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中华民俗艺术大全图片 > 第一章(第5页)

第一章(第5页)

传说女娲用泥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继而创造了人类社会。又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她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

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

人类起源于古代类人猿这一事实已经不容争辩,但是神话般的女娲造人的故事却经久不衰,一代代的流传了下来。

传说盘古开辟天地后,用身躯造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那些残留在天地间的浊气慢慢化作虫鱼鸟兽,给这死寂的世界增添了生气。

这时,有一位女神女娲,在这莽莽的原野上行走。她放眼四望,山岭起伏,江河奔流,丛林茂密,草木争辉,天上百鸟飞鸣,地上群兽奔驰,水中鱼儿嬉戏,草中虫豸跳跃。但是她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寂寞,连自己也弄不清楚这是为什么。女娲与山川草木诉说心中的烦躁,山川草木根本不懂她的话;对虫鱼鸟兽倾吐心事,虫鱼鸟兽哪能了解她的苦恼。她颓然坐在一个池塘旁边,茫然对池塘中自己的影子。忽然一片树叶飘落池中,静止的池水泛起了小小的涟漪,使她的影子也微微晃动起来。女娲不由得产生了按照自己的模样造人的想法。

她马上用手在池边挖了些泥土,和上水,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来。捏着捏着,捏成了一个小小的东西,模样与女娲差不多,也有五官七窍,双手两脚。捏好后往地上一放,居然活了起来。女娲一见,满心欢喜,接着又捏了许多。她把这些小东西叫作“人”。这些“人”是仿照神的模样造出来的,气概举动自然与别的生物不同,居然会讲起和女娲一样的话来。他们在女娲身旁欢呼雀跃了一阵,慢慢走散了。

女娲寂寞的心一下子热乎起来,她想把世界变得热热闹闹,让世界到处都有她亲手造出来的人,于是不停地工作,捏了一个又一个。但是世界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很久,双手都捏得麻木了,捏出的小人分布在大地上仍然太稀少。她想这样下去不行,就顺手从附近折下一条藤蔓,伸入泥潭,沾上泥浆向地上挥洒。结果点点泥浆变成一个个小人,与用手捏成的模样相似,这一来速度就快多了。女娲见新方法奏了效,越洒越起劲,大地上就到处有了人。

女娲在大地上造出许多人来,心中高兴,寂寞感一扫而空。她觉得很累了,要休息一下,到四处走走,看看那些人生活怎样。

一天,她走到一处,见人烟稀少,十分奇怪,俯身仔细察看,见地上躺着不少小人,动也不动,她用手拨弄,也不见动静。原来,这是她是最初造出来的小人,这时已头发雪白,寿终正寝了。女娲见了这种情形,心中很是着急,她想到自己辛辛苦苦造人,人却不断衰老死亡。这样下去,若要使世界上一直有人,岂不要永远不停地制造?这总不是办法。最后女娲参照世上万物传种接代的方法,叫人类也男女相互交配,繁衍后代。因为人是仿神的生物,不能与禽兽同等,所以她又建立了婚姻制度。

在中国神话体系里,男性的伏羲与女性的女娲是同被作为始祖神来崇拜的。关于女娲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甚为广泛深远。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有一座女娲陵,存在时间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女娲陵分正、副二陵,正陵埋葬女娲之体,副陵埋葬女娲生前所用之物。在副陵东边,有一座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娲皇庙”,自古以来侯村“娲皇庙”与陕西“黄帝陵”、湖南“炎帝陵”地位相当,一直是享受历代帝王祭祀的国家神庙。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前后,当地都会举行长达7天的大型庙会和祭祀活动。

精卫填海是《山海经》记叙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中国上古时期一种叫精卫的鸟努力填平大海的故事,是古人颂扬善良愿望和锲而不舍精神的神话传说。

精卫填海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最为有名,也是最为感人的故事之一,世人常因炎帝小女儿被东海波涛吞噬化成精卫鸟而叹息,更为精卫鸟衔运西山木石以填东海的顽强执著精神而抛洒热泪,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神话传说

