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场,人们极为看重为人之道,认为做生意在本质上就是做人,因而人品最为重要。很多商业实践都已证明:商业的成功与高尚的品德密不可分,商人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和永久的快乐。
5.质量--企业生存的法宝
曾有一段时间,“温州”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这给了温商一个深刻的教训:那就是要想生存、发展就得狠抓质量,重建信誉。
在吉尔达鞋业公司,亲眼目睹了温州鞋业的发展过程之后,继承父业的余进华对“诚信”二字有着更深的理解,他深知商业精神对一个企业意味着什么。他也清楚地记得,温州曾出现过早晨穿晚上坏的“晨昏鞋”和7天就坏的“星期鞋”,这是温州人对鞋业生产一哄而起的恶果。一时,这些都成了温州皮鞋的代名词,使得早在明朝时期就成了贡品的温州皮鞋,变得臭名远扬。为此,1987年8月8日,愤怒的消费者在杭州武林门广场放起了一把火,烧掉了堆积如山的温州伪劣皮鞋。也不仅是在浙江省会,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开始拒绝温州货的登场。
正缘于对“诚信”二字的再认识,温州人开始痛定思痛特地做出了一尊火烧皮鞋的雕塑。正是这个雕塑使温州人知耻而后勇,进而图强发奋,崛起了一个“中国鞋都”。市场经济初期信用缺失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使温州商人检讨痛悔自己过去所做的一切。这一忏悔使温州走向觉醒,找回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诚信”二字,同时也找回了应有的商业精神。从这一点来说,温州企业对市场经济本质的觉醒,比其他地区要早,他们清楚了凭什么从市场中得到真正的回报和长远的财富的道理。
在吉尔达鞋业,正值华年的余进华清楚地记得,正是在全行业蒙受耻辱之后,温州大多数企业老板才充分意识到“质量佳企业兴,质量差企业亡”的事理。尤其在温州政府的引导下,争创名牌,名牌兴业,蔚然成风,品牌、质量、信用的意识不断增强。也正缘于此,1994到1995年,余进华在中央台做广告,率先打出了“温州制造”的牌子。余氏父子开创的温州“吉尔达”鞋业如今已是响当当的名牌,在全国拥有1000多家专卖店。回忆起当年的创业路,两代掌门人余阿寿、余进华父子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两个字:诚信。
余进华的父亲余阿寿是个老鞋工,他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了中国鞋业的时代变化。12岁就开始做鞋的余阿寿,1973年凭着租赁鞋摊起家,为人处世厚道诚实,由于从事鞋业资格最老,在温州拥有很高的声誉,被人尊称为“皮鞋寿”。
回顾往事,一些温州鞋商感觉到“往事不堪回首”,而更多的鞋商则时时谈论,警钟在耳。作为一位主张警钟长鸣的资深鞋商,“皮鞋寿”清楚地记得,当年他初赁鞋摊时温州皮鞋畅销,许多温州老板一哄而上都做起了皮鞋生意,就连一些从来不懂皮鞋生产工艺的人也操起了锤子剪刀。个别人带头,大家一哄而上,为了追求利润不惜以次充好,使得温州皮鞋质量急剧下降,声誉日毁,消费者对温州鞋无不深恶痛绝。一些本来信誉很好的鞋商也跟着背上了黑锅,奥康鞋业的王振滔是如此,吉尔达的余氏父子更是如此。当时对温州鞋的声讨之声四起,就连温州皮鞋真品当时销售情况最好的武汉商场,也不得不将温州皮鞋一股脑儿清除下柜。余氏父子无辜受累,虽经反复央求,武汉商场负责人同意让没有注明“产地温州”的皮鞋上柜,但余氏父子内心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当年温州鞋业的四面楚歌,令“皮鞋寿”痛定思痛。在温州市有关部门的联络下,余阿寿铁肩担道义,毅然筹建起鞋业协会,历任四届会长。其间,他与370多家鞋厂厂长联合发出倡议:确保温州皮鞋质量,不赚一分昧心钱,重拾市场信用。任职8年间,余阿寿半天时间在自家厂里上班,半天时间则开车到各个厂家、商场监督指导。经历了失信之痛的温州鞋业,终于依靠诚信重新赢回了市场。从失信到立信,温州人整整用了14年。
1991年,尚未到而立之年的余进华接替父亲执掌“吉尔达”,他率先在中央电视台打出“温州制造”的吉尔达鞋业广告,成功创出令人信服的品牌。如今,“吉尔达”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额已超过2亿元。
“信用温州”带来的不仅是源源不断的订单,而且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保障。就“吉尔达”而论,从创办企业的那天起,他们始终坚持“方正、厚道、公平、诚信”的传统理念。在余进华看来,这一理念的形成,正是父辈留给自己的最宝贵的财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正是这一商业精神,使吉尔达鞋业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并得以迅速发展。
在父辈敬业守信精神的教诲下,余进华认识到:如果说全面质量管理使企业的产品质量有了根本保证,那么产品信用的管理则会使企业的信用价值和品牌价格得到更大的提升。为此他身体力行,重在落实,在企业产品的信用管理上狠下功夫,毫不松劲,终于有了显著的实效。现在温州的银行给“吉尔达”的资信品级很高,用余进华自己的话说:“很多银行是排队要和’吉尔达‘做业务,在温州我们要贷款,不用担保,不要抵押,只有信用就可以了。”
