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大隋帝国风云录 > 第三章 社会科技纵横(第1页)

第三章 社会科技纵横(第1页)

在短短三十几年中,隋王朝恢复了几个世纪以来因割据纷乱几乎中断的对外关系。通过“丝绸之路”的商业往来,促进了中国与西亚的相互交流,有利于科技文化的正常发展。同时,隋朝国家对物资财富丰盈的积累,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从而,带来了隋之后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盛唐文化。

新都大兴城

今天西安与咸阳二市之间渭水流经的大片土地上,从西周起,就是历代建都筑城的好处所。由于朝代不同,城址不同,名称不同,至少可以划出六个不同的都城遗址,即:(一)周文王的丰京城,约在沣水西岸。(二)周武王的镐京城,约在沣水东岸。(三)秦咸阳城,在今咸阳市东北(不包括渭水南岸的阿房宫)。(四)西汉长安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数里外。(五)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名称不同,实为一城),都在今西安市区内。(六)明清西安城,基本只占唐长安城的皇城旧址。

隋文帝即位之初,仍以北周沿用的汉长安旧城为都城。他本嫌该城制度狭小,庾季才更以为“汉营此城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于是苏威、高颎、李穆等皆请迁都。开皇二年(582年)六月,乃诏高颎等于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山的“川原秀丽”处“创造新都”,至次年三月初步竣工。文帝在周曾封“大兴郡公”,尝云“吾以大兴公成帝业”,所以名新都为“大兴城”。可知隋朝都城是大兴城而不是长安城,说隋朝建都长安是习惯上的误会。

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实测,今已概知大兴城的轮廓:全城大致呈方形,南北长8651米,东西长9721米,周长37.6公里,总面积约84平方公里。比明清西安城大7.5倍,比北京旧城也大得多。周围城墙平均宽约5米,高约6米;共有12座城门,每面3门。城北大片土地辟为园囿,称为“禁苑”。

城内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都是按其性质、作用分别设计的。宫城在全城最北正中,南半为皇帝处理政务之所,北半为皇帝、后妃寝息之所(即所谓“前朝后寝”);中央大殿名大兴宫,是全国政治决策中心。宫城南的中门叫承天门,是皇帝宴见群臣,接待外宾之所。承天门外有一条东西长3千米、南北宽450米的大街或广场。大街之南即皇城(又叫“子城”),是百官衙署所在。除宫城、皇城外,全城其余部分都属于外郭城。

外郭城是官民的住宅区和集市区。街道互相平行垂直,整齐划一。共计南北大街11条,东西大街14条,纵横相交成110个方块。1个方块为l“里”(唐改称“坊”),小里约占2.5万平方米,大里相当小里的2~4倍。“里”是官民住宅和生活单位,内有商店、作坊以及庙宇、游乐等附属设施,周围有墙环绕,有门可以启闭。另有东西二市,各占地约十万平方米,是纯粹(cui)的商场,其设计方位改变了“前朝后市”的古老传统。

全城水源有三:一是龙首渠,引自浐水;二是永安渠,引自交水;三是清明渠,引自满水。水入城后,或随流排灌,或开为航道,或汇成池塘,或点缀风景,是城市的人造动脉。

当时营建新都,名义上是由左仆射高颎负责,28岁的宇文恺只是“副监”,但《本传》说:“颎虽总大纲,凡所规划,皆出于恺。”

3-1隋朝大兴城

可见恺的专业才能自营宗庙后,就已得到朝廷公认。所谓“规划”,是指在实地勘察后,设计总体建筑方案,绘制具体施工图样。平地建筑施工,较之拆修改造反倒容易,因而十个月左右,便已竣事。以后唐朝仍都于此,除改“大兴城”为“长安城”外,二百多年内,对原大兴城只作了一些小的增补或改动。如:(一)唐高祖改“大兴宫”为“太极宫”,太宗在宫城东北禁苑中增建“大明宫”(又叫蓬莱宫),玄宗将“兴庆坊”改建为“兴庆宫”。这样就完成了唐代长安城的三大宫,亦即所谓“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和“南内”(兴庆宫)。(二)高宗时,为十二城门加盖了城门楼;有了大明宫,原城北各门也相应有所变动;有了兴庆宫,就增筑了“夹城”。

