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虽然缺乏自信,却能写一手好字。父母就可以让孩子学习书法,钢笔字、毛笔字都行。只要孩子有兴趣去学,肯定会做得很好。父母则可以抓住机会夸奖孩子,让孩子明白自己也是有能力的,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当然,父母也可以通过展示孩子的特长,让其他人来认可孩子的能力,这样更能提高孩子的信心。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虽然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但完全可能在其他方面超过别人。这时,父母还可以教孩子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法进行自我激励,如:“我一定能行的。”“我书法能学好,其他的肯定也能学好!”“我真是一个写作文高手呀!”这些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让孩子从对某件事的良好感觉中扩散出去,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
因此,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参加课外活动,让他们在学业之外,培养其他的兴趣与爱好;鼓励孩子参加社区义工活动,让他们多接触那些需要别人关爱帮助的人群,这些都能增进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另外,父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必须与老师密切配合,让孩子在学校也得到成功的机会,得到鼓励而不是贬抑。
(4)随时巩固孩子的自信
巩固孩子的信心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当父母看到孩子因不断成功而树立起信心时,千万不能以为大功告成,更要不断鼓励孩子,巩固其自信心。孩子只有在不断的鼓励中,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来树立自信。
7.用夸奖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夸奖孩子、赞赏孩子、鼓励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艺术。当年幼的孩子有点滴进步时,你一定不要忘记夸奖他,这样会给孩子增强自信心,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一项研究表明,孩子经常受到家长夸奖和很少受到家长夸奖的,其成才率前者比后者高水平5倍!在受到大人的夸奖时,孩子不仅得到了心理上的愉悦,而且懂得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大人提倡的,什么是大人反对的。这样比家长直接对他说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效果要好得多。
夸奖是教育孩子的法宝,能够带给孩子无限的信心和动力,让孩子不断地前进。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孩子需要激励,就如植物需要浇水一样。离开激励,孩子就不能生存。”学会夸奖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位家长都要仔细地研究与思考鼓励孩子的策略,并养成夸奖孩子的习惯。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请你拿出宽容和爱心,多找孩子的闪光点,让他们自信地走上人生之路。
【案例回放】
一位妈妈看见孩子做作业三心二意,虽然也很生气,但她控制住了自己的不满情绪。她知道,越是训斥孩子,孩子会越逆反,反而会更不认真。于是,她对孩子说:“这次作业写的很不错,虽然做错了几道题,但都是由于马虎造成的,我相信,只要你再认真一点,一定会避免这些错误的。”
孩子听了妈妈的话,就对妈妈说:“妈妈,我再重新做一遍,这次我肯定用心地去写,保证不出现错误。”
孩子写完作业让妈妈检查,妈妈认真看过后,说:“我家孩子的作业做得真整齐,明天老师也会感到满意的。”
后来,这个孩子做作业一直都很认真,因为有妈妈的表扬,他的学习劲头更足了。
【沟通课堂】
(1)夸具体不夸整体
很多父母认为,赏识孩子就是告诉他们“你真棒!”。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认识。在赏识孩子时,应该对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的具体细节给予肯定,使孩子明白自己“好”在哪里,这样效果会更好。比如“你很会思考”,“你对某件事情有你自己的看法真的不错”,“你的数学成绩比以前有进步”等等,而不总是简单而笼统地夸奖“好”、“不错”、“真棒”,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2)发自内心地赏识孩子
每一个孩子总是有优点的,只要父母真正从内心去赏识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值得父母自豪的。
赏识孩子应该发自内心,从孩子本身出发,不要把孩子与别的孩子做盲目的比较,尤其不要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而应该看到自己孩子的长处,看到自己孩子的进步,让孩子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不管孩子是否优秀,做父母的都应该以平常心对待孩子。只有把孩子当作一个平凡的人,当你在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时,你才可能发自内心地去赏识他。
(3)夸奖孩子,要注意用词。
对于孩子天生的特点,要少点夸,尤其是“你真聪明”、“你真漂亮”等用词要慎用。特别是对于孩子的一些先天性条件进行过度的夸奖,时间久了便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确实比别人聪明、漂亮,但当他们一旦遇到挫折时,就会产生强大的心理落差。
家长若想激励孩子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最好的办法不是赞扬他们聪明,而是鼓励他们刻苦学习。聪明是先天的优势,而不是值得炫耀的资本和技能,但努力则不然,它是孩子后天的,应该予以肯定。
8.表扬虽好,但不能滥用
不可否认,孩子需要表扬,但是,过多、空泛而不准确的表扬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各种负面的影响。
现在,很多父母都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倾向于对孩子采取表扬式、鼓励式的教育方式,经常在口头上对孩子作出正面、肯定和积极的评价,并认为这样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引导孩子的行为,使孩子得以在家长的鼓励下不断进步、成长。出于这种考虑,只要一有机会,有的父母就会赞扬孩子。即使是很平常的一件小事,他们也会忙不迭地夸奖孩子几句。
不管家长是对孩子赞许、表扬、鼓励,其实质都是在“捧”孩子。孩子有时候确实需要捧,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积极评价可以使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孩子的荣誉感,而成功体验和荣誉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养料。但是,父母捧孩子捧得过多、过频,就会变成“捧杀”。
从长远来看,父母经常对孩子采取表扬式、鼓励式的教育方式,效果是非常有限的。一味地对孩子进行赞美,通常只能获得负面的效果。
父母经常赞美孩子.孩子就会长期生活在一种较为顺利、较少挫折的环境中。经常接受来自家长的正向激励会使孩子的性格单质化,形成一种“玻璃心态”,一碰就可能受伤,甚至破碎。
鼓励的语言说多了,其正向的激励作用也会趋于弱化。不管是什么话,说多了就不值钱了。家长第一天对孩子说“你真棒”,即使是不经意间说出的,孩子也会心生感动;第二天再说,孩子仍然会感动,但感动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都会变短;第三天接着说,其激励作用就会明显减弱。家长持续地说“你真棒”,语言的激励作用就会不断趋于弱化,以至最后归于无。
表扬孩子过多,还会助长孩子的“娇、骄”情绪,使孩子越来越娇气和骄气。孩子由于经常受到父母的表扬、赞许,无形中就使他(她)有了向爸爸妈妈“讨价还价”的资本,有了资本,孩子就会向父母“叫板”、撒娇,提出过高甚至非分的要求。
作为未成年人,大多数孩子是很难对自己做出准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赏识的语言听得多了,就可能晕头转向,过多地关注自己的优点,过高地估计自己。以至于行事为人总不免带有几分傲气。
为了鼓励孩子,家长采用赞赏、表扬的方法本无可厚非,但值得注意的是,表扬和赞赏不宜过度、过量。
【案例回放】
小区里,董女士带着儿子悠悠出来遛弯.途中遇到了老熟人张大姐。张大姐问:“悠悠吃饭怎么样,挑食吗?我家闺女这段时间总是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