温州人如今已经认识到“诚信是商业精神的精髓”这一至理。正缘于此,“质量温州”、“品牌温州”这两个口号如今已能在温州开花结果。尤其是“信用温州”的提出能在温州“一呼百应”,说明了温州人对商业中诚信精神的崇尚。操守商德,使温州人重新受到了世人的尊重--由于体会到诚信与自身的利益休戚相关,著名鞋商王振滔也到杭州武林门广场去放了一把火,烧掉了2000多双别人假冒,温州品牌的皮鞋。
从温州的事例,中国企业终于认识到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商贸舞台上,一旦戴上“不讲诚信”帽子的严重性。作为社会资源的组织者、财富的创造者,企业家可能是诚信最大的受益者,同时也可以成为不讲诚信的最大受害者。
在当今的温州,许多企业家都有一种共识: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法宝,它不是严格制度规范下的一种简单的观念。虽然建立监督及风险管理机制对保证质量也有作用,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靠观念深入到生产中的每一个细节。这种认识使许多温商都自觉地将“质量”二字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
2002年,温州成立了“信用温州”建设领导小组,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诚信日”。此后,通过了《温州市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方案》,斥资80余万元,建设企业信用信息交换系统,力争用十年时间建设信用体系。
目前,信用之树的种子已经在温州入土、发芽、生根、开花。温州已经拥有16个中国驰名商标、25个中国名牌产品,另外还建成了20多个国字号基地。温州因此成为全国拥有品牌最多的地级市之一,还被中国诚信建设组委列为“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
2006年8月8日,在“诚信日”当天,温州78家企业受到了表彰。
当许多人眼中的温州货还是“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时,务实的温州人却早已从诚信危机中走了出来,努力打造信用温州,不断提高温州产品的质量,使温州产品不但成为名牌产品,而且走向国际市场,成为真正国际驰名商品。正如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中心主任刘吉所说:
“改革开放初期的温州很穷,温州人谋生,当时被叫做’可怜的温州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温州假冒产品泛滥,背负骂名的温州人被称为’可恨的温州人‘;20世纪90年代,温州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迈出了大步伐,全国都有温州人在闯市场,全国市场都有温州产品,大家都说是’可怕的温州人‘;如今的温州,产品阔步走向国际市场,行业打赢国际反倾销官司,人人称温州人为’可敬的温州人‘。”
6.守信用是做生意的最大法宝
在温州商人中有这样的潜规则“借钱不还就没法生存”。温州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两个:银行和民间。在创业初期,亲戚、朋友或者通过介绍的投资者愿意借钱给企业家。做亏了没关系,在一定金额内大家都可以包容;但如果借钱者有一次故意不还,在整个经营圈和生活圈中就将成为被唾弃的对象,再难生存。靠着这种“潜规则”,在银行贷款不能满足小企业发展甚至是个人创业资金需求的情况下,温州的民间融资便成功地发展起来。
据新华社报道,在温州,有一批仅凭自己的签名就可以从银行贷款上千万元的“诚信老板”。美特斯·邦威老板周成建,手中就握有一支含金量颇高的金笔,他的第一笔签名贷款由工商银行温州分行发给,额度为2700万元。工商银行方面认为,除了因为这家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外,主要是看重周成建的个人信用魅力。工商银行温州分行在给民营企业的贷款中,这种“签名贷款”已经占到8%。在温州所有的金笔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的含金量最高,仅农业银行温州分行给他的授信额度就达2亿元。
温州的“金笔效益”是基于温州树立的诚实守信的形象,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温州地区的不良贷款比率仅为5.9%,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信用成了温州近几年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信用就是生产力”在温州得到了最好的验证。“祸莫大于无信”,温商恪守信用,不仅赢得尊重、信任和合作的机会,更吸引了各方资源为我所用,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据2002年11月12日《今日早报》报道,一位名叫桂小欢的安徽生意人在返家途中丢失了36张温州客户打给他的欠条,“想死的心都有”的桂小欢重返温州后,除一家企业外,几十家温州企业逐一认账,出入意料地基本补齐了所欠13万元的欠条。
