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好好活着 > 第2章 态度决定高度心态改变命运(第6页)

第2章 态度决定高度心态改变命运(第6页)

假使一个青年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态度游移,则可断定,他还没有坚定一个中心目标,他的事业总还与他的天性不尽适合。选择一份热爱的事业,使之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用毕生的精力去实现。

在心中定下一个中心意志,寻觅到最高的生命理想或目标,并且毕其一生去实现。不论怎样费力、怎样费时,也仍然不会放弃追求、停止努力。这是使我们的生命成为有价值与得到胜利的原则!

一个人态度的温热,对于他自己的事业工作所产生的影响,与温热的水对于机车所产生的影响相等。

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

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认为:现代人之所以活得很累,心里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和种种焦虑,甚至不快,是因为迷失和被淹没在各种目标中的结果。

现代人常把自己的思绪搞得一团乱,却很少有人进行必要的自我调节。在这种混乱的生活状态中,人的内心渐渐失去平衡,变得没有条理,生活的目的也跟着盲目起来。他们不知道自己所为何来,也不知道自己终将怎样。他们的想法很多,却不知从何着手。他们的思维混乱,长久下去便会产生心理疾病,从而又影响到了健康。人如果总是这样,就没有幸福可言,并会失去最主要的东西,丢掉眼前的一些机会,变成“为明天而生活”的痛苦者。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学生拜奕秋为师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每次听课都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地听奕秋讲解棋道;而另一个学生虽然很聪明,但上课时总是心不在焉,而且他今天想学下棋,明天又想学画画,不时地有新想法冒出来。一次上课时,有一群天鹅从他们头上飞过,那个专心的学生连头都没有抬一下,浑然不觉。而心不在焉的学生虽然看着也像是在那里听,但心里却想着拿了箭去射天鹅,而且想着有一天要做一名出色的弓箭手。若干年后,那位专心致志的学生成了一名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位呢,却一事无成。

一般情况下,人对生活的迷失都是所要或所想的太多,而又一时达不到目标造成的。这种想法使很多人不能将精力专注于一项事业,他们总是目标多多,反而错过了许多近在眼前的景色,丢掉了一些可以马上把握的机会。人无法专注,总是做着这件事,又想着那件事,结果什么都做不好。内心的挫折感不断加大,结果只能是脚步匆匆,再也没有宁静。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不是明智的选择,而是不切实际的考虑,因为在通常状况下,这几件事情都不会做得很好。而如果每次我们专心地只做好一件事,精力便能够集中,也必定有所收益。等这件事做完后,再去做下一件事,这样我们每件事都能够做得很好了。

大凡成功人士,都能专注于一个目标。林肯专心致力于解放黑人奴隶,并因此使自己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伊斯特曼致力于生产柯达相机,这为他赚进了数不清的金钱,也为全球数百万人带来了不可言喻的乐趣。

每天都花一点点时间问一下自己的内心: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才是你人生中最主要的?慢慢地,你会发现,那些遥远的不切实际的东西都是你行动的累赘,而那些离你最近的事物才是你的快乐所在。把精力集中在最能让你快乐的事情上,别再胡思乱想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

只要我们一次只专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并积极地希望它成功,这样我们就不会感到精疲力竭。不要让我们的思维转到别的事情、别的需要或别的想法上去,专心于我们正在做着的事。选择最重要的事先做,把其他的事放在一边。做得少一点,做得好一点,我们就会得到更多的收获。

只要专注下来,一心一意地去做事,你就会变得快乐而又有成就,也不会被那么多的目标所淹没。因为你不再有什么负担和压力,你是清醒的。清醒的你,是在你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只有在自己轨道上运行的人,才不会受到外界的摆布。

别因别人的言语自寻烦恼

我们常常因别人的评论左右自己,因别人的言语自己苦恼,其实,大可不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不必为没有得到理解而遗憾叹惜。

有这么一个故事:白云守端禅师有一次和他的师父杨岐方会禅师对坐,杨岐问:“听说你从前的师父茶陵郁和尚大悟时说了一首偈,你还记得吗?”

“记得,记得。”白云答道:“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星朵。’”语气中免不了有几分得意。杨岐一听,大笑数声,一言不发地走了。白云怔在当场,不知道师父为什么笑,心里很愁烦,整天都在思索师父的笑,怎么也找不出他大笑的原因。那天晚上,他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第二天实在忍不住了,大清早去问师父为什么笑。杨岐禅师笑得更开心了,对着因失眠而眼眶发黑的弟子说:“原来你还比不上一个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却怕人笑。”白云听了,豁然开朗。是啊,只要自己没有错误,笑又何妨呢?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和尚非常苦恼沮丧,禅师问他何故,他回答:“东街的大伯称我为大师;西巷的大婶骂我是秃驴;张家的阿哥赞我清心寡欲,四大皆空;李家的小姐却指责我色胆包天,凡心未了。究竟我算什么呢?”禅师笑而不语,指指身边的一块石头,又拿起面前的一盆花。小和尚恍然大悟。

