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驾蹦这个消息令宣华夫人如五雷轰顶,她立刻就下意识地明白,杨坚是因为什么原因才突然死去的。其他的后宫妃嫔虽然不知根底,但看见太子杨广居然不肯马上发丧,也明白大事不好,发生了宫变。个个面无人色,浑身发抖。
正在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杨广派遣使者将一个他亲自封好的金盒送给宣华夫人。
宣华夫人既惊且惧,想到自己几个时辰前拒绝杨广并向皇帝控诉的场面,认为这盒中所藏定是赐自己自尽的毒酒,怎么都没有勇气打开。使者百般催促,她才颤抖着手揭去了封条。经来人再三催促,陈夫人才将盒子打开,只见里面有同心结数枚。众宫女见了都很高兴,说:“这下可以免死了!”陈夫人很生气,不肯拜谢,经众人催逼,才叩头谢恩。当夜,杨广就前来污辱了她。
从此,炀帝每日与宣华夫人长夜高唐欢会,宣华亦放开情怀,浅挑微逗,更觉旖旎可人。然而,宣华夫人曾经是杨广他的庶母,因此时间一长,天下流言四起。杨广的妻子萧皇后怎能容忍别人抢走自己的丈夫,因此对宣华夫人表示了强烈的不满,除了吃醋,她还认为宣华夫人影响了丈夫的声誉,丈夫之所以弑君、乱伦,都是因为受了她的迷惑所致。
所以,在杨广登基之后,萧皇后便将宣华夫人逐出皇宫,送到仙都宫去居住,要让她永远离开自己的丈夫。
可是,事情没有她想的那么简单。杨广好像是真的爱上了宣华夫人。自从宣华夫人出宫以后,杨广寝食难安,看什么都不顺眼,而且还经常无故发怒。
杨广这一切举动被萧皇后看在眼里,她知道杨广一反常态的原因都在于宣华夫人,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又将宣华夫人接回宫中。
宣华夫人虽然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宫宇,但是一切已经物似人非,丈夫杨坚不在了,自己不但丧失了执掌后宫的权力,甚至连一个正常的身份都没有,这对一个女人来说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啊!
太子妃萧氏,当初面见宣华夫人的时候,都是毕恭毕敬,口口声声尊称其母妃,宣华夫人原以为自己即使没有了丈夫,也能够尊贵无比地以太妃、甚至太后的身份安度后半生;可谁又能想到,如今萧氏成了皇后,自己却被新皇帝强占,一下子由萧氏的长辈变成了她丈夫没有名分的姬妾,沦落到一个如此悲凉的境地。
如今的后宫已经不再是昔日的后宫了,宣华夫人失去了昔日被人众星捧月的地位,也失去了名誉,整日活在萧皇后的冷眼、旁人的流言蜚语中,郁郁寡欢,最后得了重病。于是,宫人便报知炀帝,炀帝大惊,急忙前往探视,揭起帘帏,只见宣华病态恹恹,似睡非睡,急忙询问华夫人感觉如何。
宣华夫人没想到炀帝会亲自过来看望,虽然心里很想起来给皇帝请个安,无奈身体实在坚持不住,只要微微用力,就只觉天晕地转,呼吸也跟着急促起来。炀帝赶紧俯身搀扶,安慰道:“千万别动,好好休息。”又用手摸了摸宣华夫人的额头,只觉有些烫手,不禁埋怨她不知爱护自己。
却听宣华夫人幽怨说道:“贱妾自知罪孽加身,恐要和圣上永诀了。”说罢,两行清顺流而下。炀帝心里更是不忍,柔声说道:“不过一点寻常小病,为何如此说话?”
