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美丽的传说,人们就把绚丽多彩的奇石叫五彩石,又名五彩翡翠。这便是五彩石和五彩翡翠的原由。
民间奉祀
女娲补天、造人,创造了人类社会,一直为炎黄子孙崇拜祭祀。多部史书中记录的女娲故里是现在的陕西平利县,当地也保留大量关于女娲的传说和足迹,有女娲山和女娲庙。河北省清涉县漳河畔、中皇山峭壁上的娲皇宫始建于北齐年间,距今已有1450余年,是我国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祀奉女娲的古建筑群,相传是“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之处。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与平凉市静宁县的交接处即陇西成纪是传统说法上的“女娲故里”。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有个女娲捏土造人的女娲城。山西晋城泽州建有“华夏女娲文化园”。山西省骊山西绣岭第二峰建有女娲祠,有山门、前殿、后殿等建筑,供奉女娲塑像。殿堂外面,山石红彤彤的,像给烈火烧炼过,相传是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骊山女娲祠始建于唐,历代有修葺,香火不断。每年农历六月,女娲祠举行庙会,祭祀女娲。每年正月二十日过女皇节,又称女娲生日、女娲补天节。过节时家家做“补天饼”,抛到屋顶,象征补天,同时往地上、井里掷,象征补地,然后全家吃补天饼,洋溢着对女娲的敬仰之情。
夸父追日的神话,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战胜干旱的强烈愿望,虽然夸父最后牺牲了自己,但他那顽强不屈、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千百年来仍为人们赞颂。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首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讲的是夸父奋力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夸父追日的神话,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向大自然竞胜的精神,在今天对于我们仍有着巨大的教育意义。神话传说远古时候,在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伟、高耸入云的高山。在山林深处,生活着一群力大无穷的巨人。
有一年,天气非常炎热,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大地上,烤死庄稼,晒焦树木,河流干枯。人们热得难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夸父看到这种情景很难过,他仰头望着太阳,告诉族人:“太阳实在是可恶,我要追上太阳,捉住它,让它听人的指挥。”
族人听后纷纷劝阻。有的人说:“你千万别去,太阳离我们那么远,你会累死的。”有的人说:“太阳那么热,你会被烤死的。”但夸父心意已决,发誓要捉住太阳,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为大家服务。他看着愁苦不堪的族人说:“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
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告别族人,怀着雄心壮志,从东海边上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迈开大步追去,开始了他逐日的征程。太阳在空中飞快地移动,夸父在地上如疾风似的,拼命地追呀追。他穿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河流,大地被他的脚步,震得“轰轰”作响,来回摇摆。
夸父跑累的时候,就微微打个盹,将鞋里的土抖落在地上,于是形成大土山。饿的时候,他就摘野果充饥,有时候夸父也煮饭吃。他用三块石头架锅,这三块石头,就成了三座鼎足而立的高山,有几千米高。
夸父追着太阳跑,眼看离太阳越来越近,他的信心越来越强。越接近太阳,就渴得越厉害,已经不是捧河水就可以止渴的了。但是,他没有害怕,并且一直鼓励着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
经过九天九夜,在太阳落山的地方,夸父终于追上了它。红彤彤、热辣辣的火球,就在夸父眼前,他的头上,万道金光,沐浴在他身上。夸父无比欢欣地张开双臂,想把太阳抱住。可是太阳炽热异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黄河边,一口气把黄河水之水喝干;他又跑到渭河边,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夸父又向北跑去,那里有纵横千里的大泽,大泽里的水足够夸父解渴。但是,夸父还没有跑到大泽,就在半路上被渴死了。
