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代以来,民间对福禄寿三星的奉祀经久不衰。道教宫观尽管少有专门设立的福禄寿三星君殿,但是单独供奉寿星的仍较普遍。
福禄寿的传说
据传,福神原为岁星,即木星,后逐渐人格化。一说源于五斗米道(东汉张陵所创)所祀三官中的天官,演化为天官赐福之说。一说福神为唐道州刺史阳城,因其有抵制进贡侏儒的善政,遂被尊为福神。
传说,禄星原为文昌垣的第六星,后被赋予人格,附会为张仙。一说张仙为五代时在青城山得道的张远霄,一说为后蜀皇帝孟昶,即送子张仙。
寿翁也始于星宿崇拜,即角、亢二宿,是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中的头二宿,为列宿之长,故曰寿。另一说为南极星,故寿星又名南极仙翁。
明清以后,民间常将福禄寿三星一并奉祀,三星典型的形象为福星执如意居中;右为禄星,作员外打扮,怀抱婴孩;寿星在左,广额白须,捧桃执杖。
福禄寿星的由来
福禄寿三星之说,约起于明代。福禄寿三星所指,道书和民间历来众说纷纭。《金箓祈寿早朝仪》称:“南极老人福禄寿三星真君”,将福禄寿三星统归于“南极老人”名下。现在,道教和一般民众大致认为,福星指的是天官;禄星指的是文昌;寿星指的是南极老人。奉祀寿星,起于先秦。《史记》的《封禅书》称,秦时“于杜、亳有三社主之祠、寿星祠”。《史记索隐》注称:“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汉代以来,一直列为国家祀典。但是,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起,以其为妄而罢祀。然而,道教中的奉祀依旧,并且将其与天官、文昌同列为福禄寿三星。
三星职司
福星天官,当以赐福为职。《三官灯仪》称:“真都元阳,紫微宫主,自然大圣,赐福天官,统摄天界,役使鬼神,保天长存。”禄星文昌,文昌有六星,其中司禄星,纬书《春秋元命苞》称“司禄赏功进士”,主文人之功名利禄。寿星南极老人星,《史记正义》称“为人主占寿命延长之应”。
人们常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祝愿长辈幸福长寿。道教创造了福、禄、寿三星形象,迎合了人们的这一心愿,“三星高照”就成了一句吉利语。
三星也是许多民间绘画的题材,常见福星手拿一个“福”字,禄星捧着金元宝,寿星托着寿桃、拄着拐杖。另外还有一种象征画法,画上蝙蝠、梅花鹿、寿桃,用它们的谐音来表达福、禄、寿的含义。
在远古时代,人们把生育现象看得非常神秘,向神灵祈子是最普遍的一种求子方式,民间虚造有主管生育的神灵、偶像,送子观音与碧霞元君即是人们企盼子嗣必拜的神灵。
送子观音俗称送子娘娘,是抱着一个男孩的妇女形象。送子观音很受中国妇女喜爱,信徒们认为,妇女只要摸摸这尊塑像,或是口中诵念和心中默念观音,即可得子。碧霞元君更是神通广大,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疗病救人,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所以旧时妇女信仰碧霞元君特别虔诚,不仅在泰山有庙,在各地也建有许多娘娘庙。这种信仰至今仍很兴旺,人们仍不辞劳苦登上泰山绝顶,许愿还愿,向其祈祷,香火不断。
送子观音
送子观音的形象是中国佛教所创造的。《法华经》中说:“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这是民间送子观音的由来。
据说,晋朝益州有个叫孙道德的人,年过五十,还没有儿女。他家距佛寺很近,景平年间,一位和他熟悉的和尚对他说:“你真想要个儿子,一定要诚心念诵《观世音经》。”孙道德接受了和尚的建议,每天念经烧香,供养观音。过了一段日子,他梦见观音,菩萨告诉他:“你不久就会有一个大胖儿子了。”不久,孙夫人就生了个胖乎乎的男孩。
《异祥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南朝宋代济阴有个名叫卞悦之的居士,行年五十,没有儿女。娶妾几年,妾也没有怀孕。卞悦之便向观音菩萨祈求继嗣,发愿颂《观音经》一千遍。从此每天念经,将满一千遍时,妾已怀孕,不久便生下一个儿子。
◆送子观音
相传,古时南京大宁坊有个叫王玉的人,年过四十无子,于友人马公酌家神前,见到一部《白衣观音经》,便专心致志地念起来。以后每天都念,从不懈怠。次年四月十四夜他的岳母刘氏梦见一个白衣人,头戴金冠,抱着一个婴儿,对她说:“我给你送圣奴来。”刘氏接过婴儿,抱在怀里。第二天,她女儿即生下一个儿子,模样和梦中白衣人送来的婴孩一样,于是就为这个孩子取名“圣僧奴”。
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的来历,传说为黄帝所遣之玉女。据《玉女考》和《瑶池记》记载:黄帝建岱岳观时,曾经预先派遣七位女子,云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昆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还有一种传说,碧霞元君为华山玉女。但—般作为泰山女神,为泰山神之女。据明代王之纲《玉女传》:“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黄帝时始见,汉明帝时再见焉。”据《玉女卷》称,碧霞元君是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的女儿石玉叶修道成仙,凭灵泰山。
可见汉晋时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汉代人还在泰山顶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极顶修建玉女池以奉祀。五代时殿堂倾塌,石像倒地,金童之像漫涣剥蚀,玉女也沦落于山顶玉女池内。宋真宗东封泰山,还回御帐,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乃玉女。宋真宗于是下令疏浚该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并更名为“昭真祠”,遣使致祭,号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船员的安全成为航海者的主要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天妃,逐渐形成妈祖崇拜。
