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俞敏洪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友谊和利益纷争的夹击下,俞敏洪几次面临绝境,现在的他回忆起这段经历时,用了“很多次都差一点崩溃”来形容他当时痛苦而复杂的心境。
俞敏洪意识到了现代体制的重要性。他想,如果这一次矛盾冲突处理得好,新东方也许能获得一种更清晰、更有力的发展模式,朝着一个更健康的未来前进;一旦处理不好,新东方将可能面临盛极而衰、瞬间就分崩离析的结局。
在当时连“有限公司”和“无限公司”都分不清楚的情况下,余敏洪下狠劲攻读了几十本企业经营管理的书,到处请教专家学者,为的是找到一个打破僵局的好办法。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俞敏洪不仅找到了一个打破改制僵局的好办法。而且显示出超人般的魄力。俞敏洪重掌新东方,以令众人刮目相看的魄力结束了这次内部争斗。他重新梳理了新东方的权力结构,重新定位了新东方的发展方向,以“打碎一切,从头再来”的举措迅速建立起一套新的薪酬体系和组织结构,从而稳定了军心,力挽狂澜,将新东方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一位哲人说过:一个真正伟大的人或企业首先是内心的强大,当心灵强大了,便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而内心的强大,也许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自信,但更重要的,或者说是更难以做到的,其实是屡战屡败后还能屡败屡战。其实我们需要的就是俞敏洪的这种不怕折磨的坚强心态。
成功的高度取决于目标的高度,而目标的制定取决于管理者的胆识。具有卓越的胆识,这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管理者获得非凡成就的基础和条件。事业的发展靠的就是胆识,没有胆识,事业就会停滞不前。胆识不仅决定了目标的高度,也决定着成就的高度。
1997年李书福开始造汽车的时候,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被大众、通用、标致、丰田这样的跨国巨头蚕食鲸吞,根本没有国产自主品牌的立足之地。1991年11月25日,中国硕果仅存的国产轿车——上海轿车宣告停产。在此之前,国人曾经引以为傲的红旗轿车已经停产。至此,新中国成立后的两大轿车品牌均告消亡。
李书福不甘心中国汽车市场被外资企业蚕食。1997年,他不顾亲友反对,决意投资5亿元资金进军汽车行业,并抛出“汽车不过就是四个轮子加沙发”的疯话。1996年,李书福改装两辆奔驰造车的故事在当地更是引起轰动,甚至有人去问他这两台改装车的价格。
李书福要打造一家百年汽车公司,要让吉利的车走遍全世界,而不是让外国车走遍全中国。为了实现他的造车梦,他还曾到国家各部门游说,当某官员曾告诉他“民营企业干汽车无异于自杀”时,他说,那你就给我一次跳楼的机会吧,由此可见他对自己梦想的执著。
“蚂蚁要避免与大象正面竞争。我可以制造那些大企业认为利润少、不想制造的产品。”李书福是有策略的,他分析过,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近20年,从夏利到大众,从广州标致到别克、雅阁,从低档到高档,排量愈造愈高,级别也愈造愈高,价格越来越贵。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需要三四万元价位的车,因为他们口袋里只有那么多钱,买不起十几万元的车。“我的售价也就三四万元,只要成本比别人低,质量比别人好,价格比别人低,薄利多销,我就会有机会。而中国恰恰有这样一块市场没人去开发。”
李书福成竹在胸,一方面,他认为自己的企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培养起来一大批高级专家、实用型管理人才,他们在控制成本、加速技术进步、提高质量上有着丰富的经验。现在他造小客车,也是在为3~5年后进入轿车市场积累资金和技术。
李书福认为,汽车制造厂与国内汽车巨头、国际老牌公司相比,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体内没有脂肪堆积。那些老牌公司时间长了,体内堆积了厚厚的脂肪,成本就高了。自己的产品质量不比别人差,但价格可以比别人更低,这是自己的优势。对于这一点他很自信。他深知那些大企业是不愿意生产这种利润极薄的经济型轿车的。这就为吉利的生产留出了空间。
李书福正在将自己的梦想一步步地变为现实。无论时空如何转换、环境如何变迁,这位中国民营汽车业的先驱人物,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梦想。经过10余年的发展,他领导的吉利集团连续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汽车行业十强,被评为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和首批“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是“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企业。
李书福不是那种用商学院里的教科书可以定义的管理者,有许多人说他是“汽车疯子”。其实“疯子”是一种精神、一种战略,更是卓越胆识的体现。正是这样的“疯子”精神,不仅让竞争对手和业界折服,也让许多年轻人视李书福为榜样和传奇。
大人物的信念往往会最终成为团队的核心价值观,他们的美好愿望终将成为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只要相信自己,保持坚韧不拔的信念,就有可能实现在他人看来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3.目标制定一定要务实
【原文】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译文】
