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大隋帝国风云录 > 第三章 社会科技纵横(第2页)

第三章 社会科技纵横(第2页)

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

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李春首创单孔敞肩拱桥,在赵州桥的桥体上设4个小拱,即减轻了桥了桥自重,也减缓了急流对桥体的冲击。赵州桥坡度平缓,造型美观,非常坚固。经历了1000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依然屹立在洨河之上,不仅在中国建桥史上,而且在世界建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河北赵州地区是南北交通要道,但在城南处,有一条由西往东的大河,名叫洨河,洨河的流量随季节变化,时涨时消,差别很大。每到夏秋季节,降雨增多,山洪暴发,河水犹如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凶猛异常,给河两岸的居民和来往的行人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车夫望着波涛滚滚的洨河,长长地叹了口气说:“该死的河,我运粮的期限,又被你误了,要造一座桥该多好啊!”

李春刚好路过这里,他听说自己的师傅在赵州桥修路时,不幸被一块石头砸伤,生命垂危,就星夜兼程赶来探望师傅,不料被洨河水拦住,心急如焚又无可奈何,等雨停了,水退了,才乘船过河赶到赵州城里,不料师傅已离开人世,李春悲痛欲绝地说:“要是河上有座桥,我就可以与师傅见上一面了。”他想,当匠应该为民造福,我一定要在洨河上架一座石桥。

李春和他的师兄弟一起决定到洨河的上游进行考察。一路上,他们含辛茹苦,走了半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洨河的源头。这里崇山峻岭,山势险要,平时,只有几股山泉汇聚洨河,所以水势不大;可一到雨季,山洪暴发,两岸高山上的水倾泻下来,全部汇集到洨河中,必然会引起泛滥成灾。

3-3李春雕像

李春想,造桥的时间绝不能放在夏秋两季,但在冬季造的桥墩,到夏季难保不被冲垮,得造座不用桥墩的石拱桥,可当地的工匠们对此有点担忧:“河边的地层可是砂层啊!”李春自信地说:“我知道,只要在砂层上铺几层石板当桥台,就行,另外,我还有减轻桥身重量的方法。”

工匠们又说:“要桥不塌,就必须让石拱的拱圈在一年内合龙,才不会被水冲垮,可十丈多宽的拱圈又怎能在一年内合龙呢?”

一位年轻的工匠天真地说:“要是造一座独木桥就好了,我担保它不用一年的合龙!”

“独木桥,”李春心里一亮,独木桥容易建造,很快就可竣工;虽然它桥面狭小,不能行走,但十几座、二十几座独木桥合起来不就成了一座大桥吗?如果把横跨洨河两岸的石拱分成纵向排列的若干道拱圈,然后一道道分开砌造,每年春冬两季施工,夏秋两季之前合龙,这样拱圈就不会被洪水冲垮。拱圈与拱圈之间再用铁钉相连,必然十分坚固。

静夜,李春在烛光下勾画着图纸。按一般情况设计,赵州桥桥洞的宽度为,桥洞就要高达,车马行人过桥就得像翻小山一样。然而,他克服了技术上的种种困难,打破了传统的形式,采用了小于半圆的弧形桥洞。通过不断地修正图纸,缩小桥洞宽度,终于设计出了高的桥洞。李春又在大桥洞的两边各设计了两个小桥洞,估计可以节省石料,使桥自身的重量减轻了大约500吨。另外,水涨的时候,一部分水可以从两边4个小洞往下流,既可以使水流畅通,又减少了洪水对桥的冲击,保证了石桥的安全。而且一边两个小桥洞,还形成了赵州桥在造型上的对称美。这种“拱上加拱”的近代所谓“敞肩拱”的桥型,在欧洲直到14世纪才出现,那就是法国太克河上的赛雷桥。赛雷桥比赵州桥要晚700多年,不如李春设计的坚固,并且早已毁坏无存。所以,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二年深秋,造桥工程正式开始了。赵州一带的老百姓纷纷捐钱出力,附近的工匠们也都赶来参加施工,赵州城顿时热闹起来。赵州附近的获鹿、赞皇和元氏等县出产一种青色的石灰岩,这种石灰岩既坚硬,又耐压,李春决定用它来作为造桥的主要材料。工程一开始,大批年轻力壮的石匠就被派出去开山采石。可时值冬季,造桥用的石料还没运到,工匠们不免担忧起来。李春笑道:“全部石料保证如期运到。”

然后,李春组织石匠们将石头凿成一块块1尺宽、2~3尺长的“拱石”,供建造拱圈用。在每块拱石的两侧,李春还让石匠们凿上有规则的细密的斜纹。这样,拱石与拱石之间拼砌起来就更加牢固了。李春还请来一批手艺高超的铁匠,锻造出一种两头翘起的“腰铁”,把它嵌在两块连在一起的拱石上,起加固作用;还打造了一种长长的“铁栏杆”,专门用来连接横向关系的拱石。事实证明,这些铁件,后来的确在加固拱圈、延长石桥寿命上起了很大作用。

