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荷兰帝国面积 > 第二部分灿烂的帝国文明第一章 帝国文明多面体(第3页)

第二部分灿烂的帝国文明第一章 帝国文明多面体(第3页)

【图24伊拉斯谟】

他18岁那年,因为父亲的离世,被送到一所教会学校读书,这也为他以后成为一名修道士作好了准备。之后他来到了斯泰因修道院当一名修道士,在此间他读了很多古典著作。1493年,他进入巴黎大学深造,专攻古典文学与神学,但他对巴黎大学内那种迂腐的风气和无趣的说教感到十分失望,所以他特别讨厌经院的哲学。在巴黎深造时,他也有过几名学生,他用人文主义的思维来培养自己的学生。1499年10月,他在好朋友蒙乔伊勋爵的邀请下,到英国进行短暂的访问,之后他成为了人文主义团体的一员。这个团体的领导者是科勒特,格若新、利那克瑞、莫尔也是该团体的成员。伊拉斯谟一直与这批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保持着良好的友谊。此后,他到欧洲进行游学,也给别人担任私人教师,他一直坚持写作和研究希腊文。在个阶段,他写的著作内容都传达着对传统基督教的期盼,他渴望自己可以从教会的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渴望自己可以回到《圣经》和教父派中去。

1505年,伊拉斯谟再次前往英国,他和莫尔一起对古代自由思想家卢亚契奴斯的作品进行编译并且出版,还担任皇家御用医生巴提斯卡·博伊利奥家的私人教师。1506年,他在意大利都灵获得了神学的博士学位。1509年,他回到了英国,出版了著作的《愚人颂》。1510年到1514年间,他在剑桥大学担任希腊文、神学的教授,在这段时间出版了《新约》希腊文版本,在这个版本里他修正了拉丁文《圣经》中出现的不少错误,这本著作为文艺复兴的热衷者提供了希腊文的典范。在此期间,他为好友科利特创建圣保罗学校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不仅给学校编撰了拉丁文版本的教科书,还把学校办成了一所扬名四海的人文主义学校。1517到1521年,他来到勒文居住。但这段时间内他与路德出现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他们为此争论不休。尽管他理解路德的工作,但又强烈谴责路德在教会的诟病。他既对罗马教会的种种行为感到不满,也不认同路德的新教。伊拉斯谟的晚年过的很孤独,最后他在寂寞、苦难中度过的了余生,于1536年离世。

伊拉斯谟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也出版了很多著述。当中的代表作有《愚人颂》、《论正确的教学》、《名物篇》、《对话集》、《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论童蒙的自由教育》《西塞罗主义》等。

伊拉斯谟十分推崇古典文化,他认为古典文化可以帮助教会、最大程度地净化基督教,让教徒们走上虔诚、道德的道路。关于古典文化与宗教的关系,伊拉斯谟并没有如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那般,只关注古典文化。他是把古典文化与基督教看成同样重要的两个个体。他主张人文主义要基督教化、基督教也要人文主义化。他本身是不反对宗教的,但却无法忍受教会的蒙昧主义和虚伪、不道德的嘴脸。从他的著作《愚人颂》中,就可以看出他对虔诚和道德的呐喊。

“自然神论”的创造者

历史总是不断发展向前的,人类文明也一样,人文主义之父伊拉斯谟纵然带领荷兰走上了西方哲学的尖端舞台,但是随着理性思维的兴起以及科学发现的普及,自然神论开始抬头,过于追求古典道德,成为了荷兰人的绊脚石。而将荷兰从人文主义束缚中解脱出来的是斯宾诺莎。巴鲁赫·斯宾诺莎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理性主义者,他与莱布尼茨、笛卡尔齐名。

【图25巴鲁赫·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出生在阿姆斯特丹,他的父母是由西班牙移民到荷兰的犹太人。因为斯宾诺莎的父母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工作,所以他们的生活条件也比较优越。斯宾诺莎从小就接受犹太神学校的教育,在学校中他学习了犹太法典、希伯来文、中世纪的犹太哲学等内容。他还学习了拉丁语,他就是凭借着拉丁语的技能,得到了可以学习笛卡尔等人作品的机会。因此,他慢慢脱离了传统的犹太学说,在他24岁时,被赶出了犹太教会堂。

