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施主听后,一改从前的骄气,在人前不再夸耀自己的财富,不再自恃自我的美丽,对人总谦恭有礼,对眷属尤能体恤关怀,不久就被夸为“最具魅力的施主”。
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这一方面是受遗传因素的支配,另一方面是生活环境和个人修养使然。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对自己的个性就完全无能为力了。相反,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品质,我们应该积极地克服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性格因素,寻找能为自己的个人魅力加分的良方。
拿破仑·希尔指出:“有魅力的人,人人都爱和他交友;和有魅力的人相处总是愉快的。他好像雨天的太阳,能驱除昏暗。人人都乐于为他做事,他也能要一个人做别人连做梦都想不到他肯他的事。一个人能否成功与他的个人魅力有密切的关系。那些能够成功地创造财富的人往往拥有能招财进宝的个性。良好的个人魅力是一种神奇的天赋,就连最冷酷无情的人都能受到他的感染。”
魅力的基础是去吸引和你相同的人,而且大部分的时间里,你就是你自己想象的样子。每一个人都是一块人体磁铁,在人生经验中,吸引或排斥、相似或相异。吸引力法则揭露了人生基础法则之一--人生是发自于你内心的存在,而不是由外在物质来证明的。无论你渴求的人生经验是如何,只有在你最深处有感觉的时候,你的梦想才会实现,你才感觉到你值得。当你渴望的结果和你的目标和谐时,你的渴望才会产生最大有影响力。
个人魅力是一种神奇的做人手腕,它能让一个才能平平的男人得到令人垂涎的职位,能让一个外表平凡的女子焕发动人的光彩。那些法国沙龙里的女主人通常都不是很年轻了,但她们的个人魅力却能使头戴金冠的国王相形见绌。在很多场合下,当人们的谈话陷入僵局之时,这种聪慧的女子能轻而易举地使整个局面得以改观。也许她们并不美丽,也并不年轻,但她们能将每个人的目光都吸引过来,成为大家追捧的对象。
那么如何让自己拥有像磁铁一样的魅力呢?
(1)新知与新观念、造梦者、危机意识
知识面丰富,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能摸索、发现、掌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对事物的发展有辨析和预知能力。既是个造梦人,鼓动家,给下属描绘美好的发展前景,激励下属奋发努力,又能在事业发展的高峰时,居安思危,保持清醒的头脑。
(2)自制力强,喜怒不形于色
作为领导者,应该不同于一般的人,应有很强的自制力,不应轻易地流露喜怒哀乐。如果领导者的喜怒哀乐随时显现,下属就会看上司的脸色行事,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公司财务陷入困境,即使领导者已经在疲于奔命,此时,绝对不可形于色,让下属看出来,不然后果不堪设想。领导者的镇静可使下属敬佩,也可使下属不失其做事的本意。
(3)革新和创新意识
大多数人害怕改变,有的人认为以不变应万变就是最佳、最安全的企业策略。但是,环境在变,时间也在变,做同样的事情,不同的时间,结果完全不同。因此,要有革新和创新的意识,胜利者是不怕改变的。
(4)开拓者的宽大胸襟;强有力的号召力和亲和力;善用影响力,高超的协调谈判能力。
人无完人,以上特质要在一个人身上全面体现出来,可以说有相当的难度。一个企业的领导人的产生有多种可能,或是在商海拼搏,白手起家的创业型;或是精于经营,善于理财的职业型;或是投机钻营,流须拍马的投机型,以及其他各种类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人似乎特别幸运,他们的成功比常人来得容易,而他们付出得却比别人少很多!然而,只要我们对这些“幸运儿”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完全是因为他们具有某种能吸引人的品质,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种出色的人格魅力,使他们把别人牢牢地吸引在了自己身边。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先做一个有魅力的人吧。魅力是哲学家的炼金石,拥有它的人,可以把生活中所有普通金矿炼成纯金。如果没有魅力,你就什么也没有,可能只是些肌肉、骨头及毛发的组合而已,算算价值,恐怕不到25美元。魅力这种东西不是你所能乞讨、偷窃或买来的,你只能逐步培养,而且用你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把它建立起来,此外别无他法。经由自我暗示的协助,任何人都可以建立起一种迷人的魅力,不管他过去的历史如何。我还希望强调一点,所有拥有魅力的人,都会拥有足够的个性与热忱,将其他拥有无限魅力的人吸引到他们身边来。
