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8月14日,袁世凯授意杨度成立发动帝制活动的筹安会,并在各省建立分会。筹安会成立之后就越出学理范围,对国体进行投票表决,一致主张“君主立宪”。从此,人人皆知帝制即将产生。1915年9月19日,税务督办纠集一批狐群狗党,成立了全国请愿联合会。在该会的鼓动贿赂下,不过几天,全国各地的请愿团陆续出笼,其人物上自王公遗老、政府官僚、各省将军,下至车夫游民,无所不包。于是发展到连北京的乞丐和胡同的妓女也被分别组织起来,成立了乞丐请愿团,手持各色旗帜,大呼小叫奔向街头,请求袁世凯夫顺民意,早日登位。
袁世凯于是发布召集国民代表大会的告令。为了能保证当选,代表基本上采取钦定的办法,绝大多数名单由他和亲信直接圈定,各省不得遗漏和更改。在选举的时候,袁世凯软硬兼施,迫使代表全体通过,无一作废。
参政院把总推戴书和其他推戴书一齐呈献袁世凯。出乎意料的是,他竟以“曾居政要,上无神于国计,下无济于民生。……自问功业既未足言,而关于道德、信义诸大端又何可付之不顾”为由推辞不受。知底细的人提醒说,大总统的意思是在政业、道德方面对他的颂扬还不够。于是下午又呈上一份更详细地列举功绩、道德的推戴书,袁世凯照例装模作样做出一番“谦逊不惶”的姿态,以示他作皇帝不是出自本人自愿而是大家“逼”出的结果。至此,袁世凯要做皇帝的一切手续全都办好了。
第二天,他就神气十足地发布申令,承认帝位,朝夕魂牵梦绕的皇帝梦终于圆了。
袁世凯与其他皇位诈骗犯不同,因为在取得皇位之前,他已经取得了皇位名义上的控制。但是即使将总统也改成了世袭制,也阻挡了不了他对皇位的极端渴望,这多是因为继承了中国小人身上的封建性,也不怪乎当时著名的革命诗人柳亚子作诗骂道“岂有沐猴能作帝”。
擦亮眼睛,谨防暗箭的伤害
有些人是最善于伪装的,他们能够在自己最讨厌的人面前留露出最甜蜜的微笑,就在我们迷惑在他的微笑时,他会对自己毫不留情的暗下黑手。这种人极具欺骗性,善于察言观色,揣测别人的意图,投其所好行事,很容易得到别人的欢心。可一旦取得了别人的信任后,他就会欺上瞒下,为所欲为,为自己谋取私利,对他人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我们一定不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不能被他的花言巧语所利用,擦亮自己的眼睛,远离这种小人。
李林甫本是李唐王朝宗室的后裔,他依靠奸佞谄媚、投机钻营之术,从位卑职低的小官一直升到了宰相的宝座。在他从政为官的四十年里,仅连任宰辅就长达十九年,深受唐玄宗的宠信,是历史上著名的奸臣。
唐玄宗晚年,有两位宰相共辅国政,一个是拘谨正直的李适之,一个就是阴险奸诈的李林甫。李适之一向反对李林甫,于是李林甫一直计算着陷害李适之。但在表面上两人还很要好,看不出有什么冲突和矛盾。有一天,两人谈话,李林甫对李适之说:“华山出产金矿,谁都知道,如果开下来采掘,实为国家增加无穷的财富,咱们何不奏闻圣上?”李适之是老实人,亦认为有理可行,便上折奏知唐玄宗。唐玄宗召见李林甫问:“适之所奏华山有金矿可采,你知道吗?”李林甫饰词相答:“小臣近来常为陛下的疾病担忧,深知华山金矿的那一方位,实为陛下本命,地下隐伏着三老三气,如果采掘,不利于陛下龙体,臣正以此为忧,故不敢将此事奏闻。”唐玄宗听了这话,认为李林甫才是最体贴的忠义之臣,从此对李适之逐渐疏远,终于免除官职,由李林甫一人当政。
