍位于躯干及尾部之间;臀鳍短小;胸鳍发达;无尾鳍;雄鱼尾部腹侧具育儿囊。它的嘴是尖尖的管形,口不能张合,因此只能吸食水中的小动物为食物。它的一双眼睛,也是特别之处;可以分别地各自向上下、左右或前后转动。然而,它本身的身体却不用转动,即可用伶俐的眼睛向各方观看。有时候,一只眼向前看,另一只眼向后看,除了蜻蜒和变色龙之外,这是其它动物所不能做到的。海马是最不像鱼的鱼类,集合了马、虾、象三种动物的特征于一身。它有马形的头,蜻蜒的眼睛,跟虾一样的身子,还有一个像象鼻一般的尾巴,皇冠式的角棱,头与身体成直角的弯度,以及被甲胄的身体,还有垂直游泳的方式,和世界上惟一雄性产子的案例。它的鳍用肉眼是不太容易看出来的。但用高速摄影,注意观察,可看到一根根活动的棘条。这些棘条能在一秒钟内,来回活动七十次的速度。依据从背鳍端传到另一端的波浪,海马能乘着此进行波,自由自在地作前后或上下的移动。
海马因其拟态适应特性,习性也较特殊,喜栖于藻丛或海韭菜繁生的潮下带海区。性甚懒惰,常以卷曲的尾部缠附于海藻的茎枝之上,有时也倒挂于漂浮着的海藻或其他物体上,随波逐流。即使为了摄食或其他原因暂时离开缠附物,游泳一段距离之后,又找到其他物体附着之上。海马的游泳姿势十分优美,鱼体直立水中,完全赖以背鳍和胸鳍高频率地作波状摆动(每秒钟10次)而作缓慢的游动(每分钟仅达1—3m)。海马的活动一般多在白天(上午和下午),晚上则呈静止状态。海马在水质变劣、氧气不足或受敌害侵袭时,往往因咽肌收缩而发出咯咯的响声,这给养殖者发出“求救”的信号,但在摄食水面上的饵料时也会发声,应加以区别。
海马是靠鳃盖和吻的伸张活动吞食食物,饵料的大小以不超过吻径为度。对饵料的种类和鲜度有一定选择性。海马的觅食视距仅为1m左右,所以饵料要投在经常群集处。自然海区海马主要摄食小型甲壳动物,主要有挠足类、蔓足类的藤壶幼体、虾类的幼体及成体、萤虾、糠虾和钩虾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以摄食糠虾和樱虾效果最好,其次为足类和端足类。淡水枝角类等也可为食,但要注意避免因在海水中迅速死亡以污染水质。海马的摄食量与水温、水质密切相关。在适温范围内,水温高,则摄食量大,消化快。水质不良时,摄食量减少,甚至停食。在正常条件下,海马的日摄食量约占体重的10%海马一次摄食量很大,同时耐饥性也很强,从初生苗到成鱼耐饥时间可达4—132天。
海马并不是雌雄同体,海马只是雄性孵化。每年的5—8月是海马的繁殖期,这期间海马妈妈把卵产在海马爸爸腹部的育儿袋中,卵经过50—60天,幼鱼就会从海马爸爸的育儿袋中生出,所以说是海马爸爸负责育儿,而不是真的由爸爸生小孩,爸爸的育儿袋只是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卵还是来源于妈妈。8—9月为盛产期,渔民常于此时用张网捕捉。
7。最尊贵的鱼——龙鱼
龙鱼,原产地称之为AROWANA,华人的发音为“亚罗娃娜”,是西班牙语“长舌”的意思。其学名“SCLEROPAGES”是舌头、硬咽状的意思,按分类学上龙鱼隶属于OSTEOGLOSSIDAE科(骨舌鱼科,又叫骨咽鱼科)。
龙鱼全身闪烁着青色的光芒,圆大的鳞片受光线照射后发出粉红色的光辉,各鳍也呈现出各种色彩。不同的龙鱼有其不同的色彩。例如,东南亚的红龙幼鱼,鳞片红小,白色微红,成体时鳃盖边缘和鳃舌呈深红色,鳞片闪闪生辉;黄金龙、白金龙和青龙的鳞片边缘分别呈金黄色、白金色和青色,其中有紫红色斑块者最为名贵。这一科龙鱼的主要特征还有它的鳔为网眼状,常有鳃上器官。
