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中有圆,能让你带着锁链跳舞;圆内有方,能让你绵里藏针地办事。方是以争而制胜的“硬件”,圆是无争而全胜的“软件”。“内方外圆”是微妙的,高超的做人手腕,它维护了人格的独立,保全了人格的精华。
1.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成人用语言交流信息,婴孩儿用哭声表达意愿。婴孩儿的哭,不仅仅告诉大人他饿了,更多的时候,是要大人抱他,和他一起玩,让大人爱抚他。哭是婴孩儿的语言,他以特殊的方式告诉大人,他需要抚爱,需要温暖,需要慰藉。相反,不哭的孩子,大人就很少去关注他,因为他乖、不哭不闹、不让人烦,甚至有时竟让人忽略了他、忘记了他。因此,爱哭的孩子也是被人抚爱最多的孩子。
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同样,这个道理用于工作中,同样奏效。
放眼看开去,到处都有会哭的孩子。在公司里,一样的工作,一样的业绩,会“哭”的人往往会有更好的报酬,因为他一“哭”,老板就会知道他的辛苦他的劳累,他的收入少,他的付出多,他的热情受挫,他的后劲不足,总之老板会被他“哭”得不加薪晋爵不足以平其愤。而再看那些默默工作,不声不响的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好事很难光顾,想想也不难理解,诺大的公司,老板怎么可能会注意到每一个人呢?只会做,不会“哭”,谁知道你辛苦,谁知道你劳累,谁知道你对薪水不是很满意,谁知道你时刻想着离开,想去一个更能体现你价值的地方--不知是否想过,即使去了一个全新的地方,你仍然只是会做不会“哭”,结果是不是会一样呢?
孟丽女士在华尔街某公司上班后,与她一起被公司录用的年轻同事曼丽,违反公司规定偷偷告诉她,她的薪水仅仅是曼丽的一半。“美国公司很歧视外国人”她友善地说。孟丽几乎要气疯了,于是她跟老板们据理力争。她对大老板说:“你也许不完全知道,与我一起雇来的员工都无经验。而且这三个月以来,我的成绩最大,一共完成三个项目,其中一个是独立完成的,给公司创汇七万多美元,但被人抢了功。这,您知道。”她加重语气,“而且大家有目共睹我是多努力,我的上司根本没有耐心教我任何专业知识,却把我的成绩当做他个人的功劳,在公司获取最高的待遇。在这种情况下,我的薪水还要少于他人,这很难让我接受。我相信,这也难以让您接受。如果谁因为我的种族而欺侮我、歧视我,我一定和他拼到底!”她的声音里情不自禁地带上了眼泪,“如果我是你们家庭的一个成员,你们的小妹妹,你们会这样待我吗?”最终,孟丽得到公司的道歉卡,同时加薪50%,并补足原来的数量。后来,大老板告诉她,加薪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她能“舍命”保护自己的权益。“一个能保护自身权益的人,就一定能保护公司的权益。”他说。
孟丽身在美国,观念和文化与中国有差异,但道理却是一样的。该出手时就出手,大胆地索取,与“先付出,后得到”并不矛盾,是勇气、信心与实力的表现。有些时候,不索取就得不到,索取就能得到,更要如此。后来上面例子中的小张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凭自己的工作表现与努力争取,得到老板加薪。他深有感触地说:“自己不去争取,就不会得到,公司都是装糊涂。我觉得当自己有把握的时候,属于自己的就应该去争取。如果觉得现在的不满意,硬要挺下去,肯定不舒服,反会适得其反。所以一定要争取,如果因此未争取到,那也算看清了局势,放弃也罢。”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自然感到恼火、窝心、生气、烦闷,这当然要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对身体健康也颇为不利。可见,羞于争利,失去的不仅仅是一种利益,它会有一系列的负面后果,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认识。
在《大长今》第24集里,明朝使臣来访,这直接关系到能否册封世子的问题,中宗对此特别重视。崔尚宫立即将韩尚宫和长今调派到太平馆,伺候明朝的使者。韩尚宫得知明朝使臣有消渴症(糖尿病)缠身,因此特地准备清淡的菜肴呈上,但明朝使臣误以为这是怠慢他,大为震怒,韩尚宫和长今身处危难当中。长今力陈缘由,明朝使臣终于被说服,并且指定长今与韩尚宫亲自为他准备留在朝鲜这段日子的饮食料理。
后来,崔尚宫虽然呈上了华丽美味的山珍海味,明朝使臣也不为所动。在韩尚宫和长今的调理下,明朝使臣的身体状况大有好转,在顺利地解决了册封世子问题之后满意地回国了。
这本来是韩尚宫和长今冒死立下的功劳,没料到却被吴兼护、提调尚宫和崔尚宫抢了去,并得到皇上和太后娘娘的夸奖。提调尚宫借这个机会,要太后娘娘将崔尚宫升为卸膳房的最高尚宫。
后来皇后娘娘从尚膳大人那里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将实情告诉了太后娘娘。太后娘娘大怒,斥责提调尚宫和崔尚宫说:“就算皇上有这种病,你也会这么做吗?假装是自己的功劳,对別人的功劳却只字不提。如果不是皇后跟我提这件事,差点连我都被你们瞒过去了。”
太后娘娘一怒之下,宣布这次接待明朝使臣就算作第二次竞赛,韩尚宫胜出。
俗话讲,“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职场中难免有崔尚宫这样的小人。辛辛苦苦地干完活,老板看不到已是令人郁闷之极的事,最可恶的恐怕就是被抢功者横插一杠。吃苦我来,功劳他享,转眼间小人便得了势,逐渐成了老板身边的红人,而埋头苦干者却只能在他的光环下继续黯淡地生活。如果被这种小人抢功该怎么办?是忍气吞声,还是积极行动来弥补损失。
从对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不争”之举其实是助纣为虐,有道德之心,而生非道德之果,正所谓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婴儿时期的哭声能吸引母亲的注意力,尤其是双胞姐妹或兄弟,这一点更为明显。一个哭得厉害,一个却不爱哭,爱哭的就会得到的爱抚多,吃的奶也多,更容易被人注意,而不爱哭的则相反。婴孩儿的哭是一种手腕,一种招式,而成人在需要别人注意时,方法也和婴孩儿大致相同,只不过,他把哭变成其他手腕而已。
2.说话不可太直白
从前,有一个爱说大实话的人,什么事情他都照实说,所以,不管他到哪儿,总是被人赶走。这样,他变得一贫如洗,无处栖身。
最后,他来到一座修道院,指望着能被收容进去。修道院长见过他问明了原因以后,认为应该尊重那些热爱真理,说实话的人。于是,把他留在修道院里安顿下来。修道院里有几头牲口已经不中用了,修道院长想把它们卖掉,可是他不敢派手下的什么人到集市去,怕他们把卖牲口的钱私藏腰包。于是,他就叫这个人把两头驴和一头骡子牵到集市上去卖。
这人在买主面前只讲实话说:“尾巴断了的这头驴很懒,喜欢躺在稀泥里。有一次,长工们想把它从泥里拽起来,一用劲,拽断了尾巴;这头秃驴特别倔,一步路也不想走,他们就抽它,因为抽得太多,毛都秃了;这头骡子呢,是又老又瘸。如果干得了活儿,修道院长干嘛要把它们卖掉啊?”