3-4赵州桥

由于大家齐心协力,夜以继日地砌造,第一道由60几块拱石组成的小拱圈,只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就砌成了。按照李春的设想,把整道拱圈分成28道纵向拱圈,一道道地分开来砌。由于每道小拱圈都是从桥这头砌到桥那头的,所以基础都落到两岸的桥头上,每道小拱圈都是从桥这头砌到桥那头的,所以基础都落到两岸的桥头上,每道小拱圈都能独立地担负起桥上的重量,即使某一道损坏了,也不影响整个拱圈的安全,修复起来也很方便。

李春也十分注重桥的外观,他和工匠们按艺人的画样,桥上刻了蛟龙、兽面和花饰。为了保障行人的安全,在大桥的两侧还竖起了瞭望栏和挡板。

3年后,也就是隋大业八年(612年)在波涛滚滚的洨河之上,架起了一座可“舟楫航行其下,人马车舆通过其上”的大型单孔拱桥,赵州桥全长50。82米,宽9米。桥拱的净跨度长达37。02米,是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石拱桥,远远望去,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历经1300多年,依然雄踞在清澈的洨河上,辉耀千古。

刘焯制定《皇极历》

刘焯,字士元,隋朝经学家、天文学家。信都昌亭(今冀州市)人,生于公元544年。自幼聪敏好学。少年时代曾与河间景城(今献县东北)人刘炫为友,两人一同寻师求学。后师从武强交津桥藏经大儒刘智海,后受聘为州博士,与刘炫并称“二刘”。

刘焯天资非常聪明。据说,少年时代,先后跟从多位老师学习《诗经》、《左传》、《周礼》、《仪礼》和《礼记》时,他的天资就开始显现出来,但这些老师们的讲课水平根本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望,每次他都未等学业结束就离开了。后来,他帮一位藏书家刘智海整理典籍,埋头十年,以致穷困潦倒,连吃饭穿衣都发生困难。但这个时候的刘焯,却已是精神上的富人,并因深通儒家学说而远近闻名,不久后当了州博士,充分沾了知识分子的光。

随后,刘焯开始平步青云,年纪轻轻就成了员外将军,有机会参加编纂国史、议定乐律和历法。在与京城各大学子研究古今贤达之士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时,他那满肚子的学问更是厚积薄发。每次他一落座,辩论诘问之声四起,却没一个人能把他驳倒。但官场风云变幻莫测,因一起偶然事件,刘焯38岁那年遭遇诽谤,罢官回乡,专以教书著述为主。这期间他对《九章算术》、《周髀算经》、《七曜历书》等十几部涉及日月运行、山川地理的著作悉心研究,著出了《稽极》、《历书》和《五经述议》,这些都成为当时的天文名著。当读到这些观点新颎、见解独到的著作时,不计其数的儒者和年轻学生纷纷以他为偶像,不远千里前来当面求教。有人评论说:几百年来,凡学识渊博、精通儒学的人,没有能够超过他的。可以说,刘焯如果能乘势而上,广收门徒,中华民族的史册上也许又会再现一个“孔子第二”了。

3-5刘焯

然而,刘焯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为人却心胸狭窄,贪财吝啬。眼见得自己的学问形成了一个潜力极大的市场,当即念头一转,就做起学问生意了。不向他送见面礼、或者送少了礼的,根本就得不到他的真正教诲。这样一来,人们对他所做所为由崇拜转为失望,并开始看不起他。等到他满腹经纶化作不菲的财富后,他的门庭也开始冷落。去世时,好友刘炫为他请赐谥号,却得不到一个大臣的拥护。就是他的代表作《皇极历》,本是一部含金量极高的天文著作,因与太史令张胄玄的观点相左而被排斥。直到多年以后,他的学术观点逐渐被世人所识。然而,由于做人方面的缺陷,他的作品始终不能与一些划时代的东西相提并论,哪怕它本身已含很高的科学价值。刘焯的才华,即便与他的为人处世有不相协调的出入,但尊重知识的后人还是给了他一个公正甚至超常的评价。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人们记起、说起的只有《皇极历》,而没有刘焯这个人,吃水忘了挖井人。

《皇极历》采用的岁差值较为精确,七十五年差一度;考虑到了太阳和月亮运行的不均匀性,创立了等间距的二次差内插法公式,较好地解决了太阳运动不均匀性的计算问题;主张改革推算二十四节气的方法,废除传统的平气,使用定气法,并运用等差级数法和坐标变换法等数学方法解决计算问题。所有这些原理和方法的运用,使得《皇极历》成为中国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法,是中国历法走向成熟的标志。

虽然由于政治、人际关系等原因,《皇极历》在隋朝没能实行,但被后人所采用。唐高宗时,李淳风参考《皇极历》制定了一部古代名历--《麟德历》。刘焯对古书所记载的“千里影差一寸”提出异议,唐玄宗时张遂等人经过实地测量证明了刘焯说法的正确性。刘焯提出的定气法,被清朝颁行的《时宪历》所采用。刘焯创立的等距的二次差内插法公式,不仅在中国历法史与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居于领先位置。

裴矩与《西域图记》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原名裴世矩。曾在北齐、北周为官,入隋,文帝使其南略岭南,北抚突厥。又与牛弘参定隋礼,任吏部侍郎。炀帝时,隋炀帝时任尚书左丞、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右光禄大夫等职。主要经营西域,他是隋炀帝时期,制定对突厥等少数民族政策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在隋朝统一西域的大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