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诸法因缘生灭的道理,就是“空”;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空”;知一切诸法实相之毕竟空,是“空”。“空”是什么?“空”是因缘,是正见,是般若,是不二法门。“有”是什么?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可以识察到的一切现象。我们看到花开,花是红色的,有香味,有叶瓣枝梗,花是“有”;看到一只小狗,它会汪汪地叫,会跑会咬人,用石头打它会痛,狗也是“有”。但这些“有”,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是现象有、假名有,《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有”。我们所认识的世间万象,就像这个酒缸里面的虚幻形象一样,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如果执著不放,硬要以凡夫迷情起分别识,那就很容易以假乱真,纠缠不清了。“空”和“有”是无在无不在的,它在五蕴皆空处,也在一尘不起时。“空、有”就和这个拳掌一样:本来是“空”的,因缘聚合而成了“有”;本来是“有”的,因缘湮灭便成了“空”。或有或空,都随着因缘而成而坏,不停地变化,从这里去认识“空、有”的关系,会发现“空、有”是二而一、一而二。
《法句经》中所写的:“要如大磐石般,不会被风吹动,即使遭到非难或赞美,也不能动摇自己的心志。”就是要我们能“泰然自若”。有涵养的禅者,能把一切放下,包括自己的生命,也能置之度外,他们早已将“我相”看空。
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的一生是如此短暂;在浩渺太空中,我们的生命又是如此渺小。如果从唯物论的角度看待生命现象,我觉得,实在看不出生命的终极意义。不论有过多少辉煌,也不论付出多少努力,最终都是趋于毁灭,都是化为尘土。但我们不必因此悲观,佛法告诉我们:在有限的层面之外,生命还有其无限的层面。生命既是渺小,也是无限的;既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生命既是脆弱的,也是强健的;既是短暂的,也是恒久的。倘能透彻心的本质,就会了解,每个有限的当下都是无限。认识这一层面,我们才能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
佛法指出,“一切法缘起”。“一切”就是宇宙万物。那么“缘起”是什么呢?缘,是关系和条件的意思;起是生起。缘起,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都是由各种条件互相摄持的关系而生起而存在的。无论什么事物,要生起来,一定要有各样的缘由;生起以后,亦就照着各样的缘由进行。人生亦是这样,依各样的缘由生出来,以后亦就照各样的缘由,有时贫困、有时发财、有时患病、有时健康,接着逐渐老,最后便死去;这些都是有缘由的,没有人做得了主。基此缘起真理,宇宙间的所有形形色色事事物物,大至地球,小至原子,其所以能成长与存在,都是从种种关系条件凑合而成的。换句话说,没有一样东西,是自己可以完成自己,不必等待其他的助缘来完成的。同时也没有一样东西,能够离开其他事物关系而可以独自存在的。
真心是宇宙的本体,因为无相,则不生不灭,故称真。妄心是万有的能源,能生诸法,因有生灭,故称妄。人人都有一盏无形的心灯,这是一份纯真、洁净的善心爱念;但由于受欲念妄心遮蔽,心被污染而愚鲁昏昧,不知所从。但若能纯真诚正,点亮心光,则可恢复清净本性,前途无限光明。
佛陀说:“起念即妄。”因为真如本性中并无一念,凡夫总被杂念所染,所以借用念佛之念,来对治住尘之念,虽念佛之念并非真如本体,但却有趋向真如的妙用。真如是清净心,念佛是清净念,同是清净,所以能至念而无念,人的心念,能时常保持开朗清静,那么所见的人间即是美善的佛土。所以《维摩诘经》中说“心净则佛土净”。指的便是人的内心清净,所处的世界就是佛土。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诱惑无处不在,在这种环境下,要想做到内心的清净,就必须有一种力排一切干扰的能力,有一种不为外物所动的境界。人要知足,对于欲望的追求要不起心动念,唯有如此,才能活在宁静和喜悦中。欲望是人痛苦的根源,永远没有满足,所以快乐的秘方,就是减少欲望。欲望减轻了,人才能有更多的时间,探察自己内在的宝藏;欲望减轻了,人才有更多的空间来放松、觉醒自己的本来心性。
一个人的内心越淡定从容,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表象,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颜回是孔子的弟子,孔子说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安贫乐道”,颜回吃着粗茶淡饭,住在破旧的陋巷中,人们都觉得他太苦了,但是他依然没有改变他的快乐。他为什么没有改变他的快乐?就是因为心无外物,不为外物所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快乐都不变。住高楼大厦是这样,住茅屋陋巷也是如此。这种乐,已超乎于喜怒哀乐之上,不以成败得失、嗔喜毁誉为原则,他发自内心,是真正的快乐。《法句经》说:“一无所求,对欲望所在之处,不发一语。”指的就是这种境界。
