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恍然大悟的时候,你可能还在奇怪这么简单的题目,自己怎么错了呢?其实,很简单,你是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
心理学家包达列夫曾做过一个实验:让实验者看同一个人的照片,然后让他们描述该人。他首先将实验者分为两组,在出示照片之前,对第一组说,这个人是个通缉犯;而对另外一组却说,这个人是位科学家。然后让两组被实验者仔细观察做出判断。结果第一组人将照片上的人描述成了“深陷的双眼证明内心的仇恨”,“突出的下巴代表死不悔改”等;而第二组人却认为“他深陷的双眼代表了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克服艰险的意志力”等。
同样一个人,只因所给的前提不同,得到的判断和描述竟然是天壤之别。这个实验突出地反映了定势的作用,由此引申出的关于人们思维的这一特点就是“定势效应”。
定势是指以往的心理活动对以后的心理活动会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它往往决定了以后心理活动的方向。心理定势其实是活动之前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人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根据以往的经验而事半功倍,节省时间和精力。但是,定势心理的存在无疑也会束缚人们的思维,使人们习惯于用固定的眼光看问题,用固定的思维想问题,而看不到事物的变化,从而陷入因循守旧的僵局,无法发现更多的创新与捷径。这在职场中是很常见的。
制订计划会提高工作效率
丨心理学关键词:布利斯定律丨
美国行为科学家艾得?布利斯提出了布利斯定律,它的内容是:花费较多时间为一次重要的工作做一个事前计划,那么做这项工作所用的总时间就会减少。
事前做计划真的对工作很有效吗?
美国曾有几个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将学生分为三组,按不同方式训练投篮技巧。甲组学生在20天里每天练习实际投篮,然后记下第一天与最后一天的成绩;乙组也将第一天与最后一天的成绩记下,可是在这段时间内他们不做任何练习;丙组每天用20分钟做想象中的投篮训练,若投篮不中,他们就在想象中做出相应的纠正,然后分别记下第一天与最后一天的成绩。
实验结果显示:乙组毫无长进;甲组进球增加了24%;丙组进球增加了26%。据此,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行动之前进行头脑热身,构想要做之事的每一个细节,梳理心路,然后将它深深铭刻在脑子里,当你行动时,便会得心应手。
小李曾是一个电话业务员,他刚开始做业务时发现自己的组织能力非常差。他打了2000多个电话,平均每星期40个。记录越来越多,工作慢慢杂乱起来。这种状态让他很苦恼,他希望自己的工作井然有序。后来,他意识到,要想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就一定要花足够多的时间去“磨刀”。所谓的“磨刀”其实就是制订计划。他将所打电话全都记在卡片上,每星期有四五十张。接下来,根据卡片内容安排下一次的话题,还有要写的信等。再列出日程表,安排星期一至星期五的工作顺序,包括每日要做的事情。做这些需要四五个小时,既琐碎又枯燥,半天时间就这样没了。所以,起初他总做到一半就想放弃。但在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就尝到了甜头,发现这样做真的是成效显著。此后,每个星期一的上午,他就做自己一周的计划,并按计划执行自己的工作,由于准备充分,一周内他总是精神饱满、激情飞扬、信心十足。
事实上就是如此,只要你有了目标与计划,你完成事情就要简便许多,效率也会提髙许多,绝对不会发生找不到事干的情况,更不会碰到困难就退缩害怕。而且权威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制订计划将大大地提高目标实现的成功几率,制订计划者的成功率是从不制订计划者的3~5倍。在成功实现目标的人当中,事先制订计划的人高达
78%,未制订计划的人只有22%。
做计划很重要,但计划能否实现还要看行动。每个人都知道,没有行动的计划不具有任何意义。如果只想不做,长久下去,就只能感觉到目标愈来愈远,愈来愈难以实现,结果就是你不断地降低自己的目标。其实这样也就失去了制定目标与计划的意义,因为它们永远都没有实现的可能。
所以,如果让自己每天前进一点点,每天实现一点点,一点一滴严格执行自己的计划,你就会发现,目标其实距离自己并不遥远。
揣摩领导意图,切忌错误投射
I心理学关键词:投射效应I
心理学实验者曾做过一个有关“投射效应”的实验。他们参与了一家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会。会上,参与实验的研究者说:“为了更有效地影响受众关注我们,你们策划出自己认为最重要并且最具影响力的一个选题。”但最终的结果却出现了这样有趣的现象:
正在攻读第二学位的编辑认为,现在是知识竞争的时代,每个人都在试图获得高等院校以及更高的学历证书,所以他的选题为《怎样写毕业论文》;
一个正在准备将女儿送到幼儿园的女编辑认为,中国一向有“教育是先机,教育孩子应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所以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书》;
这些编辑的选题都各有道理,但是仔细分析便发现,这些编辑在做选题的时候,大都参考了自身的需要,也就是说受到了“投射效应”的影响。
生活中如此,职场中也是如此。
小江的工作能力很强,但和单位同事的关系不太好,他感觉大家都不太喜欢自己。总感觉同事们个个都在暗地里与他竞争,甚至认为别人对他有仇恨心理,似乎对方的一举一动都具有挑衅的意味。别人的一句玩笑,他也会当真。
有一天,部门领导过生日,办公室的同事相约一起请领导到某酒店庆祝一下,有人倡议说,大家都准备一份小礼物吧!同事们都表示赞同,接着,有人说“那我买花!”还有人说:“我买蛋糕!”“那我就买卡片吧!”……一旁听着的小江认为大家都在撒谎,肯定都为领导准备了贵重礼物呢!为了抓住这个和领导套近乎的好机会,小江特地买了一块贵重的手表。生日聚会上,大家纷纷拿出准备好的礼物,果然是鲜花、蛋糕、红酒、卡片……领导说这些礼物“礼轻人意重”,就都收下了;打开小江的礼物时,发现是名贵的表,就说太贵重,并婉拒了。
小江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大家和自己想得不一样?其实,这就是非常典型地受到了“投射效应”的影响。他对别人怀着防备之心,就以为大家对他也一样,所以,他在职场中看上去就时时处处不如意。
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
I心理学关键词:不值得定律I
职场中人大都认同这样一种心理:如果所做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那么做成这件事的成功率就非常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这种心理被表述为“不值得定律”,即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在职场上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忽。很多人都选择了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都在做“不值得”的事情中浪费着生命。
那么,区分“值得”与“不值得”的标准是什么?心理专家认为,职场人士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虑:
第一,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因为只有符合自身价值观的事情,人们才会满怀热情地去做。
第二,是否符合自身的个性和气质。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他的个性、气质完全背离的工作,那肯定是很难做好的。
第三,现实的处境。同样的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给人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假如说在一家大公司里,如果最初入职时做的是打杂跑腿的工作,人们很可能认为是不值得的,但是,如果被提升为领班或部门经理,人们就不会这样认为了。这一点的本质含义也就是说,你所从事的事情能不能给你美好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