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叫女娃。女娃十分乖巧,黄帝见了她,也都忍不住夸奖她,炎帝视女娃为掌上明珠。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因为父亲忙于公事,总是不能带她去。

这一天,女娃没告诉父亲,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痛念自己的小女儿,但却不能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后,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的爪子,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精卫飞翔着、鸣叫着,从发鸠山去石子和树枝填入大海,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一只海燕飞过东海时无意间看见了精卫,他为她的行为感到困惑不解,但了解了事情的起因之后,海燕为精卫大无畏的精神所打动,就与其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发鸠山

《山海经·北山经》里记载:“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里的“西山”就是现在的发鸠山,位于山西省长子县城西25公里处,海拔1646。8米,山势矗立,蜿蜒南北,雄伟壮观。山头雾罩云腾,翠奔绿涌,颇有仙境气势。

发鸠山由三座主峰组成,奇峭的山峰逐次排列,像三尊傲立苍穹的巨人。发鸠山峰恋叠起,怪石峥嵘,云涛雾海,景色奇特。峰顶是一块面积不大的平地,古人曾在这里修筑庙宇。主峰稍南有一无风台,这里任何时候都无一丝一缕的风息。偏南依岩筑室,为寺僧禅室,称“起云洞”,洞口有石山,云气冉冉。

发鸠山东山脚下有清泉,是浊漳河主要源头。古时源头建有“泉神庙”,后改为灵湫庙,传说是炎帝为纪念女娃所建。庙宇宏大,造型别致,庙的周围有摩天塔、上天梯、通天桥、南天门、八角琉璃景、四星池等建筑。

发鸠山脚下有一景观称“浊源泻碧”,河水从山脚下流出,一片碧绿,湍流直泻,西流东往。当游人夜宿灵湫庙,静夜时能听到山下汩汩泉水的响声,妙不可言。发鸠山的庙宇大多与精卫鸟有关。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他把区区精卫小鸟与顶天立地的巨人刑天相提并论,有着一种悲壮之美,千百年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沧海固然大,而精卫鸟坚韧不拔的精神更为伟大,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刑天是中国上古神话中最具反抗精神的人物,东晋诗人陶渊明曾经赋诗称赞他“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刑天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深深地烙印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常为后人称颂。

刑天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有他的记载。刑天是炎帝手下的一位大臣,他酷爱音乐,曾为炎帝作乐曲《扶犁》,作诗歌《丰收》,总名称为《卜谋》,以歌颂当时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后来炎帝被黄帝推翻,屈居到南方做了小小的一名天帝。虽然炎帝忍气吞声不与和黄帝抗争,但他的子孙和手下却不服气。当蚩尤举兵反抗黄帝的时候,刑天曾想去参加这场战争,因为炎帝的坚决阻止没有成行。蚩尤战败被黄帝杀死,刑天偷偷地离开南方,径直奔向中央天廷,去和黄帝争个高低。

刑天左手握着长方形的盾牌,右手拿着一柄闪光的大斧,一路过关斩将,砍开重重天门,直杀到黄帝的宫前。黄帝见刑天挥舞盾斧杀将过来,拿起宝剑就和刑天搏斗起来。两人剑刺斧劈,从宫内杀到宫外,从天廷杀到凡间,直杀到常羊山旁。

常羊山是炎帝降生的地方,往北不远是黄帝诞生地轩辕国。两人都到了自己的故土,因而战斗格外激烈。刑天想,世界本是炎帝的,现在被你窃取了,我一定要夺回来。黄帝想,现在普天下邦安民乐,我轩辕子孙昌盛,岂容他人染指。于是各人都使出浑身力量,恨不得能将对方一下杀死。

黄帝久经沙场,又有九天玄女传授的兵法,比刑天多些智慧,找个破绽一剑向刑天的颈脖砍去,刑天的巨大头颅便从颈脖上滚落下来,落在常羊山脚下。刑天一模颈脖上没有了头颅,慌忙把斧头移到握盾的左手,伸出右手在地上乱摸。他把周围的大小山谷被他摸了个遍,参天的大树,突出的岩石,在他的触摸下,都折断了,崩塌了,还是没有找到那颗头颅。他只顾向远处摸去,却没想到头颅就在离他不远的山脚下。