修行应自求内心的平静,有一分平静心,即使再大的冲击迎面而来,也不影响自心。经云:“内无所求,外无所得,心不系道,意不结业。”一个人没有了欲望的时候,就不会变得偏执、变得可怕。想要的东西如果不是太多,就会容易满足,容易满足,就容易快乐。这就是为什么没钱的时候比有钱时更快乐的道理。并不是因为有钱没钱,而是因为你欲望的张度大了。欲望过多过大,必然欲壑难填,攫求不已,终至纵欲成灾。
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常常是我想要什么,便可得到什么,欲望的泛滥也便在这里。但是深究起来,其实这是一种失控,而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内心经过觉察、思考和判断的过程,心不役于外物,不受制于成见、偏见和敌意,不陷入纵欲和失控,那才是真正的自由。挥霍无度的人不是自由,吸毒酗酒的人也不是自由,动粗动怒的人不是自由,自卑、沮丧和无助的人也不是自由。心的自由是他清醒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会把虚妄、不切实际的想法放下,面对真实的自己,使心的效能提升,心境柔美而丰富。
这里说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由于整天烦恼不断,患得患失,什么事情也做不下去,就出外去寻找解脱烦恼的方法。
一天,他在一个山脚下,看到一片长着绿油油的青草的牧场,牧羊人正骑着马,嘴里吹着笛子,笛声悠扬,看起来非常逍遥自在。
于是他就问这个牧羊人:“你怎么这么快乐?能教给我怎样才可以像你一样快乐,没有烦恼吗?”
牧羊人说:“骑骑马,吹吹笛,就什么烦恼也没有了。”
他试了试,但依然改变不了烦恼的心态,于是,他放弃了这个方法,又去另外的地方寻找。
不久,他来到一座庙宇,看见一个老僧正在修行,面带微笑,像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他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向老僧说明了来意。
老僧说:“你想寻找解脱吗?”
他说是。
老僧说:“没人把你捆住呀?”
他迷惑地望着老僧。
老僧又说:“既然没有人捆住你,何谈解脱呢?人往往是自己不能醒悟,凡事执迷不悟,你若执著,哪有解脱呢?”
烦恼和羁绊都是我们自己找来的,皆因不能舍弃,把尘世名利看得太重,如果知道放下,心无外物,又哪里有烦恼和忧愁?所以禅宗四祖道信对牛头法融说:“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二、比世界还要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佛祖和庄子一样,都有那种把大千世界放在眼前、用显微镜审视的空阔心境。
我们把凡夫的心转为佛心,把狭小的心念扩大为“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众生的心都太狭窄了,小得像针孔一样,只求自己得到他人的爱和信任,却没有更广大的心去爱他人,如果我们能把这针孔一样细小的心,扩大到像佛心一样的慈悲,一样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像明月般皎洁,像静水般透彻,那我们就会像佛一样的宽容和悲悯,为众生去做功德,至诚无私。
眼看一年的秋天又要来了,天气隐晦,就像人的心情。
一个年轻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法师寻求解脱之法。
法师绐他一个背篓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
年轻人照法师说的去做了,法师便到道路的另一头等他。
过了一会儿,年轻人走到了头,法师问他有什么感觉。
年轻人说:“越来越觉得沉重。”
法师说:“这也就是你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的原因。当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我们生活的篓子里,所以才有了越走越累的感觉。”
年轻人问:“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沉重吗?”
法师问他:“那么你愿意把名利、爱情、家庭、事业哪一样拿出来呢?”
年轻人沉默不语。
法师说:“每个人的篓子里装的不仅仅是精心从这个世界上寻找来的东西,还有责任。当你感到沉重时,你应该庆幸自己不是皇帝,因为他的篓子比你的大多了,也沉多了。”
《庄子·天地》中说,“不以物挫志。”意思就是,不要因为外在的诱惑而扰乱自己的心志。快乐是一种心境,快乐是一种觉悟。很多人感到苦恼,是因为没有明白,快乐的真谛。
人的心量是可以大,也可以小的。能够自由调整自己的心量,才能够依据所面对的事情,选择合适的态度去处理,就可以消释痛苦。能否自由调整自己的心量,决定了一个人属于大器之才、中器之才还是小气之才,应生如芥子纳须弥,心似微尘藏大千。仰望穹苍,点点星月浮云,叫人生畏的,是气吞宇宙的气概,使人心宽广,脱离地面的辖制,无限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