由于隋朝祚短,文帝晚年多住仁寿宫,炀帝常居洛阳,所以新营的大兴城和大兴宫反而受到冷落。直到改名长安城,增修了大明宫,高其城墙,崇其城楼,才显出大唐气象。然而历史学家决不致数典忘祖,夸大唐代的增修,而忽视隋初宇文恺的全面规划。宋人吕大防说:“隋氏设都,虽不能尽循先王之法,然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宫寺、门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虽有感于宋之汴京,然作为古代帝都,吕氏之前,实无有超过大兴城者。昔秦亡而咸阳、阿房随之俱亡。唐袭隋制,连都城也全盘照搬,这就有幸使隋亡而大兴城不亡。以后,长安城不幸毁于朱温,而言古代都城布局者,无论全部或局部,仍多袭大兴城之遗意。东亚邻国如日本也一向视隋大兴城、唐长安城为日本古代都城的初源之一。

营建东都洛阳

仁寿四年(604年),炀帝弑父(文帝)、杀兄(废太子勇)、囚弟(汉王谅)之后,十一月便离开西京大兴,幸洛阳,诏“于伊、洛营建东京(后改称”东都“),便即设官分职,以为民疾”。这就是说,他要由大兴迁都洛阳。大业元年(605年),开始按计划实施。三月,诏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负责营建工程,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徙洛州郭内居民及诸州富商大贾数万户以实之。

炀帝一即位就营建东都,确是一件异事,因为:第一,他是迁都而不是重修陪都。第二,不是在汉魏洛阳故基上再建,而是向西移十余里新建(与文帝离开汉长安故址新建大兴城相同)。第三,从此恢复两汉以洛阳、长安为东、西二京的格局。说到这里,有必要追溯一下洛阳建都的历史。

中国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伊水之间,自夏朝起就是历代建都之地。由于朝代不同,城址不同,名称不同,目前至少已经发现五个都城遗址,即:(一)商西亳城,在今河南偃师尸乡沟,是商朝早期都城之一。(二)周王城,即西周陪都王城和东周都城洛邑。它西跨涧水,背亡B面洛,在今河南洛阳市内。(三)汉洛阳城,在今洛阳市郊白马寺东三里。魏晋北朝续有修补。(四)隋唐东都城,在今洛阳市区东部,背邙面阙,洛水贯中,面积至少比汉洛阳城大四倍。(五)金洛阳城,在隋唐东都城内,东临泸水,西靠隋唐东都宫城,面积不到隋唐东都城的十分之一。元、明、清续有修补,俗称“老城”。

3-2东都洛阳

隋文帝崇尚节俭,初时只以汉洛阳城为陪都,置行台,而专营新都大兴。当时宇文恺以副监主掌大兴规划,知文帝秉性,似乎未敢逾制。

如今炀帝营东都,宇文恺仍以副监主掌规划,本传说:“恺揣帝心在宏侈,于是东京制度穷极壮丽。”似乎逾制之责全在于恺。但《食货志》云:“炀帝嗣守鸿基,国家殷富,初造东都,穷诸巨丽。帝昔居藩翰,亲平江左,兼以梁、陈曲折,以就规摹。”可见东都宏侈,还有炀帝摹仿江左梁、陈的因素。宇文恺是北人,尚“宏”;炀帝好江左,尚“侈”,所以隋东都城和大兴城的风格必有差异。宇文恺所撰《东都图记》二十卷已经失传;唐之东都虽承隋址,但其城始毁于安史之乱,终毁于金元兵燹,原貌已不可尽忆。幸而史籍尚有记载,考古发掘亦可参证。

粗知隋东都城占地“四至”为:“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泸右涧,洛水贯其中。”(《新唐书·地理志》)考古实测,全城东壁长73。12米,西壁6776米,南壁7290米,北壁6138米,《元河南志》说“周回五十二里”,大致相当。看来是个南宽北窄、东宽西窄的并不规则的方形,且被洛水中分为南北两大部分。洛北是政治中心,洛南是住宅区和商业区。全城也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亦称“大城”或“罗城”),但因受邙山和泸、涧、洛等水流向的影响,远不如大兴城之整齐对称。宫城偏在全城西北,略呈方形,地势最高。宫城墙宽达15米,东、南、西三面都套在皇城内,亦即三面被皇城包围。宫城内有乾阳、大业、文成、武安等殿,以乾阳殿最壮观。皇城最南临洛水,是天然屏障,但东、西、北三面仅有一层外郭城墙,似乎不够安全,所以皇城、宫城的周围又附建一些小城作为堡垒,造成“城中有城”的复杂现象。如宫城北有曜仪城,曜仪城北有圆壁城;宫城东有东城,东城北有含嘉仓城,等等。