其实,禅师的笑而不语,正是一语道破了生命的本义。他的意思是说,石块就是石块,花朵就是花朵,自己就是自己,根本不必因为别人的说三道四而烦恼,别人想说的,由得别人去说,那只是别人的看法而已。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陷于别人给我们的评论之中。别人的语气、眼神、手势……都可能搅扰我们的心,消弱了我们往前迈进的勇气,白白损失了做个自由快乐的人的权利。

要知道,嘴长在别人身上,你若想要别人在你背后闭嘴不谈论你,除非你是隐形人,或者你和大家都没有利害关系和冲突。事实上这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理会这些“酸风醋雨”。如果你在意它们,它们就会渗入你的身体,折磨你的神经,腐蚀你的信心,将你改造成一个畏头畏尾的惊弓之鸟。

可见,当别人对你的所作所为飞短流长时,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如果你没有做错事,那么就挺起胸膛,勇敢地面对众人挑剔的目光吧。相信一句老话:“时间能证明一切。”你的所作所为终究会代替先前的传言,从而在别人心中塑造出你真正的形象。

当别人对你的所作所为飞短流长时,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

清醒面对生命的彼岸

世上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生是我们的开始,死是我们的结束。我们对死亡应该有重新的解释,死亡并不是痛苦的、悲惨的,它并不可怕,有时只是我们不能接受而已。

死亡是生命的最后一个过程,有它的存在,生命才得以完整。我们不是要挑战死亡,而是要接纳死亡,这种认识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宗教上的认识,而是对文化的重新认识。

面对死亡要有一种达观的态度。庄子的妻子去世了,惠子去吊唁。看到庄子两腿张开,蹲在地上,正敲着盆子唱歌。

惠子说:“和人家结为伴侣,人家生儿育女,身老而死,你不哭也罢了,竟然敲着盆子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不对,她刚死的时候,我怎么能够不难过!可是探究她的开始,本来没有生命。不仅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没有气。混杂在恍恍惚惚之中,变化而产生了气,气变化成了形体,形体变化有了生命,现在又变化因而死亡,这些就好像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在运行。人家就要安静地到天地这间大房子里休息,我却嗷嗷地哭,自己认为这样是太不懂得命运,所以止住了哀痛。”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人生唯有面临死亡,才会变得严肃,意义深长,真正丰富和快乐。”

死亡并不可怕,积极的人,生而乐观,面临死亡也会把它看做是一件好事。

有一个女人被诊断出患上绝症,只能活3个月了,于是她开始准备自己的后事。她请来了牧师,告诉牧师自己希望在葬礼上吟咏什么韵文,喜欢读什么经文,愿意穿什么衣服下葬。她还要求把自己特别喜爱的《圣经》也葬在身边。一切安排妥当后牧师便准备离开,“还有一件事”,她像突然记起了什么重要的事,兴奋地说,“这很重要,我希望埋葬时右手拿着一支餐叉。”

牧师站在那儿盯着这个女人,简直不知说什么。“让你吃惊了吧?”女人问。“唔,说实话你的要求把我弄糊涂了!”牧师回答。女人解释道:“在我参加教友联谊会的所有这些年里,我总记得每当菜盘收走时有人必然会俯过身说,‘请把餐叉留着。’我很喜欢这一时刻,知道将要吃到更好的东西了,比如醇和的巧克力蛋糕或苹果馅饼。那真是太妙啦,并且也有意义!所以我就想让人们看见我躺在棺材里手里拿着餐叉,心里纳闷‘用那餐叉做什么’,然后我想请你告诉他们:‘请把餐叉留着……下面要上最好吃的东西啦。’”

牧师于是和这个女人拥抱诀别,眼里涌出欢乐的泪水。他知道这是她临终前他们之间的最后一面。不过他也知道这个女人比他更能理解天堂的含义,她明白更加美好的东西即将来临。这是—个女人面临死亡的态度,她把死亡看做是等待她的“—件更好的事”。于是,她欣然地接受了死亡。

生老病死是生命进程中的必然规律。既然死亡无法避免,那么就让我们把死亡当做伴侣,永远不要害怕面对它。很多人惧怕死亡,事实上他们也从来没有真正痛快地生活过。我们只能对这样的人表示同情,这些人无法了解因死亡的存在,才使我们更能享受人生。不妨学习一下那位乐观的女士,勇敢地面对死亡,永远不要逃避它,也许最好的东西就要来到了呢。

生老病死是生命进程中的必然规律。既然死亡无法避免,那么就让我们把死亡当做伴侣,永远不要害怕面对它。

没有人可以偷走你的梦想

美国某个小学的作文课上,老师给小学生的作文题目是:“我的志愿”。

一位小朋友非常喜欢这个题目,在他的作文簿上,飞快地写下了他的梦想。

他希望将来自己能拥有一座占地18公顷的庄园,在广阔的土地上种满如茵的绿草。庄园中有无数的小木屋、烤肉区及一座休闲旅馆。除了自己住在那儿外,还可以和前来参观的游客分享自己的庄园,有住处供他们憩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