夸父临死的时候,心里充满遗憾,他还牵挂着自己的族人,于是将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顿时生出大片郁郁葱葱的桃林。这片桃林终年茂盛,为往来的过客遮荫,结出的鲜桃,为勤劳的人们解渴,让人们能够消除疲劳,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夸父逐日原始意蕴
夸父逐日的历史隐喻是什么呢?现代自然科学已经证明,8000年前至5000年前是一段气候温暖时期,曾发生过酷烈的炎热和干旱现象,这种干旱和炎热在古代神话中有着深刻的反映。夸父逐日的故事蕴含着我们的远古先人对炎热与干旱发生原因的重要认识,反映了他们为抗旱驱热、赢得生存所进行的艰难而顽强的斗争。
有人认为,夸父追日是对夸父族向着太阳不断迁徙这一历史事件的虚构和神化。蚩尤战败,联盟瓦解,夸父族踏上新的迁徙之路。族长决定随着太阳行进的方向向西前进。夸父逐日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长距离的部族迁徙,是一次很有胆略的探险。但是,由于他们对太阳的运行和我国西北部地理状况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最终悲壮地失败。
后羿射日与大禹治水一脉相承,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相抗争的大无畏的精神。如果把后羿与日对立着看,后羿射日与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火具有同等的人类学意义。
后羿射日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山海经》里。在尧舜禹时期极度大旱的气候状况下,不仅有夸父逐日的疯狂行为,还有后羿射日的伟大举动,都是希望不让太阳再跑出来焦烤大地。
后羿射日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故事,但在历史上却真有后羿此人。相传后羿是夏王朝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当时夏王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但后羿只顾四出打猎,后来被亲信寒浞所杀。下面让我们一起温习一下后羿射日这个流传了千年的神话。
传说在很久以前,天空曾一起出现了十个太阳,他们的母亲是东方天帝的妻子。他们常在世界最东边的东海洗澡,洗完澡后像小鸟那样栖息在一棵大树上。九个太阳栖息在长得较矮的树枝上,另一个太阳则栖息在树梢上,每夜一换。
当晨光来临时,栖息在树梢的太阳便坐着两轮车穿越天空。那时候,人们在大地上生活得非常幸福和睦。可是,有一天,这十个太阳想到要是他们一起周游天空,肯定很有趣。于是,当黎明来临时,十个太阳一起爬上车,踏上了穿越天空的旅途。这一下,大地上的人们和万物就遭了殃。十个太阳像十个火团,他们一起放出的热量烤焦了大地。
森林着火,烧成了灰烬,烧死了许多动物。那些在大火中没有烧死的动物流窜于人群之中,发疯似地寻找食物。河流干枯了,大海也干涸了,所有的鱼都死了,水中的怪物便爬上岸偷窃食物。农作物和果园枯萎了,供给人和家畜的食物也断绝了。一些人出门觅食,被太阳的高温活活烧死;另外一些人成了野兽的食物。人们在火海里挣扎着生存。
这时,有个年轻英俊的英雄叫作后羿,他是个神箭手,箭法超群,百发百中。他看到人们生活在苦难中,便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
于是,后羿爬过了九十九座高山,迈过了九十九条大河,穿过了九十九个峡谷,来到了东海边。他登上了一座大山,山脚下就是茫茫的大海。后羿拉开了万斤力弓弩,搭上千斤重利箭,瞄准天上火辣辣的太阳一箭射去,第一太阳被射落了。后羿又拉开弓弩,搭上利箭射去,同时射落了两个太阳。这下,天上还有七个太阳瞪着红彤彤的眼睛。后羿感到这些太阳仍很焦热,又狠狠地射出了第三枝箭。这一箭射得很有力,一箭射落了四个太阳。其他的太阳吓得全身打颤,团团旋转。就这样,后羿射掉了九个太阳。中了箭的九个太阳无法生存下去,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他们的羽毛纷纷落在地上,他们的光和热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了。大地越来越暗,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太阳。
剩下的一个太阳害怕极了,在天上摇摇晃晃,慌慌张张,很快就躲进大海里去了。天上没有了太阳,立刻变成了一片黑暗。万物得不到阳光的哺育,毒蛇猛兽到处横行,人们无法生活下去了。他们便请求天帝,唤第十个太阳出来,让人类万物繁衍下去。一天早上,东边的海面上,透射出五彩缤纷的朝霞,接着一轮金灿灿的太阳露出海面来了!人们看到了太阳的光辉,高兴得手舞足蹈,齐声欢呼。
从此,这个太阳每天从东方的海边升起,挂在天上,温暖着人间,禾苗得生长,万物得生存。后羿因为射杀太阳,拯救了万物,功劳盖世,被天帝赐封为天将。后与仙女嫦娥结为夫妻,生活得美满幸福。
八仙过海虽然是一个神话传说,但与古代历史的蓬莱寻仙活动一样,表达了人们探寻自然奥秘、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八仙过海”从此也成为无数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而八仙过海的传说也成为中国民间最经典、最生动的神话传说之一。