李林甫独揽大权后,左右着朝政,对当时的国家政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李林甫生性阴险狡诈,喜怒无常。表面上对人热情似火,令人观之可亲,但脚下却会使绊子,为人城府极深。朝廷公卿大臣如果不是由他门下晋升的,必会被诬陷定罪迁徙;凡是依附于他的,即使胸无点墨也会被他引见重用。当时唐玄宗年纪大了,听政决断就有些懈怠了,厌倦各种约束和处理繁芜政事。李林甫每有奏请,必然给皇帝周围的人送东西,探知皇帝的心思,投其所好,曲意奉承,稳固自己的宠信。众宦官、宫女都能得到李林甫的厚待,所以唐玄宗的一举一动他都知道。就这样,唐玄宗愈加对他信任不疑。
当时,唐玄宗颁诏让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到朝中受选,李林甫害怕士人面见皇上时说出对他不利的言谈,当即向唐玄宗建议说:“皇上日理万机,政务繁忙,而且士人一向恃才傲物,不知禁忌规矩,徒以狂言扰乱圣德,不如把这小事交给下面的人去办好了。”唐玄宗乐得落个逍遥自在,就放手让李林甫去办。李林甫遂让亲信统一监督试问,结果没有一个符合要求的人。李林甫因此上书向唐玄宗庆贺,说皇恩浩荡,天下士人皆已归心为朝廷效力,认为朝野没有遗留任何人才。一席奉承话,说的唐玄宗龙颜大悦,更加觉得李林甫办事得力了。
李林甫在宰相位长达十九年之久,他凭借着唐玄宗对他的宠信,大权独揽,欺上蒙下,纳谏官们都被他所贿赂,没有人敢讲真话。一些正直大臣上书言事,痛斥李林甫的奸佞谄媚,如张九龄、赵奉璋等人,最后都被李林甫借故罢免官职或处死了。从此,唐玄宗的言路被彻底禁绝,李林有权倾朝野。
有一位名重一时的绛郡太守严挺之,唐玄宗十分看重,要加以大用。李林甫看在眼里,怕此人重用后会影响自己的权位,就想办法把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找来,拍着肩头说,他和令兄如何相好相交,并且当面许诺一定要保奏严损之做个员外郎,以示关切和对好友严挺之的敬意。然后再透露说:“皇上对令兄非常看重,我们必须想个办法把令兄调回京,方能及时水到渠成。”严损之已被迷魂汤灌得晕晕乎乎的,便问有什么办法。李林甫故作深思,为难地想了半天,说:“不如这样,你写封信给令兄,叫他写一封呈文来,说患有风湿病,希望能到长安来就医,到时我自会代他想办法。”严挺之接到弟弟家书后,便如所嘱,写了一封“乞调回京就医”的呈文。李林甫拿到这份奏折,即跑去参见唐玄宗,说“严挺之年事已高,又患风湿,行坐甚为不便,不如给他一个闲官调到气候好的地方去调养,也正好显现了皇上对下臣的体贴。”唐玄宗闻李林甫所奏,毫不犹豫地就批准了,把严挺之调到“闻道花似锦”的洛阳去做了个领干薪的闲官,连太守也做不成了。先天(712年)、开元(713-749年)期间,边疆节度使都由文人担任,他们历经艰辛的磨炼,会被天子重用,自节度使入朝为宰相。李林甫为长久树立自己的权势,就想改变这种做法,他利用少数民族的人没有人将为相的资格之事,游说唐玄宗任用他们担当节度使,他说:“以皇上的雄才大略,而夷狄未被消灭的原因,就是由于文臣为将,害怕矢石弹雨,不能身先士卒的缘故。现在不如任用蕃将带兵,他们天生雄健,在马上长大,善于冲锋陷阵。他们受到重用,一定会感恩戴德,誓死报效朝廷,如此,夷狄就不足为虑了。”唐玄宗深感有理,因此就提拔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人担任大将。李林甫认为这些人对他构不成什么威胁,唐玄宗也安心于李林甫的计策,并不怀疑他的险恶居心,以致安禄山得以控制边疆军事大权,任职十四年没有改迁,最终拥兵自重,起兵反叛朝廷,荡涤天下,李唐王室遂趋于衰败。
忌贤妒能是小人的病根
有人问亚里士多德:“为什么心怀嫉妒的人总是心情不好呢?”亚里士多德答道:“因为折磨他的不仅是他本身所受的挫折,还有别人的成就。”
和珅,清朝乾隆帝第一宠臣,臭名昭著的大贪官,终其一生,他为追求金钱、权力而费尽心机,专权二十余年,贪尽天下财富。
