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即兴演讲电子书 > 第5章 引发共鸣有效地増强演讲效果(第4页)

第5章 引发共鸣有效地増强演讲效果(第4页)

在演讲中,使用道具会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运用道具配合有声语言,可加强演讲的力度,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更有利于听众对演讲内容的理解,和对演讲情感的把握。道具运用得巧用得妙,才能让你的主旨意浅言深,尤其是在一些主题晦涩或大众化的演讲中。

2005年度全国十大名镇评选晚会上,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作为云南保山市腾冲县和顺镇的形象大使,以《话说和顺》开始了他别出心裁的演讲。他正话反说,以自己特有的“冷幽默”方式,在介绍和顺的三大“不足”中明贬暗褒地盛赞和顺镇的优势:历史悠久,对外开放的足迹已踏遍欧洲、美洲、大洋洲,农民文化水平高、素质修养高;最后才亮出“魅力名镇,舍我其谁”的壮志豪情。期间,为说服评委、征服听众,他边讲边出示了一些独特的实物道具,作为最有力的证据:

“出国的人有很多没有回来,因为他们在国外担任了一些职务……更多的人回来了,带回了很多稀罕的东西……今天我随手给大家拿来了两件,可以看看,(出示实物)这是那个时候他们从国外带回来的望远镜,我现在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评委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是高尔夫球杆,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我们和顺使用的……

因为读书读得多,就读出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人……张宝廷先生,他是翡翠大王,大家见到的翡翠,都是由他在缅甸发现、加工、制作,卖到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的。(出示实物)我今天带来了一块翡翠玉石给大家看一看,这是我们和顺镇1946年自己出的报纸,(边讲边出示实物)这是毛总长任命人民政府委员时发的,这是他的签名,这是他的通知书。这是当年建公路时候的股票。这是在上海和香港住店的发票,到现在还没有报销。这是和顺镇自己办的刊物,1936年出的第一期,到今天还在出。这是当时的通行证,这是出国必看的一本书,叫《青年宝鉴》……”

在整个演讲中,崔永元出示了许多实物道具,使演讲颇具说服力。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看着这些摆在眼前的道具,听众对和顺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更加深信不疑,对崔永元幽默而精彩的演讲报以热烈的掌声。

由此看来,演讲中道具的运用,不仅起到了化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直观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听众接受其演讲观点,而且还使演讲具有哲理意味,深化了演讲主题。

演讲用的道具,好比炒菜放的作料,该放哪种,要放多少都是有讲究的。在演讲中,我们所选用道具必须为演讲主鼬艮务,否则只会“哗众取宠”,得不偿失。只有精心准备,把道具作为演讲的一种辅助手段,确保道具能对论证主题起到积极作用时,才能使得“作料”恰到好处,为演讲增辉,进而收到良好演讲效果。

1。一段动画片,让故事演讲化零为整

2013年12月,“总理专业户”刘劲被中央电视台《开讲啦》邀请做一场演讲。为了说明他当日的故事《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他开头就放了一段动画片。动画片里有一只小熊在队伍的后面排队,他看到其中一边人少就跑另外一边,谁知刚换队伍,又发现原来那个队伍人少,它就来回奔波着,结果其他人都排到队了,它还是没排到。

大家好,我是演员刘劲,今天到了《开讲啦》这个舞台,先请大家看一个动画片。(放完后)我想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排队都遇到过这种情景,我们很多人还扮演着其中那个小熊的角色。我们站在路的这一头,看见一个路口,就想那个路的尽头,肯定有非常美丽的风景。于是我就走下去了,走走走,这边又出现一个岔路口。于是乎,我们又往那儿走,就这样反反复复地犹豫彷徨。有很多人问我,刘劲,你怎么做到的?作为一个专业的职业演员,那么好的年华,周而复始,反反复复地做一件事,只演一个人物?我会告诉他,我会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故事演讲法,容易越扯越远,找不到中心,尤其像《开讲啦》这样的电视节目,演讲嘉宾往往要讲上20分钟左右,往往一讲开头,就容易忘记收尾,或是20分钟的时间里能讲几个主题,导致主题容易散,观众听了半天也拎不到核心。在本场演讲中,刘劲为了说好自己的主题《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应用了这个小动画片。通过动画片,一下子就帮助观众厘清思绪,是说一个人做事是否专心的问题。而通过刘劲的整场演讲看来,他确实做到了这点,从他成名前的坚持努力到做演员的奋斗史,再到一辈子演周总理达40多次,都在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听后让人酣畅淋漓,印象深刻。

