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大隋帝国风云 猛子 > 第四章 昙花一现二世而亡(第1页)

第四章 昙花一现二世而亡(第1页)

历史上著名的暴君隋炀帝杨广在他即位称帝后只用了短短的十余年时间,就使偌大的隋帝国分崩离析,最终导致隋朝像秦朝一样仅两代而亡。

北巡突厥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刚刚即位几个月,盘踞在隋朝东北方的契丹人坐不住了,发兵突袭了辽西的营州(今辽宁朝阳),隋炀帝非常火大,这搁在以前他父亲在位时,契丹人怎么敢这样明目张胆地主动出击。

契丹人虽然勇敢敏捷,但是对隋朝还是非常尊敬的,以臣下自居。这里面有三层原因,隋朝强大,隋文帝的民族政策一贯是和平,只要你不犯我,我也希望你好好过,契丹人于是傍上了隋朝这棵大树,一有大的纷争就要隋文帝为他们主持公道;而且契丹自己内部的几个部落之间一直内讧不断,互相攻击,时间一长,实力大减;更倒霉的是,它还有一个彪悍的强邻--突厥人,一开始他们还能和突厥一较高下,相互侵夺,但是之后却只能乖乖的和平相处,甚至要投奔隋朝了。

每个民族都有一颗发展的雄心,契丹人见老皇帝终于死了,他的儿子估计还嫩着呢,就萌生出在边境上捞一笔的念头,隋朝的那些好东西就在那儿摆着,着实令人眼馋。在侵犯了辽西营口之后,契丹人在等着隋朝的反应。

隋炀帝虽然刚即位不久,却不是什么好惹的角色,好大喜功却又手段狠毒,契丹人打错了算盘。突袭营口不久,隋炀帝派通事谒者韦云起北上突厥,处理此事。韦云起这个官呢,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参赞,是个文官。临走前隋炀帝下了一纸诏书,让从突厥借兵攻打契丹。

4-1隋炀帝

突厥在经过多年的内部斗争后,分化严重,启民可汗部已经归顺大隋。

韦云起只身一人,拿着诏书,来到了突厥启民可汗的领地,凭着过人的胆识和一张利嘴,竟然借来了突厥两万人马。他把这两万人分成二十营,每个大营间隔约一里,相互独立,直接听从他的调遣,如果没有他的命令,不能在各营之间跑马走动。命令初下,突厥人对这个文官还有些轻视。一次,有个突厥小吏违抗军令,韦云起立刻将其斩于大营之前,并让下属拿着人头到二十个营头挨个警示。突厥人震惊了,再也不敢小看韦云起,在他面前必行跪拜之礼,对他的命令百分之百贯彻。

契丹人听说自己的强邻突厥有两万人马正在备战,本来还挺担心,但是韦云起派人散布谣言,说这些人是要去高丽贩牛马做买卖的,契丹人一听,也就不把这事放在心上了。

这天夜里,韦云起整顿兵马,带领大军出发,开向契丹,由于是悄悄进行的,契丹人竟没有发觉。在距离契丹大营五十里的时候,韦云起号令突厥二十营的勇士发起突袭,突厥人一路狂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契丹营寨,契丹人还没缓过神来,四万多男女百姓全被俘虏。为犒赏突厥,韦云起下令斩杀所有男丁,将妇女和财物分成两半,一半给突厥,一半自己留着进献隋炀帝。

这笔双赢的买卖,突厥很高兴,隋炀帝就更高兴了,没费自己一兵一卒竟然荡平契丹,满载而归,于是立即升了韦云起的官。

要说突厥对隋朝的态度,那是几经反复,既敬又怕,还总是爱做点小动作。杨谅反叛那会儿,曾经派人向突厥启民可汗借兵,虽说没有借到,但是私下联系却是事实,杨广是多小心眼的一个人啊,于是在剿灭杨谅反叛之后就下令,不允许突厥各部落在长城以南驰马放牧了,必须撤回塞外去。

启民可汗自开皇十九年(599年)归顺隋朝之后,他的部落一直都仰仗隋朝的庇护,可以享受在水草肥美的长城以南休养生息的便利。

知道得罪了隋炀帝,启民可汗在大业二年(606年)正月,亲自入京师长安朝见杨广,进贡羊、马无算。启民可汗表示,以前的事情都是误会,我们部落会一直对大隋忠诚的。杨广见启民可汗贡品丰厚、言辞恳切,十分受用。刚当皇帝就享受了一把接见外邦来朝的瘾,这当皇帝就是好啊。杨广一高兴,他那好大喜功的性格就显示出来了,于是给启民可汗一行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行程。

隋文帝好节俭,娱乐项目从业者大多失了业,隋炀帝重新把失业的乐工、舞姬、杂耍人都重新召集起来,进行彩排,准备表演。当天,隋朝的外交人员先是领着启民可汗一行参观了宫廷内的奇珍异宝,之后把他们带到了一所金碧辉煌的大殿之中,众人刚一坐定,就听鼓声渐起,舞狮、舞龙、虫鱼鸟怪鱼贯而出,一时间大厅热闹无比。突厥人哪见过这场面,当然隋朝人见过的也是少数,纷纷睁大眼睛,唯恐错过每一个动作。这时,突然转换了场景,只见大殿中央一只巨大的鲸鱼模型,向天空喷出烟雾,浓烟之中又冒出好多条长约七八丈的黄龙。不一会儿,又有神龟驮山,幻人吐火,热闹程度不输清末民初的北京天桥。