和珅少年时就进宫当差了,他只在官学中念过几天书,除了“四书”读得比较熟以外,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和珅虽然善于巴结逢迎,并凭借这一特长讨取了乾隆帝的欢心和宠信,得以官运亨通、青云直上。但是,和珅肚子里除了几根花花肠子,没有多少真“货”,这毕竟是他的弱点,和珅最怕和别人比才学,最恨别人比他强,他就像一个嫉贤妒能的“武大郎”,容不得高过他的人。
仁宗嘉庆帝的师傅朱硅,是一位学识渊博、正直能干的大臣。嘉庆当时还是一位很不起眼的皇子,他对他的老师极为敬重,师生二人时常往来和诗,感情颇为融洽。
有一次,嘉庆帝给朱硅写了一首祝诗,诗中称颂了老师的人品才学,表达了对老师的尊重之情。和珅一向嫉妒朱硅,对朱硅的一举一动都比较留心,总是存心找他的毛病,以便有机会进行陷害。后来,朱硅离开京城,出任两广总督。他到任后,兢兢业业,秉公办事,执政清廉,卓有成效,赢得了较好的声誉。乾隆帝考察了朱硅的政迹,打算把他召回京中,授予他大学士之职。和珅听说乾隆帝的这个意思,心里又气又妒,他早已觊觎大学士的职位,岂能甘心这个大权落在别人手中,再说,他又很忌妒朱硅的才能。
和珅表面上不露声色,暗中却变着法儿说朱硅的坏话,他把当年嘉庆帝给朱硅写贺诗的旧事又翻了出来,添油加醋地渲染一番,说朱硅和皇子的关系不正常,教唆皇子写诗恭维他。和珅还列举了一大串历史事例,别有用心地说凡是有“市恩”行动的人,都有野心,恐怕大清将来要重蹈覆辙。
他这一席诬告的谎话使乾隆帝对朱硅心生厌恶,乾隆帝最憎恨怀有野心的人,他当即就要下旨逮捕朱硅,严加治罪。幸亏有大臣董浩从中劝谏,澄清当时写贺诗的事实真相,朱硅才免于下狱受刑,但从此朱硅的政治生涯也就被断送了。不久以后,朱硅被降调为安徽巡抚,并命其以后不得内召,永为外任。朱硅不仅没当成大学土,还被狠狠地踢了一脚,踹下深沟,而大学土之职在不久以后则加在了和珅头上。
乾隆五十六年,乾隆皇帝又颁旨刻《石经》于辟邪,命和珅为正总裁。当时的总裁共有八人,算起来,数和珅的学识最浅。他只不过在年轻时读过“四书”,这些年只顾玩弄权术,肚里的几滴墨水差不多都干涸了。但他是正总裁,因此别人必须听他的。尚书彭元瑞文字功底较深,担任校勘工作,曾受命于乾隆帝编写《石经考文提要》,写好后呈送乾隆帝过目。乾隆帝看过,颇为满意,特别下诏褒奖了彭元瑞。这下引起了和珅的强烈嫉恨,他到处散布彭元瑞的坏话,说他才疏学浅,功底不够厚,所写的《石经考文提要》错误百出;又说“非天子不考文”,彭元瑞身为臣子,没有资格写这个《提要》。和珅制造了这些舆论,又把这些流言作为朝臣的议论奏明给乾隆帝,乾隆帝很不以为然,替彭元瑞辩解说:“此《提要》是朕授意他撰写的,不算不合制度,不要听信流言。”和帅见皇上这样维护彭元瑞,陷害不成,只好作罢。一计不成,又施一计,和珅怎么也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暗中又找人撰写《考文提要举正》,针对彭元瑞的《石经考文提要》进行攻击。《举正》书成后,他就冒充自己的作品,呈送给乾隆帝,请求乾隆帝下令销毁彭元瑞的《提要》。乾隆帝这次仍没有听从和珅的挑唆。和珅更加气急败坏,他干脆偷偷派人把彭元瑞撰写的、镌刻在石碑上的字全部磨掉。
对于别人不利的言论,我们宁可信其有也不愿信其无。所谓“舌头底下压死人”,因此为人做事不可张扬,需踏踏实实,谦和平淡,尽量免招他人嫉妒。同时,我们要在生活上约束自己,不要放纵不羁,免得谣言变成真。一旦别人利用这些私事打击你,你只有后悔不已。为了自己的前途,从品德上修炼自己是很有必要的。
提高警觉,谨防过分谦虚
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有些人在他实力弱于别人时,常常表现的很谦虚,很多问题不耻下问,经常来征求征求你的意见,看起来和你好像是无所不谈的朋友。可等他实力强大时,你就成为了他的垃圾。其实,他就是用他的谦虚来换取你的帮助,让你对他怀有好感,不顾一切的来帮助他,其不知,他就是利用你的善良和爱心不断的往上爬。