炀帝不说还好,这一说倒似触动了宣华夫人的心思,哭泣更甚:“妾……妾身负大罪,此次恐难回转。如果寻常人家,此病原子也可治,但妾病实不可为。”炀帝听她话中有因,忙问究竟。本来宣华夫人并不想说与炀帝知道的,但实不抵不住他的苦苦追问,只好说的实话。原来昨晚宣华夫人做一个怪梦,梦见满脸怒容的隋文帝,手持沉香如意,猛击她的头部,一边击打一边说,你这贱人,不杀你难泄我心头之恨。清晨醒来后,仍然感觉头部疼痛无比,再想到自己与文帝炀帝父子两人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深觉冤孽深重,难以救治了。说毕,宣华夫人兀自哽咽不已。
炀帝听后,勉强安慰宣华夫人不能把梦幻之事当真,只要不胡思知己想,安心调养,过两天自然就没事了。话虽如此,乍听宣华夫人说起先皇,炀帝心里不免恐惧异常,接连打了几个寒噤。因此炀帝劝慰了几句,匆匆退出,传旨召医官前来诊治。御医替宣华夫人把把脉,不禁连连摇头,炀帝心里又急又乱,不知如何是好。到了午刻相近,宫人赶来报告说宣华夫人危急。炀帝三脚并作两步赶到宣华夫人寝宫。宣华夫人却已气绝,年方二十九岁。
别看炀帝荒淫无度,但对宣华夫人似是动了真情。嚎啕大哭之后,炀帝对宣华夫人予以追封、厚葬,还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伤神赋》以示纪念。
关于宣华夫人同侍文帝与炀帝父子两代皇帝这件事,《隋书·后妃传》作了明确的记载,后人著作的《隋唐演义》和《说唐》等小说里,也都据此加以发挥,但情节都是大同小异。至于宣华夫人到底是被隋炀帝逼奸,还是两情相悦,勾搭成奸,历来的观点是炀帝见色心起,趁隋文帝病危之急,逼奸不成,害死文帝,既而逼迫宣华夫人就范,江山美人--鱼与熊掌兼而得之。
但也有不同的观点,中国政法大学生郑显文教授,曾于1992年第2期限在《史学集刊》上发表《隋文帝死因质疑》一文,他认为,史书载的因隋炀帝逼奸宣华夫人说,是根本经不起推敲的。原因有二:
一、文帝病重时,炀帝在宫中侍疾,宣华夫人起身更衣,旁边肯定会有宫女侍候。其时炀帝虽是太子,但毕竟只是未来的皇帝,还没有继续大统,仍处于受威胁的地位,因此一向以谨慎著称的炀帝绝不会在众宫女面前,对宣华夫人欲行非礼而做危及其继承帝位之事,这不是炀帝的性格;
二、当时宣华夫人已经二十八岁,任其花容月貌,却也已徐娘半老,若她与炀帝俩人以前没感情基础,炀帝绝不会对她欲行非礼。
三、宣华夫人死后,炀帝情难自抑地作《神伤赋》加以怀念,从里面的内容中来看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炀帝应该早与宣华夫人有过不正当的关系,而且这种交往使俩人感情发展很深。
隋文帝废学之谜
开皇九年(589年)文帝称各地生徒“多而未精”,且“未有灼然明经高第”,主要原因则是“教训不笃,考课未精”,故“今宜简省”。于是仁寿元年(601年)诏令“国子学惟留学生七十人,太学、四门及州县学并废。其日,颁舍利于诸州”。七月,又下令“改国子为太学”。这样,全国就只保留了一所太学,其中有博士5人,生员72人,其余中央和地方学校全部废弃,这便是隋朝著名的废学事件。
为了便于理解整个废学事件的来龙去脉,特此录载文帝在仁寿元年(601年)六月十三日,颁布的废学诏令。诏曰:“儒学之道。训教生人,识父子君臣之义,知尊卑长幼之序,升之于朝,任之以职,故能赞理时务,弘益风范。朕抚临天下,恩弘德教,延集学徒,崇建庠序,开进仕之路,伫贤俊之人。而国学胄子,垂将千数,州县诸生,咸亦不少。徒有名录,空度岁时,未有德为代范,才任国用。良由设学之理,多而未精。今宜简省,明加奖励。”
对于上述的文帝废学一事,文学界多持批评意见,然而在探求导致文帝废学原因的问题上,各派却产生了分歧,大致说来,有两种观点。
一部分对文帝废学持批评态度的学者认为,导致这一事态发生的原因主要与文帝的个人素质有关,即文化素养有关。他们查阅史书后认为文帝“不悦诗书”,乃“废除学校”,可以说是“不达大体”。
尤其是到了晚年,更是“精华稍竭,不悦儒术,专尚刑名,执政之徒,咸非笃好”。也就是说废学事件的发生,与文帝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晚年喜好有关。为此,他们还进一步提出,文帝到了晚年崇奉迷信,专事佛教,故相信只有通过弘扬佛法,才能拯救苍生黎民,从而国泰民安,即是说放弃儒家的教化之学,而改投佛家的修行之术乃是导致文帝晚年废学的重要原因,确切地说就是文帝已不相信文化的政治作用了。其仁寿诏令中“其日,颁舍利于诸州”就是这种变化的体现。本身的文化缺乏素养再加上晚年的倾心佛道,便构成了隋文帝废学的原因。
而另有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另有缘由。他们指出这与隋文帝为政治国急功近利、雷厉风行的作风有关。文帝是行伍出身,干什么事都要求立竿见影。从开皇初期到仁寿初期,二十多年来的办学历程,得到的结果却是“诸生多不精励”这一事实,即是说尽管教育事业已发展了二十多年,但文帝却无法从培养的学生中找到自己所期盼的经国治世之才,对此文帝便认为办学并不能获得人才,只能使诸生“徒有名录,空度岁时”。况且这种白白浪费国家财力、人力、物力的兴教之事,竟不能培养出人才,其花费对于一向崇尚节俭的文帝来说,自然是无法忍受的。故提出“今宜简省”,仅设一太学尔。也就是说是崇尚节俭和培养无果导致了文帝废学。