传说有一天,八仙到东海游蓬莱岛。
吕洞宾别出心裁提出乘船过海观赏海景,他拿来铁拐李的拐杖往海里一抛,喝一声“变”,顿时变成一艘宽敞、漂亮的龙船。八仙坐船观景,喝酒斗歌,热闹非凡。龙宫里住有龙王的第七个儿子花龙太子。这天,他闲着无事,在水晶宫外游荡,
忽然听见海面上有仙乐之声,循声寻去,见一条雕花龙船,内坐八位奇形怪状的大仙,其中有个妙龄女郎楚楚动人。花龙太子见此仙姿,似魔似痴的迷上何仙姑。平静的海面突然掀起一个浪头,将雕花龙船打翻了。顿时,铁拐李丢了拐杖急忙抱着个葫芦,汉钟离打开蒲扇蛰脚底,张果老翻身爬上毛驴背,蓝采和攀住了花篮边,韩湘子放下仙笛当坐骑,曹国舅脚踏巧板浪里漂,吕洞宾毫无戒备弄了个浑身湿透,而何仙姑却不见踪影。
原来,花龙太子把何仙姑抢到龙宫里去了。花龙太子催动虾兵蟹将,掀起漫海大潮向七仙淹来。汉钟离飘飘然降落潮头,轻轻煽动蒲扇。一阵狂风把万丈高的海浪和虾兵蟹将都煽到九霄云外去了。花龙太子见汉钟离破了它的阵势,忙把脸一抹,喝声“变”,海里突然窜出一倏巨鲸张开闸门似的大口来吞汉钟离。
铁拐李连忙向海中一招手,拐杖“唰”地窜出海面。铁拐李拿在手中一杖打下去,不料打在一只大章鱼身上,拐杖被章鱼的手脚缠住了。蓝采和拿起花篮罩下来,铁拐李才没有被章鱼吸到肚皮里去。这巨鲸和章鱼都是花龙太子变的,他见花篮当头罩来,慌忙化作一条海蛇,向东逃窜。张果老拍驴追赶,就要追上时毛驴却被蟹精咬住脚蹄,一声狂叫把张果老抛下驴背。曹国舅眼明手快,救起张果老,打死了蟹精。
之后八仙大开杀戒,怒斩龙子,而东海龙王则与北海、南海及西海龙王合作,一时之间惊涛骇浪。此时曹国舅拿出玉板开路,将巨浪逼往两旁,顺利渡海。最后由南海观音菩萨(一说如来佛)出面调停,双方才停战。后来,人们把这个八仙过海的掌故用来比喻那些依靠自己的特别能力而创造奇迹的事。
除上述以外,民间还有其他关于八仙的传说,其中有则悲惨的“八仙过海”故事。北宋建隆年间,沙门岛(今烟台市长岛县庙岛)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从建隆三年(962年)开始,凡军人犯了法,都发配沙门岛。年复一年,岛上犯人越来越多。朝廷每年只拨给全岛300人的口粮,粮食越来越不够吃。后来,沙门岛看守头目李庆便想了个狠毒办法:当犯人超过300人时,便将其中一些捆住手脚扔进海里淹死,使岛上犯人总是保持在300人以内。如此被杀的,两年内就达700余人。为了活命,犯人们经常跳海凫水逃命,但绝大部分都被激浪吞没。
一次,有50多名囚犯得到即将被杀的消息,便趁着天晴月朗避开看守,抱着葫芦、木头等轻浮的物体跳入海中,往蓬莱山方向游去。从沙门岛到蓬莱约30里,途中多数犯人因体力不支淹死水中,只剩下身怀武功、体格健壮的七男一女8位善游者,借着水流游到了岸边,在蓬莱城北丹崖山下的狮子洞内躲了起来。第二天,渔民发现了他们,当闻知8人从沙门岛游水越海而来,无不惊奇万分,把他们称作“神人”。此事便在民间传开了,他们被传称为“八仙”,他们用来渡海的物品也被传为他们各自的法器,他们渡海逃狱的故事就演变成今天的“八仙过海”。
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深入人心。这个故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品格高尚、意志坚强、不畏艰险、战胜邪恶的少年英雄形象,表现了真挚、动人的人间真情。
华山西峰顶上,有一块10余丈长的巨石被截成三节,巨石旁边插着一把7尺高300多斤重的月牙铁斧,这里传说着刘沉香劈开华山救出其母三圣母的故事。劈山救母有多个戏剧改编而成的版本,由此还衍生了各种版本的电影、电视剧等,《宝莲灯》就是其中之一。
传说,汉代书生刘彦昌赴京赶考,顺道登华山一游。华山上有一座神庙,庙神三圣母是一位美丽善良的仙女。自从被王母派遣到华山后,三圣母一直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这一天,她正在庙中吟歌漫舞,突然发现一个书生跨进了庙门,急忙登上莲花宝座化为一尊塑像。刘彦昌走进大殿,看到三圣母的塑像俊丽、温柔、安闲,被深深吸引。他心想,要是能娶她做妻子该多幸福啊。刘彦昌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取出笔墨深情地在墙上抒写了自己对三圣母的爱慕之情。
三圣母默默地看着这一切,心中不禁百感交集。面前这个书生英俊倜傥、文采斐然,自己又何尝不被他深深吸引呢?目送怅怅离去又依依不舍的刘彦昌,三圣母再也不能平静了。她沉吟再三,终于决定不顾天条禁令,要与刘彦昌结为夫妻。三圣母便化为一民间女子,追上刘彦昌,向他道出了真情。从此二人两情依依,结为伉俪,恩爱无比。刘彦昌考期将临,三圣母已有孕在身。依依惜别之时,刘彦昌赠给三圣母一块祖传沉香,说日后生子可以“沉香”为名。二人十里相送,难舍难分。刘彦昌在京城一举中榜,被任命为扬州府巡按。就在他走马上任之时,三圣母却遭难了。
原来,王母娘娘要过生日,在天宫大办蟠桃会,各路神仙均来赴会祝寿。三圣母有孕在身,推脱染病而留在华山。谁知,真情被三圣母的哥哥二郎神知道了,他勃然大怒,责怪妹妹私嫁凡人,触犯天条律令,要捉她上天受惩罚。经过一番恶战,三圣母不敌二郎神,被二郎神压在华山下的黑云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