在离开了犹太人居住区后,他一般从事磨镜片的工作,一边对哲学进行思考。这段时间的斯宾诺莎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1673年,斯宾诺莎得到了一份在海德堡大学哲学系任教的工作,但这份工作要求他不要涉及宗教。斯宾诺莎却婉拒了这份工作,而他也在45岁就离开人世了。

从思想哲学上说,斯宾诺莎是一名彻底的泛神论者或者一元论者。在他看来,宇宙间只不过一个实体,说到底就是上帝和宇宙其实就是一体的。之所以他提出这样的理论是源于一组定义和公理,经过精密地逻辑推理,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果。斯宾诺莎的理论中,上帝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个方面,而人类的智慧也只是上帝智慧的一个部分。

斯宾诺莎还提出这样的观点:上帝是任何事情的“内在因”,上帝是利用自然法则来控制这个世界,因此任何发生在物质世界的事情都有必然性;上帝控制这个宇宙,只有上帝才能获得绝对自由,人类只是试图去解脱这种束缚,但永远无法冲破这种束缚。假如我们看问题时可以把事情当成是一件必然的事,那我们的就更接近上帝了。所以,斯宾诺莎认为人类应“在永恒的相下”看问题。

从伦理学上说,斯宾诺莎觉得一个人只要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个人必定要受到压迫。当人类受支配与上帝,那么人们就不再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拜托对现实的恐惧。斯宾诺莎还认为,罪恶的源头就是无知。在关于死亡的讨论中,斯宾诺莎有一句这样的名言:“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对于生的沉思。”他的一生也是在践行着这句名言,他对待死亡是非常的平静与淡定的。

斯宾诺莎还是一名绝对的决定论者,他觉得任何已经发生事情都有其必然的作用。他认为,人类的行为、自由都是已经被决定好了,而且原因也是明确的。所以事情都没有任何的意外,都是意料中的事。

斯宾诺莎的哲学观念与斯多葛哲学接近,但他们在一个观点上却有着明显的分歧:斯宾诺莎不同意人类的动机可以打败情感。相反,他认为一般的情感会被更强大的情感所打败。他认为,应该区分好主动情感与被动情感。主动感情是可以理解而被动的感情却无法理解,他还觉得,那些被动的情感实际动机的知识能够把这种情感转化成主动情感。

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给17世纪的荷兰科学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可以说是为之后的科学一体化规划了良好的蓝图。比如费尔巴哈、谢林、马克思等都受到斯宾诺莎哲学思想的影响。在荷兰引入欧元前,荷兰盾1000面值的钞票上就印着斯宾诺莎的肖像。

尽管伊拉斯谟与斯宾诺莎出生在不同的年代,但他们的思想、理论却引领了荷兰近代思想的发展,从伊拉斯谟批判与纠正了传统神学,到斯宾诺莎重新思考自然科学与哲学体系,他们的观点让16世纪的荷兰出现了新的思潮,这也让荷兰在全球近代史中走得比其他国家要快,使得成为首个出现资本主义国家雏形,出现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度。

荷兰独有的“圣像破坏运动”

荷兰历史上总共有三次“破坏圣像运动”:头两次是发生在726年到843年之间,多为东罗马帝国皇帝实施的政策,是从726年皇帝利奥三世宣布不准祟拜偶像法令开始的,一直到公元843年幼帝米海尔三世开始统治。第三次是1566年8月11日的人民运动,打的旗号是反对天主教会以及反对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是由尼德兰手工业者、平民以及农民发起的。这揭开了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而荷兰的“破坏圣像运动”正是这场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为什么圣像破坏热潮当时会出现在荷兰?首先,我们要先知道欧洲历史上出现“破坏圣像运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宗教教会和人民间的矛盾日益激烈。

早在380年,狄奥多西一世就下令打击异教信仰,并确立教会为国教,教会的神话中包括了许多民族的宗教传统以及各地的神话,但是这种无形象的神让异教信徒无法接受,他们觉得这样的神离他们的生活非常遥远,但在同一时间却有很多艺术家和工匠们为教会服务,而他们之前是给异教做偶像的,教会的艺术风格渐渐趋向于罗马的风格,他们也开始绘出一些活灵活现的形象,在4-5世纪时期,教会在墓穴和集会的壁画绘画中都会用一些具有象征性的符号以及某些形象来代替基督,这种罗马和希腊的文化结合其本身文化,把原先具有象征意义的基督崇拜变为崇拜实际圣物。有些教会人士认为圣物崇拜使得文化程度较低的普通民众也能接受宗教教育,这将非常有助于传播基督教,但很多虔诚的教士和信徒们却对此感到很忧虑。

