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以让对方听见和听清为准,声音不要过高。也尽量不要使用方言、俗语等不规范的语言,无论你的讲话多么精彩,你的目的是要让对方听懂,这是最主要的目标。交谈的话题要因人而异,要多以与对方相关的事情为话题。切不要话题太专业化或总是以和自己有关的事情为题,这样就会让对方觉得话题枯燥,甚至感到厌倦,并由此而对你产生很不好的印象。要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融洽的谈话气氛。当对方说话时,不要轻易去打断他,这样显得很租鲁,即使要补充或发表意见,也要等到对方讲完后。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什么话题,都会有个结论的问题,但由于双方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就难免会有不同甚至相背的结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与对方心平气和地摆明自己的观点,这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更要寸步不让,但一定要注意风度。
礼仪一点通:
交谈中的目光接触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西方文化中,目光接触象征着诚实、自信和信任。很多时候,我们都期盼别人看着我们的眼睛。如果他们没有这样做,我们马上就会心生疑惑。交谈中,目光接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对方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当别人与你说话时,你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表示你在诚恳、认真地听。
批评的礼仪
批评往往使对方产生一种对立情绪,如果批评的方式不得当的话,就很容易给双方的关系和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当你要对别人发表看法,对他人的错误进行批评时,一定要掌握批评的礼仪。
批评他人,可以从自身做起。在批评他人之前先谈一谈自己从前做过的类似的错事,一方面可以为对方提供活生生的例证,让他从这例证中认识到犯错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带给对方一定程度的认同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营造出心胸开阔、坦诚相见的良好的批评氛围,从而使对方更容易接受。有时候,碍于所处的场合或评价对象的面子,批评者虽然胸怀块垒,不吐不快,但却不便以过于直露的方式进行表白。这时候,批评者可以不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把自己的表白作为个人感受的抒发,而将批评之意蕴藏在貌似中性的表白之中,既不破坏特定场合的气氛又能够使批评对象领会其批评的意图,并引起所有在场者的思考。
有时候批评也需要营造适宜的氛围,在冷冰冰的气氛里很难收到良好的批评效果。如果在批评之前先表示对对方某一长处的赞赏,肯定对方的价值,满足其某种心理需要,那么就能够营造出较好的气氛,这样既削弱批评本身让人难以接受的程度,又使被批评者不致产生逆反心理。幽默并非只是与讽刺结缘,在批评中引入幽默是调节气氛最好的方式,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如果把握不好往往会使批评掺杂上讽刺的意味,就会招人反感。
另外,在批评他人时,要善于运用词汇,例如,“意见”和“建议”两词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否定性的,而后者是建设性的。相比之下,人们更容易接受建议而不是意见。建议性的批评可以削弱批评中的否定因素,营造出良好的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被批评者既没有从批评中感受到太多不快,又自然地放弃了原先不正确的做法。
对于那些天真幼稚、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采取一种巧妙的方法。在发现对方的某种错误之后,巧妙借助这种错误行为含义与某种物体的联系,用一个动作和拟人手法的有机结合带出批评的含义,寓批评于某种动作或意味深长的话语之中,会促使人深思、自责。
值得注意的是,当事人犯了错误,最忌讳别人津津乐道他的短处。批评者过多地纠缠于错误本身及其后果只会让他厌烦痛苦,丧失信心,甚至于怀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进行顶撞。既然错误已经发生,倒不如既往不咎,引导犯错者着眼未来,为做好明天的事情而吸取教训,细心准备。许多人之所以做出错误的行为,并不是因为他不懂得这行为本身的违法、违规和不道德性,而是因为一时被种种不良的念头所驱使,导致自己做出了在理性状态下不太可能做出的错事。遇到这种情况时,批评者往往没有必要再去重申那人人皆知的大道理,只需采用含蓄的方式,暗示对方正在忽略最为基本的道德尺度和法律法规,使之从贪婪的念头中惊醒过来,从而自觉地放弃错误的行为。
礼仪一点通:
交谈中的微笑
微笑是一种魅力,是广交朋友、化解矛盾的有效方法。温馨亲切的微笑可以给对方良好的感受,可以反映出自身的礼貌和修养。微笑要发自内心,不能“皮笑肉不笑”。
和不同人交谈的礼仪
与年幼者交谈的礼仪