结果买主们听了这些话就走了。这些话在集市上一传开,谁也不来买这些牲口了。于是,这人到晚上又把它们赶回了修道院。
修道院长发着火对这人说:“朋友,那些把你赶走的人是对的。不应该留你这样的人!我虽然喜欢实话,可是,我却不喜欢那些跟我的腰包做对的实话!所以,老兄,你滚开吧!你爱上哪儿就上就上哪儿去吧!”就这样,这人又从修道院里被赶走了。
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讲真话,但人们听了赤裸裸的真理往往会觉得刺耳,所以,在说出真相的时候也要选择适当的方式。
说话一定要讲究方法,对的并不一定能让人轻易接受。只有做得恰到好处,才能够很快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德国诗人海涅也曾经说过:“言语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人,把巨人彻底打跨。”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社会的发展是高度的发展经济信息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的迅速膨胀,以势不可挡的势头摆在我们面前。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时代对于人才的需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里,时代对于人才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具有较强的交流信息的语言表达能力。
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在现实中,真正乐于听取逆耳忠言的寥寥无几。在人情关系学中,要注意尊重他人,即使是指责批评,也要加以包装和修饰,这样对方便容易接受。俗话说得好,“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商品要有新颖的包装才会吸引顾客,女人要有漂亮的衣裳才能更显现出她的美丽风姿。而说话也要像商品和衣服一样,需要经过良好的包装才能让人接受和信服。这就是包装的魅力。
老板不是万能的,总有可能做错事。如何让犯错却不自知的老板明白自己的错误,可是门大学问。
但如果真的因为老板做错事而让你看不下去或睡不着,那么我建议你要发展个“说老板不是”的策略,以免有任何闪失,影响自己的工作权或未来的职涯发展。
最重要的第一步是,请务必确定这是老板犯的错。但请别在告知主管错误时还带着证据,让老板以为你要摊牌。
一旦百分之百确定是主管的错时,就开始找个好时机并且观察老板的脸色、找个适当的场合,再设计好的起头,告诉老板他的错误。
请别在公开场合直接指出主管的错误,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因为,老板的面子非常重要,而且古今中外皆然。因此,请你等人群散去后,再私下找主管聊。
有好时机、找到适当的场合后,开头的话术也会影响着你这次表达沟通是否成功。先让老板知道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例如“我是为了公司营运着想”或“我非常尊敬你”之类的话,接着再以轻描淡写的方式暗指主管的错误。
此外,“以退为进”也是个好策略。例如,很多部属最讨厌说一套、做一套的老板。如果你想要让主管知道他“说一套、做一套”的错误,你可以以隐喻的方式,例如“我的朋友在某家公司工作,总是抱怨他的老板说一套、做一套……”,暗示主管他所犯的错。
一个善于说话的人,做事时一定会避其锋芒,即使觉得某人干得不好,也不会直言相对。那些忠直的人,此时也许要实话实说,这就让人觉得他们太过鲁莽,锋芒毕露了。有锋芒也有魄力,在特定的场合显示一下自己的锋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过,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损伤自己。
古时候,有一个财主,因晚年得子而兴奋不已,他决定在儿子生日那天大宴宾客。
当天,财主问前来道喜的客人说:“你看这孩子将来会怎么样?”客人答道:“这孩子眉宇间散发出一种贵气,将来定能当大官!”财主听后,笑得合不拢嘴,奖赏了他。
财主又问另外一个客人说:“依你之见我的儿子将来会怎么样?”,。另一位客人回答说:“看这孩子的面相,即是大福大贵之人,将来肯定能发大财!”财主听后,又是欣喜万分,当场奖赏了另外一名客人。
财主又问第三个客人说:“你看我的孩子将来会怎么样?”这位却毫不客气地说:“将来他肯定会死。”财主一听,顿时火冒三丈,气急败坏地命人把他毒打一顿,赶出宴会。
由上面的故事看来,一些真话,说出去会遭人白眼,令人讨厌,而说假话又是违背良心的一种行为,许多人都不愿说,从而就产生了另一种倾向,那就是含糊其词应付了事。既然不愿说假话,又不愿令人讨厌,最好的办法也就只有模棱两可问题,含糊其词对待了。