在695年,查士丁尼二世在硬币上刻上了基督的样貌,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争议,例如耶稣的形象已经被描绘出来,表现神性亦或把人性和神性分开,仅表现了人性一面等,并指责硬币上刻着基督是异教才做的事情,《出埃及记》、《利未记》、《申命记》等都严格规定禁止圣像崇拜。但实际上,那个时候的圣像崇拜已经不再有原先崇拜英雄和神灵的意义,这也是教会扩大迷信思想的影响力以及进一步剥削普通平民的非常有力的方式。

【图20查士丁尼二世】

16世纪初,荷兰被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着。荷兰人要接受西班牙的统治者以及教会残暴的统治。1550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还出台了“血腥诏令”,如果你不满意他们的统治,男的将被杀头,女的则被活埋,甚至还有火刑。查理一世的儿子腓力二世继位之后,更加变本加厉的残酷。他的姐姐玛格丽特被任命为尼德兰总督,她提出要继续实施“血腥诏令”。从这个诏令出台到1566年,五年间被杀害和驱赶的人竟然超过了5万多人。

尼德兰人民都非常反感西班牙的没有人性的统治,终于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人民起义。1566年8月11日,首先起义的是弗兰德尔一些城市,矛头都指向教会,他们拿着木棒、铁锤等工具,破坏掉所有教堂寺院里的那些骗人的“圣物”。起义发展得非常快速,尼德兰17个省中的12个也开始起义。短时间内,他们就摧毁了5500多个教堂和寺院。这就是“破坏圣像运动”。其实,他们不只破坏天主教堂,他们还放走了监狱里的新教徒。很多农村的农民把田契烧掉,建立起了武装并企图夺取政权。

这次运动把西班牙反动当局吓坏了,他们采取了两种措施,一是发表宣言,假装答应停止残害新教徒;另外又把起义队伍中那些贵族以及资产阶级拉拢过来,以此来摧毁起义的队伍。最后也是因为这些贵族和资产阶级的背叛,西班牙反动局最终把起义镇压下去,共杀害了8000多名起义者。但是,这次起义还是有非常深刻的意义,短时间后,那些暂时免于逮捕的起义者重新后组织成游击队,选择海上和密林等地偷袭西班牙反动局,最后终于打倒了西班牙,荷兰终于独立了。

而从这个运动本身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教会无限扩大的经济特权,也遏制了教会的不断扩张,那个时候,教会的权力要比一般贵族或骑士大得多,所以教会地位一旦降格,贵族或者骑士的地位肯定会上升,也就意味着整个社会阶层都变了,所以也推进了封建化的发展;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这次运动完成了君权和神权的交替,它从各方面给教会沉重的打击,迫使教会必须依赖于君权,但却没有动摇皇权高于教权这个原则。但是,这个运动也使得部分省份开始摆脱帝国的统治,帝国的税收自然少了许多。而至于艺术方面,有些宗教艺术品也被破坏了,比如圣索菲亚大教堂。但破坏圣像运动终于在过百年之后终于落幕了,最终,在崇拜诸神雕像的希腊文化与反对偶像的阿拉伯文化的对决中,希腊文化赢了。使得宗教艺术走向多元化。

难能可贵的“荷兰式共和”

荷兰共和国的建立经历了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荷兰原来属于西班牙王国的管辖地,荷兰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前后战争了80年,几乎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去争取独立。那荷兰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因就是--宗教。西班牙的宗教信仰是天主教,而荷兰却是基督教徒居多,由于宗教信仰的差异,西班牙皇室就对北部的荷兰人进行各种压迫,荷兰人民因为不想一直被欺压,就打响了独立战争。

关于荷兰的独立战争,我们不得不提到另一个重要的事件:荷兰的独立宣言,尽管我们对于美国的独立宣言印象更加深刻,而实际上荷兰独立宣言是美国宣言的结构基础。所以说,荷兰的独立宣言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荷兰独立宣言的序言很长,用长长的段落阐述了人民起义战争的合理性,阐述了群众当受压迫到一定程度就必然要反对统治者,而这段序言也给世界上不少独立战争发生带来了“导火线”。在序言中还提到了皇室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而这些关系的论述成为了受压迫者反抗统治者强有力的理论支柱,正因为有理论的支持,使得当时的独立战争特别“盛行”。美国独立宣言要比荷兰的独立宣言晚了200年,当然了,美国的独立宣言要比荷兰的思想先进很多;比如美国宣言中提到的国王与百姓的关系,在荷兰宣言里面是用牧羊人与羊羔的关系来比喻。国王就是牧羊人,而老百姓是羊羔,羊羔不能被牧羊人欺压。