亚洲龙鱼按纯正血统可细分为七种:辣椒红龙、血红龙、橙红龙、过背金龙、红尾金龙、青龙、黄尾龙。
辣椒红龙:生长于仙塔兰姆湖以南的地方,是目前价格最高的红龙。它又有两种:第一种鳞片的底色是蓝的;第二种的头部则长有绿色的鱼皮。辣椒红龙的价昂是因它的稀罕及其身上所覆盖着的粗框鳞片(故其深红的色彩)、深红色的鳃盖还有比较大的鳍和尾鳍。此鱼的幼鱼可从它较宽的身体、较大的眼睛、菱形的尾鳍、较尖和突出的头部以及红色的鳍,特别是其胸鳍,轻易地被确认出来。它大眼睛的直径通常相等于眼睛和嘴尖的距离。鳞片带有淡淡的绿和黄或橙色。不过,此鱼的色彩最快也要等一年半的时间才会显现出来,慢的话就要等上四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了。
血红龙:血红龙的原产地和辣椒红的恰恰相反,是在仙塔兰姆湖以北的地方。血红龙成鱼的身体主要由细框的鳞片覆盖着,鳃盖也同样是红色的。此鱼有红色的鳍,不过身体却比较细长。和辣椒红不同的是,血红的色彩会很快地在一年后便显现,所以甚受人们的喜爱。更何况,此鱼的售价也因其充裕的供应量而比辣椒红来得低。它幼鱼的身体比辣椒红龙幼鱼的相对地来得长,鳍和眼睛也比较小。此外,血红龙幼鱼的鳍也一样是红色的。所不同的是,它的尾鳍呈圆形,头部也不比辣椒红龙幼鱼的突,鳞片略带浅绿和粉红的色泽。
橙红龙:产自科同加乌河[RiverKetongau]和其支流。完全发育的橙红龙身体比血红龙相对地长,一般可长至90cm。此鱼的鳃盖为橙红色,鳞片通常也只是橙色的。有些橙红龙的鳍是橙红色的,而一些劣等橙红龙的甚至是黄色的呢。独特的是,幼鱼的头部比较圆。此红龙鳞片上的色彩亦因为常常远不及血红或辣椒红的亮丽而越发使人觉得它暗淡无光。除此之外,眼睛比辣椒红小的橙红龙也是三种红龙当中价钱最低的。可是此鱼却少有人间津。
过背金龙:顾名思义,这种普遍被称为马来亚骨舌鱼[MalayanBonytongue]、马来西亚金龙[MalaysianGolden]、布奇美拉蓝[BukitMerahBlue]、太平金[TaipingGold]、柔佛金[JohoreGold]等的龙鱼原产自马来西亚半岛〕。过背金的魅力和美丽之处在于其鳞片的亮度。和红尾金不相同,成熟的过背金全身都长了金色的鳞片。前者的只长到由腹部算起的第四排而已。不仅如此,过背金的颜色也会随着鱼龄的增加而加深,就好比从鱼身的一边跨越到另一边去似的。过背金有几种不同的底色,但多以紫色为主。其他较为罕见的尚有蓝、绿、金。高价的紫底细框过背是日本人最为偏爱的品种。细框指的是鱼鳞上的紫色多于金,那金只显现在鳞片的边缘罢了。这使得鱼儿看起来就象一尾鳞片镶金以及鳃盖呈金的紫色龙鱼,既华丽又贵气,令人不禁为之侧目。7-8cm长的幼鱼,其鳃盖可见一抹金。紧接着便是由头部延伸到尾部那青黄色的直线。长到9-10cm长的时候,紫色过背金的紫色色底鳞片就已经长到第四排了。最后到了适宜出口的12-15cm长的时候,有些龙鱼的甚至已达到了第五排呢,最起码也有背鳍周围的部分吧。这般长度的六~七个月大过背金鳞片上的金色边缘已经很明显了,仅仅两周岁的鱼便已宛如闪亮耀眼的纯金块。虽然过背金与红尾金尾巴和鳍的颜色都一样,但前者的这一大特征却和价格较低的后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不过,有些过背金也会有颜色较浅的鳍。鉴于价昂的过背金和价格大众化的红尾金之间的相似之处,所以新手在购买时还是先征询专家的意见为宜,再不然就是向可靠的养殖者购买。