黄帝怕刑天摸到头颅后恢复原身又来和他作对,连忙举起手中的宝剑向常羊山用力一劈,常羊山被劈为两半,刑天的巨大头颅骨碌碌地落入山中,两山又合而为一,把刑天的头颅深深地埋葬起来。

刑天知道黄帝已把它的头颅埋葬了,他将永远身首异处。他呆呆地立在那里,就像是—座黑沉沉的大山。刑天不甘心就这样败在黄帝手下,他一只手拿着盾牌,一只手举起大斧,向着天空乱劈乱舞,继续和眼前看不见的敌人拼死搏斗起来。刑天赤裸着上身,把两乳当作眼,把肚脐当作口,身躯就是头颅,两手拿着斧和盾有力地挥舞着。

看着无头刑天还在愤怒地挥舞盾斧,黄帝心里一阵颤栗,不由自主地害怕起来。他不敢再对刑天下毒手,返回了天庭。据说那断头的刑天,至今还在常羊山的附近,挥舞着手里的武器。

刑天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朽的神话,全在于他不懈的坚持、他英勇无畏、不惧怕死亡。这样的精神是可敬的。

女娲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华夏子孙,又勇敢的照顾子孙们免受天灾,成为中国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

女娲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女娲与伏羲为兄妹,人首蛇身,相传曾炼五色石以补天,并抟土造人,制嫁娶之礼,延续人类生命,造化世上生灵万物。女娲总是救人们于水火之中,也正是这个原因,她也成为了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神话传说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用黄泥造人,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子民安居乐业,四海歌舞升平。后来共工与颛顼争帝位,不胜而头触不周之山,导致天柱折,地维绝,四极废,九州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民流离失所。

女娲看到她的子民们陷入巨大灾难之中,十分关切,决心炼石以补苍天。于是她周游四海,遍涉群山,最后选择了天台山。天台山由神鳌用背驼着,以防沉入海底。女娲为何选择天台山呢?因为只有天台山才出产炼石用的五色土,是炼补天石的绝佳之地。于是,女娲在天台山顶堆巨石为炉,取五色土为料,又借来太阳神火,历时九天九夜,炼就了五色巨石36,501块。然后又历时九天九夜,用36500块五彩石将天补好,剩下的一块遗留在天台山中汤谷的山顶上。

天补好了,可是却找不到支撑四极的柱子。要是没有柱子支撑,天就会塌下来。情急之下,女娲只好将背负天台山之神鳌的四只足砍下来支撑四极。可是天台山要是没有神鳌的负载,就会沉入海底,于是女娲将天台山移到东海之滨的琅琊,就是今天日照市涛雒镇一带。至今天台山上仍然留有女娲补天台,补天台下有被斩了足的神鳌和补天剩下的五彩石,后人称之为太阳神石。

女娲补天之后,天地定位,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四海宁静。人们在天台山载歌载舞,欢庆补天成功,同时在山下建立女娲庙,世代供奉,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

五彩石与五彩翡翠

女娲在人类遭受灾难的那一刻,立刻斩断了神鳌的腿脚,竖立在大地四方,把天撑起。又杀死了兴风作浪的黑龙,用芦苇灰堵住了滔天的洪水,同时炼出了五彩石补住了天洞。从此女娲成了创世女神,五彩石也成了人们梦寐以求的珍宝。为了纪念女娲,人们一直在寻找女娲补天时散落到地面的五彩石块儿。然而,这种石块儿太罕见,太珍贵,太难得了。因此,人们就把具有观赏价值和有纪念意义的石头拣回家收藏起来,称之为五彩石。

翡和翠,来源于中国神话传说中两种羽毛颜色不同的神鸟。人们称羽毛为红色的鸟叫翡鸟,称羽毛颜色为绿色的鸟叫翠鸟。凡是珍贵的玉石品种都必须含有翡和翠两种颜色,所以人们称珍贵的玉石为翡翠。它沐大地之灵光,育宇宙之神韵,在世界上极为罕见,极为稀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