做人不能太“较真”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做人不能太较真,这正是有人活得潇洒,有人活得太累的原因之所在。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看上去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许多人都会被看成罪不可恕、无可救药的了。
孔子带众弟子东游,走累了,肚子又饿,看到一酒家,孔子吩咐一弟子去向老板要点吃的,这个弟子走到酒家跟老板说:我是孔子的学生,我们和老师走累了,给点吃的吧。老板说:既然你是孔子的弟子,我写个字,如果你认识的话,随便吃。于是写了个“真”字,孔子的弟子想都没想就说:这个字太简单了,“真”字谁不认识啊,这是个真字。老板大笑:连这个字都不认识还冒充孔子的学生。吩咐伙计将之赶出酒家,孔子看到弟子两手空空垂头丧气地回来,问后得知原委,就亲自去酒家,对老板说:我是孔子,走累了,想要点吃的。老板说,既然你说你是孔子,那么我写个字如果你认识,你们随便吃。于是又写了个“真”字,孔子看了看,说这个字念“直八”,老板大笑:果然是孔子,你们随便吃,弟子不服,问孔子:这明明是“真”嘛,为什么念“直八”?孔子说:“这是个认不得‘真’的时代,你非要认‘真’,焉不碰壁?处世之道,你还得学啊。”
这虽是个杜撰的故事,但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人不能太较真。在工作中,不是你把所有的事情做好了就是认真,有时候事情没做好,在领导的眼里也是认真,因为你认真地揣摩了领导的需要而且尽可能地配合了领导的需要。认真不是较真,为什么很多兢兢业业工作的人没有得到晋升,而工作并不出色的人反而得到提升,因为前者多较真,而后者是认真;前者多被领导表扬,但和领导走得远,后者多被领导批评却和领导行得近。你说谁更认真?糊涂是外人看到的糊涂,郑板桥说“难得糊涂”,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吧。
有位同事总抱怨他们家附近小店卖酱油的售货员态度不好,像谁欠了她巨款似的。后来同事的妻子打听到了女售货员的身世,她丈夫有外遇,和她离了婚,老母瘫痪在床,上小学的女儿患哮喘病,每月只能开四五百元工资,一家人住在一间15平方米的平房里。难怪她一天到晚愁眉不展。这位同事从此再不计较她的态度了,甚至还建议大家都帮她一把,为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公共场所遇到不顺心的事,实在不值得过度较真生气。有时素不相识的人冒犯你,其中肯定是另有原因,不知哪些烦心事使他此时情绪恶劣,行为失控,正巧让你赶上了,只要不是恶语伤人、侮辱人格,我们就应宽大为怀,以柔克刚,晓之以理。
没有必要与原本与你无仇无怨的人瞪着眼睛较劲。假如较起真来,大动肝火,枪对枪、刀对刀地干起来,再酿出个什么严重后果来,那就太划不来了。与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较真,实在不是聪明人做的事。假如对方没有文化,与其较真就等于把自己降低到对方的水平,很没面子。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方的触犯是发泄和转嫁他心中的痛苦,虽说我们没有义务分摊他的痛苦,但确实可以你的宽容去帮助他,使你无形之中做了件善事。这样一想,也就会容忍他了。
但是,如果要求一个人真正做到不较真、能容人,也不是简单的事,首先需要有良好的修养、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并且需要经常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友谊。
恰到好处地赞美别人
“人告之以过则喜”,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但现在的人际交往中并不提倡这种做法,因为很少人有子路、孔子等大圣人的这种雅量,一般情况下,普通人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大家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真正能听得进逆耳忠言的人却并不多。所以说话时应当灵活,不妨适当说些赞美的话。
马克·吐温曾说过:“一句精彩的赞辞可以代替我10天的口粮。”渴望得到赞美是每个人内心中最迫切的需求之一,恰到好处地赞美别人,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回应与赞美。
在许多场合,适时得当的赞美常常会发挥它的神奇功效,林肯曾经说过:“人人都需要赞美,你我都不例外。”人人都渴望赞美,这是人们的共同心理。在人与人之间,无论是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师生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还是领导与下属之间,互相赞美是必不可少的。