红尾金龙:原产自印尼苏门答腊岛的红尾金龙,于当地的北干巴鲁河[PekanbaruRiver)和坎葩尔河[KamparRiver)生长。其身体的上半部,包括它第五和第六排整整两列的鳞片都是很独特的黑或深褐色。因此,它鳞片上的金色色彩最多也只能达到第四排。这一点绝对有别于过背金。它和过背金还有另一个差别,就是尾鳍上端三分之一的部分和背鳍都是深绿色的。至于尾鳍下端三分之二的部分,则与臀鳍、腹鳍和胸鳍一样都是橙红色的。这一点倒是和超级红颇相象的。和青龙相似,一条7-8cm长的红尾金所有的鳍都是黄色的。只有在鱼儿的主食是富含红色素(beta~carotene)的小虾时,鳍部的红色才会在它长至10—12cm长的时候显现。到了它15—20cm长的时候,鳞片的金边亦已形成。这种镶金边的鳞片最多会一直‘攀爬’到第四排为止。然而,如果你把过背金和红尾金并排的话,你就会清楚察觉到两者之间的差异。纵使两条龙鱼都一样为十五cm长,而且色彩均已达到了第四排的鳞片,但你一样会发觉到过背金的金色到底还是比红尾金的来得深。不过有些鱼龄为5-8岁,也就是65cm及更长的特级红尾金身上的金色色彩却会达到第五,又或者甚至是第六排呢。人们一般认为红尾金比红龙更具攻击性,但却肯定比过背金来得温驯。正因如此,于一个水族箱内同时饲养八到九条的红尾金或超级红比起饲养一整缸的马来西亚金龙相对地容易。和过背金相似,这种龙鱼亦有不同的底色——蓝、金和青。
青龙:在所有受到华盛顿公约(英文简称CITES)保护的亚洲龙鱼品种当中,青龙的售价乃最低廉。这主要是因为野生青龙的产地遍布东南亚多个国家。鉴于它在日本极受当地高校生的喜爱,因此大多数在华盛顿公约下注册的养殖场都有培育此鱼。既然如此,日本水族进口商,一次购买过400—500条的青龙幼鱼亦不足为奇。有些青龙的鳞片是半透明的,更有些是不透明的。它的侧线在其灰绿色的鳞片当中更是显眼。上好青龙的身体上部会有淡淡的蓝或紫色。成鱼的头部也较圆和较小,看起来和其他的龙鱼品种真有如天渊之别。由于青龙幼鱼的头部和身体比较成比例,故人们多认为它比成鱼更好看。
黄尾龙:此龙鱼亦常常被称为黄龙鱼或者黄尾龙鱼。黄尾龙幼鱼鳍上的粉红色会随着它的成长而逐渐消失。成鱼全部的鳍都是黄色的,故得以命名。人们时常误以为此鱼是超级红和黄尾或青龙在野外交配而得,其实不然。它本身确实为一个龙鱼的品种。因为此鱼的色彩一点都不鲜艳,所以并不受到人们的喜爱。由于商业价值低,因此并没有几家养殖场在培育纯正血统的黄尾龙;反而只是常拿它来和超级红配种,以便繁殖出一号半红龙。此鱼多生长在加里曼丹北部城市,班扎尔马新[Banjarmasin)附近的河流和支流。
龙鱼属肉食性鱼类,从幼鱼到成鱼,都必须投喂动物性饵料,以投喂活动的小鱼最佳。动物内脏,易妨害消化系统,不可投喂。投喂的人工配合饲料多选用对虾饲料(浮性)。提醒您一点的是:鱼和人一样需要各种养份,不可以投喂一种饵料,应制定出一份营养丰富的菜单,以确保它的营养均衡。
8。最美丽的观赏鱼——热带鱼
热带鱼出生于热带水域。但在近热带和与之交界处的南北温带水域,凡有观赏价值的鱼类品种,也归入了热带鱼,所以,其分布还包括部分亚热带地区。热带鱼,实际上是养鱼爱好者为区别于其他观赏鱼类,将热带、亚热带等地特有的这部分观赏鱼类统称为热带鱼。它们生活在江河、溪流、湖沼等淡水水域中。热带鱼的老家,主要在东南亚、中美洲、南美洲和非洲等地,其中,以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水系出产的种类最多、形态最美,如被誉为热带鱼中的皇后枣神仙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