表演完毕,启民可汗也回过神来,他一向仰慕中原文化,这次亲历,更是无比震撼,当即伏地,向隋炀帝叩头谢恩,请求允许启民可汗所属部落的突厥人也能穿汉服、说汉话,世世代代归附大隋。

4-2隋炀帝北巡突厥牧场

隋炀帝虽然好大喜功,但终非没头脑之人。当下赞扬了启民可汗对大隋臣服的态度,但是仍然婉转拒绝,民族融合是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贸然行之,可能会招致少数民族百姓的反抗,或会酿成大规模的战争,得不偿失。

启民可汗的本意如何,现在无法考证,不过他这一行,充分地向大隋展示了自己臣服的忠心,隋文帝非常高兴。第二年,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下诏开凿太行山直达并州的驰道,四月隋炀帝御驾北巡,想亲眼见见启民可汗的突厥部落。

大业元年隋炀帝南巡的阵仗我们已经知道,这次北巡的规模也肯定小不了。而且隋炀帝已经把摆排场当成了震慑突厥的利器。当隋炀帝被前呼后拥地来到榆林郡时,他总算意识到,这三万多人的队伍会不会把启民可汗吓着?于是,隋炀帝派长孙晟先行前往启民可汗,准备接驾事宜。

长孙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岳父,长期总理突厥事宜,通晓突厥语言和当地民风,很得老皇帝杨坚的赞赏。这次的事情比起以前,算是微不足道,于是长孙晟也拿足了架子,当着启民可汗和几十个部落酋长的面,他看似无意地指着帐篷中的杂草说:“这些草一定很香。”

启民可汗还糊涂着呢,回道:“这草不香吧。”长孙晟说:“在我们隋朝,天子至高无上,天子巡行地方,诸侯、大臣都有亲自打扫屋舍,平整道路,以表示敬畏之心。我看见可汗大帐之前还留着草,还以为是特别的香料呢。”启民可汗终于明白了长孙晟的意思,连忙表态:“奴才有罪。奴才是塞外的粗鄙之人,不知道天朝制度,幸亏有长孙大人的教诲,我三生有幸。奴才是大隋的女婿,奴才的孩子们都是大隋天子所赐,为皇上效力,怎敢推辞。”说完,立即拔出宝刀,亲自处理杂草。那些酋长们见自己的大汗都亲自干活了,也不好闲着,纷纷紧随其后,开始了道路清洁工作。这还不够,启民可汗随后征发各部的劳力,开始修整出了一条西起榆林东至蓟州(今天津蓟县),长达三千多里的御道,专门恭候隋炀帝的到来。

长孙晟回到榆林,汇报了启民可汗的准备工作。隋炀帝大喜,直夸这事办的漂亮,于是摆开仪仗,浩浩荡荡地来到了蓟州。启民可汗领着突厥各部争相进献牛、羊、骆驼、马等牲畜数千万头。隋炀帝也不能小气,下赐锦缎无数。突厥人喜爱锦缎,但自己又不会做,得了这样好的赏赐,喜出望外。

隋炀帝的排场也摆到了蓟州,他令人做了一顶可容纳千人的巨型帐篷,自己端坐帐中,开始大宴启民可汗和下属的各部酋长、贵族。

启民可汗当即再次表示了自己的无比诚意,希望成为真正的汉人,率部南迁,不过这一次隋炀帝仍没有答应。

隋炀帝的北巡绝IF单纯的夸耀威仪,更起到了震慑突厥各部、维护边疆稳定的重要作用,在启民可汗统治时期,隋朝与突厥边境再无战火。

西征吐谷浑

隋炀帝在第一次北巡期间,有下诏征发百万民夫修筑榆林至紫河(今山西西北的浑水)段的长城,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再次北巡,视察长城。

大臣裴矩在大业初年就被派至张掖,管理西域商人和隋朝之间的贸易往来,根据自己的多年观察,裴矩知道隋炀帝喜欢巡视疆土、好大喜功,觉得他可能会对西域感兴趣,于是在第二次北巡期间把自己编撰的《西域图记》三卷进献给了隋炀帝。书中记载了四十四国的风土人情和仪形服饰,隋炀帝读后,对西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马上把裴矩叫到面前,详细询问西域的情况。裴矩一看自己的大好前程就要来了,于是把西域的情况夸大了十倍进行描述:“西域奇珍异宝无数,四十四国都通过商人向我表示愿意向大隋称臣,如果我们向各国派出使节进行安抚,西域各国必能归顺我大隋。吐谷浑虽然自身强大,又处西域要道,但也容易吞并。”

隋炀帝一直觉得自己文治武功都不比那些前代的皇帝差,也能像汉武帝那样在西域有番作为,眼前这个人对西域了解颇多,明白自己的心意,于是当即下令,任命裴矩总管西域事宜,让他回到张掖,笼络西域各国。

裴矩向隋炀帝提到的吐谷浑,是一个和隋朝征战多年的民族,其实力虽然比突厥稍弱,但也是隋朝在北方的劲敌,控制西北多年,不可小觑。吐谷浑是鲜卑族慕容氏的一支,祖上曾居住在徒河的青山(今辽宁义县)。西晋末年,由于内部矛盾吐谷浑率部向西南迁徙,定居在了于羌族的故地(今青海北部和新疆东南部),并将吐谷浑定位国号。北朝魏、周时期,吐谷浑的杰出首领夸吕自称可汗,并把都城定在了伏俟城(今青海共和铁卜卡古城),距东边的青海湖只有十五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