【图21美国独立宣言】

因为共和国概念在之后的400年中,有着非凡的意义,可以说没有当时荷兰进行了长达80年的独立战争,就没有后来荷兰共和国的诞生,而人类的历史发展也会全盘更改。可是,这件影响了人类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它的发生有着奇妙的偶然性。那这件事到底偶然在哪里了?第一,荷兰人并没有非凡的智力,他们发起战争的目的是想创立另一个“和谐”的王国。也就是说,他们反抗皇室统治80年,不是想建立一个共和国,而是建立另一个王国。荷兰人民的这种想法在战争后其实是做了一定的实践的,可惜效果并不好。战后他们想在欧洲找一位当荷兰国王,不料,没有人愿意来担任这个职位。第二,荷兰共和国的建立为什么后来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如此巨大的推动作用呢?这时源于独立后的荷兰经历了“黄金百年”,国内一派欣欣向荣,不管是经济还是政治,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种繁荣对其他国家的诱惑是极大的。

时至今日,荷兰共和国的这种“生活理念”与“宗教传统”对现代生活还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最主要的影响则是让荷兰人民建立了对个人主义的崇拜,追求宗教自由的向往。

荷兰在十六世纪进行了一轮大型的宗教改革,国内的宗教基本形成罗马天主教与新教两大派系。不同的宗教之间也有明确的地域分布,这个分布是以东北部的格罗宁根省到西南部的泽兰省为分界线。南边的居民以天主教为主,北边的以新教为主。而新教又有许多分支,包括自由新教、革新教和路德教等。

荷兰的宪法中有明确规定群众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但本世纪中叶起,荷兰人民受宗教的影响开始减弱,不少年轻人已经不再继承父母的宗教信仰,进而也出现了“世俗化”的趋势,这种变化最先出现在新教范围内,后来天主教内也出现了这一变化。如果的荷兰人已经不再依附于某一个宗教。但这些宗教信仰团体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如今荷兰大部分的教徒是来自土耳其、摩洛哥、印尼与苏里南的外来移民,这部分外来移民大部分是穆斯林和印度教的信徒。荷兰本地人信教的人数已经不及原先教徒的一半,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无宗教信仰。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荷兰人的爱国主义观念很单薄。在苏联未解体之前,欧洲针对16-30多岁的青年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如果苏联侵略自己的国家时你会怎么办?是反抗还是投降。如果你的答案是投降,还要回答为什么这么做。当然了,大部分的国家都选择了“反抗”。而荷兰却有超过80%的人选择了投降,最让人觉得有趣的是当问到他们为什么要选择投降呢?他们是这么回答:“有什么理由不投降呢”?“为什么一定要我去死”?你想想,我们是打不过苏联人的,不管打不打战,我们都要受到他们的蹂躏。如果开战了,势必会造成更多的伤亡。怎么可以把伤亡变成战争的目的呢?如果是这个目的,我们何不选择集体自杀呢?这不是更痛快吗……

这种想法的确和主流的想法有着很大的差别,但荷兰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也起源于荷兰共和国时期,当时的管理方针是联邦管治、重商重道、追求个人思想自由。

举足轻重的“荷兰式新教”

新教,由于冲击到传统宗教信仰,曾经在欧洲掀起轩然大波,英国、法国、德国等地曾经发起大型的发对新教运动,但是同样的新教,在荷兰获得了滋长和发展的土壤,并且,新教对于荷兰的影响非常深远,它是由第一位带领荷兰独立,引领荷兰崛起的荷兰王威廉引入的,并且作为荷兰摆脱传统宗教束缚,走向独立的重要象征。

公元962年,德意志的国王、来自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在罗马加冕为国王,奥托一世前后在位11年。在当时,他便是整个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权力者,也是罗马帝国的监护人。1157年开始,罗马帝国更名为神圣罗马帝国,该帝国在最鼎盛的时期疆域十分辽阔,包括近代的德意志、意大利北部与中部、奥地利、斯洛伐克、捷克、荷兰、法国东部、卢森堡、比利时和瑞士等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