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中华民俗艺术大全图片 > 第一章(第7页)

第一章(第7页)

三圣母在暗无天日的洞中生下了儿子沉香,为防不测,她偷偷恳求丫环,将儿子送到扬州,留在其父刘彦昌身边。沉香长大了,知道了母亲被压在华山下受苦,就一心想救出三圣母。他告别父亲,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华山。可是母亲在哪里呢?这时他遇到了霹雳大仙。大仙问明情由,深为善良的三圣母和受苦的孩子鸣不平。他将沉香带回自己的住所,指点沉香学习六韬三略、百般武艺、七十三变。16岁生日那天,沉香向师父辞行,要去华山救母,大仙赠给他一柄萱花开山神斧。

沉香腾云驾雾,来到华山黑云洞前。他大声呼唤母亲,声声穿透重重岩层,传入三圣母耳中。三圣母不由心情激荡,百感交集。她知儿子已长大成人,一片孝心来救自己,就将沉香唤到洞前。三圣母自知哥哥神通广大,沉香又年幼,儿子哪能是他对手呢?于是,三圣母叫沉香去向舅舅求情。

沉香飞身找舅舅向他苦苦哀求。二郎神铁石心肠,不肯放出三圣母,舞起三尖两刃刀要向沉香下手。沉香觉得舅舅欺人太甚,便抡起神斧与他打起来。两人云里雾里,刀来斧往,直杀得山摇地动,江翻海捣,天昏地暗。四仙姑觉得二郎神身为舅舅,如此凶狠地对待一个孩子,太无情无义了,于是暗中助沉香一臂之力。沉香越斗越勇,二郎神招架不住落荒而逃。

沉香立即飞回华山,举起开山神斧奋力猛劈。只听得一声巨响,地动山摇,华山裂开了,沉香急忙到黑云洞救出了母亲。整整16年,受尽了苦难的三圣母才重见天日,她与儿子紧紧抱在一起,百感交集,泪流满面。从此,三圣母、刘彦昌和他们的英雄儿子沉香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在中国传诵千年,历久弥新,其所反映出的对纯真自由爱情的追求,更使之成为中国众多文学艺术作品的源头之一,而白娘子则更成为中国艺术形象中的经典。

《白蛇传》是广泛流传在民间的神话传说,有很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影响,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精品。这个故事所传播的真、善、美的思想,是对至诚爱情的赞颂,是广大民众心中的理想再现,白娘子对爱情的付出和伟大的牺牲精神,更让千百年来无数人扼腕叹息。白娘子为追求爱情而流露出的情意缱绻和个性亮烈,正是这一类民间传说的“精魂”所在。

白蛇传说

在宋朝时的镇江市,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来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给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是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起来,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此而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

历史流传

《白蛇传》的故事早期因为以口头相传为主,因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与细节。原来的故事有的到白素贞被镇压到雷峰塔下就结束了,有的版本有白蛇产子的情节,还有版本有后来白蛇之子得中状元祭塔救母的皆大欢喜的结局。但这个故事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在南宋就已经具备了。

《白蛇传》的传说,现存较早的定型文本见《清平山堂话本》中的《西湖三塔记》。明代已有人将其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冯梦龙《警世通言》,又将其记录整理,题为《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至此,故事基本完整,并与杭州西湖、镇江金山寺等地名紧密相连,而不再变更。清代初年黄图

的《雷峰塔》(看山阁本),是最早整理、流传的戏曲,他只写到白蛇被镇压在雷峰塔下,并没有产子祭塔。后来又出现的梨园旧抄本(可能是陈嘉言父女所作,现存本曲谱已不全),是广为流传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节。

清朝乾隆年间,方成培改编了三十四出的《雷峰塔传奇》(水竹居本),共分四卷,第一卷从《初山》、《收青》到《舟遇》、《订盟》,第二卷是《端阳》、《求草》,第三卷有《谒禅》、《水门》,第四卷从《断桥》到《祭塔》收尾。《白蛇传》故事的主线纲架自此大体完成。而这出戏的本子,在乾隆南巡时被献上,因此有乾隆皇帝御览的招牌,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没有不知道《白蛇传》故事的。清代中期以后,《白蛇传》成为常演的戏剧,而今更是成为荧屏上人们所喜爱的节目。

《白蛇传》的发源地

镇江是《白蛇传》的发源地。现今流传的《白蛇传》故事的基本情节完成,是清代方成培改编的《雷峰塔传奇》,故事中最大的突破是增加了能表现白娘子性格的“水斗”、“盗仙草”等情节,这些重要情节的发展更与镇江有着密切关系。从此,有了“水漫金山寺”之说,既增加了故事的浪漫主义色彩,又表现了白娘子的人情味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故事情节也更明确地体现民众的愿望。

《白蛇传》故事中,多处描绘古城镇江的名胜古迹,如,金山寺、白龙洞、法海洞、保和堂、五条街等,并将这些风景点巧妙地穿插进故事之中,衬托了故事的背景,增加了故事的观赏性、知识性。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在几千年的漫长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的民众生活相结合,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学价值对研究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文化都有一定的意义。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此后三国曹植的《灵芝篇》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也都有相关记中载。干宝的记载因主题突出(行孝)、情节完整(“鹿车载父”、“卖身葬父”与“天女适嫁”、“助君偿债”)而广泛流传,成为两千多年来故事嬗变和文学移植的母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神话传说

