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气也没有办法呀。”
“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剧烈。”高僧又离开了。
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那个人告诉高僧:“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还知道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权衡,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他问高僧:“大师,气是什么?”
高僧将杯中的茶水倾洒于地。他视之很久,顿悟,叩谢而去。
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蠢行。一个不会生气的人是庸人,一个只会生气的人是蠢人,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情绪,做到尽量不为小事生气的人才是聪明人。聪明人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善于利用理智,将情绪引入正确的表现渠道,使自己理智地控制情绪,用理智驾驭情感。
很多人在遇到问题时,会失去理智,会惊慌失措。我们常常说要保持理智,学会冷静。其实,理智就是一种明辨是非、通晓利害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我们在做任何事时,都会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理性地思考、判断、选择、分析是走向成功的前提。理智的人在危险面前能保持头脑清醒,因此临危不惧,化险为夷。
有一位具有27年飞行经验的美国驾驶员,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讲述了他的一段飞行史中最不平常的经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是F6型飞机的飞行员。一天,他们接到战斗命令,从航空母舰上起飞后,来到东京湾。他按要求把飞机升到距离海面300英尺的高度做俯冲轰炸。300英尺在今天可能不算什么,但在当时,这已经是很高的飞行高度。正当他以极快的速度下降并开始做水平飞的时候,他的飞机的左翼突然被击中,整架飞机翻了过来。
人在飞机中,是很容易失去平衡感的,尤其在天和海都是蓝色的时候。飞机中弹后,他需要马上判断出他的位置,以便决定他应该向上还是向下操纵他的飞机。
但是,在那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他没有去碰驾驶舱里任何的控制开关,而是强迫自己冷静、思考、理智,绝不能慌乱。终于,他发现蓝色的海面在他的头顶,知道了自己确切的位置,知道了自己的飞机是翻转了。这时,他迅速地推动操纵杆,把他的位置调整了过来。在那一瞬间,如果他冲动地依靠他的本能,慌乱地操作,那么,他一定会把大海当做蓝天,一头撞进海里葬身鱼腹。
这位老飞行员在回忆过后,语重心长地对记者感慨道:“是我的冷静挽救了我的性命。”
一切都在变化之中,遭遇突变事件也是难免的,老飞行员能从冷静中挽回性命,正是他稳定理智的情绪救了他。而稳定的情绪正来源于正面事实,接受事实。
缺乏理智的人由于对社会纷繁复杂的事物不能看清、看透,因此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他们大多比较盲目,不懂得审时度势,对事物的发展没有深刻认识。而真正成功的人,却能够透过表象看本质,冷静思考,理智行动是他们一贯的做法。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被陷害、被冤枉或被误解的时候,当发现有人攻击或诬陷自己的时候,不要惊慌,要冷静地解释和辩解,尽快消除一切误会,这样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
战国时候,张仪和陈轸都投靠到秦惠王门下,并受到重用。不久,张仪便产生了嫉妒心,因为他发现陈轸很有才干,甚至比自己还要强,他担心日子一长,秦惠王会冷落自己,更加重用陈轸。
于是,他便找机会在秦惠王面前说陈轸的坏话,进谗言。一天,张仪对秦惠王说:“大王经常让陈轸往来于秦国和楚国之间,可现在楚国对秦国并不比以前友好,但对陈轸却特别好。可见,陈轸的所作所为全是为了他自己,并不是诚心诚意为我们秦国做事。听说陈轸还常常把秦国的机密泄露给楚国。作为您的臣子,怎么能这样做呢?我不愿再同这样的人一起做事。最近我又听说他打算离开秦国到楚国去。要是这样,大王还不如杀掉他……”
听了张仪的这番话,秦惠王自然很生气,马上传令召见陈轸。一见面,秦惠王就对陈轸说:“听说你想离开我这儿,准备上哪儿去呢?告诉我吧,我好为你准备车马呀!”陈轸一听,莫名其妙,两眼直盯着秦惠王。但他很快明白了,秦惠王话中有话,于是他镇定地回答:“我准备到楚国去。”
果然如此!秦惠王对张仪的话更加相信了。于是慢条斯理地说:“那张仪的话是真的。”原来是张仪在背后捣鬼!陈轸心里完全清楚了。他没有马上回答秦惠王的话,而是定了定神,然后不慌不忙地解释说:“这事不单张仪知道,连过路的人都知道。我如果不忠于大王您,楚王又怎么会要我做他的臣子呢?我一片忠心,却被怀疑,我不去楚国又能到哪里去呢?”秦惠王听了,觉得有理,点头称是,但又想起张仪讲的泄密之事,便又问:“既然这样,那你为什么将我秦国的机密泄露给楚国呢?”