有一位著名的企业家给员工陈述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他还是一名见习服务员的时候,常常对生活不满意。特别是上班的第一天,他在杂货店里忙活了整整一天,累得筋疲力尽。他的帽子歪向了一边,工作服上沾满了点点污渍,双脚越来越疼。他感到疲倦和泄气,似乎觉得自己什么也干不好。好不容易为一位顾客列完了一张繁琐的账单,但是这位顾客的孩子们却三番五次地更换冰激凌的订单,他这时候已经到了忍耐的极点。这时候,这一家人的父亲一边给他小费,一边笑着对他说:“干得不错,你对我们照顾得真是太周到了!”突然之间,他就感觉到疲倦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后来,当经理问到他对头一天的工作感觉如何时,他回答说:“挺好!那几句话似乎把一切都改变了。”
忙碌的现代人在繁忙中逐渐丢掉了许多东西,包括短短的几句赞美之语。其实,赞扬就像是照在人们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无法发育和成长。赞美不仅是一种悦耳的声音,更是一种力量,一种可以提升我们生活质量的强大力量。
赞美是一门学问,巧妙赞美别人,不仅会赢得对方的尊重,还会提高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只要是优点、是长处,对别人没有害处,你就可以毫无顾忌地表示你的赞美之情。因为他代表欣赏一个人的某个特点,并肯定这个特点。当然,赞美别人对自己也会有所帮助。因为,你若想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或想法,就必须先让对方能够静心倾听你的想法。如果对方连听都没有听进去,更谈不上接受不接受。而要对方倾听,就不可使对方产生反感。此时赞美的话就会发挥最好的效用,赞美别人的同时,也吸引了对方的注意力,对方才有时间静心倾听你的想法。
韩非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要适当地赞美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这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条重要而实用的法则。任何人都乐意听好话,听别人赞美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而不愿意听别人直说自己的短处和缺点。爱慕虚荣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在他们觉得做没有多大把握的事情时,非常愿意看到自己在这些没什么把握的事情上表现不凡,获得别人的称赞。虽然赞美的妙用到处可见,但若是用错了,就会令人处境尴尬。
有个公司的部门主管在抓好公司业务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撰写了一本书稿,他这样称赞总经理:“你在企业工作真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如果你专门研究经营管理,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商务管理的专家,会有更加突出的成果问世。”
总经理看了部门主管的这一段文字,十分不悦地说:“你的意思是说我根本不适合做公司的总经理,只有另谋他职了。”看见总经理产生了误解,本来想对总经理赞美一番的部门经理紧张得直冒冷汗。正当万般尴尬之时,一位秘书走过来替部门主管打了个圆场,她说道:“部门主管的意思是说您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不仅本职工作抓得好,其他方面也非常出色。”总经理听后,脸色一下子缓和了下来,这才化解了主管的危机。
由此可见,赞美也需要把握火候,掌握分寸,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同样是赞美一个人,称赞一件事,不同的表达方法取得的效果会大相径庭。因此,若想巧妙地赞美别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碰到自我意识强、警觉性高的人,可以投其所好适当赞美,但要让对方觉得你是由衷称赞他,称赞时眼睛要注视对方,流露出一种专心倾听对方讲话的表情,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重要,这样能达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另外,赞美也要有所见地,赞美对方的容貌,不如赞美对方的能力和品质更显的得体。赞美的话要选准时机,适可而止,不宜过多,当对方对你的赞美显示出不耐烦的样子时,你就要适可而止。若别人刚介绍你与对方相识,这时你就应该巧妙地称赞一下对方的名字,这样对方才会更容易记住你。
适当地赞美别人,说说赞美话也是处世之道。赞美是博得人心的好方法,它不是拍马屁,也不是奉承。只要话说到点子上,就能深入人心,在与他人打交道、共事时就会变得轻而易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