许多与海洋为邻的国家都有海神崇拜,中国也有自己的海神娘娘,这就是天后。妈祖的真名为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称林默娘。林氏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生在莆田县湄洲岛,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在人世二十八个春秋。因为生前多次拯救遇灾船员,因此受到供奉。中国沿海地区和东南亚许多地方均建有妈祖庙,仅台湾一岛,就有妈祖庙500多座,信仰妈祖的徒众达到1亿人,可见其影响之大。
妈祖传说
林默是个渔家姑娘,因为生在海边,水性极好,她常常去救助海上遇难的客商、渔民;默娘又懂得天象,她对天气的预测常常被证明是正确的;默娘懂得医学,常给人看病疗伤,扶危救难。因此,乡亲们十分爱戴她,称他为“神女”。有一次林默救人时遇难,乡亲们不愿承认“神女”死去,便说她“升仙”了,并诞生了许多林女升仙的故事。莆田百姓修了祠堂来纪念她,成为最早的海神庙。
此后,民间流传很多船只在海上遇险,因默娘“显灵”保佑而得平安的故事。明代伟大的航海壮举——郑和下西洋,也被认为多次得到“妈祖”的庇护而化险为夷。以上种种“神迹”,得到政府方面的重视,自宋至清,帝王们对妈祖多次进行加封,在近八百年间册封多达四十余次,封号累计竟达五六十字。如“辅国护圣”,“护国庇民”等。林默的地位,也由当初的林姑娘而为夫人、妃、天妃、圣妃,最终升至天后。不仅民间祭祀,朝廷也派大臣礼祭,并载入国家祀典。
妈祖崇拜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海岛人们举办妈祖文化节暨妈祖生日庆典,节庆活动包括祭拜仪式、文娱演出、渔家民俗文化展示等。期间,有规模盛大的献牲、祭祀等春祭仪式,还有舞龙、舞狮、秧歌、民间戏曲、渔家号子等传统民俗节目,生动形象展现出海岛居民对妈祖的虔诚信仰和独具魅力的渔家民俗文化。
正月十五是“海神娘娘渔灯节”,沿袭这一古老遗风,这一天,岛上人民乘船去庙岛,给妈祖送灯,烧香祈拜、许愿,以最高的礼节,以致富感恩的豪情,向妈祖致以最虔诚的谢意。
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神,生前完成开天辟地的伟大业绩,死后成为中华民族崇拜的英雄。盘古为南方神话中的开辟神,盘古崇拜的核心群在南方,在瑶畲之中,盘古神话之根在瑶族,岭南各地均设有盘古庙。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有许多创世大神。在中国,第一创世大神是盘古。汉、壮、苗、瑶等族,都崇拜盘古神。
还有一些民族崇拜的创世大神,与盘古大同小异。据史学家所考证,盘古神话起源于中国西南地位。盘古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纪》。其后,题为梁任昉撰的《述异记》称盘古身体化为天地各物。
传说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有一个不知道为何物的东西,叫做帝江(又称混沌),他没有七窍,样子如同一个没有洞的口袋一样,它有两个好友,一个叫倏,一个叫忽。有一天,倏和忽商量为帝江凿开七窍,帝江同意了。倏和忽用了七天为帝江凿开了七窍,但是帝江却因此死了。帝江死后,它的肚子里出现了一个人,名字叫盘古。
盘古在这个“大口袋”中一直酣睡了约18,000年后醒来,发现周围一团黑暗,当他睁开朦胧的睡眼时,眼前一片黑暗。他想伸展一下筋骨,但“大口袋”紧紧包裹着身子,他感到浑身燥热不堪,呼吸非常困难。
盘古不能想象可以在这种环境中忍辱地生存下去。他火冒三丈,勃然大怒,于是他拔下自己一颗牙齿,把它变成威力巨大的神斧,抡起来用力向周围劈砍。一阵巨响过后,“大口袋”中一股清新的气体散发开来,飘飘扬扬升到高处,变成天空;另外一些浑浊的东西缓缓下沉,变成大地。从此,混沌不分的宇宙一变而为天和地,不再是漆黑一片。人置身其中,只觉得神清气爽。
盘古仍不罢休,继续施展法术,不知又过了多少年,天终于不能再高了,地也不能再厚了。这时,盘古已耗尽全身力气,他缓缓睁开双眼,满怀深情地望了望自己亲手开辟的天地。盘古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慢慢地躺在地上,闭上沉重的眼皮,与世长辞了。
盘古临死前,他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春风和天空的云雾;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盘古的左眼变成太阳,照耀大地;右眼变成皎洁的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千万缕头发变成颗颗星星,点缀美丽的夜空;鲜血变成江河湖海,奔腾不息;肌肉变成千里沃野,供万物生存;骨骼变成树木花草,供人们欣赏;筋脉变成了道路;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供人们使用;精髓变成明亮的珍珠,供人们收藏;汗水变成雨露,滋润禾苗。盘古倒下时,他的头化作了东岳泰山(在山东),他的脚化作了西岳华山(在陕西),他的左臂化作南岳衡山(在湖南),他的右臂化作北岳恒山(在山西),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岳嵩山(在河南)。传说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