2。-道智力题,让主题化繁为简

一位演讲者在一场题为“解放思路,实现跨越”的演讲中,向大家展示了一张迷宫图,迷宫图中,一个小老鼠迷惑地站在迷宫进口,演讲者让大家想,如果自己是图中的小老鼠,如何快速找到出口,然后就此点明主旨。

在演讲的开始,我想请大家放松一下,做个益智类题目,大家请看图(展图),如果你在这个迷宫的出口,你能用怎样的方法快速找到出口呢?(采访一到两个观众)相信99%的人都会努力寻找从迷宫进的出口,方向是没错,可是,同志们,何必纠结于一条出路,你们能不能开阔下思路,想想另外的方法呢?答案很简单,其实只要解放您的思想,从外围走就可以达到成功的彼岸。(一边在纸上做演示一边说)我们工作也是一样,只有解放思路,才能实现跨越创新!

演讲主题《解放思想,实现跨越》,貌似有些晦涩难懂。在演讲中,很容易谈到政治事件或是历史事件,造成行文空泛无趣。而该演讲者,化繁为简,用一个简单有趣的迷宫图,就把主题变得易于理解和生动有趣了。原来,要找到迷宫的出口,不一定非要绕到里面走,只要解放思想,即变得“不拘一格”一些,就能快速找到答案。演讲者用简单的智力题作为道具,不但有别于其他选手的演讲形式,还一下子就让评委、观众参与进来,全盘掌握了整场节奏,最终获得了比赛的好名次。

综上所述,道具是用来辅助演讲需要的,只有潜心研究演讲主题,考虑演讲想要的效果,才能将道具巧妙使用到底,成为你的“私人定制”,并赢得满堂彩。

9。多用口语:演讲要通俗易懂

演讲是一种口语表达的艺术活动,而口语化则是使演讲产生魅力的诀窍之一。如果演讲者不顾口语表达的实际需要,一味咬文嚼字,堆砌辞藻,那就容易使演讲变得枯燥无味,让人倒胃。请看下例:

“探索,贯穿于人类前进的每一步,自从地球上诞生了人类以后,探索就成为了人类的主旋律,探索就成了人类忠实的伴侣。它伴随着人类发现一束又一束真理的光芒,伴随着人类一步又一步从愚昧的沼泽走向文明的净土,伴随着人类步履艰难地从黑暗的蒙昧时代步入光明的理性时代……”

这段演讲中长句多,最长达27个字,深奥的词语多。“愚昧的沼泽”、“文明的净土”,表现这样的文字时,很难讲得出口的,只能是“念”或“诵”,因此缺少感情。

演讲表达的口语化要注意:少用文言词,多用现代词汇;少用方言词,多用通用词汇;少用书面语,多用口语词汇;少用抽象语,多用形象词汇;少用学术语,多用普通词汇;少用连接词,多用动态词汇;少用成语,多用俗语。

要求演讲的语言口语化,不是日常的口头语言的复制,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口头语言,要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由于演讲稿的语言先是用笔写出来的,往往受书面语言的束缚较大,因此要竭力冲破这种束缚,使演讲的语言口语化。

1860年,亚伯拉罕o林肯竞选总统时发表了下面一段风趣的演讲词:“有人打电话问我有多少银子,我告诉他们我是一个穷棒子,我有妻子和儿子,他们才是我的无价银子。我租了一间房子,房子里有一张桌子和三把椅子,墙角有一个柜子,柜子里的书值得我读一辈子。我的脸又瘦又长且长满胡子,我不会发福而挺着肚子,我没有什么可以荫庇的伞,唯一可以依靠的是你们。”