同时,这些学者还批评了文帝的做法,称其是因噎废食,不懂得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而是一味蛮干,一竿子打翻了一船人,可谓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整个行为太过偏激,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文帝治国思想的单一和偏执。
目前,尽管关于文帝废学原因的探索尚有分歧,但可喜的是,这种分歧正在慢慢地缩小,激烈的论争,最终得出的将会是客观、科学的结果,就让我们对这个结果翘首以盼吧。
隋文帝死亡之谜
隋文帝杨坚是隋朝开国皇帝,在位二十四年,与仁寿四年(604年)死于仁寿宫,享年64岁。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隋文帝之死属于“暴崩”,“暴崩”实际上为不明原因突然死亡的代名词。在正史《隋书·后妃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隋文帝在仁寿宫养病的时候,杨广调戏文帝的宠妃,文帝大怒,打算改立杨勇为太子,杨广得知消息后命张衡进入文帝的寝殿,并把其他人赶出寝殿,不久文帝就驾崩了。《隋书》虽未指明文帝死于被杀,但实际上已给世人留下相当大的想象空间,认为文帝之死颇有蹊跷。除此之外,《大业略记》和《通历》等书也持此看法。《大业略记》一书中记载,“高祖在仁寿宫,病甚,追帝侍疾,而高祖美人尤宠幸者唯陈、蔡二人而已。帝乃召蔡于别室,既还,面伤而发乱,高祖问之,蔡日:’皇太子为非礼。‘高祖大怒,剖指出血,名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严等令诏废追庶人杨勇,即令废立。帝事迫,召左仆射杨素、左庶子张衡进毒药。帝简骁健宫奴三十人皆服妇人之服,衣下置杖,立于门巷之间,以为之卫。素等既入,而高祖暴崩。”唐代马总在《通历》中也对此事提供了佐证:“上有疾,于仁寿殿与百官辞决,并握手欺欷。是时惟太子及陈宣华夫人侍疾,太子无礼,宣华诉之。帝怒日:’死狗,那可付后事!‘遽令召勇,杨素秘不宣,乃屏左右,令张衡入拉帝,血溅屏风,冤痛之声闻于外,崩。”大臣杨素虽对杨广夺取储君之位立下汗马功劳,炀帝登基后却一直想把他置于死地,并在杨素死后说“使素不死,终当夷族”。张衡的死是杨广弑父夺位的又一佐证。张衡原本是炀帝的心腹,在炀帝登基后却一再遭贬,大业八年(公元612年)被赐死。他在死前大喊“我为人作倾听等事,而望久活”,也就是说自己在杀掉先皇时就预料到自己的死期。
3-3隋文帝杨坚墓
《隋书》此段记载虽未明指文帝被杀,但实际上已给世人留下推猜的余地,即文帝之死具有被谋杀的性质。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隋文帝死于儿子杨广之手。在杨广夺取太子之位的进程中,独孤皇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仁寿二年(602年)独孤后去世,使杨广直接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政治反对派的压力。他的弟弟杨秀“性甚耿介”,对于杨广的这些并不光明的手段颇为反感。弟弟杨谅以防御突厥入侵为由加强自己的实力,“秀窥岷、蜀之阻,谅起晋阳之甲”。梁毗、裴肃、柳述等大臣反对杨素,多次向隋文帝上书,隋文帝慢慢夺去杨素的实权。在这样的局面中,杨广曾经有过的政治优势再度失衡,拥兵自重而“阴怀异图”的杨谅以及被废为庶人的杨勇随时有可能取而代之。在文帝杨坚病入膏肓后,杨广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太子之位,向杨素写信询问处理之策。不料,杨素的回信落到了隋文帝的手上。隋文帝得知杨广的狼子野心,在盛怒之下要改立太子。在这种局势下,杨广就不得不先下手为强,杀害了自己的父亲。
还有些学者对炀帝“弑父”提出异议,认为文帝晚年被女色所迷,纵欲过度,导致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一病不起,最后因病而死。《隋书·文献独孤皇后传》载,独孤皇后去世后,“宣华夫人陈氏、容华夫人蔡氏俱有宠,上颇惑之,由是废疾。及危笃,谓侍者日使皇后在,吾不及此,云”。仁寿四年初,隋文帝已病入膏肓,无力处理朝政,“事无巨细,并付皇太子”,杨广实际上把持了朝政。同年四月,“文帝不豫。秋七月,上疾甚,卧于仁寿宫,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欣欣。”《隋书》中虽对文帝的死因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从文帝的病情发展来看,并没有他杀的迹象。而《大业略记》和《通历》属于野史,材料多源自民间传说,对于此事的记载也存在着许多常识性的错误,缺乏史料支持,疑点颇多,并不可信。如《大业略记》记载炀帝对容华夫人蔡氏“欲行非礼”,而《隋书》和《通历》中记载杨广对宣华夫人陈氏“欲行非礼”。再者,隋文帝病危期间,留下遗诏对杨广大加褒奖,并指明自己的病因是耽于女色。而对于杨广来说,此时帝位已是囊中之物,他根本不需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弑父之举。此外,据史料记载,杨广继太子之位起就以其出众的才干获得父亲的赏识,父子间的感情一直很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