在这方面,秦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秦桧在北宋灭亡之时,被金人俘虏到了北方,由于他卖身投敌,得到金人的赏识,被派回南宋充当内奸。
他刚回到南宋朝廷,许多大臣对他很是怀疑,那么多被俘北上的大臣,不是身死,便是被囚,为什么他秦桧能携带妻儿家小,安全返回?因此都对他敬而远之。为了能够得到皇帝的召见,秦桧便寻找门路,携带奇珍异宝,登门求助于宰相范宗尹,并投其所好,对他曲意逢迎。
这个范宗尹只有三十三岁,比秦桧年纪小了整整十岁,也不是个什么正人君子,当年北宋灭亡时,他立即叛变了赵宋王朝,按照入侵者金人的指示,推荐一个叫张邦昌的人为皇帝,只是因为张邦昌很快垮台,他又投靠了赵构(即宋高宗),并得到宠信。现在他手握军政大权,炙手可热。他同秦桧本来就臭味相投,见秦桧又会来事,自然乐于引荐。可以说,范宗尹是秦桧步入南宋政坛的第一个引路人。
由于秦桧的花言巧语,撒谎欺骗,阿谀奉承,很快便赢得了宋高宗赵构的好感,不到一年,便升至副宰相。但秦桧并不满足,他在觊觎宰相的宝座。如果不把范宗尹扳倒,他是上不去的。他留心寻找着机会。
范宗尹却浑然不觉,还将秦桧视为知己。有一次,他对秦桧说:“皇上将要发布大赦令,同时要将朝廷中的文武百官都晋升一级。现在朝中官员的底细你是知道的,有好多人都是当年奸臣蔡京等六贼当政时,靠了拍马贿赂被滥赏为官的,这些人怎么能继续留在朝廷呢?我想上书皇上,请求将这些人全都清除出去,你以为如何?”
朝廷的确有一批官员是当年依附蔡京等奸臣而捞上个一官半职的,要是能将他们罢黜,自然可以赢得民心,但秦桧知道,范宗尹的醉翁之意不在于此,他本人已经官至宰相,无可再升,他怕的是别人都加官晋级,会逐渐威胁到自己。不过,秦桧估计他这个主意未必行得通,一是他看出来,皇帝对这个年轻的宰相已经有点厌倦了,二是他这么一提,伤人很多,必然会遭到强烈的反对,使他陷于孤立。秦桧转念之间,已打定主意,这可是扳倒范宗尹的妤机会。于是他表态说:“宰相之言极为有理,这批人本来就是祸国乱民之徒,国家败就败在他们手里。如今朝廷正革故鼎新之际,怎么能让他们继续作威作福!宰相上奏,我一定鼎立声援!”
有了秦桧的支持,范宗尹信心十足,俗话说“两人同心,其利断金”,宰相、副宰相的主张既然;致,连皇帝也不好反驳的。
第二天早朝时,他便将这个主张提了出来。果然不出秦桧所料,遭到了许多权势大臣的反对,宋高宗也说:“前朝的事情,不好一一加以否定,好多决策,都是由父皇(宋徽宗赵佶)所作的,我也不能去谴责父皇,结怨大臣,这件事我看就算了吧!”
范宗尹一直眼巴巴地等着秦桧表态支持,可秦桧始终双目低垂,不动声色,等到皇帝说完之后,他摸准了动向,这才不急不忙地说:“范宰相的办法的确不可行,将一些来路不正的人贬一些官职,比起无辜的人,他们照样还是占了便宜;而一些原本清白正直的人,无辜受到牵连,心中有怨气,不愿再为朝廷出力,结果是好人吃亏,朝廷受损。”
这一番话说得面面俱到,冠冕堂皇,既得到了皇帝的赞许,又博得大臣的拥护,只有范宗尹瞠目结舌。他没能达到目的,被皇帝反驳,失去宠信,又因之被大臣所反对,只好请求辞职,秦桧就这样过河拆桥,不动声色地挤掉了范宗尹,而由自己取代了宰相之位。
有些人,表面上很诚恳,很诚实,逢人鞠躬作揖,谦逊过度,自己处处表示着无能、卑贱、低微、浅薄,而且不断地想显露出忠厚和诚实,这一类人,少数或者是真的老实,多数都是装傻扮呆,实际上即是俗语所谓“寿进不寿出”,交上了他,很容易上当的。
这种人通常做作得过度,例如道谢时,可能会谢之不休,感激时,可能会声泪俱下,但是这种人的内心,有严重的利己心理。所以,凡是言语或行动,处处表示自己是忠诚、卑愚的人,应该提高警觉,许多人对这种人表示讨厌,不无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