特别充满生活气息并能促进都市繁华的是外郭城的街坊与集市。

据《隋书·地理志》,东都共有“里(坊)一百三,市三”。但据实际勘察,洛南有东西向街六条,南北向街十二条,共织成五十五坊(里);洛北有东西向街三条,南北向街四条,共织成九坊(里)。全城仅有二十五条街,六十四个坊(里)。可见自隋至唐,街坊亦有变化。最长最宽的街是从南城中门(定鼎门)直通北城皇城南面端门的“定鼎门大街”。此街跨过洛水浮桥,也就是著名的“天津桥”。沿洛水南北两岸交错设立“三市”,即丰都市、大同市、通远市,是洛阳最繁华的去处。

历朝均视迁都为大事,早如盘庚迁殷,近如魏孝文迁洛,都曾引起轩然大波。独炀帝迁都未闻有任何异动。原来他的两次迁洛诏书都能言之成理。他认为:军事上,西京“关河悬远,兵不赴急”。政治上,西京“关河重阻,(民意)无由自达”。经济上,东都“水陆通,贡赋等”。东西对比,显然迁都为好。为了不示人以奢,他还一再声称:“今所营构,务从节俭。无令雕墙峻宇,复起于当今;欲使卑宫疏食,将贻于后世。”而且东都规制确实小于大兴,城内营构亦不为逾制。所谓“梁陈曲折”,“穷诸巨丽”,受人诟病的并非东都城本身,而是炀帝借口迁都而营建的“显仁宫”和“西苑”。

就在诏营东都城的同时,炀帝又敕宇文恺和封德彝营造显仁宫。原来古代皇帝为了避暑,都有特建的夏宫。文帝以仁寿宫为夏宫,此宫是炀帝弑父之所,炀帝当然不愿再住。而且,他的夏宫应建于新都附近。封德彝有营造仁寿宫的经验,可为宇文恺之副。宫址选在当时的寿安县(在今宜阳东南),北跨洛滨,南接阜涧,地势较高,气候凉爽。此次不许就地取材,命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木异石,输之洛阳;还要搜寻海内嘉树琼草,珍禽异兽,充实园苑。由于炀帝正准备游江都,要同时开通济渠、造龙舟、建离宫,所以东都官吏督役十分严急,民夫死者十之四五。但显仁宫毕竟提前建成了。炀帝第一次游江都,就是从显仁宫出发的。

同年五月,筑芳华苑。此苑东傍都城,西至谷水,北抵邙山,南临洛滨,周围约二百里,因在都城之西,故俗称“西苑”。苑内凿海,周亦十余里。北引涧谷之水为龙鳞渠,蜿蜒注入海内。海中有山,名蓬莱、方丈、瀛洲,像海中三神山,各高出海面百余尺,亭台楼榭,奇花异木,点缀其上。龙鳞渠水甚曲折,沿渠造十六院,院名甚雅(如飞英、丽景之类),各以一名四品夫人主之,另配若干美人及绣女、宫女。院中宫观殿阁皆极华丽。苑树遇冬凋谢,则剪彩为花叶,缀枝条上,色褪又换上新的。池水遇冬亦剪彩为菱荷,炀帝游苑,则去冰而布之水面,使苑内景物常如阳春。炀帝每携宫人数千乘月骑马夜游,自作《清夜游曲》,命于马上奏之。有时于苑中盛设酒馔,敕燕王倓(帝孙)与宠臣萧钜、宇文畠及文帝遗嫔为一席,僧尼、道士、女官为一席,己与诸宠姬为一席,罢朝后即男女杂坐,相从饮宴。酒酣调笑,无所不至;丑声外扬,帝亦不以为怪。

显仁宫和西苑是东都城的外围建筑,又是“大洛阳”的豪华禁区,炀帝在位十四年,在此也只断断续续住过三年。但东都城作为国都,西苑作为“禁苑”,显仁宫作为夏宫,却有幸被大周皇帝武则天全部继承下来,而且有所扩充。如都城内增修了壮丽的上阳宫;西苑之外,又在龙门北增辟了上林苑;这都是女皇帝的佳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