桂小欢将近50岁,是安徽桐城一家布轮作坊的老板,他经常带着样品去温州推销。他推销的第一家鞋厂是温州泰马鞋厂,结果,第一笔单子很顺利就做成了。根据温州人的生意规则,一般是一段时间结一次账,而不是每次拿货都付现金。但是,桂小欢希望能够拿到现金,泰马鞋厂的经理陈海永爽快地付了现金。
就这样,陈经理每次都向桂小欢破例支付现金。当第四次去泰马鞋厂送货的时候,桂小欢主动对陈经理说:“你打个条给我就行了!”6年后,桂小欢的客户已经有20多家了,他也已经习惯了送货时打条,一段时间后结一次账的做法。温州商人的诚信让桂小欢觉得很放心,只要有条在,他就高枕无忧。
一年下来,老桂的20多家温州客户给他打了13.1万元的欠条。这是老桂全家辛苦一年多卖出的产品总额,共36张,其中最少的200多元,最多的4000多元。2002年10月21日晚,卖完货的老桂从温州乘夜班长途车回安徽老家,为的是抓紧再生产一些布轮发往温州。作为一名小生意人,卖出13万余元的货很不容易,但想到所有的货物都被温州老板收下,老桂又感到很大的安慰。
车到安徽境内时,一觉醒来的老桂被眼前发生的事实吓呆了:放在座位旁的皮包不见了。包里有衣服,衣服里藏的正是总计13万元的欠条。想到凭条还钱的规矩,想到欠条丢了空口无凭,想到那么多财大气粗的温州老板不会相信一个外地的小生意人,老桂心中的绝望感越来越重。回到家里后,人们也纷纷议论:那么多有正式合同的著名企业都被“三角债”拖得苦不堪言,何况连欠条也丢了,钱肯定要不回来了。老伴让老桂回温州试试运气:“好好给他们说说,如果真不给钱,咱也认了。千万不要想不开,做傻事。”
决定“听天由命”的老桂赶回温州,并不抱希望地从钱数多的企业开始碰运气。这些企业有的收老桂的货不止一次,每个企业欠条也有好几张。有的企业只是手写的便条,这让老桂心里更没底。他先去了温州泰马鞋业有限公司,在老桂的印象里,这家公司给他开的欠条有2000多元。虽然老桂只认识这家公司的仓库员,但热情的仓库员马上带他去找供应部经理陈海勇。陈海勇安慰老桂,对他说:“你放心,我们欠的钱肯定给。”说着马上叮嘱财务人员:“你们看看,有证据的话就找,没证据就回忆一下送货的情况。”出乎老桂的预料,财务人员当时就给他补了欠条,陈海勇经理补签了字,约定一个月后来结账。一连几家公司都给老桂吃了定心丸,当晚老桂打电话给老婆报喜说:“我去了4家,4家都补条啦。”老桂在电话里哭得泣不成声。
后来的几天,本来为丢欠条要哭的老桂,更要哭了。但老桂说:“这回要哭,是被温州人感动的。”在温州,意万达皮鞋厂、龙湾明流鞋底厂、瓯北康艺鞋底厂等20余家企业,无论大小,都认账。能找到存根的老板,将欠条复印签字后补给了桂小欢;找不到依据的老板,核实后或给了现钱,或重新为老桂补办了手续。在不到一周时间里,在离家1000公里外的温州,异乡小生意人老桂的13万元欠条几乎全部补回。老桂的老婆在电话那边感动得直抹泪,说:“温州那边的人,怎么这么好?”
没有认账的企业也有一家,只欠了1260元。老桂不肯对人透露这家企业的名称,只说这家企业的仓库员对他送货的事是承认的,但表示自己无能为力,因为老板娘只说“凭条还钱,没有条不要来找我”,然后就不再理人了。这家企业的生意,老桂决定以后不做了。
给老桂补了欠条的永嘉县瓯北康艺鞋底厂老板陈源,是个30多岁的年轻企业主,手下有200多名工人。他对闻讯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欠条是不可能去公证的。丢欠条的事谁都有可能遇到,只要记账本里有的,我都认。讲诚信对谁都有好处,真正做生意的人都知道’诚信是无形资产‘。大家讲诚信,做起生意来都方便。”
最令老桂难忘的还有一家乡村小店的主人,是一名温州乡下妇女--当时她打的欠条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没有任何存根,而且时间过了好几个月。在老桂的印象里,女店主欠他1380元,但老板娘的记忆是“1000元以上,最后是个’8‘,好像是1180元?”这位女店主于是先补了一张“1180元”的欠条给老桂,对他说:“咱们都想想,如果真是1380元,我再给你补上200元。我骗你,心里会不安的;生意是做出来的,不是骗出来的。”老桂对人说,我们都是小生意人,没想到温州一个农村妇女也如此守诚信。
丢了欠条还能要回钱,老桂在温州的这段经历,成了家乡安徽桐城人饭桌上议论不休的奇事。《今日早报》为此发表评论说:老桂的生意,可能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小得可怜”。他记不住那些经理的名字,对“温州信用工程”也只听说过一点点。但“温州商人”在这个外地生意人心目中的印象是这样的:“他们架子有点大,不怎么爱说话,很会做生意。用安徽话说,尖(小气)是尖,可是真讲信用。”
在这一事件里,仅凭双方多年合作的互相信任,濒临破产的桂小欢又获得了新生。他应该感谢这20余位温州客商,当然最应该感谢的是诚信。如果诚信是双方的无纸合同,那么它的标的额是多少呢?仅就这一事件本身,它的标的额等于13万!
通过实践,温州企业家认识到,诚信是企业取得长远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事实上,有了诚信不一定能取得长久的成功,但没有诚信则一定不能取得长久的成功。诚信是一切行为取得成功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因素,成功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