陈轸坦然一笑,对秦惠王说:“大王,我这样做,正是为了顺从张仪的计谋,用来证明我是不是楚国的同党呀!”
秦惠王一听,却糊涂了,望着陈轸发愣。陈轸还是不紧不慢地说:“据说楚国有个人有两个妾。有人勾引那个年纪大一些的妾,却被那个妾大骂了一顿。他又去勾引那个年纪小一点的妾,年轻的对他很友好。后来,那个楚人死了。有人就问那个勾引两个妾的人:‘如果你要娶她们做妻子的话,是娶那个年纪大的呢,还是娶那个年纪小的呢?’他回答说:‘娶那个年纪大些的。’这个人又问他:‘年纪大的骂你,年纪小的喜欢你,你为什么要娶那个年纪大的呢?’他说:‘处在她那时的地位,我当然希望她答应我。她骂我,说明她对丈夫很忠诚。现在要做我的妻子了,我当然也希望她对我忠贞不渝,而对那些勾引她的人破口大骂。’大王您想想看,我身为秦国的臣子,如果我常把秦国的机密泄露给楚国,楚国会信任我、重用我吗?楚国会收留我吗?我是不是楚国的同党,大王您该明白了吧?”
秦惠王听陈轸这么一说,不仅消除了疑虑,而且更加信任陈轸,给了他更优厚的待遇。陈轸如此巧妙的一席话,既击破了谗言,又保全了自己。
冷静应对一切突如其来的危机,是一种处变不惊的风度。只有冷静,才能在气势上给对方造成震慑的力量,也为自己赢得应急的机会。有些人一旦碰到不利于自己的形势,就惊慌失措,乱了阵脚,一开始就增添了别人的疑云,这是不明智的。所以,在平时我们应该着力培养笑对风云变幻的心态,以便在风雨突然来临时做到泰然处之。
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情况,都不能惊慌,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先冷静思考,分析缘由,再理智行动,最后,一切必将化险为夷。
沉稳健行,绝不浮躁
古人云:“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这说的是做人不踏实,做事不扎实,志大才疏,急功近利。浮躁之气,从浅层次看是一种情绪、一种心理状态,从深层次看,则是一种不良行为,患得患失,贻害无穷,因此一定要戒除浮躁,沉稳健行。
老子认为,做事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因此他反对浮躁,认为浮躁之人难以成事。对于成功抱有一种急切的心情,会导致一种浮躁心态,这样反而会阻碍你的成功,因为无论任何事的达成都需要一个过程。
做事要稳重,不要轻浮。轻浮、急躁,对什么事都深入不进去,往往会给工作、事业带来损失。稳重就是要求我们遇事沉着、冷静,多分析思考,然后再行动。
天下成大事业者,无不专一而行,专心而攻。博大自然不错,精深才能成事。只有精深,才能在某一领域成为专门人才,其前提是必须克服浮躁的毛病。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能毫不费力就取得成功,急于求成,办事浮躁、不稳重,只能害了自己。所以,要想成大事,就必须戒除轻浮,稳重行事。
李嘉诚,世界“塑料花大王”,他就是稳健、不浮躁的典范。1940年,11岁的李嘉诚来到香港。14岁,父亲去世,他辍学打工。他不肯接受舅父的帮助,坚持自己找工作,表现出他自强独立和自信的性格。缘于这种性格,造就了他以后稳健前进的工作作风、不浮躁的工作态度。
他认为银行是同钱打交道的,不会倒闭。所以,他首先去了银行,可是他的银行梦想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而后在一家茶馆里当了伙计。虽然他只是一名伙计,可他却胸怀大志,从小事做起,一步步地向目标迈进。他时时处处揣测茶客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既真诚待人又投其所好,让顾客既付钱又开心。以自觉养成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习惯。他还收集了很多旧书,看过之后卖掉。就是这样,李嘉诚既赚了钱,又掌握了知识。
后来,他觉得在茶馆里没有前途,就进了舅父的钟表公司当学徒,并很快学到了钟表的装配及修理的有关技术。
1946年,他17岁,辞别舅父,开始了自己的创业道路。虽然他屡遭失败,几次都陷入困境。但他从不浮躁,而是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他翻阅英文版《塑料杂志》,读到了一则简短的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已开发出利用塑料原料制成塑料花,并即将投入生产,向欧美市场发动进攻。他立即想到另一个消息,那个消息说欧美人生活节奏加快,许多家庭主妇正逐渐成为职业妇女,家务社会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于是他推想,欧美的家庭,都喜爱在室内外装饰花卉,但是快节奏使人们无暇种植娇贵的植物花卉。塑料插花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他由此判断,塑料花的市场前景一片大好。而当时的香港,塑料是一片空白。于是,1950年夏,李嘉诚创立了长江塑料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