长幼之间由于年龄、资历、身份等多方面的原因,在交谈中很容易造成一种不和谐、不舒畅的现象。尤其是作为谈话主体方面的长者与幼者谈话时,往往因为所面对的是比他小、比他资历浅的小字辈,就更容易无所顾忌,不讲方式方法,使交谈发生阻滞,引起不良的后果。最关键的是尊重年幼者的人格,相信晚辈的自制力。长辈的暗示会成为他们一生中的滋养,有助于他们成为一个是非分明的人。长幼之间在谈论一些人生意义、道德规范等重要问题而且同实际作为相联系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艺术可讲的。越是问题的性质重大,越是需要讲究交谈艺术,讲究“硬”话“软”说的艺术。家庭不是法庭,父母不是法官,不能使用法官在法庭上面对罪犯所使用的语言同子女谈话。可惜,我们有的做长辈的,在子女本来需要规劝的时候,却因我们使用了“家长式”的方式,致使他们同我们疏远而不肯听从我们的指导,在歧路上越走越远。
与年长者交谈的礼仪
和老年人交谈时应激发并聆听老者讲述关于他自己过去的历史,从而满足其怀旧心理。在谈话中也可以称赞和鼓励年老者的身体、精力和意志,从而满足其自信心理。另外应关怀和抚慰年长者的生活起居和感情,从而消解其孤独心理。许多老人,尤其是鳏夫寡妇,常常有一种孤独感和寂寞感。晚辈们应当了解年长者的感情需要,倘若老人要找伴侣,晚辈们应当给予理解和支持。应当多和老人谈心,沟通思想,不断增进了解。
当要说服长辈时,只要你讲的有道理,你能拿出足够的证据使他们相信,他们就会改变主意,转而接受你的意见。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年长者自己的经历和言行来说服长者。一般情况下,做父辈的都有自己认为辉煌的过去,他们免不了要以这些为资本对子女进行教育,要他们效法。而作为成年的子女,如果你要干一番事业但受到长辈的阻挠时,就可以拿长辈的事实作为论据,进行类比,这种方式有很强的说服力。
与异性交谈的礼仪
与异性谈话,是极其微妙的,不同于与恋人之间的谈话和夫妻之间的谈话。由于性格的敏感性,在同异性谈话时,人们特别容易感到性别的差异,因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抑制自己的情感,从而影响自己的口才。聪明的人,在与异性谈话时能恰到好处地选择那些生活中的趣事作话题,既可以消除彼此间的距离,又容易产生共鸣,增加亲切成分。比如选择一些比较轻松、大众化的话题:影视圈里的绯闻轶事、音乐界的排行夺魁、校园生活的诗情画意等等。这些话题不仅外延广,内涵深,而且可以激起彼此的谈话兴趣。另外,和异性交谈,要比你和同性谈话加倍留心才是。因为你对他(她)所知甚少,加之性别的缘故,彼此之间的话题就显得特别谨慎敏感。所以你应重视任何可以得到的线索和暗示,随机应变地调整你的语言。
值得注意的是,与异性交谈,有时会遇到特别矜持的异性(女性居多)。当男子首先向她说话的时候,她像惜话如金似的仅用“是”与“不是”等简单作答。有一定社交经验的异性遇到这种情况,会耐心交谈下去,因为时间能慢慢地使陌生人变得熟悉起来,甚至引出她最有兴趣的话题,逐步改变“话不投机”的局面。与异性交谈时,切不可过分热情。否则,可能会让对方误会。因此,对已婚异性更要注意这个问题。
礼仪一点通:
与年长者交谈的禁忌
老年人最忌讳年轻人跟自己谈论死亡,特别是怕别人言及自己的寿限。如不注意,而大谈人家死后的情况,便会使老年人不悦甚至恼怒。和老年人开玩笑也要谨慎,同龄人相见开开玩笑,能给生活增添乐趣。但跟老年人却不要乱开玩笑,弄不好就会触怒老年人。另外,年轻人跟老年人交往,尊重老人为第一要务,谦虚恭谨是起码的要求。在老人面前显能炫耀,既是一种不恭的表现,也是一种失礼的行为。
商务谈判语言艺术
要想在商务谈判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就要掌握一些谈判的技巧。
(1)形成良好的谈判气氛。
谈判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谈判的氛围。一位专家曾这样说:“一个老谋探算的人应该对任何入都不说威胁之词,不发辱骂之言,因为二者都不能削弱敌手的力量。威胁会使他们更加谨慎,使谈判更艰难;辱骂会增加他们的怨恨,并使他们耿耿于怀以言辞伤害你。”
在谈判进程中,应始终如一地与洽谈对手以礼相待,事事表现出真诚的敬意。坚持平等协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双方应相互尊重。不允许仗势压人、以大欺小。如果在谈判的开始有关各方在地位上便不平等,那么是很难达成让各方心悦诚服的协议的。同时,要求洽谈各方在洽谈中要通过协商,即相互商量,求得谅解,而不是通过强制、欺骗来达成一致。要明确双方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人与事分别而论,谈判桌上是对手,谈判桌外是朋友。
对谈判氛围的把握与控制,依赖于谈判的礼节。当然,遵从谈判的礼节也不一定能取得谈判的成功,但至少可以给人留有余地,为以后再谈判创造条件。
(2)打好心理战。
俗话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在谈判中所能运用的战术是层出不穷的,这关键是看谈判者运用之妙。一个好的心理战术如何运用得当,便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从问中挖掘信息。
商务谈判中常运用“问”作为摸清对方需要,掌握对方心理,表达自己感情的手段。在谈判中,发问是使自己“多听少说”的一种有效方法。问能引起他人注意的问题;促使谈判顺利进行;问能获取所需信息的问题,以此摸清对手底细;问能引起对方思考的问题,控制对方思考的方向;问能引导对方做出结论的问题,达到己方的目的;问有已知答案的问题,用以证明对方的诚实与可信度。
(4)让对方心悦诚服的接受你。
谈判中能否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是谈判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谈判中的说服,就是综合地运用听、问、说等各种技巧,改变对方的最初想法而接受己方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