这段演讲类似于一首百字歌,通俗浅显,生动易懂,使林肯赢得了胜利。1861年至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伦敦的《星期六评论报》告诉读者:“美国人民有一个十分优越的条件,就是他们现在的总统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国家元首,还是全国第一位爱开玩笑的人。”

演讲语言要“上口”、“入耳”,通俗易懂,表达准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入耳”的要求,要做到“上口”还要求演讲语言的口语化。演讲的内容最终要诉诸演讲者的口头表达传递给听众,如果演讲者的语言不“上口”,那么,演讲的内容再好,也不能使听众“入耳”,同时,演讲者讲起来也觉得别扭,不自然。所以,演讲中要多用贴近人们现实的轻松自然、通俗流畅的口语。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颇负盛名的大学者,通今博古,学富五车。他在演讲中亦十分注意语言的口语化,把深刻的道理融在淳朴通俗的言辞中,生动活泼,新鲜质朴,含蓄幽默,朗朗上口,铿锵入耳。

梁启超先生在《人权与女权》中的演讲:

“啊,啊!了不得,了不得!人类心力发动起来什么东西也挡他不住。

一二三!开步走!’走!走!走!走到18世纪末年,在法国巴黎城轰的放出一声大炮来:《人权宣言》!好呀好呀!我们一起来!属地么,要自治;阶级么,要废除;选举么,要普遍;黑奴农奴么,要解放。19世纪全个欧洲、全个美洲热烘烘闹了100年,闹的就是这一件事。吹喇叭,放爆竹,吃干杯,成功!凯旋!人权万岁!从前只有皇帝是人,贵族是人,僧侣是人,如今我们也和他们一样,不算人的都算人了,普天之下率土之滨凡叫作人的,都恢复他们资格了。人权万岁!万万岁!

“万岁声中,还有一大部分‘圆颅方融横目睿心’的动物在那边悄悄地滴泪。这一部分动物,虽然在他们同类中占一半的数量,但向来没有把他们编在人类里头。这一部分是谁,就是女子!人权运动,运动的是人权,她们是women不是men,说得天花乱坠的人权,却不关她们的事!

梁先生在这篇政论色彩极强的演说中,却运用如此通俗的日常用语,这很是出乎一般人的想象,但他短促有力的句子,富有节奏感的语式,使整篇演讲具有了强大的吸引力和表现力。

口头语言应该是朴素的,是用普普通通的语言表达演讲的思想内容,而不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华丽。胡乱堆砌,故意雕琢,既不符合口头表达习惯,又錦听众哗众取宠、滑稽可笑之感。

关于怎样使语言朴素这个问题,郭沬若在《关于文风答〈新观察〉记者问》一文中给予了解答:“要使文章生动,我想,少用形容词是一个秘诀。现在有些文章有了毛病,就是爱堆砌形容词,而且总是爱用最高级的形容词。比如嫌‘十分’不够,一定要说‘二十分’,‘二十分’还嫌不够,一定要说‘十二万分’;其实你说得愈极端化,效果愈见少,别人是愈不相信的。语言要在词语的锤炼上下功夫,把普普通通的词语用得巧妙,

1。注意选取有利于口语表达、能充分体现通俗晓畅风格的词语。为适应口语表达”口传“、”耳收“的特点,演讲应多用双音节或多音节词。比如,说”当我走上演讲台时“就不如说”当我走上演讲台的时候“顺口入耳;说”因我未受专门的演讲训练“就不如说”因为我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演讲训练“舒缓清晰。演讲过程中注意话语中词语音节要搭配匀称,一般单音节词与单音节词相配,双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相配,或四音节词组与四音节词组相配。

2。注意运用适合于口语表达的句式。通常情况下,形体简短,修饰成分和连带成分少的短句比长句更适于口语表达。

3。要注意运用适合于口语表达的口气。演讲时说话的口气及其表达方式对实现口语化也很重要。如果我们的演讲用亲切商量的口气,采用与听众谈心的方式来演讲,话语就会来得自然、真切,就容易缩短与听众的距离,达到声入心通的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在运用词语、句式、口气及修辞方式等方面注意了与口语表达相适应的要求,注意了说话要顺口入耳、通俗易懂、朴素自然,我们的演讲就会产生效力,就会为广大听众所喜闻乐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