当我方不可能战胜敌人时,应进行防御;在敌人兵力不足的时候,正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机会,要主动进攻。
【评析】
孙子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意思是说,当我方不可能战胜敌人时,应进行防御;在敌人兵力不足的时候,正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机会,要主动进攻。从目标制定的角度理解,孙子的这句话带来的管理启示是:目标制定一定要务实,攻或守都要依据现实情况而定。
管理者应该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的肚量,并不断用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去不断的教育和引导自己的下属,并用自己的胸怀大志去引导和教育下属。
但是,一个胸怀大志的管理者在制定组织目标时,切不可掺杂过多个人情感因素而想入非非。
人们工作,养家糊口只不过是最低需求,每个人都期望事业发展并由此给组织中每个成员带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收获。恐怕没有人愿意在一个没有思想、没有方向的组织里长期待下去。
同样,每个管理者更需要有远大的理想。李·艾柯卡在作汽车推销员的时候,就将自己的目标定位到全世界上,他要使人们得到最好的服务。这种世界观所铸就的品格在组织中的具体表现就是管理者凝聚组织内部各阶层的能力与魅力。
凡是策划谋略,就要以利害得失作为度量的准绳。在这里就需知道什么事有利必有害、有得必有失的道理,不能只看到利而看不到害,只看到得而看不到失。所以,在“因革损益”的时候,必须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从而有“圆通周备”的措施。力求做到“杜害防弊”,才能说达到了至善至美至尽。不然,就会顾此失彼,难以达到目的了。
早在16世纪,英国就企图征服北极。但由于频繁的战争加之对北极知之甚少,北极探险一直未能成行。1815年,英国及其盟军在滑铁卢战胜了他们最主要的敌人——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同时,在战争中,英军拥有了众多的舰艇并培养大量的航海人才,于是,北极探险正式被提上议事日程。他们决心以此展示大英帝国在海上的霸主地位,并趁机扩大版图。
1818年6月17日,由4艘舰队组成的北极探险队扬帆起航。此行虽然发现了生活在地球最北端的爱斯基摩人部落,并深入到兰卡斯特海峡达80.4公里,但并未打通英帝国最为渴盼的西北航道。
英国政府决定设立两项巨奖:2万英镑奖励第一个打通西北航线的人,5000英镑奖励第一艘到达北纬89度的船只。重赏之下,必有勇夫。1819年,约翰·富兰克林爵士勇敢地接受了海军部之命,率领一支队伍从陆地进入北极地区,沿北冰洋岸行进了340公里,并绘制出地图。然而,此行并不顺利,10个队员饥寒交迫而死,富兰克林侥幸逃生,西北航道仍未打通。
两次出师未果,使得英国不敢再贸然行动。他们决心做好最充分的准备,以确保下次一举成功。
20多年后,他们认为时机终于成熟了。勇于探险的舰艇不仅装备有当时最先进的蒸汽机螺旋桨推进器,在需要时还可以将这种螺旋桨缩进船体之内以便于清理冰块,而且还装备了前所未有的可以供暖的热水管系统。人们认为,这种新式的舰艇完全可以冲破西北航线上的冰障。
为了万无一失,经过精心甄选,海军再次任命已年近六旬的具有丰富的北极航行经验的约翰·富兰克林爵士来指挥这次意义重大的探险,而且为他派选了最有力、最干练的助手班子。身负重任的富兰克林爵士也立即着手进行精心的准备。从后来公开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富兰克林的准备精细到何种程度:他精选了1200本图书,一架大型手摇风琴,为船上官员和船员进餐用,又准备了精致的雕花玻璃高脚酒杯,清一色设计精美的纯银刀、叉、匙!
1845年5月19日,富兰克林率领“埃及巴士”号和“特罗尔”号两艘当时最为先进的远行船只,装载了132名精心挑选出的经验丰富的船员和足以应付3年的供应物品,沿泰晤士河出发了。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成功将如探囊取物,那两项巨额奖金肯定会被富兰克林的船舰获得。然而自从7月下旬几位捕鲸者曾在北极海域看到过富兰克林的船队以后,他们便无任何音信了。
若干年后,探险船队神秘失踪之谜逐步揭开。让人惊讶万分的是,导致这次探险全军覆没的最主要的原因,竟然是准备不足。
原来,两只船舰在进入寒冷的北极之后,很快被浮冰包围,甲板、桅杆、绳索也都被冻上一层厚厚的冰,就连船舵也被冻住了,船被冰牢牢困住,陷入绝望的境地。水手们开始自我解救,但北极恶劣的天气使他们一无所成。在凛冽的寒风和严寒中,不少缺乏足够御寒服装的水手丧了命。船舱内的情况也非常糟糕,每个人除了海军部所分发的制服外,再无御寒衣服,与足以应付3年的供应物品相比,他们所配备的供取暖蒸汽发动机所用的煤炭只能维持短暂的12天!作为主食的大批罐头牛肉竟然是不合格品,牛肉早已变质。最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人们后来在距离出事船只几海里处发现了船长的尸体。他身着精致的蓝色制服,配以丝质镶边,还裹着一条精关的丝绸围巾,胸前甚至还佩挂着两枚荣誉奖章。这身装扮无疑会让人觉得尊贵而华美,但却丝毫无助于抵御严寒。
一个团队只有本着求真务实的作风,系统内政令畅通;执行以结果为导向,主动地执行,忠实地执行,创造性地执行,迅速地执行,才能够有质有量地实现目标。
执行力度决定目标实现的速度和效果。好的政策、好的思路、好的机遇和鼓舞人心的目标,都有赖于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以结果为导向、一抓到底的态度。不做到这一点,就不可能有好的执行,团队就不可能有好的执行力,就不是好的团队。每一个员工的执行力,决定着企业的团队是否是一个好的团队、是否是一个实践目标有效的团队。好的决策未必有好的结果,但如果执行得不好,这个结果肯定就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