传说,董永年幼丧母,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死后,董永因家贫无钱安葬父亲,便以卖身为奴的条件,向当地人“贷钱一万”。七仙女被董永的勤劳和孝心感动,便乘鹤来到人间,与董永在十八里河口相遇,并且在河口附近的老槐树下拜堂成亲。七仙女为了帮助董永赎身,拔出金钗插地“点”出一口缫丝井,一日织出300匹云锦,替董永还清了债务。数月后,王母娘娘得知七仙女下凡大为震怒,立即派天兵天将捉拿七仙女。董永见七仙女被天兵天将抓走,拼命追赶。天兵天将欲加害董永,七仙女见状连忙拔下发钗在地上划了一条河,挡住了董永的去路。

第二年,七仙女在天庭为董永生得一子,见玉帝难容,只得忍痛将儿子送回人间,并托梦给董永,让他到老槐树下带走孩子……董永按照梦境来到老槐树下抱孩子,在回家的路上孩子将七仙女为其缝制的一双鞋子蹬落到地,一只鞋落在河西,另一只落在河东。当地人便将此地河东地段称“东鞋村”,而河西的则被称为“西鞋村”,两庄又合称“双鞋庄”。七仙女在丢下爱子后,仍不放心,便摸云下看,因为“摸”与“摹”谐音,在双鞋庄西南边的庄子就叫“摹云庄”。董永得到儿子,更加思念七仙女,天天来到老槐树旁远眺,遥望天空,殷切期盼妻子回归,全家团聚,董永伫立之处便得名“殷庄”。

历史上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曾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历代的典籍中,记载东台西溪“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内容数不胜数,并多有发展和演绎。较早的为明代传奇剧《织锦记》,最有名的是黄梅戏《天仙配》,使得“董永遇仙”这个民间传说家喻户晓。

传承价值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是一则既有教化作用又有爱情色彩的民间传说,其教化内容同中国民众的心理需求相适应,爱情故事又契合了民众追求婚姻幸福的需求,所以它超越现实但却又和现实相融合,深受民众喜爱。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脍炙人口传承久远,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该传说在长期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在发展流变过程中具有了向爱情故事演变的趋势,但主题和“母体”并没有大的变化。由于民众情感的渗透和口头文学的附会,产生了不少富有地方特色的传说,并且由故事产生风俗,甚至产生了与董永身世相关的文物、碑碣、村落、地名等遗迹。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素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2006年国务院确定“梁祝传说”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它以提倡求知、崇尚爱情、歌颂生命的鲜明主题感染着人们的心灵,以曲折动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充满浪漫色彩的故事而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以梁祝传说为题材的其他艺术形式也广为流传,使其成为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梁祝传说

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起读书,祝英台女扮男装,自称“祝九舍人”。梁祝二人性情相投,因而结为兄弟。一同吃饭睡觉,长达三年时间。但是祝英台却从不在他面前脱衣解带,梁山伯对此每有疑惑,祝英台就搪塞过去。学成之后,二人分开,并约定梁山伯两个月后来祝家拜访。英台回到家后,正是石榴花开的时候,兄嫂做主将她许配给大户之家马氏。六个月后,山伯来拜访祝九舍人,才发现英台是女儿身,非常惊异。两人谈及婚事,梁山伯对祝英台颇有爱慕之意,但是得知英台已许配马家,不由得痛悔自己来得太迟,回到家后就相思成疾,不久离开人世,死后埋于安乐村路口。次年英台出嫁时,路过梁山伯的坟墓,忽然狂风四起,结婚的花轿无法前进。祝英台举目观望,见梁山伯飘然而来,她赶紧出了花轿,梁山伯的坟忽然裂开,祝英台跳了进去。送亲的人赶紧拉她的衣服,却只是撕下一段衣带,被撕裂的衣带忽然变成两只美丽的蝴蝶,相互嬉戏着朝天际飞去。

中国爱神庙

梁山伯庙位于宁波城西5公里处的高桥乡邵家渡,是国内唯一一座纪念梁祝“爱情神”的庙宇。庙内供奉着官服的梁山伯和着凤冠霞帔的祝英台,庙前有一段雕着大荷花的石板路,路尽头有一座精巧的石拱桥,叫“夫妻桥”。庙右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合葬墓。庙后为两人的寝殿,仿照卧室布置,宝帐绣榻,明镜香橱,榻前放有男女绣花拖鞋;橱中悬挂梁山伯的袍服冠带和祝英台的罗衣绣裙。庙前的楹联写着:“精忠不二昭千古,大义无双冠五洲。”

相传农历八月二十一日是祝英台殉情的日子,从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末年开始,直到现在,每年从八月初开始直到月底,四面八方的水陆香客,络绎不绝地前往庙中进香,尤其是青年男女更是成群结队烧香许愿,并在墓地绕行一周。以符合古老相传的一句俗谚:“若要夫妻同到老,梁祝坟上绕一绕。”

文化价值

梁祝传说自1600年前的晋代形成以来,主要流传于宁波、上虞、杭州、宜兴、济宁、汝南等地,并向中国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流传辐射。在流传的过程中,各地人民又不断丰富发展传说的内容,甚至还兴建了众多以梁祝传说为主题的墓碑和庙宇。此外,梁祝传说还流传到朝鲜、越南、缅甸、日本、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其影响之大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实属罕见。

据梁祝传说改编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各种文学艺术作品,构成了庞大的梁祝文化系统。

梁祝传说取材于现实生活,又有传奇色彩,悲剧的结局与理想化的结尾达到和谐的统一。它揭露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歌颂了纯真自由的爱情,梁祝故事从女扮男装的传奇事件开始,到后来的反封建主题,是一个重要发展。明清以后,受资本主义因素的影响,市民的个性解放成为一种需求,传说中的反封建思想就越来越强烈,因而也就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喜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